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言情说爱 > 亲爱的母亲,终于找到你了 > 中途番外:把富母亲先写富再写穷,把穷女儿先写穷再写富!

把富母亲写“穷”,穷女儿写“富”,的确是一个关键的句子,主要的作品思想。令我眼前和心底一亮,好像一切都情节和情感都连在了一起。我有了主心骨儿,本书作品有了主题的明晰走向。

1.先说“富母亲”成可欣的“富”

她表面上看,在物质财富上她确实很富,富的流油,改革开放之初,借着丈夫的影响,迅速的先富起来,属于政策扶持的“先富阶层”,后来,公司又大力扩张,成为超大型的股份制企业。这是她给外界的一个最明显的、最基本的事实——公认的、通观的事实。

此外,在人生的经历和内心的情感储存上,成可欣自认为也是非常的“富裕”。人生的经历,最为浓重的一笔,她不认为是财富追求的过程——尽管这个在外界看来,这是她最成功最显赫的地方,也是她最主要的地方,她认为她人生经历最浓重的一笔则是自己在“wenge时代”的经历和表现。

那的确是“激情燃烧的岁月”,她虽然也自我感知道曾经“十恶不赦”,但对不起——我有说法我有托辞:这不是她个人的罪过,是时代的罪过。那时候每个“强人”都认为自己的“激情表演”绝对没有什么罪过——一切似乎都是政策支持的。

只能说是有错误——人无完人谁能无过呢!

她成功的表现,成功的保住了自己的一切,最主要的是最后她成功的脱身,然后跑到黑河,然后完全隐没下来,尽心尽职的做一个贤妻良母,安然的享受着时代血腥气息背后的相夫教子的静谧的、田园一般的生活。她以敏锐的感觉预知道:荒唐的“wenge”闹剧一定会很快过去,她对自己的“疯狂行为”绝对有嘎然而止的义务,积蓄力量以图东山再起。因此,她选择了静观,选择了等待,选择了悄悄的瓦解自己回忆过往和母爱意识的意志上的坚强努力。

事实上她的深谋远虑再一次被证明是对的。

“wenge”结束后,她完全躲过了审查“三种人”,她以一个绝对“历史清白”的形象立在世人面前。这还远远没有完结,她与此同时,施展自己人生的法力和魔术,像是变戏法儿似的,在丈夫的鼎力支持下,她微本起家,迅速的富裕,物质财富像滚雪球那样的越滚越大,她成功的抓住政策刚开禁时候的有力商机,成功的操作,到最后,她完全成了一个新时代的财富女人。

她暗地里,她把这比喻为新时期的“战争”——一个中国女人与财富的战争,她获胜了,就像是“文革时代”,她与政治进行的战争和殊死的搏斗然后获胜的是她一样,她任何时候选择的都是完美的战略眼光——该隐没的时候就隐没,但是,该出手的时候决不手软。这样,人生的成功和辉煌才会不请自到。

而且,她富裕了之后,她对大女儿的内心思念和情感,她也自认为是十分“富”的。她绝不允许自己是一个对大女儿“无情无义”的人,只是她的“有情有义”只是对大女儿,而对其他的相关的人,如前夫、女友,她绝对不原谅。

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是“泾渭分明”。为此,她内心的宗教情结,只为大女儿一个人而生。这是她的不彻底性,必然导致其他后果的发生。但她内心情感的丰富,尤其是对大女儿的思念,日积月累,已经成为一座内心的长城了,这些厚重的古老而质朴的,专一而热诚的“墙砖”,令她感到莫大的安慰,得到了因历史性的失去大女儿经自己的诚心忏悔而来的心灵的安顿。精神上获得了极大的、真正的解脱似的。

基于上述认识,成可欣无论在外界或者她自己看来,都是很富,十足的富裕的。财富上的富裕自不必说,但是她最看重自己的是内心的“富裕”,她觉得自己绝没有泯灭人性,而是借着这“富裕”的一切形式,而是发扬光大了人性。有很多东西,内心的东西,她还认为自己是首创,可以刷新中国人心灵的记录。

因此,我在创作这个人物时,关于她的“富”,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两条线路走的。我对物质财富的“富”,并不着笔太多,重点在于誊写她内心精神的“富”,尤其是她的忏悔,哪怕她只是为了大女儿一个人而忏悔,对文革时代对他人她一直恨之入骨绝不原谅,那么,她内心深处这个走向也是非常到位的,也是非常了不起的——

因为,她改写了她自己的乃至中国人不熟悉忏悔也从来不在精神的层面上反思自己的先例,她绝对诚心的面对自己的罪过——在大女儿的亡灵面前,对她来说,这就足够“富裕”的了。因此,在本部作品里,我的对人物的精神分析,意识流的写法,主要在她身上体现。

再说“穷女儿”潘梦婷的“穷”。

她与生母相反,在表面上,她物质上很穷。还没等出生,就被生母咒骂、折腾,到她刚一出生,生母就把她遗弃。从此,她成为一个没有生母的人,多亏善良的继母李洁清的抚养,她极其艰难的长大成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亲爱的母亲,终于找到你了请大家收藏:()亲爱的母亲,终于找到你了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到最后,思想矛盾,精神错乱,她被折磨的几近疯癫,宗教也救不了她。难道这只是她个人的错误个人的失败吗?如果只是这样,那也就没有必要写这部作品了。因为我要写的,要揭示的是“文革”时代对人心灵的长久的、毁灭性的戕害,中国人渴望健康的政治制度,由此可见一斑,这是对人性的根本的尊重。所以,谁该对成可欣的“穷”负责,责任就不单单在她身上,而且主体上绝对不单单在她身上。

所以,我写了整整三部书的成可欣的“富”,都是为她最后的几乎是轻描淡写的“穷”做铺垫。虽然篇幅不多,但是对“富”的渲染,足以在最后对“穷”进行有力的揭示和总结。成可欣的确是太“富”了,但是最后见分晓:她又的确是太“穷”了,实在是太“穷”太“穷”了。

所以,我的目的就是把“富母亲”成可欣写“穷”,表面看是突出“富”,实际上是突出“穷”。“穷”的颇具遗憾气质,不堪“富裕”了。大女儿的彻底离去,就是对她的“富”的质疑,对她的“穷”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最后说“穷女儿”的“富”。潘梦婷这个人物,无疑是这部作品中最主要的人物,所有的故事、所有的人物都以她为中心展开。

一开始我认为我主要想写的就是她,但是事情发展到最后,她的性格越来越淡化下去,到最后完全是“舍己为人”式的离开,她成全了所有的人,好像唯独没有成全她自己。她为所有人做出了牺牲,内心非常踏实,完全是中国孔孟之道的“大仁大义”哲学的人格产物。她性格上、灵魂上很难再有起伏了。而对她如此处理,是完全符合我成长的经验和价值观——中国完美的人格就是一个“忍”字,还有一个字,就是“仁”字。对于潘梦婷来说,这是她最为合理的定位。

所以,到后来,也就是现在,我觉得我的人物最终的最主要的是成可欣,因为成可欣的性格,起伏性非常大。她的内心极为复杂,既充满冷酷,又柔情万端。关于她,我以后还要系统总结。此处不是议论之地。

前面说到潘梦婷的“忍”与“仁”,这是潘梦婷的性格与人格,如果说这是她的“富”也可以,但很多、绝大多数的中国人都具有这两样中国特色的“主体性格”与“主体人格”,如果作者我只是强调她这个性格与人格,那实在是没有多少新意和独特性。我的本意是在此“富”的前提下,她和养母与生母之间的关系,具体的“富”起来。这是我要着意表达的她的第一个“富”。

首先看她与养母的“富”。在找到自己的生母之前,她对养母好,一切以养母为出发点,说明她知恩图报;但是在找到生母之后,她不为生母的家庭、财富所诱惑,仍一如既往的而且加大自己所能的回报养母,为此牺牲了自己的两次爱情,尤其是当养母精神上出现了问题,对她百般的责难,她仍是没有选择离弃,直到最后把养母的病治疗的差不多,几乎好了,她才离开。而且,在自己消失的前夕,她把生母给她的钱几乎都给了养母。

然后看她与生母的“富”。在没有找到生母之前,她立下志愿一定要到生母的坟前磕头烧纸,献花祈愿,她20多年来,心底一直有生母的影子,对生母遗弃自己的行为她不怨恨生母,为生母给了自己生命而深感谢意。但是,还没有等她大学毕业后去生母坟前哭泣,生母居然“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出现了。这让她的内心极度的欣喜若狂,觉得这是自己这一生天大的福分。然后,她不顾养母的反对,与生母生活在一起,时间上长达近20年,这让她倍感幸福,就像是自己从一出生就在自己的生母身边一样。虽然,她无法直接点破这层纸,直接告诉也在寻找女儿心切的生母“实情”,虽然她表面上口口声声的叫生母为“妈”,但实际上,她给外人的身份就是成可欣的“干女儿”,实情只有她一个人知道。

相反,成可欣就没有这个“富”了,明明自己千思万念的大女儿就在自己身边了,却毫不知道,还在一个劲儿的煞费苦心的寻找期待恐惧!“干女儿”这么能完全取代“亲女儿”的感觉?

我着意表达的潘梦婷的第二个“富”,就是她到最后,选择主动的离开,为自己活下去,为自己活一次。以前都是为了养母和生母活着,她只有一味的牺牲,退让,到最后,她退不下去了,才忽然间明白她错就错在,这些年她完全是为了别人而活着,虽然这是她的一种无奈和必然,但是她内心毕竟觉醒了。因此,她要超越自己,她要跳出自己的局限——而生母不能跳出自己的局限,她是深有感触的。所以,她选择了消失,不是看破红尘,不是厌倦亲情,更不是报复亲情,而是一种生活的哲学、生活的态度:作为人,你总该为自己活着,而四十年她完全处于这样的“睡着”状态。一朝清醒,她还有余生为自己活一次。这是她的另一种意义上的幸福,是她真正的“富”——最后,她找到了自己心灵真正的宁静和安慰。

喜欢亲爱的母亲,终于找到你了请大家收藏:()亲爱的母亲,终于找到你了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