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日头已经有些毒辣,合作社新厂房的工地上却是一片热火朝天。工人们喊着号子,将一根根房梁架起,汗水在古铜色的皮肤上闪闪发光。
苏念晚戴着草帽,站在树荫下查看施工图纸。沈乐瑶和沈安邦坐在旁边的婴儿车里,咿咿呀呀地玩着拨浪鼓。
晚晚,这新厂房比规划的要大啊!大壮媳妇提着水壶过来,给工人们送水,看着初具规模的厂房,眼睛都亮了。
苏念晚笑着点头:既然要扩建,就一步到位。等新厂房投入使用,咱们的产能还能再翻一番。
王寡妇从实验室探出头来,手里拿着个笔记本:念晚,新生产线的设备清单我核对完了,你看看还有什么要补充的?
苏念晚接过清单仔细查看。自从野山菌酱大获成功后,合作社的订单量激增,原有的生产线已经无法满足需求。扩建厂房、增加设备势在必行。
王姐考虑得很周全。苏念晚满意地说,就按这个清单采购吧。
正说着,一辆吉普车扬起尘土驶来,在工地旁停下。车上下来的人让苏念晚又惊又喜——是南岭研究所的陈明远!
陈叔叔!您怎么来了?苏念晚连忙迎上去。
陈明远风尘仆仆,但精神很好:来省里开会,顺路来看看你。这就是你说的合作社?规模不小啊!
苏念晚带着陈明远参观工地,介绍扩建规划。看着井然有序的施工场面,陈明远连连点头:有魄力!比你父亲当年也不差!
提到父亲,苏念晚心中一紧:陈叔叔,我父母他们...
放心吧,研究很顺利,应该很快就能结束了。陈明远压低声音,你上次说的建立原料基地的事,所里很支持。这次来就是想跟你具体谈谈。
原来,苏念晚写给哥哥姐姐的信转到了研究所领导手中。所里经过研究,认为这个项目既能帮助山区群众脱贫,又能为研究所创收,一举两得。
太好了!苏念晚喜出望外,具体怎么合作?
所里可以出面组织山区群众采集野生菌类,统一收购后运到你们这里。陈明远说,质量由我们所里的实验室把关,保证符合你们的要求。
两人当即敲定了合作细节。送走陈明远后,苏念晚立即召集合作社骨干开会,通报这个好消息。
有了南岭的原料基地,咱们就再也不用为原料发愁了!大壮兴奋地说。
王寡妇却有些担心:运输成本会不会太高?
算过了,还是很划算。苏念晚拿出计算本,南岭的野生菌类品质好,价格低,扣除运输费用,成本反而比在本地收购要低。
这个结果让大家都吃了一颗定心丸。
扩建工程进展顺利,一个月后,新厂房终于竣工。宽敞明亮的车间,崭新的设备,让前来参观的人都赞叹不已。
这条件,比国营厂都不差!前来考察的县领导竖起大拇指。
新厂房投入使用后,合作社的招聘计划也提上日程。这次要招一百名新工人,消息一传出,报名处就被围得水泄不通。
慢慢来,排好队!大壮维持着秩序,都有机会!
苏念晚站在办公室窗前,看着院子里黑压压的人群,心中感慨。两年前,合作社刚成立时,招工都没几个人报名。现在却要百里挑一,真是今非昔比。
招聘工作进行得有条不紊。让苏念晚惊喜的是,这次来应聘的有很多是高中毕业生,甚至还有几个中专生。
现在咱们合作社名声在外,年轻人都愿意来。大壮媳妇高兴地说。
经过严格筛选,最终录用了一百名新工人,其中三十人是高中以上学历。苏念晚特意把他们组成一个青年突击队,由王寡妇负责培训。
王姐,这些年轻人就交给你了。苏念晚对王寡妇说,要把他们培养成合作社的技术骨干。
王寡妇郑重地点头:我一定尽心尽力。
培训开始了。白天,新工人们在老工人的带领下熟悉生产流程;晚上,王寡妇给他们上技术课,苏念晚亲自讲授管理知识。
这些年轻人学习热情很高,进步很快。有个叫李小军的小伙子特别突出,不仅技术学得快,还经常提出改进建议。
这个小伙子不错。苏念晚观察几天后,对王寡妇说,可以重点培养。
然而,新老工人之间的磨合并不总是顺利。这天,苏念晚正在办公室处理文件,就听见车间里传来争吵声。
出去一看,老工人张师傅正指着李小军的鼻子骂:毛头小子懂什么?我干这行的时候你还在穿开裆裤呢!
李小军不服气地顶嘴:您的做法太落后了!按我的方法,效率能提高一倍!
张师傅气得脸色通红。
苏念晚赶紧上前调解:怎么回事?
张师傅气呼呼地说:主任,这小子非要改我的工艺流程,这不是胡闹吗?
李小军争辩道:晚姐,我发现张师傅的方法要多用三成原料,太浪费了!
苏念晚没有偏听偏信,而是让两人分别演示自己的方法。经过对比,她发现李小军的方法确实更科学,不仅节省原料,效率也更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七零娇妻,兵哥的掌心宠请大家收藏:()七零娇妻,兵哥的掌心宠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