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且隋 > 第273章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且隋 第273章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作者:玄武季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08-26 16:51:51 来源:全本小说网

在元夕节,也就是上元节,也就是正月十五的通宵庆典的时候,阿布见到广皇帝。

他觉得皇帝的神色,不对。

不仅消瘦的厉害,就是精神也很不济。

原本应该率领群臣,吟诗作赋、吹牛拍马屁的广皇帝,很少见的没有独领风骚,而是稍微一露面,就退了。

就是三月三的上巳节,也是草草收场,再没有像以往那样搞得声势浩大、烈焰熏天!

大朝会、中朝、小朝,他不再滔滔不绝、不再突发奇想、不再意气风发……

逐渐的,他将权力和时间,慢慢转移给自己的长孙——皇太孙杨侑!

这一转变,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围绕皇太孙建立起来的小朝廷政治,开始活跃在大隋的历史舞台。

这是一种是历史性的嬗变!

在原有的历史天空,这是不曾出现过的同朝权力交替!

很快,原先杨侑不曾补齐的东宫官职,被一一补齐。

而正朝三省六部之中,空缺的职位,也被一一补齐。

首先,杨侑的少师、少傅,分别被萧瑀和杨义臣担任。

空缺最严重的东宫十卫率,在全部补齐六率的基础上,也被足额补齐。

东宫的班子,是完全按照史上最严格的太子府班底建立起来的。

与此同时,大隋朝原本并不完整的三省六部制度和人员配备,提前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加强。

隋初,以“尚书执行、中书出令、门下封驳”为初衷的三省中心政府运转体系,正式形成。

这一次,伴随着广皇帝对政权的大规模放手,三省中的三员制衡之势,正式得到确立和强化。

伴随着政事堂这个机构作用的正式强化,三省长官——尚书令、中书令、侍中,开始改变“国政全处于上”的局面。

他们主动参与政事堂公议的国政讨论和制定,真正执行起了一个宰相应该具有的职能。

这种局面,原本是要在唐朝中期才能出现。

可现在,就在广皇帝彻底变懒、躺平、生病之后,竟然奇迹般地提前出现了。

这,是谁也料想不到的一个局面!

广皇帝不揽权不独断,这是一个重大改革!

这个改革,一手推动者,竟然是大隋政治文化军事经济的思想大牛、这个时代最特立独行、天马行空的人——广!

一切,从自己革起!

政事堂,是宰相们议事的地方。

政事堂会议,是常设的,基本上算是一个小朝,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议事机构。

广皇帝设政事堂于门下省,参加政事堂会议的,是三省长官,即侍中、中书令、尚书令。

这些顶级高官,是帝国当然的宰相。

政事堂中,尚书令位置虽高,但无实权。

实际行使相权的,是中书、门下两省的两位重臣。

但不管怎样,三人决策机制,是朝政管理制度改革上的一个巨大进步,有力的限制了一家独大的危险。

被广皇帝再次改造之后的三省六部制,也一举成为了影响大中华帝权统治的政府机构标杆,被延续了近千年!

具体的情形,就是下面这个样子。

门下省,中书省,这两个部门,是大隋帝国政权的决策机构。

门下省。

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门下省长官,初为纳言,现改称侍中,副职为门下侍郎,也叫黄门侍郎。

门下省内设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起居郎、拾遗等官,掌规谏。

中书省。

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中书省长官,初为内史令,现改为中书令,副职称中书侍郎,又叫内史侍郎。

中书省内,设中书舍人若干,草拟诏命。

尚书省。

最高行政机构,成为国家政令的具体执行部门。尚书省长官,称为尚书令,副职为左右仆射,分管六部。

吏部。

六部之首。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领吏部司、司封司、司勋司、考功司。尚书一人,侍郎两员。诸司各设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员。

民部。

负责土地、人民、钱谷、贡赋之差。领户部、度支、金部、仓部。尚书一人,侍郎二人。

礼部。

掌管五礼之仪制、学校贡举之法;负责科举、祭祀、典礼、考核任免四品以下官员。领礼部司、祠部、膳部、主客四司;四司分掌礼乐、学校、宗教、民族及外交之政。尚书一人,侍郎两人。

兵部。

负责军事之政;领兵曹 、职方、驾部、库部四司;尚书一人,侍郎两员,诸司各设郎中、员外郎等员。

刑部。

负责律令、刑法、徒隶、按覆谳禁之政;令司法、审计等事务;尚书一人,侍郎两人,具体审判另由大理寺负责。

重大案件,组织刑部、御史台、大理寺三司会审。

工部。

负责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之事务;领工作、屯田、虞部、水部四司。尚书一人,侍郎两人;具体事务则交少府监、将作监、都水监及地方府州办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且隋请大家收藏:()且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目前,政事堂的三位大佬,都是老熟人。

门下省侍中虞世基,他原来的官职是纳言;中书省中书令裴蕴,他原来的官职是内史令。尚书省左仆射苏威,行尚书令之权。

为什么尚书省的尚书令,一直空缺?

原来,这尚书令的权力太大了,因为“尚书省,事无不总”。

所以,不管是文帝,还有广帝,实际上一般都舍不得也不敢授人。

文帝时期,尚书左仆射成为朝廷首相。其中,高颎为左仆射长达十九年,杨素为右仆射,二人共掌尚书省。

广皇帝因为杨素有翊戴之功,又平定了汉王谅,方进位尚书令。但其死后,不再任命尚书令。

所以,大隋尚书省的长官,实际上是左右仆射。

其中,左仆射判吏部,礼部,兵部,兼掌纠弹;右仆射判都官,度支,工部,兼知财政用度。

现在,广又擢拔内史侍郎萧瑀兼任尚书省右仆射。

萧瑀是谁?

他既是皇太孙杨侑的少师,又是广皇帝的中书侍郎即内史侍郎,还兼任尚书省的右仆射。

这也太牛了吧?!

呵呵,萧瑀的确很牛。

这家伙不要看现在才三十八岁,人家可出身自正儿巴经的皇家。

其高祖,是南朝梁武帝萧衍;曾祖,是昭明太子萧统;祖父,是后梁宣帝萧詧;父亲,是后梁明帝萧岿。

这还不算完!

这萧瑀,是广皇帝老婆萧皇后的亲弟弟;而他老婆,则是文皇帝老婆孤独皇后的亲侄女。

最厉害之处,萧瑀自幼跟在广皇帝身边长大,共同生活多年,彼此感情很深,关系很好。

况且,不要看萧瑀是大隋头等里的纨绔,可长大之后,一表人才,学问顶流。

怎样?!

这家伙唯一的几个缺点,就是和阿布一样帅,秉性耿直刚烈,喜欢头硬劝谏,常常惹得广帝火冒三丈!

也就是说,这位好汉哥,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不肯容人之短,不善处理人际关系。

但是,最让阿布最看重的却是,萧瑀贵为一等一的贵族,为人清正,不贪财好利。

据说他家里田宅本来很多,但他将之大部分,分给其他日子紧的宗族之人,自己只留下部分田产和宗庙一座,用以做为庙产于祭祀。

在阿布前世历史上,大唐凌烟阁内的二十四位功臣排位中的萧瑀,可是位列第九的存在!

忠诚亮直,不徇私情;不越法度,逆众执法;孤特持节,敢于直谏。

然,这样的家伙,若不遇明圣,必及于难!

遇到广,真说不清到底是幸还是不幸!

但是在现在的大隋朝堂里,多几个这样背景深厚、敢于劝谏、秉性忠直的人,是绝对绝对的一件大好事!

苏威、萧瑀、太子杀手李纲……

哈哈,这些人,在大隋马屁精的洪流里,就是一股清流,是人才中的顶级人才!!!

阿布此生,最喜欢和这样的个色人物打交道!

国宝!

现在,朝堂文官系统的三省六部人员,阿布基本上算是认全了。

门下省侍中虞世基,黄门侍郎也就是门下侍郎裴矩。

中书省中书令裴蕴,内史舍人也就是中书侍郎是封德彝。

尚书省左仆射苏威,萧瑀兼任尚书省右仆射。

吏部尚书杨恭仁,观王杨雄的儿子,是皇室宗亲。

民部尚书樊子盖,因为年事已高,很多时候是其左侍郎韦津干事。韦津,是郧国公韦孝宽第六子。

礼部尚书裴矩,嘴尖皮厚,机智多谋,忠奸难辨,算是身兼多职,是皇帝身边的绝对红人。

兵部尚书杨义臣,他是紧急被剿匪前线调入朝中,以补兵部尚书之缺。

这也让阿布没有成为光杆司令、众矢之的。因为他实在太年轻、资历浅,真不能服众啊!

刑部尚书卫文升。

工部尚书何稠。

仔细观察,阿布发现,由于这些尚书们同时担任着很多皇帝分派的临时任务,所以很难安心主责其职。

各部之中,最关键的岗位和角色,反而是那些左右侍郎,以及其下的各级属官们。

就像现在的兵部,尚书杨义臣还负责着繁重的剿匪和边患人物,时常亲赴一线到处奔波。

此外,由于兵部左侍郎一职一直空缺,所以现在常在部中值班拿事的,反而是二十一岁的右侍郎杨子灿。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

天气,开始慢慢变暖。

大隋朝因为广皇帝这台发动机的减速,所以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转,以可见的速度放慢。

放慢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原本需要再次集结的军队,开始被分散到全国各处,对造反者进行无情的打击。

屈突通、张须陀、薛世雄、王世充、沈光、鱼俱罗、吐万绪、来护儿、周法尚等,带领原来的东征部队,联合各地方府兵,四处出击,如汤沃雪。

原本全国一百余处的乱情,到五月的时候,已经被消灭到了不足十余处。

有九百多万武装,被打散歼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且隋请大家收藏:()且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其中,六百余万人俘虏后,被流放边疆。

仅仅送往东北一带的,大约四百五十多万!

鉴于大隋山东、河南一带,连续的水旱灾害,杨侑面见广皇帝之后,下诏开始大规模开仓放粮赈济。

这里面,少不了阿布、萧瑀、苏威等人,在在后面的多番撺掇和推动。

因为,如果现在再不进行放粮安民,让大隋重回正轨的机会,就会彻底丧失。

当然,也不是没有人反对,比如封德彝会私下鼓动虞世基等,奏表广皇帝,言妄动府库动摇国基之类。

然并卵!

但是却让阿布第一次开始重视起封德彝这个人!

此人,似乎被忽略了,值得好好研究一下。

然而,毕竟造反的浪潮已经起来了。

总有那么几股造反的力量,已经蔚然成势。

他们在和官军的交战中,互有胜负,有来有往,甚至有点难解难分。

这时,朝廷开始逐步采用剿抚并施、逐一击破的策略。

先将那些中小规模的乱匪,一一平息。

之后,便开始腾出手来,多面分割合围最大的几股乱匪。

这全是兵部右侍郎杨子灿的主意。

他上书,建议调整以往剿匪战术。

一方面,对先期剿匪部队进行整休和轮换。

另一方面,开始严密围堵重大叛匪,稳步推进,对其进行战略纵深的压缩打击。然后,采取封锁、招降、离间、斩首等办法,逐步瓦解消灭他们。

这个策略,对于已经连续外战的大隋来说,应该是上策。

慢,但有效!

阿布将自己《剿匪平乱策》炮制出来后,召集兵部的属官进行了讨论、增补。

修改完善后,紧急派人传给前线剿匪的上司杨义臣,请其过目修正审定。

杨义臣看后,大为赞赏,只是修改了几个字,便在上面署上自己的名字。

然后,他以兵部尚书、右侍郎联署的名义,正式提交政事堂。

阿布年轻,但也经历过后世的社会磨练,自然知道所有的报文都需要跑动,绝对绝对不能坐在那里死等。

跑签!!!

于是,他在递交《剿匪平乱策》的前后,开始展开积极的游说和公关。

私人的,公务的,双管齐下。

政事堂的四个大人物,自然是不会不给这个新晋高位的后辈面子。

再加上这东西的确考虑周全、也合时宜,事后还有不知名的好处,比如缴获等等,所以很快便在联署之后,递交给广皇帝和杨侑那儿。

杨侑是早知道这东西的。

并且在这封奏策里,也有不少他自己不少的想法和心血,因此很是积极地在广皇帝那儿推动。

现在的杨广,心懒、人懒,似乎是对什么也产生不了兴趣。

在似醉非醉、似醒非醒之间,感觉就稀里糊涂地在上面划了圈,上了印。

于是乎,最新的《大业十年剿匪平乱诏》及《兵部剿匪平乱策》新鲜出炉,很快下达各部、各郡、各军。

就是这个诏令,一下子给大隋的内政平乱方针政策,定下了基调。

同时,也正式宣告,广皇帝曾经一意孤行的远征高句丽大政,结束!

不打了,爱谁谁!

大隋,终于狂喘了一口气,开始将注意力重新聚焦在内政大业之上。

最直接的结果,就是让一直疲于奔命的大隋百万大军,得到了及时的喘息和恢复。

而老百姓身上的苛重负担,一下子得到了极大的缓解。

民力存,民心遂安!

原本历史上,因为剿匪兵疲而致败、致杀、屈死的大将,如张须陀、鱼俱罗、吐万绪等,得以幸免。

原本行为继续东征高句丽,几百万运送粮食辎重的百姓,免于颠沛流离、倒毙于途之厄。

大隋,终不因将星的频繁陨落,而导致最后因无忠臣良将而无力抗匪患,最后灭亡!

幸乎?!

阿布并不知道,自己坏了别人的大事!

就因为他在杨侑身边的存在、以及广皇帝的突然消沉,一下子破坏了某些人、某些势力,已经策划已久、图谋已久的滔天大事!

其实,在这个世界,不愿意大隋好、不愿意天下一统、不愿意杨家做皇帝的人,大有人在!

甚至,他不仅仅是某个人,而是一群人,或者几股势力,甚至是……

杨玄感的叛乱、全国各种力量的造反、甚至是高句丽的屡屡挑衅……其实,背后总是隐藏着一个或某几个巨大的身影。

关陇势力,就是其中之一!

他们,曾经为建立大隋努力。

但然后,就开始为灭亡大隋并取而代之努力!

前前后后,已经为此准备了近二十多年!

其他的力量呢?!

喜欢且隋请大家收藏:()且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