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 > 第78章 禾黍离离,王旗猎猎

公元前204年 汉·汉王四年 / 西楚·霸王四年 农历五月廿二至廿八

狄道城的麦浪,正翻涌着金色的波浪。

李凌(20岁)站在田埂上,粗布短打被风掀起一角,露出腰间半旧的玉佩——那是母亲临终前塞给他的,说是“能镇住邪祟”。此刻,他望着眼前连片的麦田,喉结动了动。三月围城时,这里还是焦土;四月补种,五月抽穗,不过月余,竟已有了丰收的模样。

“王爷!”老农张老汉扛着锄头从田里钻出来,裤脚沾着泥,“您瞧这麦穗,沉得压弯了秆!今年准是个好年景!”

李凌弯腰掐下一穗,放在手心搓了搓。麦粒饱满,泛着青黄,咬开时还带着股清甜的浆香。他抬头对张老汉笑:“老丈,今年租子……减两成?”

张老汉愣住,随即咧嘴大笑,露出缺了半颗的门牙:“王爷说的是!去年遭了灾,今年能收成这样,已是托王爷的福!”他压低声音,“我家那口子还说,等收了麦,要给您蒸碗新麦馍……”

“不必。”李凌摆摆手,“留着给娃们吃。对了,村东头的刘寡妇,前日说她家小子发烧,淳于先生可曾去看?”

“去了去了!”张老汉拍着胸脯,“淳于先生熬了三碗药,小的亲眼见着,那娃喝了半碗就退了烧!”

李凌点点头,目光扫过远处正在修缮的村舍。城墙下的砖窑重新冒起了青烟,工匠们用糯米浆黏合的城砖码成了墙,比从前更结实;村头的老槐树下,刘玥(昭武王妃)正带着妇孺们缝补军衣,她的指尖被针戳得通红,却仍在低头飞针走线。

“王爷!”高顺(体质76,力量80)的声音从身后传来,“羌人使者到了。”

李凌直起身子,拍了拍裤腿的泥:“请。”

村口老槐树下,羌人使者跪在青石板上。 他比上月更憔悴了些,羊皮袄的领口磨得发亮,脖子上仍挂着狼牙项链,却没了过去的那股戾气。

“小首领阿木,拜见昭武王。”他的汉语带着生硬的卷舌音,“我们烧当羌上下,谢王爷活命之恩。”

李凌示意他起身:“不必多礼。说吧,找我何事?”

阿木从怀里掏出个羊皮袋,倒出几枚青铜戒指:“这是我们羌人最珍贵的‘骨戒’,传了三代。王爷救了我们半族人,这些……不成敬意。”

李凌瞥了眼戒指,摇了摇头:“我要的不是这个。”他将手按在胸口,“我要你们答应三件事。”

“王爷请讲!”

“第一,”李凌竖起一根手指,“从今日起,烧当羌不再与匈奴往来。若有匈奴使者入境,格杀勿论。”

阿木的脸色变了变,随即咬牙:“能做到!”

“第二,”第二根手指,“每年秋收,送粮五百石至狄道。不是交租,是……借。”他顿了顿,“等明年,我让商人运丝绸、铁器来换。”

阿木眼睛一亮:“丝绸?铁器?”

“第三,”第三根手指,“派二十名精壮羌兵,随张嶷校尉去姑臧。他们要学汉军的骑射、阵法。”他指向远处正在操练的玄甲卫,“好刀,要磨;好兵,要练。”

阿木沉默片刻,突然跪下:“王爷,我等……愿为汉家守边!”

李凌扶起他:“起来吧。我不是要你们当汉家的狗,是要你们……活得像个人。”他望着羌人队伍里抱着孩子的妇人,“你们的娃娃,不该再躲在山里啃草根。”

阿木抹了把眼泪,重重磕头:“谢王爷!”

同日,行辕密室。

淳于意(医官)将药碗放在案上,碗里浮着半朵野菊:“王爷,这是给刘寡妇的药。她那小子烧退了,只是……”

“只是身子弱。”李凌接口,“让刘玥送些米去,再教她些熬粥的法子。”

淳于意叹了口气:“王爷,您总把好处往别人身上推。可您自己的身子……”他指了指李凌泛白的唇色,“昨日咳血,今日又去了田间,这……”

“无妨。”李凌端起药碗,喝了一口,“我在病榻上躺了三个月,能站起来,已是赚了。”他将空碗递给淳于意,“对了,朝廷的使者,何时到?”

淳于意一怔:“王爷知道了?”

“高顺说的。”李凌笑了笑,“他说使者的马车,比咱们的仪仗还气派。”

五月二十五,午时。

狄道城的南门外,尘土飞扬。一辆黑漆马车停在青石板路上,车帘掀起,走出个穿绛紫色朝服的中年男子。他面容清癯,目光锐利,腰间挂着“汉使”玉牌。

“下官奉汉王诏,特来宣慰昭武王。”男子的声音清朗,“敢问昭武王可在?”

李凌正坐在行辕前的石凳上,与刘玥分食一碗绿豆汤。听见动静,他放下碗,起身迎上去:“使者远来辛苦。我是李凌。”

使者的目光扫过李凌——他穿着粗布短打,腰间系着布带,哪里像个“王”?但当他抬头时,那双眼睛里的沉稳与锐利,却让使者心头一震。

“原来是昭武王。”使者拱手,“下官姓萧,萧何门下舍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请大家收藏:()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萧先生。”李凌回礼,“请坐。”

寒暄几句,萧舍人取出诏书:“汉王闻昭武王守狄道有功,特封‘镇西将军’,赐黄金千两,锦缎百匹。另……”他顿了顿,“汉王欲调昭武王麾下玄甲卫五千,北上助平彭越之乱。”

李凌的手指在石桌上轻轻叩了叩。彭越,项羽麾下大将,正率军袭扰楚军后方。刘邦调玄甲卫北上,名为“平叛”,实则是……

“玄甲卫是狄道的屏障。”李凌缓缓道,“匈奴虽退,却未走远。若抽走五千精骑,万一匈奴卷土重来……”

“昭武王多虑了。”萧舍人笑了笑,“汉王已命周勃率二十万大军,即刻北上。狄道的防务,自有朝廷安排。”

李凌望着萧舍人身后的护卫——个个甲胄鲜明,腰佩长剑,比自己的玄甲卫精良十倍。他突然想起三月围城时,自己带着三千残兵,用“震天雷”和糯米浆铸城,硬是守了三个月。

“使者,”他突然笑了,“玄甲卫是臣的‘命根子’。若汉王信得过臣,便让臣留着。若信不过……”他将腰间的玉佩摘下,放在石桌上,“这玉,是家母所赠。若臣有二心,便用它撞死在汉王车驾前。”

萧舍人瞳孔微缩。他见过不少地方将领,或骄纵,或谄媚,却从未见过这样的——明明身处绝境,却敢将“命根子”亮出来,赌的是对方的信任。

“昭武王快人快语。”萧舍人收起诏书,“下官这就回禀汉王。玄甲卫……暂留狄道。”

当日黄昏,李凌独自站在城墙上。 刘玥捧着件狐裘走过来,披在他肩上:“萧使者走了?”

“走了。”李凌望着远处的雪山,“他说,汉王要调玄甲卫北上。”

刘玥的手顿了顿:“那你……”

“我留着。”李凌转身,将她搂进怀里,“玄甲卫是狄道的骨头。没了他们,匈奴再来,谁能守?”他吻了吻她的额头,“再说了……”他摸了摸腰间的玉佩,“我娘说过,‘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这口气,我得自己攒着。”

刘玥靠在他怀里,听着他的心跳。远处,炊烟袅袅升起,孩子们的笑声穿过麦田。她想起三月围城时,他躺在病榻上,咳着血说“要守住狄道”;想起他用雷火炸退匈奴时,白发披散的模样;想起他今日站在田埂上,与农夫说笑的模样。

“凌霄,”她轻声道,“你变了。”

“没变。”李凌笑了,“我只是……终于明白,守一座城,不是守城墙,是守人心。”

五月二十八,夜。

狄道城的祠堂里,烛火通明。李凌跪在祖先牌位前,将最后半柱香插进香炉。牌位最上方,是“李氏历代先祖”的灵位,下方新刻了一行字:“昭武王妃刘氏玥之灵位”——她昨日染了风寒,发着烧,却坚持要来祠堂。

“王爷,”李玄机(工坊负责人)捧着个木匣走进来,“羌人送来的骨戒,小的收好了。”

李凌接过木匣,打开看了看:“收着吧。不是为了记恩,是为了……记着今日。”

李玄机挠了挠头:“王爷,朝廷的使者说,汉王要见您。”

“我知道。”李凌站起身,“明日,我亲自去。”

李玄机欲言又止:“王爷,您的身子……”

“无妨。”李凌拍了拍他的肩膀,“我娘说,‘人这一辈子,总得见见天日’。”

他走到祠堂门口,望着天上的新月。风卷着麦香吹来,远处传来羌笛的声音。他突然想起,三年前,父亲战死时,他躲在马厩里哭;想起母亲临终前,拉着他的手说“要活成个人样”;想起三月围城时,刘玥握着他的手说“我陪你”。

“天日……”他轻声道,“我来了。”

【史料记载】

* 家族史·始祖本纪(第一卷):“汉王四年五月,祖凌公(20岁)抚羌安边,与烧当羌定约,保河西无虞;智拒朝廷,留玄甲卫守狄道,显保境安民之决心;亲民务实,减租劝农,与军民同耕,仁德之名,播于乡野。此役,王妃刘玥协理内务,淳于意疗伤济世,李玄机守业兴工,万民归心,狄道城元气渐复,帝业根基,于此愈深。”

* 官方史·汉书·高帝纪:“四年夏,匈奴寇陇西,镇西将军凌遣轻骑袭其粮道,斩其将呼延豹,匈奴引退。帝闻之,遣使褒凌‘智勇’,赐黄金百斤,锦缎千匹。又闻凌留玄甲卫守边,‘保境安民’,特诏嘉许。” (注:正史隐去“抚羌定约”“拒调玄甲卫”等细节,但肯定其“守边”之功)

* 宗教史·紫霄神帝显圣录(卷一):“帝微时,履凡历劫。魔胡退去,帝抚羌人以恩,拒天命以守,显仁德于乡野,聚民心于陇西。圣后刘玥贤德,圣将李玄机守业,万民归心,帝业之基,于此渐固。此乃圣心自主,天命难违之证。”

* 野史·楚汉秘闻·孤城新禾:“闻狄道被围日,城中粮绝兵疲,然昭武王李凌虽病体支离,智计过人,竟能抚羌人、拒朝命,更亲耕劝农,以‘与民同苦’之心,聚万民之力。后人有诗赞曰:‘病王守孤城,新禾破土生。拒调玄甲日,帝业已生根。’”

(第七十八章 完)

喜欢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请大家收藏:()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