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 > 第338章 烽烟渐散,百废待兴

公元前189年 汉前少帝四年 农历十月下至十一月

狄道城东原野上那场决定性的胜利,如同狂暴的秋风扫过落叶,迅速而彻底地改变了北地郡的命运。持续近两月的铁壁合围,在靖王李凌亲自率领的雷霆一击下,土崩瓦解。朔方军主力溃败,粮草被焚,主帅虫达已死,其子虫圭仅率少数亲随狼狈北遁,生死未卜,数万大军或死或伤或降,作鸟兽散。压在狄道城头长达数月之久的战争阴云,终于开始消散。然而,胜利的喜悦并未持续太久,便被随之而来的、更为庞大且千头万绪的善后工作所冲淡。战场需要打扫,伤亡需要统计与抚恤,降卒需要安置,破损的城防需要修复,被战火蹂躏的民生需要恢复,与朝廷的奏报需要斟酌,与周边势力(尤其是惊疑不定的朔方残余力量及态度微妙的河西羌胡)的关系需要重新梳理。更重要的是,经过如此惨烈的守城战,北地郡自身也已是伤痕累累,兵员、物资、财力损耗巨大,可谓百废待兴。靖王李凌在经历了决战时刻精神高度紧绷的巅峰之后,并未有丝毫懈怠,立刻以更大的精力投入到了这场“战后重建”的艰巨任务之中。他深知,击退强敌只是第一步,如何消化战果,巩固胜利,治愈战争创伤,使北地郡真正从这次严峻的考验中变得更加强大,才是真正的挑战。与此同时,年仅十岁的世子李玄业,也被父亲有意识地引导着,开始接触和观察这纷繁复杂的战后治理工作,这是他作为继承人不可或缺的一课。

决战后次日,天空飘起了细碎的雪花,气温骤降。广袤的战场上,一片狼藉。阵亡将士的尸体(包括敌我双方)遍布四野,残破的兵器和旌旗散落得到处都是,被焚毁的粮草囤积点依旧冒着缕缕青烟,空气中混合着焦糊味、血腥味和泥土的气息。北地军将士们在各级将领的指挥下,顶着寒风,开始有条不紊地打扫战场。这是项极其沉重且考验人心的工作。己方阵亡者的遗体被小心地收殓,登记造册,准备运回城内妥善安葬,他们是北地的英雄。而朔方军士卒的尸体,则被集中起来,挖坑掩埋,以防开春后发生疫病。缴获的兵甲、器械、马匹以及敌军遗弃的物资被一一清点、归类、入库,这些将成为北地军战后补充的重要来源。都尉赵破奴带着人马,继续清剿小股溃散的残敌,并派精骑向北追击虫圭,虽然希望渺茫,但姿态必须做足。

郡丞公孙阙则忙于处理数量惊人的战俘。此战,朔方军投降者逾五千众,如何安置他们,是个棘手的问题。全部坑杀,有伤天和,亦会结下死仇,非仁者之师所为;全部释放,恐其重归朔方,再成祸患;全部收编,又恐其心怀异志,难以驾驭,且北地粮草也难以长期支撑。李凌在听取公孙阙的汇报后,沉思良久,定下了“分化瓦解,逐步消化”的策略。他下令:将俘虏中的军官单独羁押,严加看管;对普通士卒,进行甄别,老弱病残者,发给少许口粮,遣散回乡,以示仁德;其余精壮者,打散编制,编入劳役营,在严密看守下,参与狄道城防修复、道路修筑、阵亡将士墓冢营造等工程,以工代赈,同时观察其表现,日后可择其诚心归附者,逐步补充入边军或屯田兵。此举既解决了俘虏安置问题,又获得了急需的劳动力,可谓一举两得。公孙阙领命,立即着手办理。

长史周勃的任务最为繁重,他需要统筹整个北地郡的战后恢复。狄道城在数月围城中受损严重,尤其是南城和东城段,城墙多处破损,垛口坍塌,需要立即征调民夫、物资进行抢修,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恶劣天气或意外情况。城中百姓在长期围困下,生活困苦,需要开仓放粮,平抑物价,安抚民心。阵亡将士的抚恤、伤残士卒的安置,需要大笔钱粮,必须尽快落实,以免寒了将士之心。郡府各曹署的文吏们忙得脚不沾地,算盘声、书写声日夜不绝。周勃虽年事已高,但仍以惊人的精力坐镇郡府,协调各方,确保政令畅通,忙而不乱。李凌对周勃给予了完全的信任,只把握大方向,具体事务悉数委任。

【系统提示:宿主在取得重大军事胜利后,迅速将工作重心转向内政治理与战后重建,展现出卓越的战略转换能力与民生为本的统治理念… 宿主状态:于胜利后保持清醒头脑,举措得当,致力于巩固战果、恢复元气,统治根基在战后修复中得到进一步夯实…】

在这一片忙碌中,李凌特意将世子李玄业带在身边,让他亲眼目睹、亲身感受战后工作的千头万绪。他带着儿子巡视正在修复的城墙,看着民夫和俘虏们冒着严寒搬运石料、搅拌灰浆;他带着儿子进入人满为患的伤兵营,看着医官们忙碌地救治伤员,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药味和血腥味;他带着儿子查阅周勃呈上的各类报表,上面密密麻麻的数字代表着钱粮的消耗、人口的变动、物资的调配。

“业儿,你看,”李凌指着一处正在加固的城墙缺口,对儿子说,“守城时,此处将士们浴血奋战,方保城池不失。如今胜利了,仍需耗费如此人力物力来修复。可知为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请大家收藏:()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李玄业看着忙碌的人群,想了想答道:“回父王,城墙是城的骨头,骨头断了,必须接好,否则下次再有敌人来,就守不住了。”

“嗯,此言有理。然,修复城墙,不仅为御外敌,亦为安内民。城墙坚固,百姓方有安全感。”李凌点点头,又指向伤兵营,“你再看看那里。一场大战下来,杀敌一万,自损未必八千,但数百上千的伤亡总是有的。这些伤残的将士,曾是北地最勇敢的人,如今他们需要供养,他们的家小需要抚恤。这些,都是胜利的代价,是必须承担的责任。”

李玄业看着营中那些缺胳膊少腿、痛苦呻吟的士卒,小脸变得严肃,重重地点了点头:“孩儿明白了。打胜仗不容易,打赢之后的事情,更不容易。要花钱,要花粮,要安顿好每一个人。”

“不错。”李凌欣慰地拍了拍儿子的肩膀,“为君者,非止会打仗,更要懂得治国,懂得安民。仗打完了,如何让百姓休养生息,如何让将士无后顾之忧,如何让郡国更加富庶强盛,这才是真正的功课。”

此后数日,李玄业便跟着周勃,学习如何处理繁杂的政务,如何调配物资,如何计算抚恤标准。周勃也耐心教导,将每一项决策背后的考量细细解释给世子听。李玄业天资聪颖,虽然许多细节还不能完全理解,但这种实践的熏陶,远比读死书更能让他成长。

十一月朔日(初一),一场简单而庄重的祭奠仪式在狄道城外新辟的烈士陵园举行。李凌率领文武官员、留守将士以及部分百姓代表,隆重祭奠在守城战及最后决战中阵亡的将士,尤其是都尉高顺。仪式上,李凌亲自诵读祭文,追忆烈士功绩,宣布优厚抚恤政策,并抚慰阵亡者家属。场面肃穆悲壮,三军动容,百姓感泣。这场仪式,不仅安定了英灵,更极大地凝聚了民心士气。随后,李凌论功行赏,对有功将士大肆封赏,升迁官职,赏赐金银田宅,全军欢腾。

与此同时,对外事务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李凌亲自审定了发往长安的报捷文书。文中,他详细陈述了朔方都督虫达如何屡次挑衅、乃至大举入侵,北地军民如何在其领导下浴血奋战、最终凭借上下一心击溃强敌的过程,强调了战役的正义性与艰苦性,并为有功将士请赏。奏章言辞恭谨,不矜功,不诿过,将胜利归功于皇帝天威、将士用命,充分展现了李凌的政治智慧。奏章以六百里加急直送长安。

对于河西羌胡,李凌也派出了使者,携重礼感谢其在战役后期陈兵边境的“声援”之举(尽管未直接参战),并重申了友好通商、共保西陲的意愿,进一步巩固了双边关系。

而对于朔方方向,李凌采取了外松内紧的策略。一面遣使至朔方治所,以强势姿态质问其为何擅启边衅,要求其严惩肇事者(虫达已死,则指其残余党羽),赔偿北地损失;另一面,则令赵破奴加紧边境巡逻,修缮堡垒,增派兵力,防备朔方残余势力可能出现的反扑或新的边患。他深知,虫圭虽败,但朔方根基犹在,未来的东线,依然不会平静。

十一月中旬,第一场大雪纷纷扬扬地落下,将狄道城内外染成一片银白,也暂时掩盖了战争的痕迹。城防修复已初见成效,民心渐趋安定,降卒安置有序,抚恤赏赐陆续到位。北地郡这台强大的机器,在李凌的驾驭下,正缓缓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过来,虽然前路依然漫长,但至少,这个冬天,可以稍微喘一口气了。靖王府的书房内,灯火下,李凌开始与周勃、公孙阙等人,筹划着来年春耕、水利兴修以及更长远的郡国发展大计。而世子李玄业,则在自己的书房内,对照着父亲和周勃的教导,认真地在竹简上记录着这个冬天他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的点点滴滴。烽烟渐散,而治理与成长,永无止境。

【史料记载】

* 官方史·汉书·前少帝纪:“(前少帝)四年冬,北地靖王凌解狄道围,收恤士卒,安集百姓,边郡以宁。”

* 家族史·始祖本纪:“前少帝四年冬,凌公解狄道围,乃收葬阵亡,抚恤伤残,安置降虏,修葺城防,奏捷长安,抚循羌胡,备边朔方。百务俱兴,世子玄业随习政务,益明治道。”

* 宗教史·紫霄神帝显圣录:“上帝克捷,旋施仁政,抚死恤生,圣域复苏。”

* 北地秘录·凌公善后安民:“狄道解围,李凌不矜功,务实事,妥处善后,安抚内外,世子观政获益,北地根基愈固。”

(第三百三十八章 完)

喜欢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请大家收藏:()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