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 > 第272章 长安异动,暗流再涌

公元前194年 汉高后四年 农历正月至二月

北地的严冬在寂静与忙碌中缓缓流逝。新年伊始,万象更新,尽管天地间依旧朔风凛冽,冰雪未融,但狄道城内已隐隐透出一丝春的气息。靖王李凌推行的制度化建设与人才培养,在去岁冬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郡府各曹署运作愈发规范,学吏馆首批专攻律令、算学的学员已能协助处理日常文书,军营中的记录制度也逐渐步入正轨。一切似乎都在朝着更加有序、更加稳固的方向发展。然而,历史的洪流从不因边郡的潜心内修而停滞。当北地正专注于加固自身藩篱时,来自帝国心脏——长安的暗流,再次以更加汹涌的姿态,拍打着这片看似偏安一隅的土地。

正月刚过,年节的余韵尚未散尽,两封几乎同时抵达狄道的密信,打破了靖王府表面的平静。一封来自长安,由李凌通过昔日军中同僚、如今在朝中担任闲职但消息灵通的旧部秘密传来;另一封则来自朔方都督府内部,由一位早已被公孙阙暗中笼络、对虫达都督并非完全忠心的低级文吏冒险送出。两封信的内容,相互印证,指向同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皇太后吕雉,在彻底清除了刘氏宗室及功臣集团中诸多显要人物后(如梁王彭越、九江王英布等已遭诛戮,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后软禁),其权势已达顶峰。如今,她的目光似乎正投向那些拥兵在外、镇守一方的刘氏诸侯王及异姓功臣藩王。近期朝议中,有吕氏亲信大臣重提“强干弱枝”之策,暗示应进一步削弱藩镇权柄,加强中央集权。而北地郡靖王李凌,这位以军功封王、近年又成功稳住了动荡边陲的年轻藩王,因其特殊的身份(功勋卓着且娶刘邦嫡长女)、地理位置(扼守西北要冲)以及近期展现出的治理能力,无疑正处于风口浪尖之上。更有风声称,吕后可能会借“优抚功臣”、“共商国是”等名目,召某些藩王入朝。

消息传来,周勃、公孙阙、高顺等核心僚属被紧急召至王府书房。烛火摇曳,映照着众人凝重的面色。

“王爷,此事非同小可!”周勃率先开口,声音低沉,“吕后心狠手辣,连番诛戮功臣,其意已是路人皆知。如今矛头指向藩王,若是召王爷入朝,只怕是……凶多吉少。” 他言下之意,是担心李凌重蹈韩信等人的覆辙,一旦离开北地根基,进入长安,便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公孙阙捻须沉吟,分析道:“勃兄所虑极是。然,吕后是否会立即对王爷动手,尚在两可之间。其一,王爷毕竟是先帝正式册封的靖王,有王爵之尊;其二,王妃乃太后亲生女,这层姻亲关系,或可起到些许缓冲作用;其三,北地新定,匈奴之患未绝,骤然拿下王爷,若引发边乱,亦非吕后所愿。其更可能采取的策略,或许是逐步削权、派人牵制,或者……以明升暗降的方式,将王爷调离北地。”

高顺握拳道:“无论如何,王爷绝不可轻易离开北地!北地军民皆仰仗王爷,一旦有失,人心涣散,数年心血必将毁于一旦!末将愿率将士,誓死护卫王爷周全!”

李凌静坐主位,目光扫过情绪激动的部下,脸上并无太多惊慌,反而异常冷静。他深知,这一天迟早会来。自吕后临朝,大力扶植吕氏外戚以来,中央与藩王之间的矛盾便日益尖锐。他镇守边关,拥兵自重,即便再如何示弱守拙,也难免成为吕后的眼中钉。

“诸位稍安勿躁。”李凌缓缓开口,声音沉稳,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长安异动,早在预料之中。吕后揽权,削藩之意,昭然若揭。我北地,确已成为其目标之一。”

他站起身,走到悬挂的巨幅地图前,手指划过北地郡的疆域,沉声道:“然,正因为如此,我等更需沉着应对,自乱阵脚,乃取祸之道。吕后虽势大,然其亦有所忌惮。我等之策,当以‘固守’为主,辅以‘缓兵’之计。”

【系统提示:宿主面临中央政权核心的直接政治威胁,生存危机急剧升高,需运用极高政治智慧与战略定力进行危机应对,平衡忠诚表象与自保实质… 宿主状态:临危不乱,冷静分析局势,制定以拖待变、固本自强的防御性战略,展现其身处绝境时的坚韧与谋略…】

李凌具体部署道:

“其一,勃兄,立即以本王名义,草拟一道奏章,用六百里加急送往长安。奏章内容,要极尽恭顺谦卑。首先,详细禀报去岁北地秋收丰稔、仓廪渐实之况,强调此乃‘托太后陛下洪福、陛下天威’所致;其次,重点陈述北地当前仍面临之困难:匈奴虽暂乱,然其主力未损,随时可能卷土重来(可适当夸大边境零星冲突);羌胡虽表面归附,然其心难测,需强力羁縻;郡内民生凋敝之余,恢复维艰,亟需朝廷钱粮支援(可列具体所需物资)。最后,表达本王对太后陛下及皇帝的无限忠诚,言明镇守边陲、拱卫社稷乃臣之本分,恳请朝廷继续支持北地防务,并委婉提及,值此边务繁剧、百废待兴之际,臣恐暂难离镇赴京,以免贻误军机民生。奏章言辞务必恳切,数据务必‘真实’(经我等修饰),姿态务必低到尘埃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请大家收藏:()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周勃心领神会:“臣明白!此乃‘哭穷’、‘示弱’、‘表忠’三策并用,力求打消或延缓吕后召王爷入朝之念。”

“其二,”李凌看向公孙阙,“子通先生,长安方面的情报网络,需立即加强。不惜重金,多方打点,务必掌握朝议动向,尤其是涉及藩王、边镇事宜的详细内容。朔方都督府那边,也要盯紧,虫达的态度至关重要。所有消息,务必第一时间密报于我。”

“阙遵命。必使王爷耳聪目明。”公孙阙肃然应道。

“其三,高顺将军,”李凌目光锐利,“北地军备,外松内紧,即刻进入最高戒备状态。边境巡防照常,但对内,要加强对狄道城及各要隘的掌控,尤其是对王勇客军的监视,需再增暗哨。军中要统一口径,若朝廷真有使臣前来,或下达任何非常之令,一切须听本王号令行事。同时,秘密命令灌婴,其骑兵部队要做好随时机动的准备,但行动务必隐秘。”

“末将得令!定保北地铁板一块,静候王爷钧旨!”高顺慨然领命。

“其四,”李凌最后补充道,“对内,各项既定政策,如‘靖边三策’,照常推行,甚至要加快步伐。要让北地军民看到,王府一切如常,稳如泰山。勃兄、子通先生,你二人要更加勤勉,将政务打理得井井有条,显示出北地离不开靖王的治理。越是外部压力大,内部越要团结稳定。”

计议已定,众人分头行动。一封辞情恳切、数据详实的奏章,很快以靖王李凌的名义发出,快马加鞭送往长安。北地郡内部,则如同一台上了发条的精密仪器,在看似平静的表面下,高速而紧张地运转起来。周勃坐镇郡府,将各项政务处理得滴水不漏,同时加紧物资储备和内部安抚;公孙阙则调动所有隐秘渠道,密切关注着长安和朔方的一举一动;高顺则悄然调整军事部署,加强核心区域的防卫,对外则依旧维持着正常的边境巡逻和操练。狄道城内,市井依旧,但有心人能感受到,一种无形的紧张气氛在弥漫。

二月二,龙抬头。北地依旧春寒料峭。李凌在王府举行了一场简单的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仪式上,他神色如常,言语平和,勉励官吏军民各司其职,共保家园。其镇定自若的态度,极大地稳定了高层僚属的情绪,也通过他们,影响着整个北地的人心。

然而,夜深人静之时,李凌独坐书房,面对摇曳的烛火,眉头深锁。他深知,这次面临的危机,远胜过去任何一次军事威胁。吕后及其背后的吕氏集团,掌握着帝国的最高权力,拥有绝对的力量优势。北地虽经数年经营,根基渐固,但与整个中央朝廷抗衡,无异于以卵击石。唯一的生机,在于利用吕后对边患的顾虑、对朝局稳定的需求,以及那层微薄的姻亲关系,拖延时间,巩固自身,等待变数。而最大的变数,或许就在于时间本身——吕后年事已高,中央的权力格局,并非铁板一块,永远不变。

“必须撑过去……”李凌望着窗外漆黑的夜空,喃喃自语。北地的命运,乃至他自身和家族的存亡,都系于这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汹涌的博弈之中。一场关乎生死存亡的政治风暴,正在遥远的长安酝酿,其阴影,已悄然笼罩了北地的天空。

【史料记载】

* 官方史·汉书·高后纪:“高后四年春,有议削藩者,靖王凌在北地,谨守边备,吏治肃然。”

* 家族史·始祖本纪:“高后四年正月,凌公得长安密报,知吕后削藩之意已显,己身危矣。公沉着应对,定‘固守缓兵’之策:急奏长安,备述边困示弱表忠;加强情报,密察朝局;令军外松内紧,秘作戒备;内政照常加速,稳人心。北地遂外示恭顺,内实戒惧,以待其变。”

* 宗教史·紫霄神帝显圣录:“高后四年春,吕氏谋削藩,上帝危。上帝急奏示弱,密侦朝情,暗整军备,内修政事,以静制动。”

* 北地秘录·凌公应对削藩危机:“长安欲削藩,李凌急奏示弱固边,暗备非常,北地进入政治戒备状态。”

(第二百七十二章 完)

喜欢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请大家收藏:()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