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 > 第265章 靖边策成,根基深植

公元前195年 汉高后三年 农历正月至二月

凛冬的北地,白雪皑皑,湟水冰封,天地间一片银装素裹。去岁秋冬的忙碌与喧嚣,随着年关的临近和严寒的加剧,渐渐沉淀下来。狄道城内,家家户户虽仍显清贫,但屋檐下悬挂的腌肉、地窖里储藏的粟米,总算让这个新年有了几分难得的踏实气息。靖王府中,也依照礼制举行了祭祖和贺岁仪式,虽不及长安繁华,却也庄重有序。然而,对于靖王李凌而言,这个冬天并非休养生息的时节。外部压力的暂时减轻,恰恰为他提供了宝贵的时间窗口,来系统性地梳理和巩固过去一年多在血火与博弈中艰难建立的统治根基。他的目光,已从应对具体的危机,转向了构建更长久的制度保障。

正月刚过,年味尚未完全散去,李凌便召集了以周勃、公孙阙为核心,并包括高顺及几位新近提拔的得力干吏在内的核心幕僚,在王府暖阁内举行了一场为期数日的闭门会议。会议的主题,便是制定一套系统性的、适用于北地边郡长远发展的方略,李凌将其命名为“靖边三策”。

“去岁一年,我北地历经血战、御外安内、休养生息,终得初步安定。然,北地之患,非一日之寒;安边之策,非一时之计。”李凌开门见山,目光扫过在座诸人,“匈奴虽暂乱,其势未衰;朝廷制衡,如影随形;内部百废待兴,人心待聚。当此之时,我等须定下长远之规,使我北地不仅能御敌于外,更能强基固本,立于不败之地。”

周勃沉声道:“王爷所虑极是。北地欲长治久安,首在强军足食,次在抚民兴教,再次在睦邻通商。然,需有具体章法,方能持之以恒。”

公孙阙补充道:“确需如此。以往诸事,多为应对突发,虽有成效,却略显零散。若能将其系统化、制度化,形成定制,则政令畅通,事半功倍,亦能减少人存政举、人亡政息之弊。”

李凌颔首,示意公孙阙将早已准备好的草案分发众人。草案洋洋洒洒,涵盖了军政、民政、边务等诸多方面,其核心便是“靖边三策”:

其一,固本策。 核心为“寓兵于农,积谷强兵”。明确规定扩大军屯范围,鼓励士卒携家眷垦荒,所获粮食除自给外,部分上缴作为军储;建立完善的郡、县、乡三级粮仓体系,丰年储粮,荒年赈济,战时支前;大力推广代田法等先进耕作技术,由官府提供种子、农具借贷,并兴修水利,确保农业稳产。军事上,完善烽燧预警体系,定期演练守城及野战战术;严格军功爵赏制度,确保有功必赏,激励士气;建立伤残士卒抚恤及子弟优先入仕的常制。

其二,抚远策。 核心为“刚柔并济,分化戎狄”。对匈奴,保持强大军事威慑,加强斥候侦察,知其动向;对周边羌胡部落,区别对待,对恭顺者如烧当羌,开展有限度、受监管的边境互市,以粮食、布帛、茶叶换取其马匹、牛羊,并暗中收集情报;对桀骜不驯、时常寇边者,则坚决打击,以儆效尤。同时,鼓励边民与羌胡通婚(需报官备案),以柔化之。

其三,育才策。 核心为“兴学选贤,以文辅武”。扩大和完善郡府“学吏馆”,不仅培养文书吏员,更增设算学、律法、工造等科,选拔军中聪颖子弟及民间良才入学,优秀者充任郡县属吏或军中参军;鼓励民间私学,对办学有成者给予褒奖;王府设“典学官”,负责子嗣及宗室子弟的教育,聘请名儒教授经史子集,不忘武事骑射,培养文武兼修之后继者。

【系统提示:宿主进入战略制度构建阶段,从应对型治理转向体系化建设,统治艺术迈向成熟… 宿主状态:深思熟虑,着眼长远,系统规划军政民政,展现卓越的制度设计能力与战略远见…】

草案一出,阁内众人皆凝神细阅,时而低声讨论,时而提出增补意见。高顺对军事相关条款尤为关注,提出烽燧传递信号应更加细化,军功评定标准需更具操作性;周勃则对粮仓管理、赋税减免细则提出了具体建议;几位新任吏员也大胆建言,涉及基层治理的诸多细节。李凌耐心听取,与公孙阙一同记录、修改。经过数日的反复研讨辩难,“靖边三策”逐渐完善,内容更加详实,措施更具可行性。

“此三策,乃我北地未来数年甚至数十年的立身之本。”李凌最终定调,“勃兄,你总揽民政,固本、育才二策,由你主导推行,子通先生辅之,务必细化章程,分发各县,严格执行,定期考核。高顺将军,抚远策中涉及军事及边务部分,由你负责,与灌婴、剧孟等将领会商落实,尤其是对羌胡的策略,务必精准,恩威并施。所有举措,皆需记录在案,定期向本王禀报进展。”

“臣等遵命!”众人肃然领命,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他们明白,这不仅仅是几卷文书,更是关乎北地未来命运的蓝图。

二月初,春寒料峭,“靖边三策”的各项细则开始在北地郡层层推行。郡府文书快马传至各县,县令、蔷夫召集乡老、亭长宣讲新策。军屯的土地被重新规划,水利工地上再次出现了军民协作的身影。学吏馆扩大了招生规模,课程也更加系统。边境上,汉军游骑依旧警惕,但对往来商队的检查,在符合“抚远策”规定的前提下,效率有所提高。一种有序而充满希望的气氛,开始在冰雪初融的北地弥漫开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请大家收藏:()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然而,制度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一些豪强对扩大军屯占用土地有所不满;部分羌胡部落对互市的限制心存疑虑;基层吏员对新政的理解和执行能力也参差不齐。李凌对此早有预料,他一方面严令周勃、高顺等人加强督导,惩治怠政或曲解政令者,另一方面,再次展现其柔韧的手腕。对于配合新政的豪强,给予一定的商业便利或荣誉;对于守规矩的羌部,适当放宽交易物品种类;对于吏员,则加强培训,并提拔干才。

一日,李凌微服巡视狄道城外的军屯点,恰遇几名老卒正在指导新附的流民家庭开挖沟渠。见王爷亲至,众人慌忙行礼。李凌摆手制止,与他们蹲在田埂上交谈,询问新政落实的情况、遇到的困难。一老卒感慨道:“王爷,这‘靖边策’好啊!咱当兵的有了田,家小有了着落,打仗就更卖力了!就是这水渠,还得多挖几条才好。”李凌仔细听着,当即吩咐随行的吏员记录,回去后与周勃商议增调人力。这种深入基层、体察实情的作风,使得新政在推行中不断调整优化,也更得民心。

与此同时,李凌并未放松对外的警惕。朔方都督虫达那边,对于北地悄然推行的新策似乎有所耳闻,但并未直接干涉,只是在其例行公文中,再次强调边郡事务需与都督府“保持沟通”。李凌的回复依旧恭谨,表示一切举措皆为“巩固边防、安抚百姓”,符合朝廷法度。双方维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

长安方面,田仁御史回京后的奏对似乎并未掀起太大波澜,至少表面如此。吕后临朝,诸吕势力渐涨,朝廷内部的权力倾轧日益激烈,对于遥远的北地,只要不生大变,暂时无暇过多顾及。这为李凌推行“靖边策”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外部环境。

二月底,冰雪渐融,柳梢泛绿。靖王府的后园中,李玄业已能踉跄奔跑,李玄承更是活泼好问。李凌在处理政务之余,常携二子在园中散步,指着刚刚发芽的草木,教导他们识别万物,讲述先祖创业的艰辛。王妃刘玥在一旁含笑看着,眼中满是安宁。家族的延续与北地的未来,在这初春的生机中,似乎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靖边策”的推行,如同在这片历经磨难的土地上埋下了深沉的种子。它们或许不会立刻长成参天大树,但却在悄然间,将统治的根系扎得更深、更广。李凌深知,前路依然漫长,挑战不会消失,但有了这套初步成型的制度体系,北地这艘航船,便有了更明确的航向和更强的抗风浪能力。根基,正在这看似平淡却至关重要的制度建设中,一步步走向深植。

【史料记载】

* 官方史·汉书·高后纪:“高后三年春,靖王凌在北地颁行‘靖边三策’,务农训卒,通商柔远,边政一新。”

* 家族史·始祖本纪:“高后三年春,凌公制‘靖边三策’:一曰固本,寓兵于农,积谷修武;二曰抚远,慑匈奴,抚羌胡,控市易;三曰育才,兴学馆,选贤能。颁行郡县,厉行考核,北地根基日固。”

* 宗教史·紫霄神帝显圣录:“高后三年春,上帝定‘圣靖边三策’,固圣本,抚远夷,育圣才,圣域之基遂深。”

* 北地秘录·凌公定策安边:“李凌颁靖边三策,农战结合,恩威并施,兴学选贤,北地制度初立。”

(第二百六十五章 完)

喜欢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请大家收藏:()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