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维贞观二十三年春,玄机谷再度开启了那扇对外界而言近乎传说的大门。相较于首期遴选的隐秘与试探,此番动静虽依旧控制在极小的范围内,却已然有了章法可循。墨羽隐伏于各处的“星网”节点,依据特定的标准——心性根骨、身世背景、潜在天赋,乃至那一丝难以言喻的机缘——悄然物色着适龄的少年,如同溪流汇入江河,将他们引向终南山深处。
谷口依旧云雾缭绕,但内部却已做好了迎接新血的准备。校场平整如新,房舍整洁有序,甚至那方巨大的沙盘舆图旁,也预留出了新的位置。
“星枢”石室内,夜明珠光辉恒定。东方墨坐于主位,手边是一摞厚厚的荐书与初步核查的卷宗。青鸾立于沙盘旁,目光沉静地扫视着壁上舆图,仿佛在评估这些即将注入的新血,未来将点染在山河的哪些角落。首批留任的九位教员之一,主修“心”科的墨渊,则侍立一旁,负责记录与协助初步的观察。
不多时,第一批候选少年在引导下无声步入石室。他们约莫十二三岁年纪,衣衫各异,面容上还带着长途跋涉的疲惫与踏入这神秘之地的惶惑不安。目光怯生生地扫过室内肃穆的陈设,最后落在主位那玄衣身影上,不由自主地屏住了呼吸。
遴选并非简单的问答,而是精心设计的观察。
第一项,名为“群测”。八十一人分为九组,被引入不同的石室,面对相同的难题——或是需要协力才能解开的机关锁,或是一份语焉不详、需要从碎片信息中拼凑出真相的“边境急报”,或是一场模拟物资匮乏下的生存抉择。东方墨与青鸾并未亲临每一个房间,但石室顶部隐秘的孔洞与墙壁特殊的材质,却能让他们在“星枢”主室内,清晰地听到、看到各组的表现。
有的小组争论不休,有的则迅速推选出领头者;有的面对困境束手无策,有的却能另辟蹊径。东方墨的目光在其中几人身上停留更久:一个沉默寡言、却总能精准找到机关枢纽的瘦削少年;一个在情报分析中,敏锐指出报告中时间逻辑矛盾的女孩;还有一个在生存抉择中,坚持要将有限水分优先分配给受伤同伴的憨厚少年。
第二项,是为“独谈”。通过群测初步筛选出的少年,被逐一引入“星枢”,直面东方墨与青鸾。
一位来自陇西的边军遗孤,名唤石岳,身形已初显魁梧,眼神带着狼一般的警惕与坚韧。东方墨问及为何而来,他沉默片刻,瓮声答道:“爹娘死于薛延陀寇边,我想学本事,杀胡虏,守边关。”话语直白,恨意与志向交织。
另一位则是江南商贾之子,苏文瑾,眉眼灵秀,应对从容。问及其志,他拱手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小子以为,纵横捭阖,通商惠工,亦可安邦定国。”其言辞间,已初具格局。
更有一位来自西南边陲的少女,阿昭,皮肤微黑,眼眸亮得惊人,据说能与鸟兽简单沟通。她有些紧张地攥着衣角,用生硬的官话说道:“寨子里的阿婆说,山外面的学问大,能保护寨子,不让坏人欺负……”
青鸾偶尔会插言问上一两句,多是关于心性、忍耐或是细微处的观察。她的问题往往更贴近实际,更考验临场反应。
东方墨大多时候只是静听,目光深邃,仿佛能穿透皮囊,直视其灵魂的本质。他看的,不仅仅是天赋,更是心性的底色,是那份潜藏在骨子里的、能否承受墨羽未来沉重使命的韧性。
遴选持续了整整三日。
最终,当最后一名少年退出“星枢”,石室内重归寂静。墨渊将记录整理好的名册恭敬地呈上。
东方墨的目光在那份写就八十一人名字的绢帛上缓缓移动,指尖在几个名字上轻轻一点,其中包括了石岳、苏文瑾、阿昭,以及那个善于观察的瘦削少年林涧,和那个指出逻辑矛盾的女孩云笙。
“便如此吧。”他合上名册,声音平稳,却带着一锤定音的力量,“传令下去,明日清晨,‘问道堂’集合。”
青鸾微微颔首,看向那名册,她知道,这八十一个名字,代表着玄机谷新一轮的轮回开启,代表着墨羽网络即将注入的又一批新鲜血液。而这些少年们尚且不知,从他们踏入这“星枢”的那一刻起,他们的命运,已与这幽谷,与那遍布九州的暗影网络,紧密相连。新的锋刃,即将在此淬炼成形。
喜欢千年一吻请大家收藏:()千年一吻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