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消毒剂”项目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优先级,其代号本身就透着一股背水一战的决绝。实验室区域被划为最高禁区,能量屏蔽层级提升至理论极限,所有参与人员都清楚,他们正在触碰的,是远超“低语者”生物科技层面的、宇宙基本规则的禁忌领域。
莉莉团队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是如何精确“看见”并“理解”那种支撑污染晶簇存在的异种规则。常规的扫描手段只能探测到其能量表现,无法触及规则的底层逻辑。他们唯一的突破口,是“探路者α”窃听到的那段底层指令编码,以及伊娃从“星魂遗馈”中感知到的、关于那“阴影”的古老记忆碎片。
“指令编码的逻辑是绝对的、非此即彼的,缺乏我们认知中的‘变量’和‘适应性’。”莱恩博士分析着那简短的二进制流,“这暗示其背后的规则体系可能是高度确定性的,甚至可能是封闭的,不像我们的宇宙允许概率和自由意志的存在。”
“而‘阴影’的记忆碎片中,充满了‘掠夺’、‘控制’、‘同化’的意象。”伊娃补充道,“它的规则倾向,似乎是消除差异,归于统一,将一切纳入其绝对的控制体系。”
基于这些线索,莉莉提出了一个理论模型:这种异种规则,可能像一种宇宙尺度的“格式化病毒”(Cosmic Formatting Virus)。它不直接毁灭物质,而是强行覆盖目标区域的本地物理规则,将其“格式化”为符合其自身逻辑的、死寂而统一的状态。污染晶簇,就是这种规则覆盖在物质世界的“桥头堡”和“感染源”。
那么,“规则消毒剂”的目标,就不是杀死“病毒”本身(那可能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而是干扰其“格式化”过程,破坏其规则覆盖的稳定性,让宇宙自身的修复机制(或许就隐藏在“创世因子”中)能够重新占据上风。
“我们需要找到一种频率,能够在我们宇宙的规则与那种异种规则的交界处,制造一种可控的‘规则湍流’(Controlled Rule Turbulence)。”莉莉在全息屏幕上勾勒出复杂的能量拓扑图,“这种湍流要足够剧烈,能撕开异种规则的稳定结构,但又不能完全失控,否则可能伤及本土规则的根本。”
这无异于要求一位医生,在病人的基因链上,用手术刀精准地剔除外来病毒DNA,而不伤及任何一个正常碱基对。其难度超乎想象。
超级计算机集群全功率运行,模拟着无数种频率组合与规则交互的可能。他们利用已捕获的污染晶簇样本(被严格封存在多重力场中)进行微缩实验,观察不同频率下晶簇能量结构的变化。
失败是常态。大多数频率要么毫无作用,要么像之前一样被晶簇适应,甚至有几组频率差点引发了小范围的规则崩溃,导致实验室屏蔽层发出刺耳的过载警报。
就在研究似乎再次陷入泥潭时,伊娃提出了一个关键建议。她回想起星球意识在对抗“阴影”侵蚀时,那种并非纯粹对抗,而是包容、转化、最终将其“代谢”掉的感觉。
“也许……我们不应该只想着‘破坏’异种规则,”她若有所思,“能不能尝试……欺骗它?用‘创世因子’模拟出一种让它认为‘格式化已完成’的假信号?诱导它进入‘休眠’或‘自检’状态,从而为我们争取净化时间?”
这个思路提供了新的方向。莉莉团队开始尝试设计一种极其复杂的“伪装频率”。这种频率需要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模拟出已被完全“格式化”区域的规则特征(基于对晶簇稳定状态的分析),另一部分则承载着极其隐蔽的、代表“秩序恢复”的“创世因子”指令。
就像伪造一份“工程验收报告”,骗过监工,然后偷偷进行修复工作。
经过无数次模拟和微调,一组代号“幻影协议书(Mirage Protocol)”的频率组合被最终确定。理论上,它能在极短时间内,在微观层面制造出一个让异种规则误判的“信息陷阱”。
是时候进行实地测试了。目标,锁定在之前发现的那个大型晶簇丛。
一支精干的行动队组建起来,由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和安保人员组成,携带着一台特制的、功率经过精确计算的移动式“规则消毒剂”发射装置。伊娃坚持要亲自前往,她需要近距离感应晶簇对“幻影协议书”的反应,以便实时调整。
地点位于地下数百米深处的一个天然溶洞,如今已被暗紫色的晶簇完全占据。这些晶簇如同活物般缓慢搏动,表面流转着不祥的幽光,中心区域散发出的脉冲信号比之前更加清晰有力。整个洞穴弥漫着一种令人心智压抑的异样感。
行动队在洞穴入口处建立了临时指挥点。发射装置被小心地架设起来,对准了晶簇丛最密集的区域。
“能量连接稳定,频率模块加载完毕,‘幻影协议书’准备就绪。”工程师汇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千层浪请大家收藏:()千层浪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