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闱放榜,尘埃落定。依照惯例,礼部将此次科举前三甲——状元、榜眼、探花的试卷张贴公示,以供天下学子观摩学习。
一时间,贡院照壁前人头攒动,更有书商,立刻雇人抄录,装订成册,在书铺中贩卖,生意竟十分红火。
盛长柏、顾廷烨、齐衡三人,虽此次落第,但心态已较之前沉稳许多,也各自买了一份试卷回来,潜心研读,与自己的文章对照,查找不足。
庄学究更是将此作为现成的教材,在书斋中详细讲解三甲文章的破题、承题、起讲、入手乃至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的精妙之处,让盛长柏三人受益匪浅,深感学海无涯,差距犹存。
盛长梧在司农寺自然也早早看到了此次科举的最终名单。当他看到“章衡”为状元,“窦卞”为榜眼时,并未太过意外,但当目光落到探花的名字上时,不由得微微一顿。
苏轼!
“竟是他……”盛长梧眼中闪过一丝了然与兴味,因为他的出现和一系列动作,无形中影响了朝堂的某些风气,对年轻有才之士的压制不再如历史上那般严苛。
更重要的是,他记得原本的历史轨迹中,苏轼本该因欧阳修误认为其文章乃门生曾巩所作,为避嫌而置于第二。
而这一世,欧阳修因为他被贬,并未担任此次主考,少了这一层“误会”,苏轼那汪洋恣肆、雄浑奔放的文采得以毫无保留地展现,竟一举夺下了探花之位!
盛长梧尚不知的是,他的存在使得朝廷在用人和取士上,比他记忆中更开放了几分,这才有了苏轼更为顺畅的初露锋芒。
更令人称道的是,此番科举,苏轼与其弟苏辙,以及他们的父亲苏洵,父子三人同登进士榜!这“三苏同榜”的佳话,瞬间传遍汴京,成为了比科举本身更令人津津乐道的文坛盛事,风头甚至一时盖过了状元郎。
到了骑马巡游这一日,整个汴京万人空巷,新科进士们身着公服,披红挂彩,骑着高头大马,在礼官和仪仗的引导下,从皇宫出发,经御街巡行,接受万民瞻仰祝贺。
这是无数读书人梦寐以求的荣耀时刻,也是汴京城最热闹的庆典之一。
盛长梧特意安排了时间,带着母亲林噙霜和妹妹墨兰一同前来观看。
“母亲,墨儿,今日可是有名的龙虎榜出炉,这些进士皆是天下英才,这等热闹,不可不看。”盛长梧笑着对家人说道,他心中亦有一份见证历史的好奇。
林噙霜看着眼前人山人海的盛况,感慨道:“真是沾了梧哥儿的光,才能看到这般景象。”
只见队伍前方,状元章衡面容端正,气度沉稳,榜眼窦卞亦是不俗,颇有文士风骨。
而当那位年轻的探花郎苏轼骑马行来时,人群中的欢呼声似乎更热烈了几分。
他看起来年纪最轻,面容俊朗,眉宇间带着一股难以忽视的少年意气与飞扬神采。
他并未因这巨大的荣耀而显得拘谨,反而顾盼神飞,偶尔与道旁相识之人点头示意,笑容洒脱,那蓬勃的朝气与自信,感染着周围的每一个人。
“好一个苏轼!”盛长梧远远望着,心中也不禁赞了一声,他知道,眼前这位神采飞扬的探花郎,即将开启一个属于他的、光耀千古的文坛时代。
而自己能亲眼见证这一幕,感觉颇为奇妙。
御街夸官的喧嚣散去,盛长梧将墨兰安然送回宫中,便转赴为庆祝新科进士而设的琼林宴。
盛长梧如今官居四品,又是皇帝眼前的红人,他一入场,便吸引了不少目光,不少新科进士纷纷起身见礼。
盛长梧亦含笑点头回应,正欲寻自己的座位,忽听身侧传来一道清亮且带着几分好奇的少年声音:
“请问,前方可是盛少卿大人吗?”
盛长梧驻足,回身望去,只见一位身着崭新进士服、眉目疏朗、眼神明亮如星的年轻男子正看着他,脸上带着毫不掩饰的新奇与仰慕。
他身旁还站着一位与他身高相若、容貌颇有几分相似,但气质更为沉静内敛的男子,此刻正轻轻拉着前者的手臂,似在提醒他莫要太过冒失。
在这对兄弟身后,一位面容清癯、目光睿智的老者,也正温和地注视着他们。
盛长梧目光落在当先那神采飞扬的年轻人身上,已经认出其身份,脸上露出温和的笑意,颔首道:“正是在下。如果没猜错,阁下便是今科那位文采斐然的探花郎吧?盛某有幸拜读了你那篇《刑赏忠厚之至论》,立论高远,文气磅礴,确实精彩。”
得到盛长梧的亲口称赞,苏轼顿时喜形于色,连忙拱手:“谢盛大人青睐! 晚辈……晚辈之前便听闻大人在荆州救灾、推广新粮的诸多事迹,心中敬佩不已!今日得见,实乃幸事!不知……不知可否有幸与大人结识?”
他语气急切而真诚,带着年轻人特有的赤诚与仰慕,旁边的弟弟苏辙见兄长如此直白,虽觉有些失礼,但见盛长梧态度亲和,也放下心来,只是无奈地笑了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女穿男之墨兰科举路请大家收藏:()女穿男之墨兰科举路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盛长梧对这位名垂千古的大文豪本就心存好感,见他主动结交,自然乐见其成,笑道:“苏探花客气了。能与今科英才相识,是盛某的荣幸。”
苏轼、苏辙闻言皆是面露喜色,苏辙更为持重,上前一步,代为介绍道:“盛大人,此为家兄苏轼,字子瞻,晚辈是苏辙,字子由。”随即侧身引向身后的老者,“这位是家父,苏洵。”
苏洵上前,姿态不卑不亢,从容拱手:“老朽苏洵,见过盛少卿。犬子无状,让大人见笑了。”
盛长梧亦郑重还礼:“苏老先生,子瞻,子由,三位不必多礼, 久闻眉山苏氏父子皆才高八斗,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父子同榜,实乃我大宋文坛一大盛事,恭喜!”
一番寒暄,气氛融洽。
苏轼兄弟与盛长梧相谈甚欢的情景,落在其他新科进士眼中,不免心生羡慕与向往,盛长梧年纪轻轻便身居高位,政绩卓着,圣眷正浓,更是提出了慈幼坊、推广新粮等深得民心的政策,在年轻士子中本就声望颇高。
如今见他对待苏轼这等“冒失”的年轻探花都如此温和可亲,便也少了些拘谨,纷纷上前见礼,希望能在这难得的场合与这位朝中炙手可热的新贵结识一番。
盛长梧并未摆出上官架子,无论谁来,皆以温和态度相待,言谈间既不乏对后辈的勉励,也带着平辈论交的真诚。
他学识渊博,见识广远,无论谈到经史子集、时政策论,乃至各地风物,皆能言之有物,引得众人愈发钦佩,围在他身边请教、讨论者络绎不绝。
一时间,盛长梧所在之处,竟成了琼林宴上一个小小的焦点。
这其中,最兴奋的莫过于苏轼。
他本就性情豪迈,酒至半酣,又与倾慕之人相识,更是诗兴大发,灵感如泉涌。在众人的起哄和期待下,他即席挥毫,连赋诗词数首。
篇篇才气纵横,字字珠玑,引得满座惊叹,喝彩之声不绝,那蓬勃的才情与不羁的意气,在宴会上展露无遗,也让他“苏子瞻”之名,在踏入仕途的第一天,便深深烙印在同侪心中。
琼林宴终有散时。
曲终人散,盛长梧踏着月色走出皇家苑囿,晚风一吹,他才感觉脸颊有些发僵,下意识地抬手揉了揉自己笑得有些发酸的嘴角,心中不由失笑。
“今日这笑容,怕是比过去一个月还多。”他低声自语,整晚周旋于众多热情的新科进士之间,即便以他的精力和手腕,也感到些许疲惫。
然而,这份疲惫之中,却夹杂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满足与新奇。
苏轼、苏辙、苏洵、章衡…… 这些在另一个时空里只存在于书卷和传说中的名字,今夜却成了与他拱手交谈、把酒言欢的鲜活面孔。
“能与这些注定要千古留名的风流人物相识于微时,亲眼见证他们初露锋芒……这种感觉,倒真是不错。”盛长梧望着汴京城的万家灯火,嘴角不自觉又泛起一丝真切的笑意。
喜欢女穿男之墨兰科举路请大家收藏:()女穿男之墨兰科举路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