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在县城入口处谢过司机,跳下了拖拉机。双脚踩在略显坚硬的柏油路面上,看着眼前人来人往的景象,竟有片刻的恍惚。农场里日复一日的劳作、潜伏的危机与压抑的政治氛围,与眼前这虽然粗糙却带着一丝扭曲生活气息的场景,仿佛是两个世界,却又被同一种无形的力量紧紧束缚。
但他们敏锐的观察力立刻提醒他们,表象之下,本质未变。街道墙壁上,那些刺目的标语和口号,墨迹新旧不一,无声地宣告着时代的主题。派出所和县革委会门口,有戴着红袖章、表情严肃的人员在注意着过往行人。那种无形的、紧绷的弦,同样笼罩在这座边境小城的上空,甚至因为人口更密集、机构更齐全而显得更加具体。
他们默默地将这条主街的布局、主要机构的位置,尤其是邮局、县革委会、派出所和卫生院,牢牢刻印在脑海里。这些地方,在未来某个时刻,或许都会成为关键的信息节点或需要规避的风险点。
腹中传来饥饿感。两人对视一眼,朝着那家招牌上写着“嫩江国营饭店”的店面走去。
掀开厚重的棉布门帘,一股混杂着油烟、饭菜和消毒水味道的热气扑面而来。店面不大,摆着七八张油腻的方桌,已经坐了不少人。墙壁上挂着“为人民服务”的标语和**像。服务员是个穿着白围裙、脸色淡漠的中年妇女,正拿着抹布有一下没一下地擦着柜台。
他们找了个靠墙的角落坐下。墙上的小黑板用粉笔写着今日供应:猪肉白菜饺子(三两粮票,两毛钱),素面(二两粮票,八分钱),炒土豆丝(一毛钱,收粮票半两),高粱米饭(按两收粮票和钱)。
“四两饺子,一份炒土豆丝,二两高粱米饭。”廖奎对走过来的服务员说道,同时递过去相应的钱和全国粮票。
服务员接过,瞥了一眼,没说话,转身朝后厨窗口喊了一声,然后将一张写着号码的小纸条扔在桌上。
等待的间隙,他们安静地观察着四周。邻桌是几个穿着劳动布工装、像是工厂职工的汉子,正就着炒花生米低声说话,偶尔抿一口散装白酒;另一桌是一对带着孩子的农民夫妻,孩子眼巴巴地望着别人桌上的饺子。各种声音、气味、景象混杂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特定年代下真实而压抑的社会剖面图。
饺子端上来了,个头不小,面皮略厚,但馅料还算实在。炒土豆丝油光锃亮,带着股锅气。这是他们来到北大荒后,第一次在“外面”的馆子吃饭。味道谈不上多好,但这份属于正常市井生活的、久违的体验,却让两人心中生出些许难以言喻的感慨。
他们慢慢地吃着,感受着这短暂而真实的“烟火气”,但内心深处却无比清醒。
站在嫩江县的街头,置身于这久违却又带着特殊时代印记的喧嚣之中,他们知道,采购书籍、布料和改善生活的零碎,只是此行的明线。利用这次难得的外出机会,更仔细地观察这个外部世界,探寻任何一丝可能对未来“制造身份”有用的线索或渠道,才是他们心底真正的、绝不能宣之于口的暗线。
第一步,已经迈出。
喜欢逆流60年代请大家收藏:()逆流60年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