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南明崛起 > 第416章 青瓷裂痕

南明崛起 第416章 青瓷裂痕

作者:阳江牡丹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08-15 19:43:47 来源:全本小说网

青瓷裂痕

暮春时节,樱花如霏雪般纷纷扬扬地飘落,为汉城的景福宫铺上了一层柔美的粉毯。

李奇身着戎装,步伐沉稳地踏入这古老而又略显沧桑的宫殿。

他的眼神深邃而锐利,仿佛能洞察这宫殿中隐藏的一切秘密。

当他行至殿前的石阶处,脚步突然顿住。只见阶前一片染血的碎瓷静静躺着,那是朝鲜王室世代珍藏的康津青瓷。

这青瓷向来以其独特的魅力闻名遐迩,那温润的釉色,仿佛凝着南海那如梦幻般的月光,纯净而又迷人。然而此刻,它却支离破碎,瓷片上的裂痕如同三千里朝鲜山河的创伤,触目惊心。

李奇缓缓俯身,小心翼翼地拾起那片碎瓷,凝视良久,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情。

“传令各道:凡持《训民正音》书册投诚者,可抵死罪。”李奇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在这寂静的宫殿中回荡。

说罢,他轻抚殿前那铜雀灯台的断翅,指尖缓缓掠过灯身上“永乐三年御赐”的铭文。

一旁随行的朝鲜通译,在听到这命令的瞬间,浑身不禁一颤。

他深知,这部颁布不过二十年的新文字——《训民正音》,看似只是一种文字的变革,实则承载着朝鲜多少士族内心深处对“去汉化”的强烈执念。这执念犹如暗流涌动,在这看似平静的局势下,潜藏着巨大的危机。

“三省巡抚的人选,将军请看。”郑大胜恭敬地呈上名册,在递出之时,特意在“全罗道观察使”处折角。

李奇接过名册,目光落在那折角处,只见上面写着“崔鸣吉”三个字。郑大胜在一旁轻声解释道,那个叫崔鸣吉的儒生,曾在南汉山城,凭借着对《朱子家礼》的深刻理解和精湛辩论,驳得清使哑口无言。

此刻,这位儒生正跪在殿外,怀中紧紧抱着一本《洪武正韵》,那书已被雨水彻底浸透,纸张都有些模糊,但他依旧死死抱着,仿佛那是他的信仰和尊严。

暗流在春耕时节涌动。当大明农官满怀热忱地在忠清道推广先进的曲辕犁时,田埂间突然窜出一个头戴高冠的老者。

他神情激动,大声呼喊着:“尔等可知‘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手中挥舞着一本《周易》,谁能想到,这看似普通的古籍里,竟夹着硫磺硝石的配比图!

随行的神机营士卒见状,立刻警觉起来,正要举铳射击,却被农官急忙按住。

农官低声说道:“那是退溪学派大儒李珥的曾孙。”众人听闻,皆是一愣,气氛瞬间变得微妙起来。

李奇闻讯后,心急如焚,连夜快马加鞭赶往庆州。

在月城遗址,他看到了令人痛心的一幕:那曾经象征着朝鲜古代科技辉煌的浑天仪,此刻已成为一堆残骸,被砸碎在地。

而在残骸旁,数百士子神情肃穆,正用汉文书写着血书。“将军可知这是何物?”领头的白衣书生,面容坚毅,举起半块日晷,说道,“世宗大王改制的小刻漏,比大明的钦天监仪器精确三刻!”他的声音中,既有对本国科技的自豪,又有着对现状的不甘和愤怒。

在汉城的太学里,支持大明文化与反对汉化的两派士子矛盾日益尖锐,终于爆发了一场激烈冲突。

那日,阳光洒在太学的庭院中,支持大明文化的朝鲜士子们聚在一起,谈论着大明先进的学术思想和繁荣的文化。

他们认为,学习大明文化能让朝鲜获得更好发展。

其中一位士子朴成贤,手持一本《论语集注》,激动地说:“大明文化博大精深,诗词、书画、经义,无一不精妙绝伦。我们若能深入学习,必能让朝鲜的文化水平更上一层楼。”

然而,他们的言论引起了反对汉化士子的强烈不满。

以金敏浩为首的反对者们迅速围拢过来。金敏浩怒目圆睁,大声斥责道:“我们朝鲜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训民正音》的出现就是为了摆脱对汉文化的依赖。为何要一味追捧大明?这是数典忘祖!”

双方各执一词,情绪愈发激动。朴成贤据理力争:“文化交流古已有之,吸收大明优秀之处,并不会让我们失去自身特色,反而能取长补短。看看大明的科技,那些先进的发明创造,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多大改变!”

金敏浩却不屑一顾:“我们朝鲜的科技也曾辉煌,世宗大王时期的诸多发明就是证明。我们应坚守自身,而不是盲目跟从。”

争论逐渐演变成争吵,双方甚至开始推搡。支持大明文化的士子们举起手中的汉文典籍,高呼文化交流的益处;反对汉化的士子们则紧握拳头,扞卫所谓的朝鲜文化“纯洁性”。

混乱中,一名支持大明文化的士子不慎摔倒,手中的典籍掉落在地,被反对者狠狠踩在脚下。

这一举动彻底激怒了支持大明文化的士子们,他们纷纷冲上前去,双方扭打在一起。

这场冲突很快被闻讯赶来的明军和朝鲜官府平息,但它如同一个信号,昭示着在文化层面上,朝鲜国内的矛盾已然激化。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南明崛起请大家收藏:()南明崛起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冲突平息后,李奇意识到朝鲜太学已然成为文化冲突的焦点之地,必须进行有效管控与变革。

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让大明颇具声誉的绿水书院接收朝鲜太学,将其改为绿水书院汉城分院。

李奇的命令一经传达,便在朝鲜引起轩然大波。支持大明文化的士子们听闻此讯,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他们认为,这是一个深入学习大明先进文化的绝佳契机,绿水书院丰富的藏书、一流的学者,将为他们打开一扇全新的知识大门。

朴成贤兴奋地与同伴们说道:“绿水书院在大明久负盛名,能成为其分院的学子,我们将有更多机会接触到最前沿的学术思想,这对我们的成长和朝鲜的未来发展都意义非凡。”

然而,反对汉化的士子们则对此强烈抵制。金敏浩满脸愤怒地叫嚷着:“这是对我们朝鲜文化的进一步侵蚀!将太学改为绿水书院的分院,就是要彻底抹去我们的文化根基,我们绝不能答应!”他们四处奔走,联合一些保守势力,试图阻止这一决定的实施。

但李奇的决心十分坚定。他亲自来到太学,在一片议论纷纷中,向朝鲜士子们发表讲话。他站在太学的讲台上,目光坚定地扫视着台下的众人,缓缓说道:“我理解你们对自身文化的热爱与坚守,但文化的发展需要交流与融合。绿水书院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将太学改为绿水书院汉城分院,并非要取代你们的文化,而是为了给你们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平台,让你们能够汲取多元的知识养分。这对于朝鲜的长远发展,是极为有益的。”

在李奇的推动下,接收与改制工作逐步展开。绿水书院选派了一批优秀的学者来到汉城,他们带来了全新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学术资源。

原太学的建筑也在进行修缮与改造,增添了许多与大明文化相关的元素。

随着时间的推移,绿水书院汉城分院正式成立。支持大明文化的士子们踊跃报名入学,他们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如饥似渴地学习着大明的诗词、哲学、科技等知识。

而反对汉化的士子们,虽然仍心存不满,但也不得不接受这一现实。在新的教育氛围下,两派士子之间的矛盾似乎也在逐渐缓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这所新的书院中悄然进行着。

随着时间推移,汉城表面上风平浪静,暗地里却各方势力角力不断。

朝鲜旧贵族们在府邸中秘密集会,商讨如何应对大明的一系列举措,他们担忧着自身的权势与地位受到威胁;而一些亲明的势力,则在暗中观察局势,期待着能在新的秩序中寻得发展机遇。

一日,李奇在景福宫书房中研读典籍,突然收到一封密信。

信中内容显示,有不明势力正试图煽动民众情绪,制造混乱。

几乎与此同时,昌德宫秘阁突然燃起熊熊大火。火光冲天,照亮了整个夜空。救火的明军们不顾危险,冲进火海,从灰烬中扒出了半卷焦黄的《混一疆理图》。

众人定睛一看,图上海东诸国的标注竟与郑和船队的航海日志完全吻合,这无疑是历史交流的珍贵见证。

然而,更令人心惊的是,在图轴的夹层里,竟然露出了佛郎机文信笺。

经过辨认,那是某个葡萄牙传教士的笔迹,信中提到“马六甲的丁香正在开花”。这看似平常的话语,背后却仿佛隐藏着巨大的阴谋和未知的危机。

“增派龙骧卫进驻釜山浦。”李奇将信笺凑近烛火,看着蜂蜡封印在高温下渐渐显出郁金香纹章,眼神变得愈发冷峻,“让梁家富的陌刀队换上朝鲜驿卒服饰,三日后随贡船南下。”他的命令简洁而果断,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千钧之力。

暮春的汉江码头上,一片繁忙景象。二十艘装运《四书集注》的官船整齐排列,正在起锚准备出发。

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没人注意到,有个扛麻袋的苦力,脖颈处不经意间露出了爪哇刺青。

而他腰间竹筒里蜷曲的珊瑚蛇,正吐着信子,似乎在朝着马六甲的方向发出某种神秘的信号。这看似平静的码头,实则暗潮涌动,一场更大的风暴,似乎正在悄然酝酿。

喜欢南明崛起请大家收藏:()南明崛起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