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言情说爱 > 目光所及都将是你 > 第163章 古籍修复难题

目光所及都将是你 第163章 古籍修复难题

作者:是妖妖琳呦 分类:言情说爱 更新时间:2025-11-19 16:56:55 来源:全本小说网

163章:古籍修复难题

三伏天的午后,蝉鸣聒噪得像要钻透窗棂,可基金会古籍修复室里却静得能听见宣纸纤维舒展的微响。苏念额角沁着细密的汗珠,指尖捏着的镊子悬在半空,镊子尖夹着的那片薄如蝉翼的纸屑,是从一本清末古籍上脱落下来的,纸页已经脆得像风干的秋叶,稍一用力便会化作齑粉。

修复室里弥漫着一股独特的气味,混合着陈年纸张的霉味、糨糊的米香,还有苏念特意点上的檀香——据说檀香能驱散潮气,保护古籍不受虫蛀,这是她从入行时就养成的习惯。工作室正中央的修复台上,铺着一层平整的白色真丝绒布,上面整齐摆放着十余本古籍,每一本都用特制的宣纸包裹着,封面标注着编号和年代。而最显眼的位置,放着一本深蓝色封面的线装书,封面已经褪色发暗,边角磨损严重,书脊处的线绳断裂,好几页纸松散地耷拉着,这就是那本让苏念茶饭不思的清末文物保护手册。

“苏老师,空调温度要不要再调低两度?”门口传来实习生小林怯生生的声音。小林刚进基金会三个月,跟着苏念学习古籍修复,看着苏念已经在修复台前坐了整整三个小时,连口水都没喝,实在忍不住上前询问。

苏念摇摇头,视线始终没有离开那本手册:“不用,温度太低会让纸张脆化得更厉害。”她的声音带着一丝沙哑,眼底布满了红血丝。为了这批古籍,她已经连续加班一周了。三天前,基金会接到了一个特殊的捐赠——一位收藏家的后人整理先辈遗物时,发现了这批尘封在木箱里的古籍,其中大部分是清末至民国时期的文献,还有几本孤本,而这本文物保护手册,是其中价值最高的一件。

据收藏家后人回忆,这本手册的作者是清末一位专门负责皇家园林文物修缮的官员,手册里详细记录了当时的文物保护方法、材料配方,甚至还有一些早已失传的修复技艺草图。对于研究中国近代文物保护史来说,这本手册无异于一把钥匙,能打开许多历史谜团。可偏偏,这本手册的破损程度也是最严重的。

苏念小心翼翼地翻开手册的第一页,指尖刚触碰到纸页,就感觉到纸张的粗糙和脆弱。纸页是典型的清末竹纸,纤维较粗,韧性不足,经过百年的岁月侵蚀,已经变得发黄发脆。更让人揪心的是,书页上的墨迹出现了严重的晕染和褪色,部分字迹已经模糊不清,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墨迹扩散的情况,原本清晰的字迹变成了一团团深色的污渍,根本无法辨认。

“真是棘手。”苏念轻轻叹了口气,将放大镜架在鼻梁上,仔细观察着墨迹的状况。她从事古籍修复工作已经十五年了,经手的破损古籍不计其数,有被虫蛀得千疮百孔的,有被水浸泡得粘连在一起的,还有被火烧得残缺不全的,可像这样墨迹严重受损的情况,她还是第一次遇到。

古籍修复,最讲究“修旧如旧”,既要恢复古籍的原貌,又不能破坏其原有的历史信息。而墨迹修复,更是修复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文字是古籍的灵魂,若是字迹无法辨认,再好的纸张修复也失去了意义。苏念很清楚,这本手册的价值就在于上面的文字和草图,若是不能让墨迹清晰呈现,那它的历史研究价值将会大打折扣。

为了弄清楚墨迹受损的原因,苏念先对纸页和墨迹进行了初步检测。她用专业的纸张纤维分析仪观察纸页结构,发现竹纸的纤维已经严重老化,纤维间的结合力大大减弱。接着,她又用墨迹成分检测仪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手册上的墨迹主要成分是松烟墨,还混合了少量的胶和麝香,这是清末文人常用的墨汁配方。可奇怪的是,墨迹中的胶成分已经严重分解,导致墨粒失去了束缚,从而出现了晕染扩散的情况。

“难道是储存环境的问题?”苏念皱起眉头,回忆起收藏家后人说过的话。这批古籍一直存放在老家的阁楼里,阁楼通风不畅,常年潮湿,夏天闷热,冬天阴冷,这样的环境对古籍的保存极为不利。潮湿的空气不仅会加速纸张的老化,还会导致墨迹中的胶成分水解,从而引发墨迹晕染。除此之外,阁楼里可能还存在霉菌,霉菌的分泌物也会侵蚀墨迹和纸张,造成二次损坏。

找到问题根源后,苏念开始制定修复方案。首先要做的是纸张去霉和脱水,然后再进行墨迹固色,最后修补破损的纸页并重新装订。听起来步骤并不复杂,可实际操作起来,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

苏念先从纸张去霉开始。她将手册平放在修复台上,用软毛刷轻轻刷去纸页表面的霉斑,动作轻柔得像是在抚摸婴儿的肌肤。刷完后,她配制了专门的去霉溶液——这是一种由乙醇、蒸馏水和少量中草药提取物混合而成的溶液,既能有效去除霉菌,又不会损伤纸张和墨迹。她用棉签蘸取少量溶液,小心翼翼地涂抹在有霉斑的地方,然后用吸水纸轻轻按压,吸收多余的溶液和霉菌分泌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目光所及都将是你请大家收藏:()目光所及都将是你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这个过程极其耗时,每一页纸都要花费将近半个小时的时间。苏念不敢有丝毫懈怠,眼睛紧紧盯着纸页,生怕一不小心就会戳破纸张。小林在一旁帮忙递工具、换吸水纸,看着苏念专注的样子,大气都不敢喘一口。

经过两天的努力,纸张上的霉斑终于被清理干净了,纸页也通过低温脱水处理变得干燥了一些,原本脆化的纸张似乎恢复了一丝韧性。可当苏念准备进行墨迹固色时,新的问题出现了。

她首先尝试了最常用的明矾固色法。明矾是古籍修复中常用的固色剂,能与墨汁中的胶成分结合,形成稳定的物质,防止墨迹晕染。苏念按照传统配方,将明矾溶于蒸馏水中,配制成浓度为5%的明矾溶液,然后用细毛笔蘸取溶液,轻轻涂抹在墨迹上。

然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涂抹了明矾溶液后,部分墨迹的晕染情况并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有些地方的字迹变得更加模糊了。苏念赶紧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溶液,心中充满了疑惑。她再次用检测仪分析墨迹成分,发现墨迹中的胶成分已经分解得非常严重,明矾溶液不仅没有起到固色作用,反而因为渗透压的原因,让墨粒进一步扩散,导致字迹更加模糊。

“看来明矾固色法行不通。”苏念有些失望,但并没有放弃。她又尝试了另一种传统方法——桃胶固色法。桃胶是桃树分泌的树脂,具有很强的粘性,在古代常被用作书画修复的固色剂和粘合剂。苏念将桃胶用温水泡发,过滤掉杂质后,稀释成合适的浓度,然后用棉签蘸取桃胶溶液,小心翼翼地涂抹在墨迹上。

这次的效果比明矾固色法稍好一些,部分字迹的晕染情况得到了缓解,但仍然有不少字迹模糊不清。更让人头疼的是,桃胶溶液干燥后,会在纸页表面形成一层薄薄的胶膜,虽然不明显,但会影响纸张的透气性,长期来看,可能会加速纸张的老化。苏念用手轻轻触摸纸页,感觉到表面有些发黏,心中立刻否定了这种方法。

“不能用传统方法,那试试现代科技?”苏念想到了近年来兴起的纳米材料固色技术。她联系了相关的科研机构,拿到了一种专门用于古籍墨迹修复的纳米硅烷固色剂。这种固色剂的颗粒极小,能够渗透到纸张纤维和墨粒之间,形成一层保护膜,既不会影响纸张的透气性,又能有效固定墨粒,防止晕染。

苏念按照使用说明,将纳米硅烷固色剂稀释后,用喷雾器均匀地喷洒在纸页上,然后将纸页放在通风处自然干燥。她满怀期待地等待着结果,可干燥后一看,情况依然没有好转。那些原本模糊的字迹,虽然没有继续扩散,但也没有变得清晰,反而有些地方的墨迹出现了轻微的变色,从原本的深黑色变成了灰黑色。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苏念感到一阵焦虑,她坐在修复台前,双手撑着额头,疲惫地闭上了眼睛。连续几天的高强度工作,加上修复过程中不断遇到的挫折,让她身心俱疲。她想起了刚入行时,师父对她说过的话:“古籍修复是一件需要耐心和毅力的事情,每一本古籍都有自己的脾气,你不能急于求成,要静下心来,慢慢琢磨,才能找到最适合它的修复方法。”

可现在,时间不等人。基金会已经收到了多家科研机构和博物馆的申请,希望能尽快对这本文物保护手册进行研究。如果不能尽快完成修复,不仅会影响研究工作的开展,还可能因为拖延时间过长,导致古籍进一步受损。

苏念站起身,走到窗边,推开窗户,一股热浪扑面而来,夹杂着外面的蝉鸣和人声,让她烦躁的心情稍微平复了一些。她看着窗外的梧桐树,树叶被阳光晒得有些蔫蔫的,可依然顽强地伸展着枝叶。她想起了自己修复过的那些古籍,有些比这本手册破损得还要严重,可最终都被她一点点修复好了。她不能就这样放弃。

回到修复台边,苏念重新拿起放大镜,仔细观察着墨迹的细节。她发现,墨迹的晕染程度并不均匀,有些地方晕染得厉害,有些地方则相对轻微。她又翻到手册的后半部分,发现后面几页的墨迹保存情况比前面要好一些,虽然也有褪色,但晕染的情况并不严重。

“为什么前后会有这么大的差别?”苏念心中产生了一个疑问。她仔细检查了前后纸页的材质,发现都是同样的竹纸,并没有区别。难道是墨汁的问题?她再次用检测仪对前后页的墨迹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后面几页墨迹中的胶成分分解程度确实比前面轻一些。

“难道是储存时的位置问题?”苏念推测,这本手册在阁楼里存放时,可能前面几页靠近窗户或者潮湿的墙壁,受到的潮气侵蚀更严重,所以墨迹受损也更厉害。而后面几页相对干燥,所以保存情况更好一些。

这个发现让苏念看到了一丝希望。既然后面几页的墨迹受损较轻,说明只要找到合适的方法,还是能够修复的。她决定改变思路,不再一味地使用固色剂,而是先尝试清理墨迹表面的污染物,再进行局部修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目光所及都将是你请大家收藏:()目光所及都将是你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她配制了一种温和的清洗溶液,由蒸馏水、中性洗涤剂和少量过氧化氢组成,浓度非常低,既能去除墨迹表面的污渍,又不会损伤墨迹和纸张。她用极细的毛笔蘸取溶液,在墨迹模糊的地方轻轻点洗,然后用吸水纸迅速吸干溶液。这个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每一个动作都要精准控制,不能让溶液在纸页上停留过长时间。

小林在一旁看着,忍不住赞叹道:“苏老师,您的手真稳啊。”她刚才尝试着模仿苏念的动作,结果刚一碰到纸页,就差点把纸戳破。

苏念笑了笑,没有说话。她的手之所以稳,是十几年如一日练出来的。刚开始学习修复时,她光是练习用镊子夹纸屑就练了三个月,每天重复同样的动作,直到能够精准地夹起最细小的纸屑而不损伤它。

清洗工作进行了整整一天,当苏念完成最后一页的清洗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修复室里的灯光柔和地洒在纸页上,苏念惊喜地发现,经过清洗后,部分模糊的字迹竟然变得清晰了一些,墨迹的晕染范围也似乎缩小了。

“有效果!”小林兴奋地叫了起来。

苏念也感到一阵欣慰,但她并没有掉以轻心。她知道,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的固色工作依然是难题。她看着清洗后的纸页,思考着下一步的方案。既然传统固色剂和现代纳米固色剂都不适用,那能不能将两者结合起来,或者寻找一种新的固色材料?

她想起了师父曾经提到过的一种古老的固色方法——虫胶固色法。虫胶是紫胶虫分泌的树脂,在古代被广泛用于书画、皮革等的保护。师父说过,虫胶的粘性适中,透气性好,对墨迹的固色效果不错,但因为获取难度大,现在已经很少有人使用了。

苏念立刻上网查询虫胶的相关信息,并联系了几家专门经营传统修复材料的店铺,终于找到了一家有售天然虫胶的店铺。她当天就下了订单,第二天一早就收到了货。

拿到虫胶后,苏念并没有立刻使用,而是先进行了试验。她找了一张与手册材质相近的清末竹纸碎片,用同样的松烟墨在上面写了几个字,模拟手册上的墨迹情况,然后将虫胶用酒精溶解,稀释成不同浓度的溶液,分别涂抹在字迹上,观察固色效果和对纸张的影响。

经过反复试验,苏念终于找到了最合适的浓度。她将虫胶溶液稀释到2%,然后用细毛笔蘸取溶液,轻轻涂抹在手册的墨迹上。这次,她没有像之前那样大面积涂抹,而是针对每一个模糊的字迹进行局部处理,确保虫胶溶液只作用在墨迹上,不会扩散到周围的纸页。

涂抹完成后,苏念将手册放在通风良好的地方自然干燥。她站在一旁,目不转睛地看着纸页,心中既紧张又期待。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纸页上的虫胶溶液慢慢干燥,形成了一层薄薄的保护膜。

当纸页完全干燥后,苏念迫不及待地拿起放大镜观察。奇迹发生了!原本模糊的字迹变得清晰了许多,墨迹的晕染情况得到了明显的控制,而且纸页表面没有出现发黏的情况,透气性也很好。更重要的是,墨迹的颜色没有发生变化,依然保持着原本的深黑色。

“成功了!”苏念激动得声音都有些颤抖。连日来的疲惫和焦虑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成就感。小林也兴奋地凑过来,看着修复后的字迹,忍不住说道:“太神奇了!苏老师,您太厉害了!”

苏念微微一笑,心中却清楚,这只是修复工作的一部分。墨迹固色完成后,接下来还要进行纸张的修补和装订。手册的不少纸页都有破损和缺失,需要用补纸进行修补。苏念选择了与原纸材质相近的竹纸,将补纸裁剪成合适的形状,然后用传统的糨糊进行粘贴。

糨糊也是苏念自己制作的,用的是上等的糯米,经过淘洗、浸泡、蒸煮、研磨、过滤、发酵等多道工序,制作出的糨糊粘性适中,不易发霉,对纸张的损伤极小。她用细毛笔将糨糊均匀地涂抹在补纸的边缘,然后小心翼翼地将补纸贴合在破损的纸页上,用吸水纸按压平整,去除多余的糨糊和空气。

这个过程同样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每一张补纸的大小、形状都要与破损处完全吻合,粘贴的位置也要精准无误,否则就会影响古籍的原貌。苏念一张一张地修补着,不知不觉又过了两天。

当最后一张补纸粘贴完成后,苏念开始进行装订工作。她选用了与原书线绳材质相近的棉线,按照传统的线装方法,将松散的纸页重新装订起来。她先用锥子在书脊处扎出均匀的小孔,然后将棉线穿过小孔,熟练地打结、缠绕,动作流畅而娴熟。

装订完成后,苏念将手册放在修复台上,仔细地检查着每一个细节。封面虽然依然有些褪色,但边角已经被修剪整齐,书脊处的线绳排列整齐,牢固而美观。内页的墨迹清晰可辨,破损的地方被修补得天衣无缝,整本书看起来既恢复了原貌,又保留了岁月的痕迹,真正做到了“修旧如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目光所及都将是你请大家收藏:()目光所及都将是你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终于完成了。”苏念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感觉整个人都轻松了许多。她拿起手册,轻轻翻开,书页间传来轻微的“沙沙”声,那是纸张和线绳摩擦的声音,听起来格外悦耳。手册上的文字清晰可见,那些记载着清末文物保护方法的字迹,仿佛穿越了百年的时光,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

就在这时,修复室的门被推开了,基金会的馆长和几位专家走了进来。他们得知苏念完成了修复工作,特意过来查看。

“苏念,辛苦你了。”馆长接过手册,小心翼翼地翻开,当看到清晰的字迹时,脸上露出了惊喜的笑容,“太好了!字迹都能看清了,你真是立了大功!”

一位研究文物保护史的老专家也激动地说道:“这本手册太重要了!上面记载的一些修复技艺,我们只在文献中看到过记载,没想到在这里找到了详细的记录,这对我们研究清末的文物保护工作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苏老师,你的修复技术真是太精湛了!”

苏念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这都是我应该做的。能让这本珍贵的古籍重见天日,发挥它的历史价值,我就很满足了。”

看着众人赞赏的目光,苏念心中充满了成就感。她知道,古籍修复工作就像是与时间赛跑,每一本古籍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而她的责任,就是用自己的双手,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延续。

虽然过程充满了挑战和艰辛,但每当看到一本破损的古籍在自己手中恢复原貌时,苏念都会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豪。她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古籍修复师就像是古籍的医生,既要诊断它的‘病情’,又要对症下药,让它重新‘健康’起来。”

夕阳透过窗户,洒在修复台上的手册上,深蓝色的封面在夕阳的映照下,泛着柔和的光泽。苏念轻轻抚摸着手册的封面,心中暗暗发誓要将这份跨越百年的文化传承继续下去,无论遇到多少难题,都不会停下脚步。

馆长将手册轻轻放在桌上,语气郑重:“接下来,我们会组织专家团队对这本手册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把上面的珍贵技艺数字化存档,让更多人了解清末的文物保护智慧。苏念,后续的解读工作,还需要你从修复角度提供专业支持。”

苏念点头应下:“没问题,我会把修复过程中观察到的纸张特性、墨迹配方等细节整理成报告,供专家们参考。”

老专家忽然指着手册中一页模糊的草图问道:“苏老师,这部分图案边缘还有些淡淡的晕染,是不是修复时特意保留的?”

苏念凑近看了看,解释道:“是的。这部分墨迹原本扩散得很严重,我在固色时特意控制了虫胶溶液的用量,只固定了核心图案,保留了少量自然晕染的痕迹。一来是为了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不刻意掩盖岁月留下的痕迹;二来这些晕染的形态,也能反映出当时的储存环境和墨汁特性,对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老专家连连称赞:“考虑得太周全了!古籍修复不仅是技术活,更是良心活,你这份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太难得了。”

小林在一旁听得满脸崇拜,忍不住问道:“苏老师,您当初怎么就想到用虫胶固色法了呢?我查资料时发现,现在很少有人用这种方法了。”

苏念笑了笑,目光落在窗外渐渐西沉的夕阳上:“其实也是误打误撞。之前试过多种方法都失败后,我想起师父说过,古代修复师遇到难题时,总会回到最本质的材料和方法上。虫胶作为传统固色材料,透气性和兼容性都很好,只是获取不易。我当时想,既然现代材料不适用,或许古人的智慧能给出答案,没想到真的成功了。”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这也让我明白,古籍修复不是墨守成规,也不是盲目追求新技术,而是要根据古籍的实际情况,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每一本古籍都是独一无二的,修复方法也必须量身定制。”

馆长感慨道:“说得好啊。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从事这种既辛苦又枯燥的工作,像你这样坚守十五年的,真是不多见。”

苏念摇摇头:“不枯燥的。你看,这些古籍就像有生命的,它们在向我们诉说着过去的故事。修复它们的过程,就像是在和历史对话,每一次成功修复,都能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鸣。”

正说着,苏念的手机响了,是老家的母亲打来的。她接起电话,语气瞬间柔和了许多:“妈,我这边忙完了,是啊,那个难题解决了……放心吧,我会注意休息的。”

挂了电话,苏念脸上还带着淡淡的笑意。母亲一直不太理解她为什么要做这份“整天和旧书打交道”的工作,直到去年,母亲来基金会参观,看到那些修复前后的古籍对比,才终于明白她坚持的意义。

“苏老师,您要不要先回家休息一下?您都快连轴转一周了。”小林关切地说。

苏念看了看表,已经是晚上七点多了。修复室里的灯光依旧明亮,桌上的工具已经被整理得整整齐齐,那本修复好的文物保护手册,静静地躺在真丝绒布上,仿佛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终于卸下了满身的疲惫。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目光所及都将是你请大家收藏:()目光所及都将是你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好,我先回去了。”苏念脱下白大褂,叠整齐放在柜子里,“明天我会把修复报告整理出来,小林,你今天也辛苦了,早点下班吧。”

走出基金会大楼,晚风带着一丝凉意,吹散了午后的燥热。街道上灯火通明,车水马龙,与修复室里的静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苏念沿着人行道慢慢走着,脑海里还在回想着手册上的文字和草图。那些记载着“桐油拌石灰修补石碑”“蜂蜡密封书画”的古老技艺,让她深深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和匠心。

她忽然想起,手册的最后几页,还记载着一种“植物染料加固纸张”的方法,所用的植物在她老家的山上就有生长。或许,下次可以尝试用这种方法,为后续的修复工作积累更多经验。

回到家,苏念简单洗漱了一下,并没有立刻休息。她拿出笔记本,开始整理这次的修复心得。从纸张检测数据到固色剂的浓度配比,从清洗的力度控制到修补的技巧细节,她都一一记录下来。这些都是她十五年修复生涯的宝贵财富,也是留给后辈的经验。

写着写着,苏念的眼皮开始打架。她合上笔记本,躺在床上,很快就进入了梦乡。梦里,她仿佛看到了清末那位编写手册的官员,正伏案疾书,将自己的经验和智慧一笔一划地记录下来;又看到了这本手册在阁楼里历经百年风雨,默默等待着被发现、被修复的那一天。

第二天一早,苏念精神饱满地来到基金会。她刚走进修复室,就看到馆长和几位专家已经在等着她了。

“苏念,这是我们初步整理的手册内容摘要,你看看有没有需要补充的地方。”馆长递给她一份打印好的文件。

苏念接过文件,仔细翻阅起来。手册里记载的内容比她想象的还要丰富,不仅有文物修复的具体方法,还有对不同材质文物储存环境的要求,甚至还有一些关于文物保护理念的论述,比如“以保为主,以修为辅”“最小干预,最大限度保留原貌”等,这些理念与现代文物保护的原则不谋而合。

“太珍贵了!”苏念忍不住感叹,“这里面提到的‘松烟墨加珍珠粉调配修复墨’的方法,我还从来没有尝试过,下次可以找机会试验一下。”

老专家笑着说:“我们正想邀请你一起参与后续的实验研究,把这些古老技艺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说不定能为古籍修复带来新的突破。”

苏念欣然应允:“我非常乐意!能把这些失传的技艺挖掘出来、传承下去,是我的荣幸。”

接下来的日子里,苏念一边整理修复报告,一边参与手册的解读和研究工作。她和专家们一起,对手册中记载的每一种方法进行考证和实验,验证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在实验过程中,他们发现手册中记载的“植物染料加固法”确实能有效增强纸张的韧性,而且对环境友好,不会对古籍造成二次伤害。这个发现让大家都兴奋不已,决定将这种方法推广应用到更多的古籍修复工作中。

与此同时,基金会也举办了一场小型的古籍修复成果展,将包括这本文物保护手册在内的修复成果向公众展示。展览当天,很多市民慕名而来,当他们看到这本历经百年沧桑、在苏念手中重获新生的古籍时,都纷纷驻足赞叹。

有一位中学生好奇地问苏念:“姐姐,修复一本书要花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值得吗?”

苏念蹲下身,温柔地看着他:“值得呀。你看,这本书里记载的是我们祖先的智慧,若是没人修复它,这些珍贵的知识就会永远消失。就像我们现在读的古诗词、学的传统文化,都是通过一本本古籍传承下来的。修复古籍,就是在守护我们的文化根脉。”

中学生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眼神里充满了敬佩。

苏念知道,古籍修复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工作,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坚守和传承。她想起自己刚入行时,修复室里只有师父和她两个人,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并加入这个行业,像小林这样的实习生,虽然经验还不够丰富,但充满了热情和干劲。

这天下午,苏念正在修复室里指导小林进行纸张纤维检测,馆长走了进来,脸上带着笑容:“苏念,好消息!我们收到了国家文物局的通知,这本清末文物保护手册被列入了国家级珍贵古籍名录,后续还会纳入‘中华古籍保护计划’,进行重点保护和研究。”

苏念心中一阵激动,眼眶微微有些湿润。这不仅是对这本手册价值的认可,也是对她多年修复工作的肯定。

她走到修复台前,再次拿起那本深蓝色封面的手册,轻轻翻开。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清晰的字迹上,仿佛为这些百年前的文字镀上了一层金光。苏念的指尖拂过纸页,感受到了纸张的温润和韧性,也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力量。

她知道,这本文物保护手册的修复工作虽然已经完成,但它所承载的智慧和精神,以及古籍修复这项事业,还将继续传承下去。而她,会一直坚守在这个岗位上,用自己的双手,守护更多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穿越时光的长河,向未来诉说属于过去的故事。

修复室里,檀香依旧袅袅,阳光正好,那些沉睡的古籍,正等待着被唤醒,而苏念和她的后辈们,也将在这条守护文化根脉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永不停歇。

喜欢目光所及都将是你请大家收藏:()目光所及都将是你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