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明末龙旗 > 第233章 山东农业再升级,推广经济作物

春风终于吹透了山东南部的冻土。兖州府滋阳县的田埂上,老农户王老汉蹲在自家麦田里,手指捻着发黄的麦种,眉头皱得能夹死蚊子——去年冬天雪少,开春又缺雨,地里的麦苗稀稀拉拉,看着就没指望。他抬头望了望远处的官道,心里盘算着:要是今年再像前几年那样只种麦子,秋收后除去交租和留种,家里怕是连买盐的钱都凑不齐。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尘土飞扬中,一队穿着青色官服的人骑着马过来,为首的人腰挂铜牌,上面刻着“山东农政司”四个大字。王老汉心里咯噔一下,以为是来催缴赋税的,连忙站起身,搓着手上的泥土,局促地站在田埂边。

“老丈,别慌,我们是农政司的,来给大伙送好东西的!”为首的农官翻身下马,笑容温和地走到王老汉身边,他叫赵和,是王巢从登莱调来的老农官,手里捧着一个布袋子,打开来,里面装着两种种子——一种是雪白蓬松的棉籽,像小珍珠似的;另一种是棕褐色的甘蔗种,带着淡淡的甜香。

王老汉愣了愣,伸手想去摸,又缩了回来:“官爷,这是啥?俺种了一辈子地,只见过麦种、粟种,没见过这两样东西。”

“这是棉花和甘蔗,都是能换银子的好作物!”赵和拿起一粒棉籽,放在王老汉手心,“将军说了,咱们山东南部气候暖、土地肥,种麦子收成薄,不如种这经济作物。你看这棉花,收了能织布,织坊抢着要;这甘蔗,能熬糖,糖坊给的价比麦子高两倍还多!”

王老汉还是犯嘀咕:“可俺不会种啊,要是种砸了,连口粮都没了咋办?”

这话不仅是王老汉的顾虑,也是周围围过来的农户们共同的担忧。滋阳县的里正李大叔也凑过来说:“赵官爷,不是俺们不信您,只是这新作物从来没种过,心里没底。再说,就算种出来了,卖给谁啊?要是没人要,不还是白忙活?”

赵和早有准备,从随身的公文包里掏出一份折叠的文书,展开来给大伙看:“大伙放心,将军早就想到了。第一,农政司会派专人教大伙种,从播种到收割,全程指导,保准大伙能学会;第二,这份是‘包销协议’,上面写着,登莱的纺织作坊、青州的糖坊已经跟咱们农政司签了约,不管今年收成咋样,他们都按这个价收——棉花每斤三十文,甘蔗每根五文,比种麦子的收入最少多三成!”

农户们凑过来围着协议看,虽然大多不识字,但听赵和念出收购价,都炸开了锅。王老汉心里算了笔账:他家有五亩地,要是全种棉花,按去年农官说的亩产两百斤算,就是一万文,折合白银十两,比种麦子多挣四两半!他激动地抓住赵和的手:“官爷,这话当真?俺要是种了,织坊真能按这价收?”

“千真万确!”赵和拍了拍胸脯,“协议上盖了织坊和糖坊的印,还有农政司作保,要是他们不收,咱们农政司赔!”

其实赵和没说的是,这些棉花和甘蔗的种子,并非来自大明任何一处产棉区或产糖区——前几天,王巢在书房里对着系统面板,手指一点,“兑换经济作物种子”的选项亮起,一万斤棉籽、五千斤甘蔗种就出现在了农政司的粮仓里。系统标注了这两种作物的特性:棉花是经过改良的“鲁棉一号”,耐旱、抗虫,纤维长度比普通棉花长三成,最适合山东南部的沙质土;甘蔗是“粤糖三号”,糖分含量高,生长期比南方甘蔗短一个月,能适应山东的气候。

王巢之所以选兖州、沂州推广这两种作物,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山东南部不像登莱有港口和军工坊,也不像济南有陆军驻地,百姓大多靠种地为生,收入微薄。而且兖州、沂州靠近河南、南直隶,后续棉花织成布、甘蔗熬成糖,还能通过运河运到南方售卖,形成“种植—加工—销售”的产业链。

当天下午,滋阳县的城隍庙前就搭起了台子,赵和带着几名农政司的助手,现场演示棉花和甘蔗的播种方法。赵和拿着小锄头,在地里挖出三寸深的沟,每间隔五寸放一粒棉籽,然后用土轻轻盖住:“大伙记住,棉花怕涝,所以沟要挖深点,下雨的时候水能排出去;甘蔗要种在向阳的坡地,埋的时候要把芽朝上,这样长得快。”

旁边的助手则拿着水壶,给刚种下去的种子浇水:“头半个月要保持土壤湿润,等苗长到半尺高,就要开始松土、施肥,肥料用草木灰最好,要是家里有粪肥,掺着用更好。”

王老汉看得认真,还拿出随身携带的小竹片,在上面刻着播种的间距——他不识字,只能用刻痕记下来。等演示完,他第一个报名:“官爷,俺家五亩地,全种棉花!”

有了王老汉带头,其他农户也纷纷报名。李大叔家有十亩地,决定种六亩棉花、四亩甘蔗;隔壁村的张寡妇家里只有两亩地,怕种甘蔗麻烦,选了全种棉花。不到一天,滋阳县就有两百多户农户报名,种植面积达两千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明末龙旗请大家收藏:()明末龙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消息传到兖州府城,知府周大人连忙去农政司见赵和:“赵兄,没想到农户们这么积极!不过咱们府里的农官够不够?要是农户们遇到问题没人指导,可就麻烦了。”

“周大人放心,”赵和笑着说,“将军从登莱调了五十名农官过来,每个县至少配五名,还从南方请了十名种棉、种蔗的老把式,现在都在各县的驿站里,明天就能分到各村去。另外,农政司还印了《棉花种植指南》和《甘蔗栽培要义》,上面画着图,就算不识字的农户,看着图也能学。”

周大人拿起一本《棉花种植指南》,只见上面用简单的线条画着棉花从发芽到结果的过程,旁边写着“苗长一尺,打顶去尖”“见虫用石灰粉撒叶”等字样,通俗易懂。他忍不住赞叹:“将军考虑得真是周全!有了这个,农户们就更有底气了。”

与此同时,沂州府的推广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沂州府的农官孙明,比赵和更懂农户的心思——他知道沂州多山地,很多农户担心地里种不了甘蔗,就带着种子去了蒙阴县的山地里,选了一块向阳的坡地,亲自种下几行甘蔗:“大伙看,这甘蔗在坡地上也能长,只要咱们把土翻松,多施点肥,收成不会比平地差!”

蒙阴县的农户刘二郎,家里三亩地全是山地,之前种粟米亩产只有一百斤,听孙明说甘蔗在山地能种,还能卖高价,当即决定试试:“孙官爷,俺信您!俺家三亩地,全种甘蔗,要是种好了,俺给您送糖吃!”

孙明笑着说:“要是种好了,该送糖的是你,该高兴的是俺!咱们农政司就是为了让大伙多挣钱,日子过好点。”

接下来的一个月,山东南部的田野里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农官们每天骑着马穿梭在各村之间,谁家的棉花苗长了虫,他们立刻带着石灰粉过去;谁家的甘蔗缺水,他们就指导农户挖水渠引水。王老汉家的棉花苗刚长到半尺高,就遇到了蚜虫,赵和听说后,当天就赶过来,教他把草木灰和石灰按比例混合,撒在叶子上,没过三天,蚜虫就没了。

王老汉看着绿油油的棉花苗,心里乐开了花,每天天不亮就去地里,给棉花苗松土、浇水,比照顾自家孙子还上心。他的邻居李大叔,种的甘蔗长到了一人高,叶子翠绿,茎秆粗壮,李大叔每天都要去地里掰下一片叶子,嚼一嚼,甜滋滋的味道让他心里踏实。

到了五月,棉花开始现蕾,甘蔗也长到了两米高,农政司的人带着织坊和糖坊的掌柜,去各村查看长势。登莱最大的纺织作坊“恒顺织坊”的张掌柜,看着王老汉家的棉花田,伸手摘下一个棉蕾,剥开来看,里面的棉絮雪白蓬松:“好棉花!这棉花纤维长,织出来的布又软又结实,咱们织坊肯定要!”

王老汉听了,笑得合不拢嘴:“张掌柜,您放心,等秋收了,俺第一时间给您送过去!”

青州“福源糖坊”的李掌柜,在刘二郎家的甘蔗地里,用刀砍了一根甘蔗,削掉皮递给刘二郎:“二郎,你尝尝,这糖分咋样?”

刘二郎咬了一口,甜汁瞬间充满了口腔,比他小时候在南方吃过的甘蔗还甜:“李掌柜,太甜了!这甘蔗熬出来的糖,肯定好卖!”

李掌柜点点头:“确实好!咱们糖坊已经准备好熬糖的锅了,就等秋收了。到时候你把甘蔗送过来,咱们当场称重,当场给钱,绝不拖欠!”

七月中旬,山东南部的棉花开始吐絮,雪白的棉絮挂在枝头,像一片片白云;甘蔗也成熟了,翠绿的茎秆在风中摇曳,空气中都带着甜甜的味道。农户们开始忙着收割,王老汉家的五亩棉花,收了足足一千一百斤,比农官预估的还多一百斤。他用担子挑着棉花,送到了恒顺织坊,张掌柜当场称重,算下来是三千三百文,折合白银三两三钱。王老汉拿着银子,手都在抖——这比他去年种麦子的收入多了一倍还多!

“王老汉,明年还种棉花不?”张掌柜笑着问。

“种!肯定种!”王老汉把银子揣进怀里,“俺明年要把隔壁的两亩地也租下来,全种棉花!”

刘二郎家的三亩甘蔗,收了四千五百根,送到福源糖坊,得了两千二百五十文,折合白银二两二钱五分。他拿着银子,给家里买了新的棉衣,还给儿子买了私塾的笔墨纸砚:“以前想都不敢想,种甘蔗能挣这么多钱!”

到了八月底,兖州、沂州两地的经济作物收割基本结束。农政司统计数据时,所有人都惊呆了:两个月时间,棉花和甘蔗的种植面积达到了十万零三千亩,其中棉花六万八千亩,甘蔗三万五千亩。按平均亩产计算,棉花总产量达一千三百六十万斤,甘蔗总产量达一千四百七十万根。

纺织作坊和糖坊也兑现了承诺,按协议价收购了所有作物。恒顺织坊收购了四百万斤棉花,织成了十万匹棉布,除了供应登莱的军工坊做军服,还通过运河运到南直隶,每匹棉布卖二两白银,比从江南进货便宜三成,很快就被抢购一空。福源糖坊收购了六百万根甘蔗,熬出了三十万斤红糖,一部分留在山东本地售卖,一部分运到京城,成了王公贵族餐桌上的稀罕物,每斤红糖能卖五十文,比南方红糖贵十文还供不应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明末龙旗请大家收藏:()明末龙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更让百姓高兴的是,收入真的涨了。农政司抽样调查了一百户农户,发现他们今年的农业收入平均达到了十二两白银,比去年单纯种粮的八两五钱,增加了四成还多!王老汉家今年收入十五两,不仅还清了之前欠地主的债,还盖了一间新瓦房;李大叔家收入二十两,买了一头牛,种地更省力了;张寡妇家收入八两,给女儿攒够了嫁妆钱。

这天,王巢带着沈文、周磊等人,来到兖州府的棉花田。看着地里只剩下的棉秆,还有农户们脸上的笑容,王巢心里很是欣慰。沈文拿着农政司的报表,笑着说:“将军,您这招太妙了!现在山东南部的百姓都把棉花和甘蔗当成‘银作物’,不少之前逃荒的百姓,听说家里种经济作物能挣钱,都回来了。”

周磊也补充道:“现在军工坊的棉布供应也不愁了,之前咱们的军服都是从江南买,又贵又慢,现在恒顺织坊每月能给咱们送两万匹棉布,足够军工坊做军服了。而且甘蔗熬糖剩下的蔗渣,还能用来做造纸的原料,咱们军工坊的图纸用纸,以后也能自己造了。”

王巢点点头:“这只是开始。下一步,咱们要在登莱、济南也推广一些经济作物,比如花生、烟草,还要建更多的加工坊,比如榨油坊、烟坊,让百姓不仅能种出作物,还能在家门口把作物变成银子。另外,农政司要继续改良种子,争取让棉花和甘蔗的产量再提高一些,让百姓挣更多的钱。”

正在这时,王老汉看到了王巢,连忙拉着老伴,提着一篮刚烤好的红薯走过来:“将军,您尝尝俺家的红薯!要不是您让俺种棉花,俺家今年也盖不起新瓦房,也吃不上热红薯!”

王巢接过红薯,剥开皮,咬了一口,又甜又糯。他笑着说:“老丈,这是大伙自己努力的结果。以后咱们山东会越来越好,让大伙都能吃饱饭、住好房、穿好衣,再也不用怕灾年,不用怕饿肚子!”

王老汉激动得热泪盈眶,对着周围的农户喊道:“大伙听到没?将军说以后日子会更好!咱们以后要更用心种地,不辜负将军的好意!”

农户们都欢呼起来,声音在田野里回荡。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兖州的土地上,远处的炊烟袅袅升起,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王巢知道,农业是根本,只有百姓吃饱了、挣到钱了,山东才能更稳定,才能有更多的精力发展军工、建设水师,才能为大明的复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回到登莱后,王巢立刻让农政司起草《山东经济作物推广规划》,计划明年在山东全省推广棉花、甘蔗、花生、烟草四种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到三十万亩,同时在各州府建立“种植—加工—销售”的合作社,让更多百姓参与进来。他还让人在农政司设立了“种子改良实验室”,专门研究如何提高作物产量、增强抗灾能力——系统里还有更多改良种子,只要时机成熟,就能兑换出来,让山东的农业再上一个台阶。

这天晚上,王巢站在书房的窗前,看着外面的月光,心里充满了期待。他知道,推广经济作物只是山东发展的一步棋,接下来还有手工业升级、商业流通、教育普及等很多事要做。但只要一步一个脚印,只要百姓支持,只要身边的人齐心协力,山东一定会成为大明最稳固的根据地,一定会成为大明复兴的希望。

窗外的风,带着春天的暖意,吹进书房。王巢拿起桌上的《山东经济作物推广规划》,在上面签下自己的名字,然后对门外喊道:“来人,把这份规划送到农政司,让赵和他们明天就开始准备明年的推广工作!”

门外的侍卫应声而去,王巢的目光再次投向远方——那里,是山东的田野,是百姓的家园,是大明的未来。他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但他有信心,有决心,带着山东的百姓,走出一条属于他们的复兴之路。

喜欢明末龙旗请大家收藏:()明末龙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