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明末改革 > 第11章 张国维治水(二)

明末改革 第11章 张国维治水(二)

作者:GX2500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8 10:45:53 来源:全本小说网

那么,是谁奉命陪同这位“治水大才”踏上征程呢?

自然是那几位刚刚立下功劳、亟待历练的“新人”了。

刚从松江府那堆积如山的账册和繁杂政务中脱身不久的李定国、刘文秀、张煌言三人,还没来得及在京中好生休整,便接到了新差事——每人统领一百五十名新编入的近卫营兵士,负责护卫钦差张国维,以及那五十万两性命攸关的银车。

于是,这支由治水官员、能工巧匠与精锐兵丁组成的队伍,护送着沉重的银车,浩浩荡荡却又步履维艰地离开了京城,一路向着黄河下游进发。

历经数日跋涉,一行人终于抵达了中原重镇,河南开封。

张国维站在高高的黄河大堤之上,面色凝重地眺望着脚下那条奔涌的“悬河”。

只见黄河河床竟比开封城内的街市屋顶还要高出数丈,浑黄的河水在人工堤坝的约束下流淌。

“嗯…………”

张国维抚须沉吟,许久才发出一声意味复杂的长叹,对身旁的三位年轻将领说道:“尔等请看,此段‘悬河’形势之险峻,堪称天下之最,实乃心腹大患……唉,然本官如今,囊中羞涩啊。”

“………………”

李定国、刘文秀、张煌言三人闻言,面面相觑,脸上写满了茫然与不解。

他们看着这位一路上意气风发、指点江山的治水钦差,又看了看眼前这触目惊心的悬河景象,内心几乎在同时发出了无声的呐喊:‘囊中羞涩?!囊中羞涩你风尘仆仆地跑到这最险要的河段来干什么?!难道是专门带我等来欣赏这奇观,感受一下何为绝望吗?!’

张国维对三人脸上的错愕视若无睹,抬手指向远处浑浊的黄河水道:“当务之急,是先挖一条泄洪支流。”

“你不是囊中羞涩吗!为什么要开工啊!”

李定国、刘文秀、张煌言内心又是一阵咆哮。

奈何对方是钦差,三人只能强压着满腹疑问,继续听令。

李定国深吸一口气,抱拳问道:“大人明示,这支流该从何处起挖?需挖多深多宽?要征调多少民夫?”

张国维却不急着回答,反而眯起眼睛,若有所思地望向远处隐约可见的古河道痕迹:“莫急。且先去查勘宋、元时期留下的旧河道。若是尚能利用,修缮一番,可比新掘省下不少银子......”

他说着,从袖中取出一本边角磨损的河工笔记,小心翼翼地翻到某页。

三人望着这位精打细算的钦差,一时竟不知该佩服还是该无奈。

元朝故道,贾鲁河。

历经数百年的变迁,这段曾经肩负漕运重任的河道,如今大部分已被淤泥吞噬,只在荒草与农田间留下一道蜿蜒起伏的痕迹,像一条沉睡的土黄色巨蟒。

张国维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松软的河床上,官袍下摆沾满了泥点。

他时而蹲下,抓起一把泥土在指间碾磨,审视其成分;时而用脚重重踩踏地面,试探淤积的厚度与硬度。

良久,他终于在河道一处明显的拐弯处站定,目光扫过两岸依稀可辨的古老堤基,随即伸手指向脚下这片淤塞最甚的河段:“嗯……便是此处了!从此处开始疏浚,依着故道旧迹,先挖开五十丈!”

他转过身,对紧随其后的李定国、刘文秀、张煌言三人吩咐道:“尔等即刻分头行事,持本官令牌,去招募附近青壮民夫,多多益善!同时,着人速去采办石料、木材,桩木要粗,石材要坚,数目务必充足!”

布置完任务,他像是又想起了什么,挥了挥手,目光却已重新投向了曲折的河道远方:“去吧,速办!本府……还要再去前面仔细勘验一番。”

“……”

三位年轻将领看着这位瞬间进入状态、且显然打算继续“钻牛角尖”的钦差大人,心中虽有千言万语,最终却只能化作一声无奈的腹诽。

他们互相看了一眼,齐齐抱拳,沉声应道:“末将得令!”

三日后,

贾鲁河故道旁的空地上已是人声鼎沸。

消息像长了翅膀,飞遍了四里八乡。

听说朝廷派来了钦差大臣疏通河道,不仅管饭,还实打实地发放工钱,附近村子的百姓们顿时沸腾了。他们扛着家里最趁手的铁锹、镐头,推着独轮车,从四面八方涌来,将河滩围得水泄不通,一张张饱经风霜的脸上,交织着期盼与一丝疑虑。

张国维站在一处稍高的土坡上,望着眼前这黑压压、自发聚集起来的人群,捋着胡须,满意地点了点头。

民心可用,河工可成!他清了清嗓子,气沉丹田,朗声下令:“好!人手既已齐备,即刻——动工!”

然而,命令下达,坡下的百姓们却只是互相看看,脚下像生了根,没有一个人转身去拿工具。人群里响起一阵压抑的嗡嗡议论声,一道道目光在张国维和那淤塞的河道之间逡巡,似乎有什么难言之隐。

“………………”

张国维看着这诡异的静止场面,心里咯噔一下,莫非是工钱给得少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明末改革请大家收藏:()明末改革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他赶紧又补充道,声音里带着几分不解和强调:“诸位乡亲还等什么?放心,本官言出必践!挖完就发工钱,干一天,算一天,绝不拖欠!”

这时,人群中一位须发花白、看起来颇有威望的老农,被众人推搡着,颤巍巍地上前一步。

他局促地搓着粗糙的手,鼓起勇气,用带着浓重乡音的话问道:“青天大老爷……俺们不是不信您。就是……就是想问问,这……这河底挖出来的臭淤泥,能不能让俺们……带回家去肥田?”

原来是为了这个!张国维先是一愣,随即恍然大悟,脸上瞬间绽开了笑容,心中那点疑惑烟消云散。

他大手一挥,语气无比爽快,甚至带着几分鼓励:“哈哈!本官还当是何事!自然,自然!这淤泥沃得很,正是上好的肥料!尔等尽管挖,挖出来多少,统统归你们!本官只要这河道通畅!”

“谢青天大老爷!”

老农脸上深刻的皱纹瞬间舒展开,如同秋日盛开的菊花。

他猛地转身,对着身后屏息等待的乡邻们,用尽全身力气喊道:“老爷开恩啦!淤泥归咱们!快!抄家伙,给老爷干活啊!”

这一声如同解除了定身法咒,寂静的人群爆发出巨大的欢呼。

人们脸上最后一丝犹豫被狂喜取代,纷纷转身抄起工具,如同决堤的洪水般涌向古老的河道。铁锹插入淤泥的噗嗤声、独轮车的吱呀声、汉子们有力的吆喝声瞬间交织在一起,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在贾鲁河故道上迅速蔓延开来。

就在成千上万百姓热火朝天地清理河道淤泥的同时,张国维并未闲着。他领着一群精干的工匠,沿着河岸高地反复勘测,日头晒黑了脸庞,官靴沾满了泥泞。

他知道,单靠人海战术清淤,不过是权宜之计。黄河泥沙无穷无尽,今年清除了,明年又会卷土重来。总不能年年都指望朝廷拨下几十万两银子,组织百姓来挖泥。他需要的,是一劳永逸,或者说,至少能保十年安澜的根本之法。

“潘公遗策,正在今日。” 他站在一幅摊开的河防图前,对围拢的工匠们沉声道,“须得借水之力,以水治水。‘束水攻沙’,方是正理!”

决心既定,真正的难题才浮出水面。要实现“束水攻沙”,就需要在关键位置修筑坚固的缕堤和遥堤,配套建造精密的进水石闸与减水坝,这无一不是耗费巨资的工程。光是采购那些质地坚硬、能够抵御洪水常年冲刷的巨型条石和桩木,初步核算下来,便是一笔令人咋舌的巨款——足足十万两白银!这几乎占到了他此行所带经费的五分之一。

看着账册上那触目惊心的数字,张国维心头也在滴血。但他更清楚,这钱,省不得。他咬着牙,在采办文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也签下了一份对朝廷、对沿岸百姓的沉甸甸的责任。

刘文秀将手中的铁锹重重插进淤泥里,扶着酸痛的腰直起身。

望着眼前这片人声鼎沸、泥水横流的工地,忍不住长叹一声:“诸位兄弟……咱们是不是该上个折子,申请调去边关戍守啊?”

他抹了把脸上的泥点,语气里满是无奈,“在松江府整日埋首账册,到了这黄河边,又天天与这铁锹淤泥为伴……我等投军,本为沙场建功,如今倒好,成了专管土木钱粮的胥吏了……”

李定国闻言,手上铲土的动作略略一顿,他抬起头,汗水顺着年轻刚毅的脸颊滑落,语气倒是平和:“文秀兄,此话虽有道理……但仔细想来,清查贪墨,安定地方;治理水患,护卫黎民,这难道不也算是另一种建功立业么?”

他顿了顿,补充道,“况且,上次松江查账功成,你我不都各晋一级?”

“此乃……此乃经世济民之实绩,功在社稷……”

另一边的张煌言咬紧牙关,奋力将一铲沉重的淤泥甩到岸上,喘着气接话,只是那文绉绉的话语说到一半,终究还是泄了气,化作一声更深的叹息,“唉!早知今日要在此地与这烂泥较劲……当年,当年我真该狠下心肠,去寒窗苦读,考个进士出身也罢!”

三人互相看了看对方满身的泥泞和狼狈不堪的模样,不由得都苦笑了起来。这建功立业的路,似乎与他们当初想象的,颇有些不同。

喜欢明末改革请大家收藏:()明末改革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