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六年,初冬
寒意已悄然笼罩着这座陪都,但在紫禁城东南隅、工部衙门外那片特意平整出来的广场上,气氛却与这清冷时节格格不入,显得格外热烈。
我们的大明皇帝,执着的格物爱好者、“轰”学派创始人,伟大的崇祯皇帝朱由检,此刻正背着手,站在一群兴奋的工部官员和工匠中间,目光炯炯地注视着前方。
广场中央,并非什么庄严的仪式祭台,而是一个造型略显奇特、由青砖砌就的密封池子——第二代改进型沼气池。池体一侧,延伸出一根打磨得锃亮的黄铜管,此刻,管口正喷涌着稳定而炽热的幽蓝色火焰,发出令人心安的“呼呼”声。
火焰上方,一架精心打制的铁叉缓缓旋转,一只肥硕的羔羊已被烤得表皮金黄,油脂滴落在火焰中,激起阵阵诱人的焦香,伴随着“滋滋”的声响,弥漫在整个广场上空。
“成了!真的成了!” 宋应星捋着胡须,向来严肃的脸上难得地泛着红光,声音因激动而有些微颤。他指着那稳定燃烧的蓝色火苗,对着身旁的方以智、王徵等人感慨道:“泄压得当,导气通畅,火候稳定可控!较之初代那……那惊天动地之景,实乃云泥之别!”
方以智手持一本册子,飞快地记录着火焰的形态、颜色以及烤制的时间,口中喃喃:“此火纯净,几无烟尘,热力却远超木炭,妙极!当记入《物理小识》‘火部’篇首!”
王徵则更关注那铜管与池体的连接结构,不住点头:“这活扣与鱼鳔胶密封之法甚好,承压稳妥,拆装便捷,可用于诸多需密闭导气之处。”
朱由检站在他们身后,听着臣子们专业的讨论,看着那跳跃的蓝色火焰和滋滋冒油的烤全羊,下意识地咽了口唾沫。他努力维持着皇帝的威仪,但微微上扬的嘴角和发亮的眼神,却出卖了他内心的得意与满足。
“咳咳,”
他清了清嗓子,走上前去,故作深沉地端详着那火焰,“嗯,不错,不错。此火……温润而持久,蓝汪汪的,煞是好看。看来诸位爱卿,已深得此中三昧。”
他绝口不提自己当初那“一推了之”的粗糙理论和差点掀飞御花园的壮举,仿佛眼前这稳定、安全的成果,从一开始就在他的精确规划之中。
曹化淳侍立在一旁,看着那幽蓝的火焰,依旧心有余悸,下意识地往后缩了缩,但空气中弥漫的肉香又让他忍不住吸了吸鼻子。他小声道:“皇爷,此物……此火虽好,终究源于秽浊,用以炙烤御膳,是否……”
“诶,大伴此言差矣!”朱由检大手一挥,毫不在意,“此乃天地造化之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何秽之有?你闻闻,这肉香,可比柴火烤出来的更醇正几分!”
他兴致勃勃地指挥着负责翻转烤羊的工匠:“对,就这个火候,慢工出细活!这边再转一转,均匀受热!”
广场之上,蓝焰跳跃,肉香四溢,欢声笑语夹杂着工部官员们热烈的讨论,构成了一幅奇异而又充满生机的画面。这来自腐朽与混乱的力量,终于被理性与智慧驯服,化为了冬日里一抹温暖而实在的光与热。
好吧,沼气运用也就这样了。
暖阁内,
宋应星与方以智并肩而立,面色凝重地向朱由检汇报着他们的最新发现。御案上,摊开着几卷绘有复杂图表和记录的数据手稿。
“陛下,”宋应星的声音沉稳“经臣等反复验看,此沼气……实乃‘阴险之辈’,驾驭不易,隐患颇多。”
他指着图表上一处标记:“其一,此气确含毒性。若于密闭处积聚,人畜久处其间,会觉头晕目眩,胸膈烦闷,重则可致昏厥,甚而……危及性命。工部已有两名协助记录的小吏,因在密闭仓房内记录气体产出时间稍长,而呕吐不止。”
朱由检原本轻松的神色收敛了些。
方以智接着补充,语气更为严峻:“其二,其性暴烈,遇火即燃,遇隙则钻,稍有泄漏积聚,一星火光便可酿成巨祸。臣等以极小空间试验,其爆燃之威,足以掀翻砖石。若用于寻常百姓家,一旦处置不当,恐非福祉,实为灾殃。”
最让人头疼的是第三点。
宋应星叹了口气:“其三,此气产生极不稳定,池内压力变化无常。为确保安全,导气铜管旁必须设专人,目不转睛地盯着那‘水封排气阀’,每隔一刻便需手动排气减压,否则池内压力积聚,即便不遇明火,亦有胀裂池体之险。这……这简直是请了个需时刻哄着的‘祖宗’回家!”
王徵在一旁也是苦笑:“陛下,如此一来,若要推广,每家每户都需配一识文断字、懂得看管阀门之人,且昼夜不能离人。这人力耗费,恐怕远比它省下的柴火钱要高昂得多。”
朱由检听着臣子们一条条的禀报,脸上的笑容渐渐凝固了。
他挠了挠头,看着窗外,仿佛能想象到一幅画面:千家万户,男女老少啥也不干了,全都搬个小马扎,围着一个噗噗冒泡的粪池子,紧张兮兮地盯着那个排气孔,每隔一会儿就得上去操作一下,空气中还弥漫着若有若无的臭鸡蛋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明末改革请大家收藏:()明末改革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