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明末改革 > 第10章 朱由检的影子

明末改革 第10章 朱由检的影子

作者:GX2500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8 10:45:53 来源:全本小说网

南京皇宫深处,弘光帝朱由崧的咆哮声在这装饰奢华的殿宇中冲撞回荡。珍贵的玉器瓷瓶被他狠狠掼碎在地,发出刺耳的碎裂声。

“朱由检!朱由检!你一个死人!一个死人!就是死了!还不让朕好过!”他面色涨得发紫,眼球布满血丝,对着空气声嘶力竭地挥舞着拳头,仿佛那个早已长眠于昌平陵墓的堂兄就站在他面前。

马士英跪伏在地,大气也不敢出,只能听着皇帝状若疯魔的宣泄。

“到处都是你的影子!到处都是你!”朱由崧猛地指向北方,又指向殿外,声音因极度的嫉妒和愤怒而扭曲,“军队是你练的!规矩是你定的!连朕宫里的侍卫,眼神里都还留着对你的敬畏!你阴魂不散!你死了还要压着朕!!”

他猛地喘了几口粗气,像是要说服自己一般,用更高的声音嘶吼着,试图压下心底那无法驱散的自卑与恐惧:“你不过是借了你兄弟(指明光宗朱常洛)的光才当上皇帝的!朕!朕才是原本的皇帝!朕的父亲(福王朱常洵)才是万历爷爷最属意的太子!是你们!是你们夺了朕这一支的皇位!朕如今,不过是拿回本该属于朕的东西!物归原主!天经地义!!”

然而,这色厉内荏的咆哮,却无法改变冰冷的事实。卢象升手中那盖着玉玺的圣旨、那御笔手谕、尤其是那柄寒光闪闪的尚方宝剑,像一道无形的铜墙铁壁,让他投鼠忌器。朱由检十几年帝王生涯所积累的威望,卢象升在军中根深蒂固的旧部情谊,甚至他此刻身边的“天子亲军”,其骨干都曾是卢象升一手操练出来的!

若真不顾一切用强,后果不堪设想。他仿佛已经看到那些士兵犹豫甚至反抗的眼神,看到自己被“乱兵”所害的结局——就像他那可怜的侄子朱慈烺一样,死得不明不白。

想到朱慈烺,朱由崧狂暴的动作骤然一僵,眼底深处掠过一丝无法掩饰的惊惧和心虚。

是的,暗杀朱慈烺的,正是他朱由崧!

他与其父朱常洵截然不同。老福王只是个贪图享乐、毫无野心的胖子王爷,只要有酒有肉有美人,便可安享富贵。但他朱由崧不同,他从小听着父亲醉酒后抱怨“本该是咱们的天下”长大,那种不甘与野心的种子早已深埋心底。他渴望权力,渴望那本该属于他这一系的至尊之位。

朱由检的突然南迁和积劳成疾后的暴毙,对他而言,简直是天赐良机!朱慈烺年轻且根基浅薄,正是最容易除掉的目标。只要扫清这个障碍,按照伦序,他便是第一顺位继承人!

于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刺杀,便在那北归的漕河之上上演了。

他本以为,除去朱慈烺,坐上龙椅,便可高枕无忧,尽情拿回他“失去”的一切,享受这无上的权柄与富贵。

可他万万没想到,那个死去的朱由检,他的阴影竟如此漫长,如此无处不在!像一道枷锁,牢牢禁锢着他,让他即便身居九五之尊,依然感到窒息,感到自己像个窃取宝座的傀儡,时时刻刻活在那位堂兄的对比之下。

发泄过后,朱由崧如同被抽空了力气般,瘫坐在狼藉之中,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眼神空洞而怨毒。马士英这才敢小心翼翼地抬头,试探着问:“陛下,那卢象升和王芷蕾之事……”

朱由崧猛地一挥手,极其不耐烦又充满憋屈地低吼道:“滚!都给朕滚!此事……容后再议!”

他终究,还是不敢去硬碰那已逝先帝留下的最后尊严和军中悍将的逆鳞。至少在彻底掌握绝对权力之前,他只能将这口恶气,硬生生咽回肚子里。

北京,紫禁城。

深宫之中,早已不复崇祯年间的紧张与忙碌,反而弥漫着一种被遗忘的冷清。周太后(昔日的周皇后)独坐于慈宁宫偏殿。她手中,小心翼翼地捧着一件叠得整整齐齐的旧龙袍。,殿角那座厚重衣柜的门,轻微地动了一下。

周太后猛然惊醒,迅速用袖角拭去泪痕,警惕地望向殿门方向,确认无人窥伺后,才快步走到衣柜前。她颤抖着手拉开柜门,里面并非华服锦缎,而是塞着柔软的棉被和枕头。一个小小的身影正蜷缩在其中,睡得脸蛋红扑扑的,怀里还紧紧抱着一只破旧的布老虎。

周太后的心瞬间揪紧了,她小心翼翼地将孩子连人带被子一起抱出来,搂在怀里,仿佛抱着世间最脆弱的珍宝。孩子被惊动,迷迷糊糊地睁开眼,奶声奶气地唤了一声:“娘亲……”

这一声呼唤,让周太后的眼泪再次决堤。肩膀剧烈地颤抖着,却不敢哭出声响。这是她和朱由检最后的骨血,是在其驾崩后才降生的遗腹子,一个甚至不曾被宗人府记录在玉牒上的孩子

长公主朱媺娖不知何时悄然走了进来,她默默关上殿门,用自己的身体抵住,警惕地听着外面的动静。她看着母亲和幼弟,眼中满是与年龄不符的沉重与坚毅。她知道,弟弟的存在,是母亲用尽一切手段才瞒下来的惊天秘密。一旦泄露,新帝及其朝臣绝不会容许先帝嫡脉还有男丁存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明末改革请大家收藏:()明末改革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她给他取了个小名,叫“坤儿”,取“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之意,祈盼他能如大地般坚韧,隐秘地存活下去。

周太后抬起头看着女儿:“媺娖,看好门……坤儿饿了,母后喂他吃点东西。”

朱媺娖重重地点点头,手悄悄握住了袖中藏着一把短小的、用来防身的匕首。在这冰冷的深宫里,母子三人,靠着两位失势老太监的微薄接济和彼此相依的温暖,守护着这个足以掀起滔天巨浪的秘密,艰难地求存着。

如今,在这偌大冰冷的紫禁城里,她真正的血脉至亲,只剩下二人,朱媺娖,朱慈煊陪伴在她左右,相依为命。

陛下当年最为倚重的内廷心腹——王承恩与曹化淳,在朱由检驾崩、新帝(朱由崧)入主后,早已权势尽失。新朝自有新的宠宦,他们二人虽仍挂着虚衔,实则已被彻底边缘化。

依照宫中惯例,先帝驾崩,其亲近内侍多半会放归乡里或看守陵寝。王承恩与曹化淳本可就此离去,谋个安生晚年。但他们没有。

只因为,先帝对他们,恩重如山,信重无比。那份知遇之恩,让他们无法割舍下先帝留下的这双孤苦无依的遗孀遗女。

如今周太后虽被尊为皇太后,但弘光朝廷对其供给甚是冷淡敷衍,其日常用度甚至远不如她做皇后之时,处处透着人情冷暖。

王承恩与曹化淳看在眼里,痛在心中。二人竟不约而同地做出了同样的决定:自掏腰包,动用自己多年的积蓄,悄悄地、小心翼翼地打点上下,只为能让太后和长公主在深宫之中,过得稍好一些——炭火能足些,饭菜能热乎可口些,冬日里能多添一床新棉被,夏日里能用上些解暑的冰。

起初,他们只是隐约觉得太后宫中的用度,似乎比预想中消耗得更快些。一些寻常的份例,如牛乳、细软的棉布、甚至蜂蜜,太后宫中竟时常通过隐秘渠道,向他们透出些许急需的暗示。这并非太后以往的作风,她向来坚韧,若非实在艰难,绝不会向外人开口。

真正让王承恩起疑的,是一个雪夜。他借口巡查宫防,悄悄将一包好不容易弄到的上等银炭送至慈宁宫偏殿一角,却恍惚听见内殿传来极其细微的、不属于太后也不属于长公主的稚嫩呓语,随即又立刻消失,仿佛只是错觉。但他那双老迈却依旧精明的眼睛,却瞥见了窗纸上飞快掠过的一个矮小影子。

曹化淳那边,则是在打理太后宫中旧物时,发现了几件先帝幼子的旧衣不知去向,同时,一些质地粗糙、明显是宫外流入的婴孩衣物边角料,被谨慎地藏在待处理的废料最底层。

疑虑在两位老太监心中滋生。他们不敢声张,甚至不敢互相商议,只是不约然地加大了暗中关照的力度,送去的物品里,悄然多了些更适合孩童消化、不易被察觉的精细吃食,以及几匹异常柔软、无色无味的素色棉布。

直到一个午后,曹化淳奉命送一批名义上“赏赐”给太后的陈旧绸缎入宫。在偏殿外等候召见时,一阵风忽然吹起了帘角。就在那一刹那,他清楚地看到,殿内暖榻旁,一个约莫三四岁、眉宇间竟有七八分似先帝幼年模样的男童,正依偎在太后身边,小手抓着一块糕点。太后神情惊惶,一把将孩子揽入怀中,用宽大的衣袖紧紧遮住。

曹化淳如遭雷击,瞬间僵在原地,心中骇浪滔天。他立刻垂下眼,仿佛什么也没看见。他迅速收敛心神,如常交割物品,恭敬告退。一出宫门,他便找到了同样心神不宁的王承恩。

在皇宫西北角最僻静、两个白发苍苍的老太监相对而立。

王承恩声音干涩,率先开口:“老曹……慈宁宫偏殿里……”

曹化淳重重地点了点头,老泪瞬间涌出:“你也……看到了?那是……那是先帝的……” 他哽咽着,无法说出那两个字。

无需多言,一切猜测都已证实。巨大的震惊过后,是铺天盖地的恐惧和一种近乎悲壮的责任感。先帝竟还有血脉存世!而且被太后以泼天之胆藏匿至今!

王承恩猛地抓住曹化淳的手臂,斩钉截铁说道:“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绝不可有第三人知晓!否则,不仅是太后、长公主、那孩子……你我,皆死无葬身之地!”

曹化淳反手握住他,同样用力:“咱家明白!这把老骨头,早就该跟着先帝去了。能活到今天,或许就是老天爷让咱们等着这一刻!”

他们仍守着内臣的本分,不敢逾矩,只是默默地将这份对旧主的忠诚,全部倾注到了对遗孤的照料上。仿佛只有这样,才能告慰那位一生操劳、最终累死在龙椅上的先帝之灵。

弘光五年末,一场持续数年、耗尽民力的“南巡”终于画上了句号。

扬州城仿佛被吸干了精髓,昔日繁华的运河两岸,如今只剩下一片狼藉和无数新坟。弘光帝朱由崧心满意足地登上了他那艘巨大的龙舟,准备启程返回北京。他自然是不会空手而归的——临行前,他下了一道极其荒唐的旨意:将秦淮河上所有略有名气的歌妓、伶人,无论愿意与否,尽数“打包”带走,充入他的后宫!霎时间,画舫空了一半,哭啼之声不绝于耳,又是一场强掳民女的恶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明末改革请大家收藏:()明末改革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至此,先帝肃宗朱由检省吃俭用、呕心沥血十几年,甚至不惜得罪天下豪强才攒下的丰厚内帑和相对充盈的国库,被这位继任者挥霍得一干二净。白银如同流水般消失在无度的享乐和浩大的工程中,帝国的财政根基已被彻底掏空。

回首弘光朝这五年,朱由崧几乎将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一件事上:不遗余力地打压、清洗、铲除先帝朱由检留下的那套行政和军事班底。

无论官员能力如何,政绩怎样,只要曾被先帝重用,或者仅仅是秉持先帝时期的政策,便动辄得咎。小错即遭罢黜,稍有不慎便可能被罗织罪名,投入令人闻风丧胆的诏狱。整个朝堂,正直敢言之士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尽是马士英、阮大铖等善于逢迎、结党营私的佞臣。

甚至连忠诚可靠的前锦衣卫指挥使李若涟,也未能幸免。他被明升暗降,剥夺了实权,打发到南京担任一个有名无实的南京锦衣卫指挥使,彻底被边缘化。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当年在崇祯朝屡遭训斥、曾被先帝朱由检多次痛骂威胁要“发配南京孝陵种菜”的前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竟也落得了个同样的下场——被朱由崧一脚踢开,赶到了南京坐冷板凳。朱由检骂了多年却终未舍得彻底弃用的“老油条”,最终却被这个他绝对看不上的堂弟,以这种可笑的方式“清理”出了权力核心。

同一时间,天津卫。

对先帝朱由检忠心耿耿的前海盗首领、现天津卫指挥使郑芝龙,怀着极其复杂与忐忑的心情,写下了一封言辞恳切甚至略带卑微的奏疏。他深知新帝不喜先帝旧臣,但为了那支倾注了先帝无数心血、堪称东亚最强大的大明-朝鲜联合水师,他不得不硬着头皮上书。

在奏疏中,他详细陈述了水师面临的绝境:规模庞大的舰队拥有近三百艘各型战舰,数万官兵,但已经整整三年没有拨发过一两银子的饷银,没有补充过一钉一木的维护物资。他小心翼翼地提及先帝,希望弘光帝朱由崧能“念在先帝爷锐意经营海疆、打造此强军不易的份上”,拨付一批银两,至少让将士们能吃上饭,让战舰不至于朽坏在锚地。

奏疏快马加鞭送至南京。

深宫中的朱由崧看到这封奏疏,尤其是看到“朱由检”、“水师”、“要钱”这些字眼,想都没想,脸上便浮现出极度厌恶与不耐烦的神情。他甚至没有细看内容,直接朱笔批了两个字:“不许!” 随手便将奏疏扔到了一旁,继续沉醉于他的歌舞享乐之中。

这道冰冷的旨意传回天津,如同宣判了这支强大水师的死刑。

雪上加霜的是,那两艘作为舰队核心战力、由西班牙雇佣兵操作的“比拉尔圣母”号与“圣地亚哥”号,以及另外两艘重型盖伦战舰,也终于到了极限。雇佣兵们拿不到合约规定的薪金,多次交涉无果后,其指挥官遗憾地表示:“既然大明皇帝不再需要我们的服务,且无法履行契约,我们在此已无意义。”

很快,这几艘巨舰便被西拔牙船员遗弃,在郑芝龙及其部下们绝望的目光注视下,那些西拔牙船员乘坐商船缓缓驶离港口,消失在海平面之上。他们带走的,不仅是强大的火力,更是整个舰队的灵魂和支柱。

紧接着,因长期欠饷而引发的逃亡潮再也无法遏制。朝鲜水师率先离去,随后是各路缺乏归属感的海防官兵。昔日桅杆如林、旌旗蔽日的庞大舰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分崩离析。巨大的战舰因为缺乏维护和人员,如同被遗弃的巨兽,静静地搁浅在港湾或岸边,船底爬满了藤壶,船板在风吹日晒中逐渐开裂、腐朽。

郑芝龙站在码头上,望着眼前这片破败凄凉的景象,只觉得心如刀割,苦涩难当。海风吹拂着他花白的鬓发,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海上枭雄,眼中竟泛起了浑浊的泪光。

他仿佛又看到了先帝朱由检在灯下与他推演海图、畅想“驰骋大洋,宣威万国”时的灼热目光,看到了无数银两和物资如同流水般投入这支舰队时的场景。那是先帝超越时代的眼光和强国梦想啊!

如今,一切成空。

“陛下……陛下啊……”他对着北方,喃喃自语,声音沙哑而充满无尽的悲凉,“您的心血……完了……全完了……臣……臣对不起您……”

这支曾经让周边海域诸国望而生畏的强大力量,未曾败于外敌之手,却最终亡于己方昏君的短视与冷漠之中。

朱由崧用五年的时间,成功地瓦解了先帝苦心经营的行政体系,驱逐了绝大多数能臣干将,将朝政彻底变成了他及其宠臣们享乐和弄权的工具。大明王朝的最后一点元气,就在这日复一日的自毁长城中,消耗殆尽。龙舟载着心满意足的皇帝和他新搜罗的美人,缓缓驶向北京,留下的,是一个千疮百孔、危机四伏的烂摊子。

喜欢明末改革请大家收藏:()明末改革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