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明末改革 > 第30章 漕运

明末改革 第30章 漕运

作者:GX2500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8 10:45:53 来源:全本小说网

崇祯十四年八月,

朱由检拿着一份由太子朱慈烺精心筛选、并由史可法附议推荐的恩科优异者名单,目光在那几个名字上流连:黄淳耀、陈子龙、张家玉、顾炎武。

“烺儿倒是会挑人,史可法也是个有眼力的。这几个,不是学问扎实、气节凛然,便是心思机敏、敢作敢为,都是可造之材,正合眼下用人之际……”

他沉吟片刻,心中便有了决断。既然是好苗子,就不能按部就班地扔进翰林院熬资历,那是暴殄天物!非常之时,当有非常之用!

“王承恩!”

“老奴在。”

“拟旨。恩科才俊黄淳耀、陈子龙、张家玉、顾炎武四人,才识出众,特简拔于东宫任职,辅弼太子,即刻生效。”

王承恩连忙躬身准备记录。

只听皇帝继续道:“擢陈子龙为东宫少詹事,擢顾炎武为东宫府丞,擢黄淳耀为左春坊左庶子,擢张家玉为左春坊左谕德。

旨意传出,片刻之后,四名新晋的东宫属官便在内侍的引导下,怀着各异的心情,来到了东宫所在的端敬殿前。

为首的陈子龙神情沉稳,目光内敛,他整理了一下并不存在的衣袍皱褶,深吸一口气。

由一介士子骤然擢升为东宫事务的主要协理者,他深感皇恩浩荡,暗自决心必要竭尽所能,辅佐太子,整顿文书,厘清政务。

顾炎武则显得更为沉静,甚至带着一丝审慎的打量。

他对这突如其来的“简拔”并非全然欣喜,反而更多是思索。东宫府丞一职,掌文书稽核,正是实务之要冲,恰合他“经世致用”之志。

他已在心中快速盘算,如何利用这个位置,真正做一些实事,而非陷于空谈。

黄淳耀面色凝重,他生性刚直,崇尚气节,对于太子的“锄奸”之举早已心怀敬仰。

此刻被委以规谏讲学之重任,他感到的是一种近乎神圣的使命,决心要以一身所学、一腔正气,引导太子走向圣王之道,绝不负君父所托。

最年轻的张家玉则难掩激昂之色,他本就胸怀忠义,渴望报效国家,如今能直接进入东宫,辅佐未来的君主,在他看来简直是梦想成真。

他紧握双拳,已迫不及待想要建言献策,投身于这中兴大业的洪流之中。

四人各怀心思,在殿外稍候通传。很快,他们被引入殿内。

太子朱慈烺早已端坐于上,努力让自己的神情显得庄重沉稳,但眼底的一丝好奇和期待还是泄露了他的年纪。

他的左侧,站着面色肃穆、一身正气的史可法。右侧,则是按剑而立、身形如岳、的周遇吉。

杨国柱、虎大威等将领也分列两旁,他们的目光更多是审视和好奇,打量着这几位新来的“文官先生”。

殿内气氛一时有些微妙。文与武,新与旧,未来的希望与当下的重任,在此刻交汇。

“臣等,叩见太子殿下!”陈子龙率先躬身行礼,其余三人紧随其后,态度恭谨。

“诸位先生请起。”朱慈烺的声音还带着少年的清亮,但已努力模仿着父皇的沉稳,“父皇简拔诸位贤才入东宫辅佐,孤心甚慰。日后东宫事务,还需多多倚仗诸位先生。”

史可法上前一步,作为詹事府长官,他首先开口:“子龙、宁人、蕴生、元子,陛下破格擢用,殿下殷切期望,此乃殊恩,亦是大任。望尔等恪尽职守,尽心辅弼,以学问事君,以忠贞报国。”

“谨遵史公教诲!定当竭尽驽钝,以报天恩!”四人齐声应道。

这时,周遇吉也开口到:“殿下,史大人。末将是个粗人,只懂带兵打仗。但既然诸位先生是来辅佐殿下的,那便是一家人了。日后若有需用之处,或是对军旅之事有何见解,但说无妨!我等武人,必当尽力配合!”他的话虽直接,却也表明了接纳与合作的态度,冲淡了些许文武之间的隔阂。

陈子龙作为职位最高者,再次代表四人回应:“周将军言重了。文武之道,相辅相成,皆为国朝柱石。日后若有叨扰之处,还望将军与诸位将军不吝赐教。”

朱慈烺看着眼前这一幕,心中稍定。他露出一个真诚的笑容:“甚好!史先生,周将军,还有四位新来的先生,今日便算是认识了。孤已命人备下简宴,一则为大家接风,二则也正好可随意聊聊,彼此熟悉。望诸位日后能同心同德,共助孤王。”

替自家好大儿初步搭建起班底后,朱由检便将目光投向了帝国最初也最紧要的命脉——漕运。

在他亲手提拔的那五位“爷”将各自辖区搅得天翻地覆、鸡飞狗跳、人仰马翻之后,一个意想不到的“成果”率先显现了出来:军屯,竟真的大规模被收回了。

更令人咋舌的是,据应天巡抚荆本澈的详细禀报,这五位爷收回的军屯田亩数目,竟比鱼鳞图册上登记的原有数额还多出不少!

除却李振彪在和州堪称“钉是钉、铆是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地精准收回外。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明末改革请大家收藏:()明末改革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其余几位,有一个算一个,无不使尽了强取豪夺、不择手段的劲儿,恨不得将能圈进来的地全都划拉进去。

孙昌祚在常州风风火火,赵信在镇江兼管广德后手段酷烈,吴大有在应天督办严苛,新上任的张莽在扬州更是带着一股亡命徒般的狠劲。

若不是荆本澈这位应天巡抚拼死拼活地在中间拦着、劝着、平衡着,据他忧心忡忡的估计,若任由这几位爷放开手脚,恐怕整个扬州、和州、镇江乃至常州部分地区的田地,都能被他们以“清查军屯”的名义给全数“收复”了!

他们倒也并非真要将这些多出的田地据为己有。

这几位莽爷思路清奇,目标明确:他们将所有清查出的、证据确凿原本属于军屯后被侵夺的田地,连同那些“额外”清理出的无主之地或证据链模糊的豪强隐田,竟一股脑儿地——全数发还给了那些田产被侵占、有冤难伸的底层军户和贫苦百姓!

于是,一幅奇景在南直隶部分州县上演:卫所的指挥使们带着如狼似虎的兵丁,扛着丈量工具,捧着(他们自认为的)洪武旧册,穿梭于田埂之间,不仅收复军屯,还越俎代庖地干起了知府县令的活计——勘界、确权、立碑、发还地契!

只要证据(在他们看来)确凿,便雷厉风行地执行,其效率之高、手段之直接,让地方文官系统彻底沦为了看客。

朱由检听着王承恩转述荆本澈那带着浓浓无奈和一丝后怕的汇报,再看着案头那两丈高的弹劾五位指挥使“僭越职权、扰乱地方”的奏疏,表情复杂地揉了揉眉心。

那么,兵练得怎么样了呢?

关于这一点,即便是终日焦头烂额、四处灭火的应天巡抚荆本澈,在递交给皇帝的密奏中,也不得不带着极其复杂的情绪,写下了“成效斐然,堪称劲旅”八字考语,并罕见地给予了高度评价。

他在奏疏中详尽描述道:李振彪、孙昌祚、吴大有、赵信、张莽这五位指挥使麾下的新练之兵,其气象风貌已与江南地区传统的卫所兵截然不同,甚至可说是天壤之别。

那些兵卒,经数月酷烈打磨,眉宇间褪去了往日的惫懒与油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被艰苦操练和严苛军法塑造出的剽悍与沉默。

他们皮肤黝黑,筋骨强健,列阵操演时杀气腾腾,令行禁止间透着一股子沙场磨砺出的狠厉劲儿。

荆本澈甚至在奏疏中用了一个极其大胆的比喻:“……观其阵列,闻其杀声,臣恍然间几疑身处北疆,所见非江南柔靡之卒,实乃九边常年与建奴、蒙古搏命厮杀之边军精锐!其凛冽之气,竟与传说中的关宁铁骑或有神似!”

他最终给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预测:“陛下,臣纵览南直隶军政,敢断言:若以此五营新军当前之战力、士气,即刻拉往辽东战场……非但足以让袁都督为之侧目震惊,恐怕,就连那凶顽不可一世的建奴八旗,也得狠狠吓一跳,磕崩几颗牙!”

这五位爷练兵,各有各的“野路子”,却都殊途同归,练出了真东西:

李振彪在和州,将那股查账的精细和固执全用在了练兵上。他不管什么花哨阵型,只追求最极致的令行禁止和耐力。

军士每日身负双重甲胄、携带十日口粮进行长达数十里的强行军是家常便饭。他练兵场上永远摆着刑杖和钱箱,动作迟缓、队形不整者当场重责;

完成出色、耐力超群者,立刻赏下真金白银,绝无拖欠。他的兵,或许不擅巧变,但绝对是吃苦耐劳、坚阵磐石。

孙昌祚在常州,充分发挥了他通晓水性的优势。他将新兵直接拉到太湖之上,顶着风浪操练水性、驾船、水上接敌。

他的兵,一半时间在水里扑腾,一半时间在岸上练习结寨、防守。

他信奉“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操练强度极大,但因他常与士卒同食同宿,赏罚也极为分明尤其舍得赏酒肉,竟也赢得了军心。他的部队,堪称一支罕见的内河两栖劲旅。

吴大有在应天,把他“吴疯子”的本色发挥到了极致。他的练兵场就是模拟的修罗杀场。

训练科目除了常规的搏杀、射箭,更有夜间劫营、泥沼格斗、负重攀爬等极端项目。

他要求每一个士兵都必须成为能独立作战的猛士,强调绝对的服从和进攻精神。

其麾下士卒伤亡率(非战斗减员)在五军中最高,但存活下来的,无一不是眼神凶悍、单兵战力极强的亡命之徒,冲锋陷阵时如同一群饥饿的野狼。

赵信坐镇江镇广德,资源最丰,却也局面最复杂。

他采取了最“功利”也最有效的方法:将收复军屯所得的大量钱粮,毫不吝惜地投入军队。

他给足饷、吃好粮、配发最好的装备,但同时要求最严格的训练标准和最残酷的战场模拟。

他经常组织大规模的红蓝对抗演习,败者一队皆罚,胜者重赏。

他的兵,装备最精良,团队配合最默契,且极度渴望实战以获得更多的奖赏和晋升,是一支武装到牙齿、求战**极强的“金主”部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明末改革请大家收藏:()明末改革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张莽在扬州,时间最紧,压力最大。他完美复制了前几位的“狠”字诀,并变本加厉。

他练兵不讲道理,只信奉“练不死,就往死里练”。

他麾下军士每日操练时间最长,科目最繁重,军法最严酷动辄鞭笞甚至斩首。

但同时,皇帝内帑的巨额支持让他能挥金如土,训练成绩优异者赏赐之丰厚令人咋舌。

他用一种近乎原始的血酬定律,在极短时间内,硬生生用金钱和死亡砸出了一支充满戾气、战斗力惊人、同时也极度依赖他个人权威和金钱刺激的悍卒集团。

这五支风格迥异却同样彪悍的新军,横亘在江南温柔乡之中。

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变数,不仅让周遭的旧式明军相形见绌、惶惶不安,更让整个南方的政治军事格局,悄然发生了倾斜。

朱由检看着荆本澈的奏报,再对比着桌上另一叠两丈高的弹劾五位指挥使“酷虐士卒、僭越不法”的奏章,脸上露出了难以捉摸的笑容。

喃喃自语:“能吓建奴一跳?呵……朕倒是真想看看,什么时候能有机会,让他们真去吓一跳……”

能不能吓皇太极一跳,朱由检此刻并无把握,但他确信,这五位“爷”,足够让另一些盘踞在帝国命脉上的庞然大物狠狠哆嗦一下了——那便是依附漕运而生的、号称“百万”、关系盘根错节的漕工乃至其背后的利益集团。

这一日,五道内容相同的加急圣旨分别送达和州、常州、应天、镇江、扬州五处军营。旨意简洁而强硬:“着和州卫指挥使李振彪、常州卫指挥使孙昌祚、应天卫指挥使吴大有、镇江卫指挥使兼掌广德卫事赵信、扬州卫指挥使张莽,接旨后即刻点选本部最精锐兵马,齐装整备,速至南京城外大校场集结!朕有要事交付,不得有误!”

没有说明缘由,没有告知期限,只有不容置疑的命令。

李振彪在和州,放下丈量田亩的标尺:“终于来了!”他没有任何犹豫,立刻点起那支最能负重、最擅结阵行军的八千“铁脚板”,检查装备粮秣,次日拂晓便拔营出发,队伍沉默而肃杀,如同移动的铁壁。

孙昌祚在常州,从太湖的舟船上跳下,哈哈大笑:“儿郎们!陛下要用咱们了!是骡子是马,该拉出去溜溜了!”他精选了七千水性极佳、陆战也不含糊的“两栖悍卒”,乘船走运河,直扑南京,速度最快。

吴大有在应天,本就驻防京畿,闻旨后脸上那道疤都兴奋得发亮:“集合!最快的速度!让陛下看看,谁才是真正的锐士!”

他麾下那五千多从地狱式训练中存活下来的“亡命徒”迅速集结,杀气之盛,令南京城墙上的守军都为之侧目。

赵信在镇江,看着圣旨,深吸一口气。他麾下兵力最众,装备最好,但也分散三地。

他毫不犹豫,立刻传令广德、镇江,抽调最精锐的一万两千甲士,携带最好的器械,水陆并进,浩浩荡荡开赴南京,军容极壮。

张莽在扬州,正逼着手下军官往死里操练,接到圣旨,激动得一刀劈碎了眼前的木桩:“老子就等着这天!都跟老子走!让陛下瞧瞧,咱们扬州卫的爷们不是孬种!”

他点起那九千用重赏和严法喂出来的“悍卒”,如同出闸的猛虎,扑向南京。

朱由检将几人召入乾清宫,并让自己的爱将兵部左侍郎卢象升陪着自己。为啥呢?我们昭勇将军兵部左侍郎卢象升要领兵出征了。

此次紧急召见,情势之危急远超寻常。根源在于那位新任漕运总督袁继咸已濒临绝境。

这位被朱由检寄予厚望的干臣,因其不贪财、不好色、不徇私情的罕见操守,以及雷厉风行的“四步走”新政——撤苛捐杂税、清冗员猾吏、汰贪墨吏员、换标准新斗——彻底触动了依附漕运牟利的庞大利益集团的根基。

此举在对方看来,无异于断财路、毁生计,招致了疯狂的反扑。

半月前,袁继咸的一封绝笔信送至御前,字里行间尽是决绝,表明他已退无可退,决心死守漕运总督衙门,与围攻之众玉石俱焚。

朱由检绝不容许此事发生。在这朝大明,一个清廉且敢于任事的漕运总督堪称国宝,损失不起。

皇帝意图明确。他要以泰山压顶之势,不惜以最强悍的武力,碾碎一切阻碍漕运改革的抵抗。

保下袁继咸,打通漕运命脉,肃清积弊,已成为当前压倒一切的任务。

翌日,卢象升一马当先,身后是精锐的近卫营两万将士,以及李振彪、孙昌祚、吴大有、赵信、张莽五人所率合计近五万的新军。

近七万大军踏着整齐而沉重的步伐,浩浩荡荡地向漕运总督衙门方向开进。

漕运总督衙门外,昨日还气焰嚣张的数千“漕工”此刻已陷入一片混乱。

那震耳欲聋的进军声浪由远及近。有人惊惶四顾,有人试图后退,叫骂声变成了惊恐的窃窃私语,那污秽臭气仿佛也被无形的杀气所压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明末改革请大家收藏:()明末改革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官……官军!好多官军!”

“快……快跑啊!”

衙门内,老管家连滚爬爬地冲入内堂:“大人!大人!来了!朝廷的大军来了!好多兵马!把外面……把外面都围起来了!”

一直端坐如松的袁继咸,抚过刀身的手指微微一顿。

他缓缓抬起眼皮。他只是轻轻“嗯”了一声,仿佛早已料到,又仿佛这一切都与他无关,他的职责只是守在这里,直至最后一刻。

衙门外,大军已至。

卢象升勒住战马,目光扫过一片狼藉、惊慌失措的人群。

他并未立刻下令进攻,而是对身旁亲兵道:“传令各部,依计合围,封锁所有通道。弓弩手预备,凡有持械冲击军阵者,杀无赦。但暂不主动进击。”

“得令!”

紧接着,卢象升对李振彪等五人沉声道:“五位指挥使,随本督前去拜会袁总督。”

五人齐声应诺,翻身下马,按刀紧随卢象升之后。

亲兵卫队迅速在前分开一条通道,所过之处,那些所谓的“漕工”如同潮水般惊恐退避,无人敢阻拦这几位煞气腾腾的将军。

他们穿过布满污秽的庭院,来到紧闭的衙门口。那扇被砸出破洞的大门,此刻显得格外刺眼。

卢象升站定,朗声道:“兵部左侍郎卢象升,奉旨平乱!袁总督可安好?请开门一见!”

门内一阵细微的响动,片刻后,大门并未完全打开,只是那破洞后出现了一双警惕的眼睛,随即是衙役颤抖的声音:“真……真是卢部堂?”

“正是本督!”卢象升亮出身份令牌。

很快,门闩被吃力地抬起,大门吱呀一声打开了一道缝隙。卢象升毫不犹豫,带着五人侧身而入。

踏入内堂的瞬间,即便是久经沙场的卢象升和煞气逼人的五位指挥使,也被眼前的景象微微震慑了一下。

只见袁继咸依旧端坐案后,身形瘦削却挺得笔直。左手边倚着钢刀,右手边薄皮棺材。案上,两架已上弦的强弩指向门口,旁边那封墨迹未干的遗书,更是无声地诉说着主人决绝的心志。

整个内堂,弥漫着一股悲壮、惨烈、与世决绝的气息。

袁继咸的目光扫过卢象升以及他身后五位甲胄鲜明的将领,脸上并无死里逃生的狂喜,反而带着一种深沉的疲惫和审视。

他缓缓开口:“卢部堂,诸位将军,一路辛苦。可是陛下派诸位来,接手这烂摊子?” 他的语气里,甚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即将交托重任后的解脱感。

卢象升上前一步,郑重抱拳:“袁总督忠贞为国,受惊了!本督奉陛下密旨,总督南直隶平乱事宜。陛下有言:‘袁卿绝不能有事,漕运新政必须推行!’我等前来,非为接手,乃是为袁总督扫清障碍,保驾护航!”

他目光扫过那口棺材和强弩:“从现在起,请袁总督收起这些!您的性命,关乎国运,不再只属于您个人!外面那些魑魅魍魉,”

他侧身,示意身后的五位虎将,“交由我等处置!李指挥使、孙指挥使、吴指挥使、赵指挥使、张指挥使!”

“末将在!”五人踏前一步,声若洪钟。

“即刻按原定方略,弹压乱局,清剿首恶,控制所有漕运关键节点!遇有抵抗,以谋反论处,格杀勿论!”

“得令!”五人轰然应诺,没有丝毫犹豫,转身便大步流星地冲出内堂。

很快,衙门外便传来了他们此起彼伏的怒吼声、军队整齐的跑动声、以及零星的兵刃碰撞和惨叫声——镇压开始了!

内堂中,只剩下卢象升和袁继咸。

卢象升看着眼前这位近乎油尽灯枯却依然挺直脊梁的同僚,语气缓和了些:“袁总督,陛下深知您之艰难,亦知您之忠勇。接下来,请您安坐于此,运筹帷幄。这刀兵之事,脏活累活,交由我等武夫便可。待局势稍定,这漕运新政,还需您来主持大局!”

袁继咸望着门外隐约可见的刀光剑影,听着那代表帝国意志的雷霆手段正在执行,一直紧绷的身躯似乎微微松弛了一丝。

他长长地、缓缓地吐出了一口积压已久的浊气,没有说什么,只是对着卢象升,郑重地拱了拱手。

喜欢明末改革请大家收藏:()明末改革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