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明末称雄 > 第547章 京师大学堂

明末称雄 第547章 京师大学堂

作者:木子蓝色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3-11-26 16:11:18 来源:就是看

“京师大学筹备的如何了,明年二月可否如期开学?”刘钧询问新任教务司教务卿。

教务司是新设机构,从原礼部中分出,主管全国的教育。教务司成立后第一个任务,就是筹办京师大学。

京师大学,就是明时的国子监。但也不完全是国子监,明代的国子监也是沿用历朝,是明代的最高学府。不但有北京国子监还有南京国子监,分称南监北监,国子监一度规模庞大,监生众多,最多时,人数过万。

不过到了晚明之时,已不复曾经盛况。

大汉新朝立国,百官也奏请沿设国子监。但刘钧却没同意,明代的国子监学习四书五经,兼习性理大全,并律令、书数等内容。但总体来说,刘钧对于明国子监的教学方式并不满意。

做为朝廷的最高学府,刘钧希望这所学校教出来的都是国家需要的真正人才,而不是一群什么经史砖家。那样的人,大明太多了,并不需要国家再花费大力去培养一批出来。相反,朝廷现在却急需要一些真正的基层官员和吏员。

明和以往的朝代一样,都只管官,不管吏。官是流官,吏却是世家。所多官员科举入仕,结果读了几十年四书五经,钻研多年故纸堆,只会做八股,对于庶务,一窍不通。因此,上任之前,便要雇佣多名师爷,到了任上,真正的政事其实也都是交给师爷们处理。

这样的官员,朝廷要的何用?

刘钧希望朝廷官员能有更多担当,更积极办事,而不只是一群占着位置不拉屎,什么都不懂的人。

因此他才改革了科举考试,但光是那样还不够。

刘钧绝不会把那些通过科举的新科进士直接放官,那是对朝廷的不负责任,对地方百姓的不负责任。

刘钧要让这些进士们再回炉改造一下。他们会在京师大学进行上任前的专业培训。还得经过在衙门里的实习期后,才能给他们授官上任。

不过就算刘钧提升科举录取率,但三年三千举人六百进士,这点人对于如今宠大的帝国来说,也是远远不够的。

而且刘钧也有个计划,打算以后吏员,起码先把那些经制吏,也都由朝廷从科举中考选出来再培训出来的士子们出任。

把吏职,从那些地方吏员世家手里夺回来。

不能打破吏员世代相袭的现状,想改变地方官场。是很难的。

今年是第一次科举,因此刘钧也是非常大气的一次录五千名乡试落榜的秀才,等会试过后,刘钧还打算再录取所有两千余名落榜举人,到时再加上六百进士,都通通送入京师大学进修。

明年新开学的京师大学,第一批就将迎来八千名学生。这八千人,学习两年之后,就将全都去京畿各部衙做一年吏员。再去地方做一年吏员。

两年学习,两年实习后,正式授官上任。

进士会从县丞、主簿这样的县二尹三尹做起,不会直接就任一把手知县。而那些举人。则会从乡长、镇长、县典吏做起。

原来明朝时,一个县,正式官员也就这四个,甚至典吏都只是没入流。

不过现在刘钧已经把县典吏纳入了品官范围之内。并且每县的六房书吏,也都纳入官吏体系。此外还增加了县法院、县警察分局、县教务分局、县税务分局等机构,各部门的头也都算是低级官员。

把吏也都纳入国家官员体系。打破过去官吏严格的界线,刘钧认为极有必要。

大汉朝也在县以下,正式将在全国设立乡镇,把国家的管理级别向下一级。打破过去皇权不下县的传统,以后朝廷会管到乡一级。

因此这乡一级的派出官吏,自然也得纳入朝廷管辖,而不是什么乡村选举自治什么的。

现在选拔出来的这五千名乡度落榜秀才们,经过同样的进修和实习后,拥有实际工作能力的他们,就会成为全国几千个乡镇的基层官员。而且他们还得从乡镇的副镇干起,一步步往上提升,到时全靠他们的考绩升降。

刘钧相信,这些通过科举出来,又有过专门的培训学习,还有着中央部衙和省府官衙中实习,有过实际经验的乡官们,会更好的替帝国管理好乡一级。

而将来这些拥有极不错基础经验的乡官们,可以步步上升到县级甚至府级省级,这样一步步从基层上来的官员,肯定会比那些原来的旧官僚更优秀。

县乡官和吏,将来都由朝廷选派,也就都成了流官,吏员不再是地方世代相袭,不再是土霸王,这对于吏治,对于朝廷来说,都将是极有助益,虽然这样做,会大大提升朝廷的管事成本,但刘钧认为这个成本值得。

以后大汉中央最高学府就是京师大学,甚至将来还会专门开设一些专业的班级,比如律法学院、税务学院、海关学院等等,这样专业的部门,就有专业的官员培训出来,内行管理内行。

在他的设想里,将来大汉的所有吏员,那都要从科举中选拔出来,但不会再是原来的科举。

今年的科举,就是第一步,而京师大学,就是这第二步。

“回陛下,京师大学用的校舍是北监原校舍,就是目前教师和课本还没有完成。”

原本教务司是打算直接用国子监的老师的,但刘钧否决了。不能直接沿用国子监的老师,但可以通过考核,选出合适者留用。

“从京畿各部衙中,选一批比较优秀的官员和吏员,用他们来当教师。”

“用京畿部衙里的官吏来当老师?”教务卿大为意外。

刘钧笑笑,“我们京师大学教的是什么学生?全是科举选出来的,全是国家未来的官和吏,我们也不需要教什么四书五经,四书五经今后只是京师大学里的选修课,他们主修的是如何做好一名官员,如何做好一名吏,不能讲虚的。得实实在在的教他们如何理政处事,如何写公文,如何办事等等。”

要达成这样的要求,不用官吏教,那用什么教?

“陛下,前国子监的监生如何处理?”

国子监最盛时有上万人,现在虽不复当初规模,可也还是有好几千人的。不过这里面,有好多人是捐监,许多是过去官吏子弟。

“这样。举行一次考试,内容就按此次科举出题,对其中成绩合格者,也录入京师大学学习。成绩不合格者,哪来的回哪去。”

“以后,禁止捐监,京师大学也不许有什么勋贵官员子弟塞进来。能进入京师大学的,必须都是通过科举考选进来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帝国未来的官吏。”

“等京师大学走上正轨,教务司可以考试在洛阳、金陵、长安也再开设一所大学,用以培养优秀的帝国人才。”

教务卿又问,“那进入京师大学的这些学生。是算官还是吏?”

“在就读期间,一律只是学生,没有官身。但每个学生可以给予津贴,实习期间还有实习薪水。进修时成绩好的,表现出色的,还能得到奖学金和助学金。这样吧。设三百个奖学金名额,每年一选,每个每月十块银元。助学金设八百个,每个每月五块银元。实习期间的薪水,则为该岗位正式薪水的一半吧。”

教务卿连忙将刘钧的话一字不漏的全都记录下来。

他本来是礼部的官员,这次被选为正三品的教务卿,也是受宠若惊。

对于教育,刘钧是很重视的。虽然说大汉这次科举,参加童生试的人都过了百万,但大汉两亿多人口,不识字的人更多。

“以后官学也要改一改了,县学不能是只有考中秀才后才能进学。”刘钧想了想道,明代的官学,是和科举挂钩的,县学府学,里面都是那些考中的秀才。实际上,县学并没有什么真正的教学,生员并不需要常呆在官学,他们只要参加官学里的几场重要考试就行。大多数时候,生员都是在私人的学院里读书。

刘钧希望改变这种状况,现在朝廷设立了京师大学,把那些选出来的士子统一进行任前培训实行,那原来的官学模样,就没有什么作用了。

“教务司今后要在全国设立分支,各省设教务厅,各府设教务局,县设教务分局。各县乡都要设立学校,但不是过去的那种官学模样,得改变。朝廷要在全国各乡都设立小学,分为初小和高小,初小三年,高小三年,初小为免费教学,普及教育。三年初小完,愿意继续读、有条件读的,成绩也合格者,升入高小。

县府则设中学,分为初中和高中,同样各三年。”

“陛下,这小学和中学,有什么不同吗?”

“当然有不同,这初小,主要是启蒙,教会学生识会一定量的字,并教些简单的算学绘画等。总之,初小三年毕业,我们不要求他们能考上一个秀才,但他们起码能识得一两千字,会些简单的算术等。”

这是一个极低的要求,但绝大多数的人家,都没条件送孩子上私塾启蒙,因为读书也要给孩子备纸笔,也要给老师准备束脩。甚至很多孩子还得帮家里做事,哪怕五六岁的孩子也要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但刘钧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孩子不会做一辈子的睁眼瞎。

三年的初小,朝廷会把小学设到每个乡,会提供孩子们的午餐,读书的课本纸笔,提供教师。但也只有提供到这一步了,孩子五岁入学,三年初小后也才八岁。这三年他们在家也做不了多少事情,但如果有机会可以读三年书,还是免费的,甚至能有顿免费午饭吃,刘钧相信会有很多家庭愿意孩子去读书的。

这笔三年免费教育的成本会不少,但刘钧认为值得。

不过他也只能是尽量劝那些适龄孩子的家长送孩子上完初小,不会强迫义务教育。毕竟这个时代的条件就是如此,三年免费教育已经算是极致了。

但有条件的,还可以读高小,读初中读高中,甚至将来考入金陵大学、洛阳大学、长安大学,甚至是京师大学。

等到条件适合的时候,朝廷甚至都不需要再开科举,直接以这种学校制度来培育选拔人才。

“陛下如此重视培育民智,圣明!”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对于每个大汉帝国的子民来说,受教育都应当是他们的权利,朝廷应当尽量提供百姓受教育的机会。”

教务卿大为感动,皇帝能说出这样的一番话,这眼光确实非一般人可比。而身为一国之君,不但说出这番话,还要把教育机构单独分设出来,还要花大价推出三年免费教育,这可就不仅仅是说的好听而已了。

“陛下,全国都推行三年免费教育吗?如果每个乡设一所小学,那全国可是有好几千个乡,到时就需要上万的小学教师,需要许多校舍,如果再给每个孩子提供免费午餐,这开销就更大了,更不说还得准备那么多课本纸笔什么的。”

“这些你不用担心,再穷不能穷教育,这是朝廷的职责。朝廷会尽量满足教务司这边的开支需要。”

其实只要朝廷能真正的把税征上来,那么教育这块的开支虽然会有不少,但若与军队等方面的开支来说,只能说是小头了。而且刘钧现在的商税中,可是早就已经开征了教育附加税的。

这部份税,如数拔给教务司的话,已经不少了。

大汉要腾飞,需要大量的人才。而一个连字都不识的人,又能算什么人才,就是人才,也是大打折扣的人才。

如果三年免费教育能真正推广开来,就算能让一小部份人完成这三年的免费教育,那也能大大改变未来局面。

将来不管是军队招收士官生还是那些工坊招收技术人才,这些受过三年初小教育的人,就会成为最好的备选。

教育是国家的基石啊!刘钧感叹着!(未完待续。)

PS:感谢栎阳樾、拿根棍走天下、山青盈的支持,谢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