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明末:我为大明延寿七百年 > 第142章 迟到的闯王

“什么?!”

听到这么一喊,张书缘的心顿时就咯噔了一声,也顾不上屋外的暴雨了,直接冲到了院中。

拉着人走到院中的左厢房门口,那通政司的主事就从怀里,取出了两封由老牛皮包裹的官报。

飞速的接过,张书缘便就当着外人看了起来。

只见这第一封官报上的内容是。

“罪臣练国事,谨本上奏。”

“陛下,臣陕西之地,旱灾愈演愈烈,百姓苦不堪言。据陕西安塞知县赵之庠上奏,我延安府灾情,已至人相食之惨烈境地。”

“得此灾情,臣旋即亲至,由旱灾加剧去岁时,挖造出的许多水源皆以干涸,土地龟裂,晚春时栽下的番薯十不存一,更甚者,我府竟出现易子相食的惨剧。”

“罪臣上奏,速请朝廷急速拨粮,赈济灾民。同时,罪臣恳请吾皇组织人力,修缮水利,引南方水源至陕西,以保今年庄稼有望。”

这第一封总得来说,是那巡抚陕西的练国事臣奏陕西灾情的奏疏。看完了第一封,紧接着他便就飞快的抽出了第二个牛皮包。

“罪臣练国事、布政使杨觐光、都指挥使张福臻、洪承畴谨奏。”

“臣陕西之地,自今天启六年时便灾荒连年。然祸不单行,自今年五月下旬旱灾加剧,安寨人,高迎祥等贼首趁机作乱,聚众反叛,烧杀抢掠,致使地方动荡,生灵涂炭。”

“臣于陕北多地亲眼目睹,贼众如潮,所过之处,房屋尽毁,良田荒废,百姓或被屠戮,或被胁迫入伙。那高迎祥、王自用投奔王嘉胤并推举其为盟主,四处煽动,声称“三年不纳粮”,引得饥民纷纷响应,队伍日益壮大。然,其部下多为饥民出身,作战悍不畏死,官军也多受饥饿之弊故屡屡受挫……”

“臣以为,此贼若不速除,必生大患,朝廷威严亦将受损。臣与三司联名请奏,奏请陛下速调精兵,命能臣良将前往征剿。同时,开仓放粮,赈济灾民,以绝贼众之源。臣愿亲赴前线,督军作战,不破贼众,誓不还朝。”

“望陛下圣裁,早定良策,以安社稷,以慰民心。”

当看完这两封官报,张书缘瞬时心脏一停,整个人都有些站不稳了,甚至由于着急,他也没注意被自己踩到的衣服,顿时就被这衣服给绊了个趔趄,一下子撞到了门门框上。

“张阁怎么了?!”

见他身躯摇晃,站立不稳,曹化淳赶忙就去搀扶。

“没事,曹督你看这个。”

缓了口气,强忍着惊骇,张书缘才将手中的书信递给了曹化淳。

接过他的信封,看了没两息,曹化淳也是觉的眼前一暗,左手砰的一下就击在了门框上。

“娘的,这陕西到底是怎么了!”

作为大明中枢顶层的一员,曹化淳自然是知晓陕西民变和大旱的事情,而他二人之所以如此,主要是没想到这陕西都重新分配利益了还闹出祸患!

“看来你我眼下不能死抓这走私大案了,得想办法弄粮食给陕西。”

缓和了一下心绪,张书缘便果断的开口。

“为何?难道就这么放过那些腌臜?!”

听到此言,曹化淳紧捏着的手就捶了一下门板。

“唉,眼下只能如此了。”

张书缘哀叹了一声,他知道这明末的气候是个什么鬼样子,也知道这明末的农民起义。

本以为,通过释放藩王的土地能缓解一下境内的矛盾,避免或延迟农民起义。但何曾想那天灾却是不给时间,甚至都把已经消退的起义苗头又给激了出来。

可没办法,气候这玩意,眼下实在是没有什么好办法去对付……

“好吧,那就抓大放小吧……”

曹化淳也很是无奈,但还是那句话天象异常,谁也处理不了。

“嗯,不过这眼下能不能抓人,还得看老天爷啊。”

无奈叹了口气,张书缘便侧目看向了院外的暴雨。

“来人,去将范宗文喊来,本阁有要事交代。”

张书缘所说的“范宗文”是这江山县的知县,而这位范宗文正是出自有名的范氏,家中十分有钱,也是这江山县的首富。

他之所以喊这位,自然是想让其去视察田地,查看江山县以及周边有没有受到暴雨的影响。

趁着衙内小厮去找范宗文的空档,张书缘当即就写了一封奏疏,命这通政司的人用八百里加急送往京师。

而他所写的内容,自然是想让朱由检勿要大发善心,采取什么“剿抚兼施、以抚为主”的策略,因为那王嘉胤一伙人根本就不是抚慰的,若是能被抚慰的话,那陕西三边总督杨鹤早已是功成名就了,至少在史书里是这样的。

当然,这封奏疏里,他也写了让朱由检去重点照管李自成了……

我们再说京师里。

自拿到练国事的奏疏之后,朱由检起初还想让人去剿抚那些叛逆,可没过两息他便就想起了小哥带来的那本后世杂书。

记起了那本杂书,朱由检便就想起了里面所写的陕西民变,尤其是其中所记载的闯王高迎祥、李自成二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明末:我为大明延寿七百年请大家收藏:()明末:我为大明延寿七百年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在意识到不能走剿抚的路子后,他第二天便就举行了廷推,商议该让谁去统筹负责剿匪了。

作为那些古板的大臣们来说,无论是东林还是浙党,在此时都是想让朝廷能少花钱就少花钱,因此他们便提出了剿抚之策,打算让朱由检去拨一个贤名了。

尤其是东林党的党魁韩爌,他是亲自出来站台使那剿抚之策的。

在他的眼中,这陕西再出民变,自当又是下面人在胡来,只要像皇帝去年时那样,裁决了贪官污吏,平息了百姓怒火就会无事了。

但可惜,他这想法却是有些落后了,因为陕西的事情不单单是有怨气,重要的是没有粮食了。

当听到百官们的意思后,朱由检便深吸了口气道。

“诸位爱卿所言极是,放在往年可也如此。但据练爱卿上奏,此次异变无关民怨,是由生死大事所起。所以为保此次异变不外泄,波及其他省份。朕以为,我朝当以绞杀为主,彻底消灭此等祸事。”

随着他这句话出口,百官瞬间就明白了他的意思。

在明白皇帝想要什么以后,这群人就开始了商议。

这俗话说的好,做事不怕人少,就怕人多。这不没过三刻,这群人就分为了两派。

浙党,主张推举陕西右都指挥使洪承畴,推举是理由是,洪承畴为官贤明,资历深厚,为人又学富五车,熟知兵法。

而东林则推举陕西道御史蒋允仪、兵科给事中沈惟炳,理由跟浙党差不多,都是在讲这二人的贤明与聪慧。

这与浙党推举的人相比,韩爌等人推的蒋允仪就有些不够看了,无论是从资历还是功绩来说都是如此,因为蒋允仪是一位典型的士大夫文官,对于军事也只是停留在纸面上,跟洪承畴相比完全就是云泥之别。

没办法,谁让韩爌他们手上没有什么能打仗的牛人呢?

他们手里能打仗的人,现在都是位高位,主要有孙承宗与李邦华二人,至于史可法那些人眼下都还在历练,还没有后来的那么多功绩。

可就这样,韩爌等人依旧是喋喋不休的在举荐自己的人,与浙党人争锋。

在他们这些东林文人看来,不就是打个农民吗,能有啥风险?一旦办成那他们在皇帝的面前可就有了足够的分量。

看着殿中的双方是你来我往的讲述这几人的功绩与事迹,听了四刻朱由检就坐不住了。

要说洪承畴他还认可点,毕竟那本后世杂书所说,洪承畴刚开始还打的不错,挫败了多次农民军,而唯一有点不好的是,他没能剿灭李自成、高迎祥那伙人……

没错,在历史中洪承畴在陕西是主张以剿为主,以抚为辅的策略,当然,他眼睛里只有杀,没有抚。可也许是命吧,他在陕西剿匪了多年却始终因为各种问题失败,不是让人突围跑了,就是手下大将犯了错,甚至还因为他杀降的名声导致农民军不投降……

是的,他洪承畴是有着杀降历史污点。

“肃静!”

“尔等皆为大臣,如此吵闹成何体统?!”

“臣等知错。”

听着下面两方人互喷,朱由检是头疼不已,心说那历史中的自己是怎么扛下那十几年的?

虽然不爽是不爽,但事情还是要解决。

“诸位臣工都乃是我大明的肱骨,有此争端也属正常。但此事以朕看来,当施以重击为妙,故此,朕以为当由曹文诏来负责此事为好,诸位臣工意下如何?”

朱由检是一边思量着人选,一边看着皇位下的群臣说道。

说实在的,他想过让李邦华或者卢象升去剿匪,但眼下李邦华仍旧在整改三大营,卢象升是在整兵备战预防今年有可能来袭的己巳之变。

没错,自从得到这消息并承担下责任后,朱由检便就下令让卢象升负责北直隶一带的布防了。

“曹将军?”

一听这话,众人便就想起了这位名将。

“陛下,曹将军身在辽东,这如何能及时赶到?臣建议还是让洪承畴就地施展吧。”

听得此话,身为浙党大佬的周延儒就站了出来。

“陛下,臣以为当用曹将军,曹将军战功卓着,足以担此重任了。”

韩爌见自己举荐的人没有被采纳,旋即就顺着朱由检的话说了起来。

听着两位大臣的言语,朱由检琢磨了一下便道。

“嗯,二位爱卿言之有理。这样吧,大伴拟旨,着洪承畴即刻领兵灭贼,再遣游击将军曹文诏入陕,以助洪都司之功!”

“是,奴婢/臣等遵旨!”

听到这句话,韩爌瞬间就得意了起来,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他举荐的曹文诏。

“都起来吧。还有,温体仁何在。”

“臣在。”

见点名字了,一直没开口说话的温体仁便就站了出来。

“朕命你户部即刻调拨粮草于陕西,数量越多越好。温爱卿可有难处?”

“启奏陛下,臣户部已在初夏就于南海诸国订购了三十万石粮食,再加之去年入库的六百余万石粮草,和诸位王爷的田产库存,想来足以是应对眼下的灾情了。”

“嗯,温爱卿思虑有功。朕命你即刻将福王之库理清,将粮食发往了陕西。另外也要将库内的粮食留一些给河南府用。”

“臣遵旨。”

听着温体仁爆出的数字,朱由检就点了点头,心说这温体仁还挺好用的……

喜欢明末:我为大明延寿七百年请大家收藏:()明末:我为大明延寿七百年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