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明末:我为大明延寿七百年 > 第126章 南下

明末:我为大明延寿七百年 第126章 南下

作者:墨轩先生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08-29 06:11:46 来源:全本小说网

与宋应星一同走出午门后,二人很快便就乘坐着自己的轿子到了京城外城。

来到宋应星的府邸后,一时间张书缘就变成了刘姥姥进大观园了,只觉这屋内的一切很是奇特。

有巨大齿轮组装成的织布机,五根木桩拼接而成的凿壁锥,甚至他还看到了一套类似计时器的装置。

而这东西的样貌很类似传送带,左边分放着一二尺高的水车,在水车的下面则是放着一条狭长的水渠。在水车的右边是放着一尺高的琉璃杯上面还画有刻度标记,而在这两者中间则是由一根被劈开的嫩竹作为衔接。在左边水车的带动下汩汩水流便就不断的从水槽里涌进了杯子。

看到这玩意,张书缘就起了好奇心,因为他没见到这水车有什么动力装置。

“阁部是喜欢这东西?”

见张书缘静静的等着这玩意看,宋应星便就微微的笑着走了过来。

“呵呵,宋师傅果然手巧无比啊,本阁只是有些好奇这水车的动力源。”

张书缘瞬时就有些局促了,想不到自己一三百年后的人,竟然弄不明白古人研究的东西。

“阁部过赞了,这东西算不得什么,这只是下官无事时弄着玩的东西,若阁部有兴趣等下走时就将它给带上。”

“诶。宋师傅可不能这么说啊,这是你费劲心力造出的产物,本阁岂能夺人所好?”

似乎是宋应星觉的这东西拿不上台面,言语中也没意思要解释,所以张书缘便只得是放下了疑惑。

“对了,不知宋师傅喊我来,是想让我看什么?”

放下了这好奇的东西后,张书缘便就问起了正题。

“呵呵,光顾着聊天了,来,阁部请随我到后院!”

宋应星一笑,进而便侧开了身子做出了一副随我来的架势。

跟着他来到后院,张书缘瞬间就更惊讶了。

只见,这院中是放着一间白棚子,正棚子是鼓鼓囊囊的就好似是个气球一样。

看到这东西,张书缘就懵了,心说这是啥东西?是热气球?还是帐篷?

“阁部,请随我到内部一观。”

“宋师傅,这弄的是……”

还未进入,张书缘便就忍不住的发问了。

“回阁部的话,这是用驴皮缝制的帐篷,其内种植着番薯。而下官之所以请阁部来,是想让阁部帮下官看看可能改善一下番薯的种植环境。”

“这里面种着番薯?”

一听这话,张书缘就是一惊,下意识就意识到了眼前的棚子是什么了!

这是他在搞温室大棚!

“是的,下官自从在陛下那里得知此物产量后便就对其展开了研究。可研究两月有余,便发现此物耐旱怕冻,于是便就想到了暖阁……”

“宋师傅大才!”

“不敢不敢,虽然下官是钻研出了一二,但建了此帐后我便就发现,这栽种的番薯是久久不能结果。于是经过下官多方打听才得知,您也知道此物,是您将此物推举到了陛下面前。所以下官便就想请您来看看。”

宋应星是有些不好意思开口,可这话听在张书缘的耳中却犹如是惊天之雷,因为温室大棚这个概念在眼下是没有大范围应用的,至少在民间里是没有的。

而温室大棚这个东西,在汉代就有了,据《汉书召信臣传》记载,太官园种冬生葱、韭、菜茹,覆以屋庑,昼夜燃蕴火,待温气乃生……

“这样啊,那本阁就看看,若有不妥之处还望宋师傅见谅。”

撂下这句话,张书缘就兀自的先开了棚子走了进去。

虽然他张书缘不懂农业,但也在儿时进过大棚知道个大概形式。

扫视了这棚子一圈后,张书缘便就发现了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这棚子的透光度不高,二是这内部的温度与湿度很高,据他体表的感受来看,这棚子里的温度至少有个三十度以上,三是这土地太过松软,一看就是他在经常的松土。

在他的印象里,种植番薯的土地应该是稍微殷实点才对。

“阁部,可有想法?”

见张书缘是溜达了一圈,又蹲下捏了捏土壤,宋应星便紧张的开口询问。

他明白这番薯的重要性,若是能够在冬天种植,那这东西的产量将会再翻上一番,届时就会解决那天下弥弥的饥民了。

“嗯,有点想法。宋师傅这土地您是不是翻动的太勤了?”

“太勤了?张阁,您是说这番薯不能像其他产物那样经常松土?”

“嗯,此物我在野外见过,那长势好的,个大的,土地都十分殷实,只有表面一层有些松软。”

张书缘依旧是找着借口,但整个人却是在仰头看着这驴皮帐篷。

“嗯,既然如此。那敢问阁部,这结不出果实又有何解?”

一听这话,张书缘就无语了,这问题他上哪儿知道去,只能是凭着常识来回答。

“这个…本阁就不太好说了。不过,我觉的这个屋子是不是太暗了?这凡是植物都喜好阳光……”

“而且,这屋子感觉也太热太湿了,这结不出果实,是不是与这两事相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明末:我为大明延寿七百年请大家收藏:()明末:我为大明延寿七百年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张书缘也是迟疑的说着,而他的言辞恰巧就给说中了。

番薯这玩意,虽然是耐旱,但其也是对日照和温度有一定要求的,比如温度得要控制在22-30℃左右,水分则是要根据成长期来灌溉,育苗时稍有水分即可,扦插后则需要稍加灌溉,成熟期则要干燥,至于土壤则是要栽种在表土疏松、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土壤里。

“嗯,应该是这个理。嗨,真是当局者迷啊,下官多谢张阁指点。”

听到这里,宋应星不免就苦笑了一声,也是他张书缘哪儿懂什么农事啊……

“诶,这农事本阁可不敢说指点啊,要说指点也得是您来指点我才是。”

张书缘太知道这位的特殊了,他在后世读书时可没少听过《天工开物》的大名,当然他也尝试寻找过这本书,可后世留存的也大多是些短篇,以他的身份根本就看不到全本。

与宋应星又聊了一会儿后,张书缘便就告辞了。

不过,在跟他辞别时,宋应星还不忘说,会去尝试一番他所提的建议。

等他从宋府赶回到家中后,时辰便早已是来到了亥时。

随意的扒了口饭后,张书缘便沉沉的睡去了。

次日。

天色刚亮,张书缘就从床上爬了起来。

先是给干娘朱灿绮请了个安,然后就便收拾起了南下的包袱。

等他收拾完后,张书缘又忙不迭的进了趟宫,告诉朱由检一定要多加关注宋应星等人。

对此,朱由检是连连的保证,让他一切安心。

交代完事后,张书缘便就直奔东缉事厂去找曹化淳汇合了……

时间如水,眨眼间便到了他南下的这一天。

京城门外。

朱由检没有出现,只有司礼监的高时明带着一众大臣遥遥相送。

而此次随张书缘此行南下的人有,东厂曹化淳、刑部右侍郎孟兆祥、大理寺寺正石文器、都察院佥都御史范景文,以及司礼监太监张国元。

这上述的几人,单拎哪一个出来都是一位了不得的大官,各地官府见了那是恨不得跪舔当儿子的存在。

但可惜,这几位全都是跟着他张书缘去彻查江西走私一案的。

与在京大臣们告辞之后,张书缘一行人便翻身上马,在三千东厂番子的簇拥之下便离开了京城。

一路狂奔,八天后。

众人便就抵达了山西潞州府,而明志早已是在此地候着了。

趁着众人休整补给的空档,张书缘就将写好的惠民坊发展计划,连同如何制碱的方法一并给了明志,要他尽快在山西、陕西二省展办新产。

而此时的明志倒也沉稳了很多。

见他有此变化,张书缘也很高兴,在此之前他就怕明志变得一蹶不振了,毕竟他在去年可是差点丢了命的……

很快,大军休整完毕,明志也洞悉了接下来的发展计划后,张书缘便就带着大军继续南下了。

一口气疾驰了二十七天,终于是在了三月初十到达了江西。

这不得不说,南方就是与北方不一样,不论是语言强调还是食物花样,亦或者眼下的天象。

在黄河以北,张书缘等人是只感觉冷风如刀,连一场雪都没遇到,只在河南府见到了些雪花。

而一进入湖广就不一样了,那是时不时是下雨,而且这雨还冷的透骨,让人恨不得在身上穿上二十件衣服。

其实,张书缘在后世也去过南方,知道南方的冷和北方不一样,但眼下的气候可不同于后世啊,这是处在小冰河时期,那温度变化实在是太过剧烈和异常。

进入江西府后,张书缘等人就直接奔向了镇府司在吉安的据点。

而他之所以不先去南昌的布政使司衙门和巡抚衙门,自然是想先得到第一手资料再说。

对于张书缘等一众大臣的到来,李若链早已是心中有数了,毕竟发现如此重大逆案,哪怕皇帝是派内阁首辅亲至也属于正常范畴。

“卑职拜见张部堂、曹都督、以及张公公。”

此时的李若链与去年相比,整个人是壮了很多,也糙了很多,打眼望去就觉的他不是什么文人出身,而是和那武行侠客一般。

腰间挂着秀春刀,身着朱由检御赐的白色飞鱼袍,足蹬一双漆黑布靴,眼中的神色恰似一柄钢刀,让人不敢直视!

“李锦衣请起。”

见人给自己跪拜见礼,张书缘也没端着,但也没亲自去扶他起身,因为他不能让别人看出来他与这位有瓜葛。

“谢部堂。”

“嗯,李锦衣此间是何情况?”

喜欢明末:我为大明延寿七百年请大家收藏:()明末:我为大明延寿七百年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