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明风再起 > 第360章 潼关天险1

明风再起 第360章 潼关天险1

作者:浮世蒹葭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09-02 15:37:52 来源:全本小说网

潼关啊,那是个老地方,打从老祖宗那会儿就立在秦岭底下头。那地儿,南边靠着秦岭,北头儿临着黄河,三省的口子上头,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老辈人常说:“潼关过,天下通!”这话不是白说的,你要是站到城头上去望一眼,那气势,啧啧,能把你魂儿都震住。 老城里头有个老茶馆,叫“秦风茶舍”,开在城东头的老街上,门口挂着一盏红灯笼,风吹日晒几十年,那灯笼皮子都快磨透了。掌柜的姓李,人称“李老汉”,年纪六十出头,一脸沟壑,跟那潼关的城墙似的,风霜里头磨出来的。他这茶馆啊,是啥人都来,三教九流,贩夫走卒,啥稀奇事都能在这听见。

“哎哟李哥,今儿个啥茶?”一个瘦高个子,裹着件旧棉袄,一溜小跑进了门。

李老汉端着铜壶,头也不抬:“头道毛尖,二道普洱,三道你爱喝啥喝啥。

” “哎哟,今儿个有啥新鲜事不?”

“新鲜事啊,多得很。昨儿个城外来了个算命的瞎子,说是能看前世今生,连黄河水都能看出个前世来。” “哎哟,神咧!”

那瞎子叫啥名儿,没人晓得。他自己说叫“无尘子”,听上去像道家的人,可谁也没见过他穿道袍,就一身青布长衫,脚下一双草鞋,背个破包袱,手里一根竹杖,走起路来咚咚响。 他一来潼关,就在城门口摆了个摊子,一张草席往地上一铺,边上放个铜铃铛,风一吹叮铃铃响。他一坐就是一整天,也不说话,任人来问。

有人问他:“先生,你咋能看前世咧?”

他说:“心静,眼亮,魂稳。”

“那你咋能看黄河咧?”

“黄河有魂,她流了上万年,每一滴水里头都藏着故事。”

这话传到李老汉耳朵里,他一笑:“这瞎子,怕是个疯子。” 可偏偏,城里头的人就吃这套。特别是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一听说能看前世,一个个都巴巴地往城门口跑。有人问了,说看见自己前世是个卖糖人的,有人看见自己前世是条狗,还有人看见自己前世是个将军,带兵打过潼关。

“哎呦,这瞎子怕不是神仙下凡?”

“怕不是妖精变的?” 议论纷纷,越传越玄乎。

那天,李老汉正坐在茶馆门口晒太阳,突然听见外头一阵喧闹。他眯着眼往门口一望,只见一群人簇拥着一个人往这边来,那人气势汹汹,穿着一身青布长衫,手里握着根竹杖,正是那个瞎子。

“哎哟,来了来了!”李老汉赶紧起身,搬了个凳子过来。

瞎子被人扶到茶馆门口,坐下,开口:“李掌柜,借你这茶馆一坐,讲个故事。”

李老汉一愣:“讲啥故事?” “讲潼关的故事,讲黄河的故事,讲前世的故事。”

“那你讲吧,我听着。” 瞎子一笑,那笑让人心里发毛。

他摸了摸脸,轻轻咳嗽一声,然后缓缓开口: “话说那年,秦王嬴政还未统一六国,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潼关这地儿,还是个关口,叫‘桃林塞’,是秦晋两国的交界处。有一日,秦军大将白起,率兵攻打晋国,路过潼关,见此地地势险要,便在此屯兵。可就在当晚,白起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女子,身穿红衣,手持铜铃,站在黄河岸边,对他说:‘此地有龙脉,不可久留!’”

众人一听,都愣住了。

“那女子是谁咧?”有人问。

“没人晓得。有人说她是黄河之神,有人说她是白起前世的恋人。”

瞎子顿了顿,继续讲: “白起醒来后,心中不安,便命人查探。果然,在城西发现一处古墓,墓中有一块碑,上书:‘潼关之地,埋一帝王之魂,若动,天下乱。’白起吓坏了,连夜撤兵,从此再不敢在此驻军。”

“哎哟,怪不得这地儿总闹鬼咧!”

“可不是嘛,听这瞎子一说,我今晚上怕是睡不着咧。”

瞎子讲完故事,站起身来,朝李老汉拱了拱手:“多谢茶馆,今日讲完,我该走了。”

“哎?咋这就走了?”

“该讲的讲完了,不该讲的,不能讲。”

“那你到底是谁咧?” 瞎子笑了,那笑里头有种说不出的意味:“我是谁?我是黄河里的一滴水,是潼关里的一粒沙,是你们前世里的一个梦。”

说完,他转身就走,头也不回。 众人看着他的背影,心里头空落落的,像是丢了啥。

从那以后,潼关再也没见过那瞎子。有人说他去了黄河,有人说他回了秦岭,还有人说他根本就是个梦,是潼关的魂儿变的。 可奇怪的是,自从瞎子走后,潼关的天气变了。原本晴朗的日子,突然阴了,风也大了,黄河水也涨了。城里的老人说:“怕是瞎子把啥惹出来了。”

李老汉坐在茶馆门口,望着天,喃喃自语:“咱这地儿,自古就是个故事窝子,啥时候都少不了奇人异事。可这瞎子……咋就偏偏选咱潼关讲这故事?” 没人能回答他。 风还在吹,黄河还在流,潼关,依旧站在秦岭与黄河之间,像个沉默的守门人,守着千年的秘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明风再起请大家收藏:()明风再起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咱陕西潼关县,这地方可有说头。因着秦岭下来的潼水边上建了城,才得名叫潼关,老辈人都叫它桃林塞。你瞅瞅这地势,雄赳赳地卡在秦晋豫三省交界,南边靠着巍巍秦岭,北边临着滔滔黄河,南边是高得戳破天的麟趾塬,西边有华山挡着,东边连着黄土高塬,还有禁沟、远望沟、东马沟、铁沟这些深沟险壑,沟深崖陡,老天爷造就的军事屏障,那防御本事大着哩!

要论中国历史,隋唐以前关中能成龙兴之地,跟这易守难攻的地形大有关系。它跟中原就靠函谷关这一条道连着。这条道一边是山,南边秦岭伸过来的,陕西这一段叫华山,到了河南就叫崤山;另一边是水,北边的黄河,被这些山挡着,没辙了只能掉头乖乖往东流。

可时代变了,秦朝的函谷关过了几百年到唐朝,黄河带来的泥沙在函谷关北边的峭壁底下越堆越多,慢慢弄出大片浅滩,长出一截河岸。中原过来的大军,不用费劲抢那危险的关口,直接从北边河岸绕过去就行。这么一来,秦朝设的函谷关就成了样子货,没啥军事价值了。

函谷关不行了,东边的潼关就成了关中新的天险。

潼关东边的高塬,是从山西过来的黄土高坡。这黄土高坡支离破碎,沟壑纵横,对交通和用兵来说,那障碍大得没边。山河之间就那么条窄道道,再加上前头五里长的黄巷坂,"车不得双轨,马不能并列",潼关正好守在这道上。

作为咱陕西的东大门,连接着西北、华北、中原的咽喉要道,潼关这地理位置金贵得很,历来都是兵家抢着要的地方,人常说 "四镇咽喉百二重关 ",可不是瞎吹的。

山西通往陕西的古道上,走着一支十万人的队伍,队伍中间夹着庞大的皇家仪仗队。

骑马走在仪仗队最前头开道的,是穿青蓝色战袍、腰里挂着御赐金刀的禁卫指挥使田化龙。头戴凤翅金盔,身穿明光铠甲,手里擎着金瓜钺斧朝天镫、腰上挂着 "随驾" 二字金牌、身板又高又壮长得还周正的一众大汉将军,骑马分在两边。戴头巾或盔帽、穿上下连在一起的直缀和贴里袍服、外头罩着半身甲的禁卫普通校尉、力士,在底下跟着走。

李自成在北京登基当了大顺皇帝,朝中各种礼制都照着唐朝的来。可主管礼乐的礼政府尚书巩焴觉得,明朝皇帝的大驾 "卤簿" 比千年前的唐朝要隆重威严,就上书请求皇帝大驾按明朝礼制来,牛金星当面跟李自成说了这事儿。刚建立王朝,事儿多如牛毛,李自成哪有功夫管这些细枝末节,点点头就准了。

明朝皇帝的大驾 "卤簿",主要有导驾、引驾、前后护卫、前后吹鼓乐队、皇帝车辇、随从这些,光各种旗帜就有一百面。这次从北京往陕西退,一切从简,用的仪仗比明朝皇帝的小驾 "卤簿" 还简单。

可就算精简了,对从没见过这阵仗的路边百姓来说,已经够震撼的了。

大顺朝皇家仪仗队最前头是导驾仪仗,十二面大纛引路,有羽林纛、前凤纛、五色销金龙纛,这些大纛旗面又大又宽,每面旗都得好几个人托着拽着;大旗后头是四个巡道使,拿着静鞭负责清场巡视,后面跟着持弓弩和金刀的清游队;紧接着清游队的是执朱雀旗、持戟和弓弩的朱雀队;再往后是十二面龙旗,风伯、雨师、雷公、电母旗在前头,金、木、水、火、土星旗在中间,左、右摄提旗分在两边,北斗旗在最后督着。卤簿旗幡五颜六色,花哨得很!

再往后是引驾仪仗。前头是十二排手执横刀、豹尾枪的骑兵组成的卫队,叫 "引驾十二重"。后面跟着一支庞大的吹鼓乐队,乐队之后是十六个幡、十六个幢、各色旌旗组成的旗阵。旗阵后面,左右分列着青龙旗和白虎旗。这支队伍中间,还夹杂着手持兵器的骑兵和步甲兵。

幡插在四个叫信幡、绛引、豹尾、龙首的木竿上,分别叫教孝表节幡、明刑弼教幡、行庆施惠幡、裒功怀远幡、振武幡、敷文幡、纳言幡、进善幡;幢有长寿、紫、霓、羽葆各四个;还有画着祥瑞禽鸟、灵兽、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渎(长江、黄河、淮河、济水)、五岳、甘雨(甘泽、甘澍、甘膏、甘霈)、五云五雷八风这些图案的旗帜,一共有一百二十个。

引驾仪仗后面,才是大顺皇帝李自成坐的车辇,皇帝车驾是整支仪仗队的核心,警卫严得很。

车辇就是御车,叫 "辂车"。辂车镶金嵌玉,双辕双轮,长方形的车厢轿顶上是五彩的华盖。

李自成坐的车辇前后有几十位驾士围着,两边有左、右卫大将军护驾,紧随车辇的是禁卫军的高级将领和宦官。护驾官员外围,布列着多队禁军的骑兵和步卒,每队禁兵人数不等,都有军将领着。禁兵带着弓、箭、刀这些兵器,随时应付突发情况。禁兵后面是由孔雀扇、小团扇、方扇、黄麾、绛麾、玄武幢等组成的仪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明风再起请大家收藏:()明风再起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车驾后面还有一支后部吹鼓乐队,之后是后宫嫔妃专用的各种车驾,有方辇、小辇、腰辇,再后面是装着各种用物的安车、四望车等。左、右禁卫都尉各带几百名兵士,分四行横排,分别拿着长戟、刀盾、弓箭和弩,最后的豹尾车作为掩后的屏障。

仪仗最后是后部禁卫部队,禁卫军指挥使同知贺远图骑马走在前导旗帜下,后面是两位将军率领的左、右厢步甲队,分前后两个方阵。士兵都头戴兜鍪,身穿铠甲,拿着弓或刀、盾,每队装束都是同一种颜色,交替排列。

在不宽的古道上,这支本应整齐的队伍变得互相挤来挤去,乱哄哄的,他们沿着古道,在快落山的夕阳下,默默往关中方向走。

到潼关前,李自成、刘宗敏带大军经过弘农河和古函谷关时,仔细查看了地形。

秦汉时期,函谷关是中原通往关中的唯一通道,是那会儿极重要的关隘。可过了一千多年,函谷关两侧的南北淆道和稠桑塬上都能绕过关隘,过去那险要地形的防守作用没了,关中统治者只能放弃古关。

这时候不是雨季,弘农河水少得可怜,天然防御作用有限。但李自成不想让满人轻易到潼关前,就留下果毅将军金龙赵云飞带一万兵马守灵宝,在原函谷关一线放了张有增的五千人马,让他们互相照应,成掎角之势。他告诉赵云飞,以弘农河为第一道防线,尽量拖住清兵,能挫挫清军锐气最好,实在守不住就退到潼关。

到了潼关,锁天鹞田见秀带着留守西安的文武大员,出潼关十几里,在牛头塬前跪着迎接。

快到潼关时,李自成从车辇上下来,换了自己心爱的乌龙驹宝马。他想给潼关一带的守军鼓鼓劲,让大家知道 "李自成是马上皇帝,雄心壮志还在,还能东山再起"。

在马上接受了满地文武的朝拜后,李自成下马,和刘宗敏在路边临时搭的凉亭里歇了歇,没坐田见秀准备的和自己带来的辇车,骑着马慢慢往潼关去。

前年打下潼关,击败孙传庭时,潼关的险要地势就给李自成留下了深印象。去年向北京进军离开潼关时,他就想,要是进军北京失败,就退守潼关,跟崇祯割地对峙。可没想到,除了在宁武关遇到周遇吉的顽强抵抗,其他明朝军队没打就投降了。进军北京顺顺当当的,自己都稀里糊涂就得了天下。可在天上没待多久,山海关惨败又把自己摔了下来,这起起落落的,真是太刺激了!

李自成骑马往潼关走,一路仔细看潼关前的地势,田见秀在一旁跟着,边走边指给他看。

"潼关城,两头尖,北靠黄河南靠山,蝎子山,凤凰山,麒麟送子印台山,六座城门两水关,五里暗门不见天,西走十里脚不干,上到城墙转一圈,始知天下第一关。万岁,李哥,这首童谣,你还记得不?" 田见秀问。

"咋能不记得,把潼关城说得那叫一个透彻。" 李自成一边回答,一边想起攻破潼关杀进关中的情景。

两年前,李自成派兵绕南山山麓夺取禁沟后,从上南门进到麟趾塬上,又从麟趾塬上冲下来,拿下孙传庭据守的潼关城。他对潼关的险要地形记得清楚着呢。

这会儿兵败回到潼关,他想好好看看潼关以东的险要地形,好利用潼关天险挡住追来的清军,争取时间整顿军马,东山再起。

潼关东侧的第一道防线是牛头塬,作为潼关前伸的高大塬体,守军能从牛头塬上侧击进攻潼关城的敌人,起到牵制作用。牛头塬和麟趾塬被远望沟隔开,这样牛头塬既能当第一道防线,又是独立的,就算失守了,因为有远望沟隔着,敌人也上不了麟趾塬。

牛头塬东南侧下方是铁沟,铁沟里有个伸向北侧塬体的大沟岔 —— 小东马沟。小东马沟上,马世耀征调的民夫正在挖壕沟延伸沟体,建堡垒,准备派兵长期守在这儿。

看了黄巷坂、金陡关,又上到麟趾塬上,俯瞰潼关城后,李自成好像还没看清潼关以东的地形,或者没看够,又要拨转马头往南侧十二连城方向走,想看看南侧秦岭一带连绵的群山。

田见秀在马上探身拉住乌龙驹的缰绳,劝道:"万岁,骑马跑了这么久,累坏了,咱进关歇一晚,明天再看也不迟。"

"今天看完潼关地形,部署好防御军马,还得赶去西安,不能耽搁!" 李自成有点着急。

看大家劝不住,刘宗敏在旁边说:"我的万岁,李哥,弟兄们都饿得前胸贴后背了,吃完饭再看吧。"

李自成见刘宗敏说话了,再看看大家确实饿了,就依了他。但没进潼关城,麟趾塬北侧靠近潼关城的地方有座魁星楼和附属建筑,一行人就进了魁星楼。底下人赶紧忙活,又从潼关城里端来准备好的饭菜。

田见秀知道李自成爱吃潼关的地方小吃,两年前打下西安后,还从潼关附近村里找人去给他做。

几个人趁底下人准备饭菜的功夫,又到塬南侧查看 "十二连城" 和 "禁沟" 前的地势。吴汝义过来催了,才进魁星楼。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明风再起请大家收藏:()明风再起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