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文艺宣传队(2)
文艺宣传队成立之后的一段时间,宣传队很忙,全校师生也很忙。
宣传队忙于排练,各班级,除了正常上文化课之外,还增加了政治学习和学工、学农活动。
学工,就是到工厂厂区参观,去帮工厂打扫环境卫生;学农,就是组织学生到郊区生产队去干农活。
这种办学形式在这时有一个恰当的名称,叫“开门办学”
小学生干得了什么农活?有些家长甚至提出反对意见。
教育局的领导说:捡棉花、拾稻穗这样的轻体力农活还是干得动得。
《我是公社小社员》的歌词中不就有“.....割草、施肥、拾麦穗,越干越喜欢”
吗?再说,早在66年5月领袖就发表了“五七指示”
为我们的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学校要“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
所以说,学校进现阶段施行的教育改革,符合领袖指引的教育方向,是绝对正确的。
文宣队排练任务很重,没有时间参加“开门办学”
活动。
大家在教导主任胡中舟、音乐老师于小冬组织领导下,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全天候地排练。
通过了选拔的蒋梦言理所当然地成了城关小学文艺宣传队的一员。
他在文宣队的工作任务除了手风琴演奏之外,还兼任语言类小节目“三句半”
的创作员。
“三句半”
是这时期十分流行的曲艺种类。
以一组表演词仅三句加一个短语而得名。
由四人表演,前三人每人说一句台词,第四人则念诵一个短词,比如:
1、各位同志上午好,
2、我给大家鞠躬了,
3、不管说得好不好,
4、都别跑!
1、今年公社形势好,
2、粮食棉花收不少,
3、“开门办学”
去支农,
4、饭管饱!
......
演员每说一句台词,自击锣、板鼓、镲钹、碰铃等打击乐器以加强气氛,四人不断变换队形。
反复循环至演出结束。
这种艺术形式通俗简便、滑稽风趣。
在当时的业余文艺活动中颇为流行。
蒋梦言写这种小作文手拿把掐。
他创作的“三句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