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流华录 > 第五十章 长社

流华录 第五十章 长社

作者:清韵公子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08-11 15:54:48 来源:全本小说网

南阳郡治,宛城。

十日前那场炼狱般的攻防战留下的创伤,远非短短十日能够抚平。空气中依旧弥漫着浓烈的焦糊味、血腥气以及尸体腐烂后又被匆忙掩埋的土腥气,几种味道混杂在一起,形成一种令人作呕的、属于死亡与新生的独特气息。残垣断壁随处可见,烧得焦黑的梁木斜刺向灰蒙蒙的天空,如同大地伸出的绝望枯指。街道上,幸存的百姓如同惊弓之鸟,眼神空洞麻木地在瓦砾堆中翻找着可能残存的家当,或是默默搬运着清理出来的碎石烂瓦。孩童的啼哭和伤者的呻吟,是这片废墟上最常听见的声音。

都尉府这座曾经象征南阳郡武力的中枢,如今也只剩下一半勉强可用。正堂的屋顶塌了一角,阳光和尘埃一同倾泻而下,照亮空气中飞舞的浮尘。赵空一身青色长袍,端坐于主位。袍子洗得有些发白,边角处甚至能看到几处不易察觉的磨损和修补痕迹,与他此刻代行南阳郡军事大权的身份形成微妙反差。连日来的殚精竭虑,让他俊朗的脸上难掩疲惫,但那双深邃的眼眸依旧锐利如鹰,沉静地扫视着堂下。

他的下首,坐着两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左边是天机神相许劭,右边是南阳郡丞曹寅。曹寅脸色蜡黄,眼窝深陷,身上的官袍皱巴巴地沾着泥灰,显然已经多日未曾安寝。面前案几上堆满了急需处理的卷宗:清点伤亡、安抚流民、修复城防、征集粮草……每一份都沉甸甸地压在他心头。

堂内气氛凝重。三人正低声商议着如何安置城外涌入的数万流民——这些大多是黄巾裹挟又被汉军击溃驱散的兖州、豫州百姓,或是家园被毁的南阳本地人。饥肠辘辘的他们聚集在残破的城墙下,如同一片绝望的灰色海洋,随时可能再次掀起惊涛骇浪。

“当务之急,是开仓放粮,设粥棚赈济。”曹寅的声音沙哑而急切,“否则,恐再生民变,宛城经不起第二次……”

“粮?”许劭微微摇头,发出一声几不可闻的叹息,“郡仓在乱兵哄抢和张曼成撤退时的焚烧中,十去七八。城中世家大族虽有存粮,但……”他话未说完,意思却已明了。

就在这时,一阵急促而沉重的脚步声打破了堂内的商议。一名浑身浴血、甲胄破损不堪的信使,在蔡瑁和庞季的搀扶下,几乎是踉跄着冲入正堂。他手中紧紧攥着一卷染血的帛书,风尘仆仆的脸上满是血污和汗渍,嘴唇干裂出血,眼神却带着一种近乎疯狂的急迫。

“报——!八百里加急!兖州仓亭津战报!”信使的声音嘶哑欲裂,仿佛用尽了最后一丝力气,扑通一声单膝跪地,双手将帛书高高举过头顶。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那卷染血的帛书上,一股不祥的预感笼罩心头。赵空霍然起身,快步走下主位,一把接过帛书。入手沉重而粘腻,那暗红色的印记分明是人血!他迅速展开,目光如电般扫过上面的文字。

帛书是右中郎将朱儁以皇甫嵩名义发出的军情急报。前半段字迹尚算工整,带着胜利的振奋:“……我军于仓亭津大破兖州贼酋卜巳、张伯、梁仲宁部,阵斩万余,俘获无算,贼众溃散……”赵空的心稍稍提起,皇甫嵩果然不负名将之威。

然而,后半段的字迹陡然变得潦草急促,力透帛背,仿佛书写者心中的惊涛骇浪:“然!南阳蚁贼张曼成,率其主力步骑数万,裹挟流民十万计,星夜兼程,兵锋直指我军侧后!前锋已近百里!贼势浩大,意图合围!我军血战方疲,箭矢将尽,无力同时应对两路强敌,为保全军计,万不得已,已先行收兵,向长社方向转进!望南阳速速整备,严防张曼成回窜或分兵袭扰!切切!”

“嘶……”

赵空捏着帛书的手指关节微微发白,青色的衣袖下,手臂肌肉绷紧。他本以为能等到孙宇(或许是负责联络或执行某项秘密任务的心腹)带来其他方向的好消息,没想到等来的却是这样一个局面。皇甫嵩的胜利是真实的,但这份胜利却被张曼成的巨大阴影瞬间笼罩,变得苦涩而充满变数。南阳,再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他深吸一口气,强压下翻腾的心绪,将帛书递给脸色惨白的曹寅和面色凝重的许劭。目光转向堂外那片断壁残垣,以及更远处隐约可见的、高门大户连绵的屋脊。

“曹郡丞,”赵空的声音恢复了惯常的沉稳,却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冷冽,“春耕之事,刻不容缓。宛城周边,凡无主之地,或战殁者之田,立刻登记造册,招募流民垦种,种子、耕牛由郡府设法筹措。至于那些……未曾受损的世家豪族,”他顿了顿,语气中听不出喜怒,“请郡丞亲自去拜访,晓以利害。告诉他们,皇甫中郎虽暂退,然张曼成未灭,流民如沸。若春耕有失,今秋颗粒无收,则流民必成新乱之源,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请他们务必派遣奴仆、佃户,携带耕牛、农具,协助郡府,尽快恢复城外农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流华录请大家收藏:()流华录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曹寅闻言,嘴角泛起一丝苦涩。他太清楚那些盘踞南阳百年乃至数百年的门阀豪强了。他们的坞堡高墙在这次动乱中大多得以保全,私兵部曲未损根本,囤积的粮食更是堆积如山。让他们无偿拿出人力和资源去耕种“公田”或流民的土地?谈何容易!但赵空的话戳中了要害——没有粮食,流民就是最大的火药桶,到时候谁也跑不了。

“下官……尽力而为。”曹寅的声音带着深深的无奈。

许劭的目光从赵空平静的脸上扫过,又投向外面那片哀鸿遍野的废墟,缓缓开口,声音带着洞悉世事的苍凉:“赵都尉所言极是。春耕,乃一线生机。然,老夫观此南阳气象,世家如参天古木,根深蒂固,盘根错节;流民如风中野草,命若浮萍,朝不保夕。古木可蔽日,亦可吸尽地力,使野草难生。此乃大汉沉疴,非南阳一地之疾也。”他的话,直指东汉末年土地兼并、豪强坐大这一根本性矛盾。

赵空沉默。他何尝不知?世家门阀,正是支撑着这个摇摇欲坠的大汉帝国的骨架,他们提供人才(孝廉)、钱粮、私兵,是地方统治的实际基石。但同时也是侵蚀帝国肌体的最大蛀虫,他们兼并土地、隐匿人口、对抗中央政令,将无数自耕农逼为流民或依附于他们的佃户、部曲,最终成为黄巾之乱的土壤。没有他们的支持,他赵空连宛城都守不住,更遑论稳定局势,防备随时可能回师的张曼成。这就是一个无解的悖论,一个饮鸩止渴的困局。

“根基也好,蛀虫也罢,”赵空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回荡在残破的厅堂中,带着一种近乎冷酷的清醒,“此时此刻,唯有先稳住这棵大树,才能让树下的人,多喘一口气,多种下一粒种子。至于这树是生是死,是救是伐……”他按了按腰间的剑柄,冰冷的触感透过青袍传来,“那是日后之事。眼下,活着,把地种下去,才是第一要务。”

他转身,青色的背影在从屋顶破洞投下的光柱中显得挺拔而孤寂,目光再次投向远方,仿佛要穿透宛城的城墙,看到那百里之外正裹挟着滔天凶焰,不知何时会再次降临的张曼成大军,以及那些在血与火中挣扎求生的芸芸众生。脚下的废墟,手中的战报,堂内外的困境,无不昭示着,在这东汉末世,生存本身,就是一场比战场厮杀更为残酷的战争。

曹寅的手指捏紧那卷染血的帛书,目光在皇甫嵩急促潦草的字迹中游走,那行“望南阳速速整备,严防张曼成回窜或分兵袭扰”的字眼,如同冰冷的铁锤,重重砸在他的心头。

当曹寅的目光停留在那句末尾时,一股莫名的压力涌上心头,面色瞬间苍白,眼神中闪过一丝几乎不可察觉的希冀。他抬头,望向主位上的赵空,声音中夹杂着不确定的试探:“按皇甫中郎的意思——”他抬起急报,指向那行字,目光紧盯着,“‘速速整备’……是否意味着我们必须派遣一支郡兵,前往长社方向,协助他们牵制张曼成,或者,至少稳固南阳的后方?”

赵空的目光如刀锋般锐利,扫过曹寅的指示,再次定格在那行字上。那句“严防张曼成回窜或分兵袭扰”如同一道隐形的枷锁,锁住了他的思绪。他紧锁的眉头似乎能拧出水来,心中的波澜汹涌。皇甫嵩在这封急报中的话语中,隐藏着无尽的急切和无奈。作为一名有着多年战场经验的将军,皇甫嵩深知,张曼成的回窜或分兵将会给汉军带来致命的威胁,而他所希望得到的支援,除了南阳的力量,恐怕再难寻求他所需要的帮助。

赵空心中冷笑一声,目光渐渐冷峻。“整备?”他低声重复着这个字眼,沉吟片刻,才缓缓开口,“整备自身防务,本是理所应当。但皇甫嵩的意思,恐怕并不止于此。‘速速整备’四个字,简直就是一份无言的请求,试图让南阳出兵支援。即便他不言明,但我明白其中的含义。”他说话的语气中,不仅有着深深的无奈,还有一种压抑到极致的愤懑。

阳光透过都尉府塌陷的屋顶豁口,斜斜地泼洒进来,将堂内飞舞的尘埃染成一片凄厉的金红。那尘埃,混着未曾散尽的焦糊与铁锈腥气,吸入肺腑,便如咽下了一把冰冷的沙砾。

“他想让我们分担更多的压力,”赵空的声音不高,却似金铁摩擦,在空旷破败的大堂内激起冰冷的回响,“不管是派一支偏师去撩拨张曼成的虎须,还是分兵去捅那黄巾贼的腚眼。”他青色的袍袖下,指节捏着那份染血的帛书,微微泛白,仿佛攥着的不是军情,而是一块烧红的烙铁。

他的眼神,如深冬寒潭,倒映着破碎的瓦檐和昏黄的天空,愈发冷冽,淬着刀锋般的讥诮:“这份命令,既是求援的哀告,又是指责的鞭子。怪我南阳未能替他皇甫嵩堵住南边的窟窿?”他缓缓抬眼,目光如实质般扫过堂下众人,最终定格在曹寅那张惶惑不安的脸上,“可我赵若渊,岂是那棋盘上任人驱策的卒子?这步棋,落子便是万丈深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流华录请大家收藏:()流华录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曹寅的头垂得更低了,几乎要埋进那身沾满泥灰的官袍里。他喉头滚动,却发不出像样的声音。南阳的千疮百孔,岂是远在长社、手握朝廷精锐的皇甫嵩所能体味的?过去的数月,如同炼狱的走马灯。南阳郡,这本该拱卫京畿南翼的雄郡,武备松弛得如同朽木。郡武库里的环首刀,刀身锈迹斑斑,木柄早已糟朽;皮甲蒙尘开裂,缀连的麻绳一扯即断;库中积压的箭簇(参考出土的汉代铁箭镞,多为三棱或扁叶形),许多已锈蚀变形,箭头与箭杆(多为竹或木)的连接处松脱不堪。此等武备,如何抵挡如狼似虎的黄巾?

赵空,便是凭着一腔孤勇与铁腕,在这片废墟之上,硬生生“捏”出了一支队伍。他收拢溃兵,那些侥幸从张曼成刀下逃生的郡卒,眼神里还残留着惊魂未定;他吸纳豪族部曲,那些依附于宛城庞、黄、蔡等大族的私兵,甲胄兵器稍好,却各有其主,心思难齐;他甚至招募了流民中的亡命之徒和江湖游侠(如同出土汉简《奏谳书》中记载的“闾里少年”、“恶少年”),这些人悍勇却桀骜,腰间挎着形制各异的短刀匕首(如出土的汉代铁匕首、环首短刀),眼神凶狠,只为一口饭吃或搏个前程。这支东拼西凑的队伍,打着“保境安民”的旗号,骨子里却是不折不扣的“私兵”!它像一件打满补丁、勉强蔽体的破烂战袍,如何能与皇甫嵩麾下那绣着玄鸟纹章、甲胄鲜明的北军五校相提并论?

赵空比任何人都清楚这支队伍的脆弱。它如同行走在薄冰之上,脚下是朝堂政敌虎视眈眈的目光。那些雒阳城里的衮衮诸公,正愁找不到他的把柄。“擅募私兵,图谋不轨”——这八个字,足以将他赵空碾为齑粉,让宛城再陷血海!而皇甫嵩这封染血的急报,无异于在这薄冰上又狠狠踏了一脚。

十日的宛城血战,耗尽了他最后一丝元气。眼前仿佛又浮现那修罗景象:黄忠须发戟张,如怒目金刚,手中那张硬木柘木大弓弓弦哀鸣,一箭贯穿敌酋,自己左臂也被一支粗陋却势大力沉的黄巾箭矢、狠狠咬穿,深可见骨,鲜血浸透了半幅战袍,犹自死战不退;蔡瑁那支耗费重金打造、人马皆披玄甲的亲卫骑兵,在黄巾人海般的冲击下,如同投入熔炉的精铁,折损殆尽,蔡瑁本人华丽的鱼鳞甲上多了几道狰狞的斩痕,头盔上的鹖尾翎羽折断,狼狈不堪;就连悍勇如黄祖、桀骜如甘宁,此刻也只能拖着疲惫的身躯,黄祖的环首刀崩了口,甘宁腰间那柄形制奇特的吴钩短刃(参考出土吴越地区青铜短剑)也沾满了暗褐的血痂。将士们倚在断壁残垣下喘息,眼神空洞,连握紧兵器的力气都快耗尽。

赵空的目光,缓缓扫过这破败的都尉府。脚下是夯土地面,因多次血战浸染,呈现出一种诡异的暗红色,踩上去仿佛能渗出黏腻(如同考古发现的古代战场遗址土壤分层)。一根巨大的梁柱被火燎得焦黑,斜斜支撑着摇摇欲坠的屋顶,上面还嵌着几枚未曾拔出的箭簇,无声诉说着十日的惨烈。透过墙壁巨大的裂缝,能看到外面宛城:坍塌的夯土城墙(参考汉长安城、洛阳城城墙遗址),缺口处用门板、车辕、甚至尸体勉强堵塞;街巷间,流民蜷缩在瓦砾旁,眼神麻木,如同待宰的羔羊。民心,如同风中残烛,随时可能熄灭。

“即便如此……”赵空心中冷笑,那冷笑如冰锥,刺破了他面上湖水般的平静。他非迂腐之人,更非怯懦之辈。他通晓兵家诡道,深知乱世生存法则。只是此刻,他脚下是万丈深渊,头顶是催命符咒,一步踏错,便是粉身碎骨,连带这满城生灵陪葬!他需要的不再是匹夫之勇,而是洞穿迷雾的智慧,是敢于向死而生的胆魄!

募兵。

这两个字,并非骤然亮起的火把,而是沉入他纷乱心湖的一块顽石,击碎了犹豫的薄冰,却也搅起了更深沉的寒流与潜藏的暗礁。

募兵。这绝非权宜之计,是悬在万丈深渊之上,一条细若游丝的生路。他的思绪溯流而上,停驻在光和元年(公元178年)那片遥远的交趾烽烟。彼时,庙堂高悬,却已中空,兵册之上尽是虚名,政令出得雒阳,便如飘零落叶,无力坠地。正是朱儁,那位以治郡如烹小鲜而闻于天下的能吏,被仓促推上了交州刺史的危座。赵空仿佛能看见当年雒阳宫阙中的景象:铜灯摇曳,映着天子苍白的面容和重臣们紧锁的眉头。朱儁其人,心如明镜台,深知朝廷已是空壳,遂伏阙上书,言辞恳切如金石坠地,又犀利如淬火之锋——“臣请归本郡,简募家兵,得以便宜从事,必平南疆之乱!”

朝廷在无兵可派的窘迫下,竟罕见地允了这近乎僭越之请。不仅允募兵,更赐下“便宜行事”之权柄!这四字,重逾千钧。朱儁星夜南返会稽故郡,凭借其根植乡梓的威望与雷霆手段,迅疾如风。他召集宗族子弟、蓄养多年的精悍门客,得两千“家兵”。这些家兵,非寻常佃户,甲胄虽旧,却擦拭得锃亮,手中环首刀,刃口隐有寒光流转,行走坐卧,自带一股剽悍沉凝之气,远非寻常郡国兵卒可比。随后,他又征发郡内丁壮,如臂使指,汇成五千之众。没有冗长的誓师,只有沉默的行军,旌旗卷着南方的瘴气,星夜南下,最终,以雷霆之势,阵斩叛乱的苍梧太守陈绍,平息了那场足以燎原的边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流华录请大家收藏:()流华录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便宜行事……”赵空在心中默念,舌尖仿佛尝到了铁锈与尘埃混杂的滋味。朱儁那打破陈规的先例,并非划破夜幕的闪电,更像是穿透厚重云层的一线熹微天光,冰冷而真实地照亮了他脚下这条看似绝路的荆棘小径。这先例,是帝国法理铁幕上的一道细微裂痕,是绝境中唯一可供攀援的藤蔓。

若非朱儁当年敢于以地方之力,募私兵,行国事,交趾早已糜烂不可收拾。而今日,席卷八州的黄巾之祸,其势如滔天洪水,根源之一,不正是地方武备早已朽坏如枯木?张角振臂一呼,应者云集,那些锈蚀得几乎无法拔出的环首刀、虫蛀腐朽如败絮的皮甲木甲、空旷得能听见回声的郡县武库……皆是帝国肌体上溃烂流脓的疮口,无声地宣告着秩序的崩塌。

堂内昏暗,残阳的余烬透过破损的窗棂,在布满灰尘的地砖上投下几道斜长的光影,映照着角落散落的断简残牍和一只倾倒的、布满铜绿的青铜酒樽。赵空的眼神,就在这片压抑的昏暗中,悄然发生了变化。不再是湖水的冷冽,而是历经千锤百炼后,淬去杂质,归于极致的沉静与锋芒。那锋芒并不外露,却足以穿透一切虚妄。

他缓缓松开紧握帛书的手指。那染血的丝帛,曾是朝廷威严的象征,此刻却轻飘飘地落下,覆盖在冰冷、布满细小龟裂的地砖上。帛上的暗红血迹,在昏光中如同一只诡异的眼,又似一份以血写就、无声降临的战书。他站直了身体,青色的旧官袍在穿过破窗的晚风中微微拂动,扬起细微的尘埃。身影在空旷破败的大堂中显得异常挺拔,也异常孤独,仿佛一株立于荒原的孤松。

朱儁当年所依仗的,是深耕地方数十载积攒的威望,是盘根错节的宗族势力,是蓄养多年的私兵门客。那两千家兵,便是他敢于逆势而行的底气。正是这看似“僭越”的举动,才得以星夜驰援,最终斩陈绍于阵前,挽狂澜于既倒,避免了一场足以撕裂帝国南疆的浩劫。

而今日的黄巾之乱,已非交趾一隅之祸。它如燎原之火,吞噬八州,其势之汹涌,远非当年可比。根源何在?正是地方武备的空虚与朽坏,使得叛军如入无人之境,攻城掠地,几无阻滞。这腐朽的根基,才是真正的催命符。

赵空的目光,平静地掠过堂内那些象征着衰败的细节——剥落的漆案、断裂的简牍、墙角蛛网缠绕的、早已锈死的武库铁戟。他开口,声音低沉而平缓,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重量,如同巨石投入深潭:

“募兵,非不能为。”

他顿了顿,视线仿佛穿透了破败的墙壁,看到了外面同样疮痍的宛城,看到了更远处烽烟四起的大地。

“正因郡国武备形同虚设,仓廪空虚,甲兵朽钝,才令黄巾妖贼有机可乘,如蝗过境,八州糜烂,几无完土。此战之后,无论庙堂之上如何清算,地方武备,非重振不可。”

他的语气愈发沉凝,带着一种洞悉世事的冷酷:

“否则,今日张角虽平,明日李角、王角……如野草滋生,斩之不尽。到那时,这大汉疆域,何处不为贼窟?”

他的目光最终定格在窗外。残阳如血,涂抹在宛城断壁残垣之上,几只昏鸦在焦黑的梁木间聒噪盘旋。之前的踌躇、权衡、恐惧,此刻已被一种近乎冰冷的决绝所取代。那是一种看清了深渊,却依然选择向前的平静。破釜沉舟,不外如是。

“德圭,”他回头,目光锁定旁边依旧面色苍白的蔡瑁,语气深沉,“你即刻草拟一道奏章。”

“其一,以南阳都尉赵空之名,奏上朝廷。奏章中要明言:南阳受张曼成贼寇之祸,郡兵尽殁,太守英勇殉国,城池残破,百姓涂炭。贼酋张曼成主力未灭,流窜在外,竟有四方匪贼与流民蜂拥而至,宛城危若累卵。为保境安民,拱卫京洛南翼,臣赵空斗胆,恳请陛下恩准,援引光和元年朱儁平交趾之例,准许臣‘便宜行事’,于南阳郡内急招义勇,整饬武备,以御强敌!言辞务必恳切,详细陈述南阳惨状及募兵之紧迫,强调只为守土,绝无二心!”

“其二,”赵空顿了顿,眼中掠过一丝更加深邃的光芒,“以你个人或你父亲蔡公的名义,草拟一封书信,八百里加急,直送雒阳光禄勋张温公府!”他语气深沉,特意强调了蔡瑁与张温之间的亲戚关系,蔡瑁的姑母正是张温之妻,背后深厚的政治关系立刻在赵空的心中构建起一张精密的网。

“信中需委婉陈情:南阳百废待兴,赵都尉为守土安民,迫于形势不得已欲行募兵,实乃情势所逼,非为自重。此举虽有违常制,然效朱儁之例,只为解急,绝无私心。恳请张公念在南阳百姓苦难,念在乡梓之情,亦念朝堂大局(若皇甫嵩主力后方不稳,局势将危),必当在朝堂之上替为斡旋,促成此事!切记,言辞要恭敬……”

赵空深知,这一步棋若不走,南阳将无力自保,然而走了此棋,则陷入万丈深渊。朝堂风云变幻,党争暗涌,宦官、外戚与清流相互倾轧。赵空虽掌权南阳,但非世家出身,行使太守之权,早已惹来不少眼红。若贸然大规模募兵,定会被政敌以“图谋不轨”、“私兴兵戈”之罪名攻讦,到头来,不但募兵无望,自己也必将沦为祭旗之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流华录请大家收藏:()流华录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朝中有人,好办事。”赵空心中默念。正因如此,他需要张温这棵大树,需要荆州蔡家乃至荆襄士族的庇护与支持。让张温在朝堂之上为他辩护,远比他自己上百道奏章更具分量。此乃一场精妙的交易,赵空守护南阳,扞卫南方,而蔡家、张家则为他提供政治庇护与话语权。这便是他在这乱世棋局中的一道必下之棋,万一踏错,便是万劫不复。

蔡瑁眼中精光一闪,瞬间明了赵空的心思,心中波澜不惊,面色恢复了几分血色,郑重抱拳:“都尉深谋远虑,瑁自知轻重,奏章与家书,瑁定亲自草拟,措辞得当,八百里加急送出。”

***********************************************************************************************************************************************************************************************************

堂内那孤松般的身影所下的决断,并未能即刻驱散长社城外的沉沉阴霾。

长社城西南五十里,颍水之畔一处缓坡高地,张曼成的南阳黄巾军大营如一片巨大的、污浊的疮疤,覆盖了原本青绿的田野。此处,正是数月前颍川黄巾大破右中郎将朱儁本阵的旧地。残破的汉军旌旗碎片,半掩在泥泞中,早已被践踏得与泥土同色,偶尔露出一角褪色的赤黄,诉说着那场惨败。如今,波才统领的颍川黄巾主力,号称十万之众,再次卷土重来,黑压压的人潮如同蚁聚,将长社城西、南两面围得水泄不通。更远处东北三十里,兖州黄巾渠帅卜巳的大纛也在烟尘中若隐若现,麾下兵马虽略逊于波才,却也足以阻断北面通路。三股汹涌的浊流,竟对屯驻长社的汉军主力,形成了三面合围之势。

长社城本身,已成孤岛。朱儁的右中郎将营,经历前番挫败,元气未复,为扼守这沟通雒阳东南的最后一道屏障,不得不与皇甫嵩的左中郎将营互为犄角,背靠背拱卫着这座残破的城池。城内守御重任,落在了汝南太守赵谦肩上。城墙上,随处可见临时修补的痕迹,新夯的黄土与旧有的青砖驳杂相间,垛口处残留着暗褐色的喷溅状污迹,那是上一轮攻防留下的血证。守城士卒倚着冰冷的雉堞,望着城外无边无际的黄巾营火,眼神疲惫而麻木,手中紧握的矛杆,已被汗水浸得发亮,矛头在夕阳下反射着微弱而冰冷的光。

豫州、兖州腹心膏腴之地,泰半已陷于黄巾之手。陈留、汝南的官仓,此刻正成为滋养叛军的粮库。缴获的汉军制式环首刀、数量庞大的粟米,甚至还有未曾销毁的郡县文书木牍被随意丢弃在黄巾营中,成了引火之物。与之相比,困守长社的皇甫嵩与朱儁,辎重转运之路被重重截断,军粮日蹙,士卒面有菜色。营中灶火渐稀,空气中弥漫着稀粥与草药混合的寡淡气味,与城外飘来的、裹挟着焚烧秸秆和劣质油脂的刺鼻烟气,形成了绝望的对比。

然而,朱儁并非全然孤立。东南方向,一缕微弱却坚韧的生机,正穿透这厚重的包围网。

扬州六郡的黄巾之乱,在极短时间内被各郡太守以雷霆手段平定。战事甫歇,来自扬州的援兵便奉朝廷严令,火速驰援中原战场。其中最为精锐者,莫过于以悍勇闻名的丹阳兵。引领这支劲卒的,正是朱儁昔日在吴郡为官时便悉心栽培的得意门生——孙坚,孙文台。

丹阳兵甫至长社外围,便如一股清冽的激流注入一潭死水。他们甲胄虽非崭新,却保养得宜,皮甲片用生漆反复涂刷,呈现出深沉的暗褐色,铁片镶嵌处打磨得锃亮,腰间悬挂的环首刀刀鞘朴素,柄缠麻绳,透着一股久经沙场的实用与沉凝。行军扎营,迅捷有序,沉默中自有一股剽悍之气,与长社守军那挥之不去的疲惫颓丧截然不同。

当孙坚风尘仆仆,一身征尘地踏入朱儁那同样简朴、甚至带着几分破败的中军大帐时,师生重逢,本该有的欣喜,却被帐外那如同实质般压迫而来的三面敌营冲得荡然无存。帐内光线昏暗,只有一盏青铜雁鱼灯在案几上跳跃着豆大的火苗,映照着朱儁清癯而刻满风霜的脸庞。他望着眼前这个英气勃发、目光如炬的学生,嘴角微微牵动了一下,那丝笑意尚未成形,便已被更深沉的凝重所取代。他伸出枯瘦的手,重重按在孙坚的肩甲上,冰冷的铁片触感透过掌心传来。

“文台……来了便好。”朱儁的声音低沉沙哑,带着长途奔波的疲惫和巨大的压力,每一个字都像在砂纸上磨过,“只是这局面……你也看见了。”他另一只手指向帐外,动作缓慢而沉重,仿佛那无形的压力已具象为千钧重担。

恰在此时,帐外传来一阵急促却并不慌乱的脚步声,一名斥候单膝跪地,声音带着压抑的喘息:“报!西南张曼成部,前营异动,似有拔营进逼之象!”

帐内空气瞬间凝固。那份本就稀薄的师生重逢之情,彻底被前线骤然升级的军情碾碎。无形的压力仿佛化为实质,挤压着每一个人的胸腔。

孙坚猛地抬头,目光如两道冷电,穿透昏暗的帐幕,直射向西南方向,仿佛要洞穿那重重营垒。他抱拳的手骨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斩钉截铁、不容置疑的穿透力:

“恩师!坚请为先锋!丹阳子弟,愿挫其锋锐!”

(本章完)

喜欢流华录请大家收藏:()流华录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