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都市白领 > 历代风云五千年 > 第二卷:变法图强·铁血革新

历代风云五千年 第二卷:变法图强·铁血革新

作者:竹晴园 分类:都市白领 更新时间:2025-07-24 20:29:16 来源:全本小说网

第301集:栎阳残雪,求贤令出

栎阳雪,求贤令

秦孝公三年的腊月,风是刀子,割过栎阳城头的旌旗,也割过城外渭水的薄冰。冰面下暗流涌动,像极了这座都城此刻的气息——压抑,却又藏着一丝不甘的躁动。

偏殿里没有生火,寒气从地砖缝里渗上来,钻进嬴渠梁的靴底。他攥着那卷竹简,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竹片的棱角硌得掌心生疼,却远不及案上那堆旧简带来的刺痛。那些是河西之战的败报,二十年前的墨迹早已发黑,却字字如新,写着秦献公如何在石门被魏军的箭簇射穿膑骨,写着秦军如何像被驱赶的羊群般溃退,写着魏国的武卒踩着秦人的尸身,把河西之地的界碑往秦国腹地挪了三里又三里。

“戎狄之邦。”嬴渠梁低声念着这四个字,喉结滚动。去年出使魏国的使者回来,带回安邑城的笑谈——说秦人披发左衽,与西戎无异,连爵杯都分不清尊卑,只配在函谷关以西啃粗粮。那时他正守在父亲的病榻前,献公浑浊的眼睛望着帐顶,忽然抓住他的手:“渠梁,秦国不能再退了。”

父亲的手很凉,像此刻案上的铜爵。嬴渠梁松开竹简,走到窗边。窗外的雪刚停,屋檐下挂着冰棱,阳光透过云层,在雪地上映出刺眼的光。宫墙外传来车马碾雪的咯吱声,那是宗室的车驾——昨夜甘龙太傅又递了奏疏,说要“遵祖制以安秦”,言下之意,无非是让他继续忍着,继续看着魏国在河西练兵,看着韩赵在函谷关外结盟,看着秦国的年轻人要么去跟西戎拼命,要么窝在田里等着苛税把最后一粒粟都收走。

“遵祖制?”他冷笑一声,转身回到案前。案上摊着一片空白的竹简,旁边是削得锋利的刻刀。他提起刀,指尖因为用力而微微颤抖,却没有丝毫犹豫。

“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第一刀落下,竹屑纷飞,“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最后一个字刻完,他发现指甲深深掐进了掌心,渗出血珠,滴在“土”字上,晕开一小片暗红。就像当年父亲的血,滴在河西的土地上。

“来人。”他扬声道。

内侍推门进来,见他站在案前,竹简上的字迹还带着新刻的毛刺,忙低下头:“君上。”

“将这道诏令誊抄百份,”嬴渠梁拿起竹简,声音斩钉截铁,“遍贴关中各县,栎阳的城门要贴,咸阳的旧宫要贴,甚至……送到函谷关外去。让魏国人、赵国人、齐国人都看看,我嬴渠梁,求贤若渴。”

内侍愣了一下。函谷关外是魏国的地盘,把秦国的求贤令贴过去,岂不是让人家看笑话?但他不敢多问,只应了声“诺”,双手接过竹简。那竹简还带着君上的体温,沉甸甸的,仿佛不是竹片,是秦国的半壁江山。

诏令贴出去的第三天,栎阳南门的城墙上,围了里三层外三层的人。有裹着破旧裘衣的老秦,有挑着担子路过的商贩,还有几个缩着脖子的宗室子弟,对着墙上的字指指点点。

“分土?君上是疯了?”一个络腮胡的汉子啐了口唾沫,“当年穆公称霸西戎,也没听说给外人分土!”

旁边穿粗布短打的年轻人瞪他:“你懂个屁!秦国现在都快被魏国压死了,再不想办法,你儿子将来就得去给魏人当奴隶!”

“办法?”汉子冷笑,“能有什么办法?去年从魏国来的那个门客,吹得天花乱坠,结果呢?连西戎的小股骑兵都打不过,跑了!”

人群里一阵哄笑,又很快沉寂下去。谁都知道,那汉子说的是实话。这些年,不是没来过所谓的“贤才”,有说要合纵抗魏的,有说要和亲西戎的,甚至还有说要学周天子祭天求福的,到头来,不是卷着钱财跑了,就是被宗室排挤走了。秦国穷,秦国弱,秦国连像样的宫殿都没有,谁肯真心来帮?

“依我看,”一个拄着拐杖的老丈颤巍巍开口,他的腿是当年河西之战被魏军的戈劈伤的,“君上这是急糊涂了。咱们老秦人的事,还得靠老秦人自己扛。”

这话一出,不少人点头。是啊,从秦襄公护送平王东迁,到秦穆公称霸西戎,哪一次不是靠嬴姓子弟提着脑袋拼出来的?外人?外人靠得住吗?

就在这时,人群外传来一阵马蹄声。三匹瘦马踏着积雪而来,为首的骑士勒住缰绳,翻身下马。他穿着一身半旧的青色儒衫,腰间挂着个布包袱,面白无须,眼神却像鹰隼一样,扫过城墙上的诏令,又扫过围观的人群。

“这便是秦国的求贤令?”他低声问,声音里带着点魏国口音,却不重。

旁边卖汤饼的老汉抬头看他:“客官是从东边来的?”

骑士点头,目光还停留在“分土”二字上。

“别瞧了,”老汉叹口气,往汤饼锅里添了瓢水,“也就是说说罢了。咱们秦国,留不住人的。”

骑士没说话,从包袱里摸出几枚秦半两,放在摊子上:“来碗汤饼。”

老汉收了钱,麻利地盛了碗热气腾腾的汤饼,递过去:“客官慢用。看你这样子,是读书人?要不去试试?说不定真能得个一官半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历代风云五千年请大家收藏:()历代风云五千年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骑士接过汤饼,却没吃,只是看着蒸腾的热气,轻声道:“我叫卫鞅,从魏国来。”

他没说的是,他在魏国相府待了三年,看着公孙痤如何排挤异己,看着公子卬如何斗鸡走狗,看着魏惠王把孙膑的兵法扔在一边,却对着珠宝玉器爱不释手。他怀里揣着老师李悝的《法经》抄本,那是老师临终前塞给他的,说“此道可行于秦”。

他本来没抱太大希望。秦国偏远,民风彪悍,又被中原诸国瞧不起,真能容得下他这一套“变法”的主张?直到三天前,在魏国边境的驿站里,看到这张被人当作笑料传来传去的求贤令。

“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别的他都不信,他只信这八个字。一个愿意把土地分给外人的君主,或许真的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

汤饼渐渐凉了,卫鞅却没动。他望着城墙上的字迹,仿佛看到了那个在偏殿里刻下这些字的年轻君主,看到了他指尖的血,看到了他眼底的火。

“老伯,”卫鞅忽然开口,“栎阳城里,哪里能见到景监大人?”

景监是内侍监的人,负责接待外来的门客。老丈愣了一下,打量着卫鞅:“客官真要去见君上?”

卫鞅点头,拿起汤饼,慢慢吃起来。饼很粗,汤很淡,带着点苦味,像极了此刻的秦国。但他吃得很慢,仿佛在品尝什么珍馐。

吃完最后一口汤,他擦了擦嘴,站起身:“劳烦老伯指个路。”

老丈指了指城中心的方向:“顺着这条街往里走,看到挂着黑色旗帜的院子就是。不过……”他压低声音,“景监大人虽是君上亲信,但宗室那边盯着紧,客官说话,可得小心。”

卫鞅笑了笑,没说话,翻身上马。马蹄再次踏过积雪,留下一串清晰的印记,朝着城中心走去。

他不知道等待他的是什么。是甘龙等老臣的诘难?是宗室子弟的排挤?还是……那个年轻君主的信任?

他只知道,怀里的《法经》很沉,像一块烧红的烙铁,烫得他心口发疼。他还知道,渭水的冰总有化的一天,秦国的雪,也总有停的时候。

而他,卫鞅,来了。

与此同时,咸阳宫的偏殿里,嬴渠梁正听着景监的回报。

“……南边来的那个卫鞅,臣已经见过了。”景监低着头,“他说,他有三策献于君上,先谈帝道。”

“帝道?”嬴渠梁皱起眉,“尧舜禹的那套?”

“是。”

嬴渠梁沉默片刻,拿起案上的求贤令抄本,指尖划过“出奇计”三个字。帝道?那是太平盛世的学问,不是他要的。他要的是能让秦国活下去,能让秦国东出,能让河西之地重新插上秦国旗帜的奇计。

“让他明日来见。”嬴渠梁放下抄本,“我倒要听听,他的帝道,有何出奇之处。”

窗外的雪又开始下了,不大,却很密,像无数根细针,扎在秦国的土地上。渭水的冰面下,暗流依旧在涌动,仿佛在等待一个破冰的时刻。

卫鞅站在景监府的院子里,望着天上的雪。雪落在他的青色儒衫上,很快融化,留下一个个深色的斑点。他想起老师李悝临终前的话:“法者,天下之公器也。行于乱世,虽千万人吾往矣。”

他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在秦国推行《法经》,不知道那个年轻的君主有没有破釜沉舟的勇气,更不知道自己最终会落得什么下场。

但他知道,他必须去试一试。

因为,这是秦国,是唯一可能让他的理想生根发芽的地方。

第二天一早,卫鞅跟着景监走进了咸阳宫。宫殿很旧,梁柱上的漆都剥落了,地砖也坑坑洼洼,但每一步踏上去,都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秦襄公的誓言,秦穆公的雄心,还有那些战死在疆场上的秦人的呐喊。

偏殿里,嬴渠梁坐在案后,穿着黑色的王袍,腰间系着简单的玉带。他很年轻,眼角却有淡淡的细纹,眼神锐利,像藏着一把剑。

卫鞅躬身行礼,没有像其他门客那样跪地磕头,只是长揖到地:“卫鞅,见过君上。”

嬴渠梁没叫他起身,只是盯着他:“先生说有帝道献上?”

卫鞅直起身,目光坦然:“然。帝道者,顺天应人,垂拱而治。昔者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剪,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藿之羹……”

他滔滔不绝地讲着,从尧舜讲到夏禹,从井田制讲到禅让制,讲得条理清晰,引经据典。殿外的雪还在下,殿内很静,只有他的声音在梁柱间回荡。

嬴渠梁起初还认真听着,后来,渐渐皱起了眉。再后来,他的眼皮开始打架,昨夜批阅各县送来的灾情奏报,他几乎没合眼。卫鞅的声音像一首单调的歌谣,平稳,悠长,却带着一种让人昏昏欲睡的魔力。

“……故王者之政,若春雨之润万物,不求其报,而万物自化。”卫鞅终于讲完了,抬头看向嬴渠梁。

却见年轻的君主靠在椅背上,眉头微蹙,呼吸均匀——睡着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历代风云五千年请大家收藏:()历代风云五千年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景监在旁边吓得脸都白了,刚要出声提醒,卫鞅却摇了摇头,示意他不必。他静静地站在那里,看着那个熟睡的君主。他的脸很疲惫,眼下有淡淡的青黑,嘴唇干裂,想必是这些年操碎了心。

过了约莫一炷香的时间,嬴渠梁猛地惊醒,见卫鞅还站在那里,脸上闪过一丝尴尬,随即化为恼怒:“先生所讲,过于迂腐!我秦国现在需要的是强国之策,不是这些空谈!”

卫鞅却笑了:“君上若不喜帝道,臣尚有王道献上。”

“王道?”嬴渠梁冷笑,“是汤武伐纣那一套?”

“是。”卫鞅点头,“王道者,以德服人,以仁治国。昔者商汤放桀,武王伐纣,皆因民心所向……”

这次,他讲得更细致,从商汤的宽仁讲到周公的礼乐,从井田制的优势讲到分封制的稳定。他讲得很用心,甚至引用了《尚书》里的句子。

但嬴渠梁听得越来越不耐烦,最后猛地一拍案:“够了!”

卫鞅停下话头,静静地看着他。

“先生可知,魏国的武卒正在河西操练?可知赵国的骑兵已经到了洛水北岸?”嬴渠梁站起身,走到卫鞅面前,目光如炬,“我要的不是以德服人,不是垂拱而治!我要的是能让秦国立刻强大起来的办法!是能让秦军穿上好甲胄,拿起好兵器,把魏军赶回老家的办法!”

他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一股压抑了太久的怒火,像火山即将喷发。

卫鞅看着他,忽然笑了。他从怀里掏出一卷竹简,递了过去:“君上若要强国之策,臣这里有霸道。”

嬴渠梁接过竹简,展开一看,上面的字迹苍劲有力,写着“废世袭,明法度,重军功,奖耕织”十二个字。

他的呼吸一下子急促起来,抬头看向卫鞅:“先生详细说说。”

卫鞅挺直了脊梁,声音清晰而坚定:“废除世袭爵位,无论宗室子弟还是平民百姓,有功者赏,有过者罚;制定严苛的法令,让举国上下皆依法行事,无人能例外;奖励军功,凡在战场上斩敌一首者,赐爵一级,田一顷,宅九亩;鼓励耕织,凡多缴粟帛者,可免徭役……”

他越说越激动,从如何改革户籍讲到如何整顿军队,从如何开垦荒地讲到如何铸造兵器。他的话像一把锋利的剑,劈开了笼罩在秦国上空的迷雾,让嬴渠梁看到了一条从未想过的路——一条布满荆棘,却通往强大的路。

“……如此,不出十年,秦国必能国富兵强,东出函谷,收复河西!”卫鞅的声音在殿内回荡,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

嬴渠梁紧紧攥着那卷竹简,指节发白。他仿佛看到了秦军穿着新甲胄,拿着新兵器,在河西的战场上冲锋陷阵;看到了关中平原上麦浪翻滚,仓廪丰实;看到了魏国人、赵国人、齐国人,再也不敢嘲笑秦国是“戎狄之邦”。

“好!好!好!”他连说三个好字,猛地抓住卫鞅的手,“先生所言,正是我想要的!”

卫鞅的手被他抓得生疼,却没有挣脱。他看着年轻君主眼中的光芒,那光芒里有兴奋,有渴望,还有一种破釜沉舟的决心。

“君上若信得过臣,”卫鞅的声音也有些颤抖,“臣愿为秦国变法,哪怕粉身碎骨,在所不辞。”

嬴渠梁重重地点头,他转身走到案前,拿起那枚象征着权力的虎符,放在卫鞅面前:“从今日起,先生便是我秦国的左庶长!总领变法事宜,有敢阻挠者,先斩后奏!”

窗外的雪不知何时停了,一缕阳光透过窗棂照进来,落在虎符上,泛着金色的光。那虎符上刻着“秦”字,仿佛一头沉睡的猛虎,即将苏醒。

卫鞅看着虎符,又看了看嬴渠梁。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的命运,就和这个年轻的君主,和这个积贫积弱的国家,紧紧绑在了一起。

前路注定布满荆棘。甘龙等老臣不会善罢甘休,宗室子弟不会坐以待毙,甚至连普通的百姓,也会因为不习惯新法而反抗。

但他不怕。

因为他怀里的《法经》还在发烫,因为眼前的君主眼中有光,因为渭水的冰,总有融化的一天。

他伸出手,拿起那枚虎符。虎符很沉,带着金属的凉意,却烫得他心口发热。

“臣,卫鞅,领命。”

他的声音不大,却在偏殿里久久回荡,像一颗石子投入渭水,激起层层涟漪,即将掀起惊涛骇浪。

栎阳城外的渭水,冰层下的暗流,似乎在这一刻,开始加速涌动。秦国的雪,快要停了。

喜欢历代风云五千年请大家收藏:()历代风云五千年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