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都市白领 > 历代风云五千年 > 第254集:日伪的暴力镇压

历代风云五千年 第254集:日伪的暴力镇压

作者:竹晴园 分类:都市白领 更新时间:2025-07-24 20:29:16 来源:全本小说网

铁蹄下的呐喊:凛冬里的抗争火种

铅灰色的云层低低压在津门城头,将十二月的寒风绞成冰刃,刮过日伪政权刚刚竖起的"强化治安"宣传牌。牌上"共存共荣"的字样被昨夜的风雪糊得斑驳,像极了此刻聚集在市政府广场前民众脸上的惶惑与愤怒。

"撤销新户籍法!还我人身自由!"

口号声起初像零星的火星,从人群中几个角落燃起,随即被更多人接起,汇成低沉而有力的声浪。王秀兰攥紧了怀里五岁儿子的小手,棉袄补丁摞补丁的袖口磨得孩子手腕发红。她昨天才得知,按照日伪新颁布的《临时户籍统制条例》,丈夫作为码头搬运工,每月除了向"劳务组合"缴纳苛捐,还要按指纹领取"良民证",稍有延误就要被抓去做"思想矫正"。

"娘,那穿黑衣服的鬼子又在打人了。"儿子的声音带着哭腔,指向广场入口。几辆漆成黑色的三轮摩托碾过薄冰,车斗里跳下的伪警戴着锃亮的钢盔,腰间皮带挂着的电棍在灰暗中泛着冷光。人群像被投了石子的水面般骚动起来,王秀兰下意识把孩子护在身后,却看见前排一个扎着白头巾的老汉被伪警当胸一推,怀里揣着的户口本散了一地。

"散开!通通散开!皇军有令,严禁聚众闹事!"一个满脸横肉的伪军队长挥着皮鞭嘶吼,鞭梢擦着王秀兰的发梢掠过,扯下几缕碎发。她听见身后传来女人的尖叫,转头看见卖糖葫芦的李大姐被两个伪警架住,竹筐里的山楂滚了满地,沾着泥土和血迹。

这场由地下党组织秘密串联的抗议,原本计划是和平请愿。学生们举着"反对奴化管制"的标语,工人代表揣着联名信,连不少家庭妇女也带着孩子赶来——她们大多是在登记时被刁难勒索过的普通百姓。但日伪政权显然没打算给任何沟通的余地。

暴力机器在这一刻露出了獠牙。

广场东侧的洋槐树下,几个穿藏青色棉袍的中学生正把一张揭露户籍统制阴谋的油印传单贴在墙上,突然被三四个伪警围住。领头的伪警二话不说,抢过传单就往学生脸上抽:"小赤佬,敢跟皇军作对?"一个戴眼镜的男生想理论,立刻被电棍戳中腹部,疼得弯下腰去。更残忍的是,伪警们开始故意冲撞推搡妇孺,王秀兰亲眼看见一个抱婴儿的母亲被推倒在地,孩子的哭声瞬间被淹没在混乱里。

"爹!"一声凄厉的哭喊划破嘈杂。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挣脱人群,扑向被伪警按在地上殴打的老汉——正是刚才被推倒的白头巾老人。少年攥起冻得发紫的拳头砸向伪警后背,却被另一个伪警反手抓住胳膊,"咔嚓"一声脆响,少年的惨叫让周围空气都凝固了。王秀兰只觉得心脏被狠狠攥住,怀里的儿子吓得浑身发抖,牙齿咬得咯咯响。

鲜血开始在冰面上蔓延。有的是被皮鞭抽破的额头,有的是被皮鞋踩伤的脚踝,更多的是从被捕者手腕上渗出的、挣扎时留下的伤痕。伪军队长掏出哨子猛吹,更多荷枪实弹的日本兵从市政府侧门涌出来,三八式步枪的刺刀在天光下闪着寒芒。他们不再满足于推搡,而是直接用枪托砸向不肯散开的人群。

"跑啊!往巷子里跑!"不知谁喊了一声,恐慌像瘟疫般扩散。王秀兰拉着儿子拼命往街角的胡同钻,身后传来密集的枪声——不是实弹,而是朝天鸣枪示警,但那"砰砰"的巨响还是让无数人腿软倒地。她回头望了一眼,广场中央已经躺了不少人,有的在呻吟,有的一动不动,而伪警们正用麻绳捆扎被捕的人,像捆牲口一样把他们推进卡车。那个戴眼镜的中学生被两个日本兵反剪双臂,嘴角淌着血,却还在朝围观的人群喊:"乡亲们,别怕!他们吓不住我们!"

卡车引擎的轰鸣声渐渐远去,留下满地黄泥、碎纸和暗红色的血渍。王秀兰躲在胡同深处的柴火垛后,直到寒风把儿子的哭声都冻得嘶哑,才敢探出头。几个幸存的学生正搀扶着受伤的老人往更隐蔽的地方走,地上散落着半张被踩烂的传单,上面"抗日救国"四个字被血浸透,像燃烧的炭块。

暴行并未吓倒真正的抗争者,反而让反抗的火种烧得更旺。

就在广场镇压发生的同时,地下党员老周正蹲在城郊一处废弃的砖窑里,借着马灯昏黄的光亮奋笔疾书。他面前摆着的,是刚刚由交通员冒死送来的现场记录:被捕人数约三十人,重伤七人,其中包括三名学生和一名怀抱婴儿的妇女;伪警使用了电棍、皮鞭和枪支威胁;日军直接参与**......每一个字都像烙铁,烫得老周指尖发颤。

"得赶紧把这些送到根据地去。"旁边的年轻交通员小陈搓着冻僵的手,眼睛里燃着怒火,"城里的印刷厂已经准备好,天亮前就能把揭露暴行的传单印出来。"

老周点点头,将写好的密信卷成细条,塞进一节空心的竹竿里。这封信不仅要详细描述镇压经过,还要附上几份带血的传单碎片和一张偷偷画下的被捕者名单。"记住,"他把竹竿交给小陈,"走水路,过封锁线时把竹竿绑在鱼篓底下。根据地的广播电台今晚就得把这事播出去,国际上的记者也得知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历代风云五千年请大家收藏:()历代风云五千年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夜色深沉,小陈背着鱼篓消失在运河边的芦苇丛中。与此同时,在根据地简陋的土坯房里,电台报务员小李正戴着耳机,焦急地等待着来自沦陷区的信号。墙上的马蹄表指向凌晨三点,突然,耳机里传来一阵微弱而规律的电码声。小李猛地坐直身体,抓起铅笔在纸上飞快记录——那是用特殊频率发来的紧急电报,每一个点划都浸透着鲜血。

根据地的反击如同精准的组合拳,在多个维度同时展开。

天亮时分,日伪控制的《庸报》正准备刊登"暴徒聚众滋事,皇军果断处置"的谎言,却发现街头巷尾已经贴满了新的传单。传单上不仅有镇压现场的详细描述,还有手绘的插图:被殴打的老人、哭泣的孩子、举着刺刀的日本兵,旁边配着触目惊心的文字:"这就是你们所谓的'共存共荣'!"更致命的是,传单末尾附上了部分被捕者的姓名和家庭情况——其中就有那个被打断胳膊的少年,他叫王根生,父亲是被日军炸死的铁路工人。

同一天下午,根据地的"新华广播电台"准时开播。播音员用沉痛而坚定的声音,向全国播报了津门镇压事件的真相。她念出每一个被捕者的名字,描述每一个暴行细节,最后呼吁:"同胞们,日伪的户籍统制是枷锁,**是兽行!唯有团结反抗,才能挣脱奴役!"广播的电波穿透日军的干扰,像种子一样撒向沦陷区的每个角落,王秀兰躲在自家地窖里,用一台改装过的旧收音机听到了广播,眼泪无声地滑落,却握紧了拳头。

更让日伪措手不及的是国际舆论的反应。根据地通过秘密渠道,将记载着镇压暴行的照片和文字材料传递给了驻上海、香港的外国记者。那些照片上,冻僵的血痕、孩子惊恐的眼睛、老人痛苦的表情,比任何文字都更有冲击力。美国《纽约时报》率先刊发了题为《华北沦陷区:和平请愿者遭血腥镇压》的报道,伦敦《泰晤士报》也跟进谴责"日军扶持的傀儡政权对平民使用暴力"。日本军部原本想通过户籍统制强化控制,却因一次镇压事件在国际上陷入被动,东京的内阁会议上,外相不得不尴尬地解释"地方治安部队的过度反应"。

民众的反抗在镇压后呈现出更坚韧的形态。

王秀兰再也没敢去登记户籍。她和几个邻居妇女自发组成了"互助组",轮流放哨,谁家需要出门买粮,就由其他人掩护。那个戴眼镜的中学生叫赵文轩,被关押三天后经地下党营救逃脱,伤还没好利索,就又开始在工人夜校里宣讲:"他们打我们,是因为怕我们!怕我们团结起来!"被打断胳膊的王根生,伤愈后跟着地下党学修收音机,专门帮乡亲们改装设备收听根据地广播。

日伪的户籍登记处变得门可罗雀。以前是排长队,现在是没人敢去。伪警们挨家挨户催逼,却发现很多人家要么"举家外出",要么干脆把户口本藏起来,报出的信息全是假的。王秀兰就曾对着上门的伪警哭穷:"俺男人上月被抓劳工死了,孩子也病得快不行了,哪还有心思登记啊......"说着说着就真的哭起来,吓得伪警赶紧躲开——他们怕沾上"晦气",更怕激起民愤。

寒风依旧呼啸,但津门城的地下,反抗的根系正在悄悄蔓延。当春天第一缕阳光照在广场的石阶上时,去年冬天的血渍早已被风雪冲刷干净,却在无数人心里刻下了不灭的印记。王秀兰牵着儿子走在去集市的路上,看见墙角新冒出的嫩绿草芽,突然听见身后传来稚嫩的歌声,是几个背着书包的孩子在唱根据地广播里的抗日儿歌,声音不大,却像清泉流过冰冻的河床。

她回头望了一眼市政府楼顶那面屈辱的太阳旗,又低头看了看儿子攥着半块窝头的小手——那手心里,仿佛正握着整个民族不屈的未来。而此刻,在遥远的根据地,老周们正在油灯下研究着新的计划,电台里不断传来沦陷区各地的消息:抗议虽被镇压,但反抗的种子已经生根,只待春雷乍响,便会破土而出,掀翻这铁蹄下的寒冬。

喜欢历代风云五千年请大家收藏:()历代风云五千年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