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都市白领 > 历代风云五千年 > 第252集:干扰设备的研制成功

历代风云五千年 第252集:干扰设备的研制成功

作者:竹晴园 分类:都市白领 更新时间:2025-07-24 20:29:16 来源:全本小说网

铁匣里的星火

第一章 窑洞夜话

夜色如浓稠的墨砚,将太行山深处的兵工厂染透。唯有几孔窑洞的窗棂漏出昏黄灯火,像沉眠巨兽微睁的眼。王承栋摘下眼镜,用打着补丁的袖口擦拭镜片上的雾气,指尖触到玻璃边缘的温热——那是煤油灯烤了太久的痕迹,带着一股淡淡的油烟味。

"王工,第三组电容耦合器调试完毕,现在接入主电路?"年轻技术员小李的声音从电路板后探出来,他举着一个裹着绝缘布的元件,指尖因紧张而微微发颤。窑洞深处,一台改装过的车床正"咔嗒咔嗒"转动,切削铝制外壳的金属碎屑在灯光下迸出细碎银芒,落进小李脚边的帆布兜里——那是他们收集起来准备回炉的边角料。

三个月前的场景突然在王承栋脑海里清晰起来。军区作战室的煤油灯跳动着,首长将一份情报拍在松木桌上,纸页边缘还带着前线送来时的硝烟味。日伪正在沦陷区推行"皇民化户籍统制系统",从日本运来的电子管设备正在北平、天津等城市组装,每个登记者都要按捺指纹、拍摄寸照,数据通过专线传输至中枢。更让人心头一紧的是,他们计划在城门、车站布设"身份核验终端",民众刷"良民证"时若信息"异常",终端会立即发出刺耳警报。

"必须让这些铁疙瘩变成废铁。"首长的拳头砸在桌面上,震得墨水瓶里的浮渣都晃了起来,"可咱们没有现成的干扰技术,苏联顾问留下的无线电教材里也没这玩意儿,只能自己啃硬骨头。"

这根"硬骨头"就落到了王承栋肩上。他曾是北平大学物理系的高材生,抗战爆发时揣着半本《电磁学原理》和一张皱巴巴的边区地图投奔根据地。此刻桌上摊开的情报图纸上,钢笔勾勒出日伪设备的结构:中央处理单元像个铁皮罐头,数据存储磁鼓画得像老式留声机,通信模块旁标着"450kHz载波频率"的字样——每个名词都像陌生的密码,在煤油灯下泛着冷光。

"小李,把示波器接过来。"王承栋的指尖划过电路板上一组缠绕的线圈,那是用缴获的电话线拆解后重绕的,"日伪设备用的是450千赫载波,我们要做个同频强干扰源,让他们的接收端饱和过载。"他指着一张手绘波形图,曲线末端用红笔画了个叉,"但干扰强度不能太大,太大了就成了明火执仗,得像蚊子叮牛,精准刺破他们的数据链。"

第二章 谐振腔之困

最难的关隘是核心元件"谐振腔"的制作。图纸上标注着"精密陶瓷腔体,电感线圈误差不超过0.1μH",可兵工厂连台像样的万用表都没有。王承栋带着小李蹲在铁匠炉旁,看老张用土法烧结陶瓷罐——把碎瓷片和黏土拌在一起,塞进用耐火砖搭的窑里烧三天三夜。出炉的陶罐表面坑坑洼洼,像被冰雹砸过的冬瓜。

"就这玩意儿能当谐振腔?"老张吐掉嘴里的旱烟杆,用铁钳夹起一个陶罐,"我看倒像你老家腌咸菜的坛子。"

王承栋没说话,接过陶罐用指关节敲了敲,听着"嗡嗡"的回声,忽然想起北平琉璃厂古玩店里的青花瓷。他让小李把铜丝绕在陶罐外,一圈、两圈......绕到第三十七圈时,示波器上的波形突然跳了一下。"停!"王承栋喊住小李,"就这个匝数,试试耦合效果。"

第一次测试在凌晨一点。当他们把绕好线圈的陶罐接入电路时,整个窑洞的灯光猛地暗了一下。紧接着,谐振腔里冒出一股青烟,伴随着"啪"的爆响,陶罐炸开了一道裂纹。小李被呛得直咳嗽,眼泪混着烟灰往下流:"王工,又......又烧穿了。"

王承栋蹲在灰烬前,捡起一块烧黑的陶瓷碎片。指尖摩挲着粗糙的边缘,忽然想起老家城隍庙屋檐下的铜铃铛——幼时他总爱用石子敲打铃铛,不同角度敲击会发出不同音调,后来先生说那是"共振"。他猛地站起来,窑洞里的煤油灯被带起的风晃了晃,光影像水波般在土墙上晃动。

"有了!"他抓起桌上的铅笔,在草纸上飞快画着,"我们做个可调式共振装置,就像胡琴定弦一样,通过改变电感线圈的匝数来匹配频率。"他指着图纸上一排竹片,"用竹片做骨架,棉线缠绕铜丝当滑动变阻器,这样就能手动调节电感量了。"

于是窑洞里多了一排奇怪的"乐器"。每当调试频率时,王承栋就带着技术员们围在示波器前,像弹琵琶般拨动棉线。"往左拨半圈......停!看波形!"小李盯着示波器屏幕,屏住呼吸。当某个瞬间,屏幕上平滑的正弦曲线突然扭曲成杂乱的锯齿时,整个窑洞都响起压抑的欢呼,惊飞了梁上筑巢的燕子。

第三章 铁匣"惊蛰"

"组长,外壳冲压好了!"后勤科的老张抱着一个铁皮匣子走进来,匣子表面焊着简陋的散热片,像披了层鳞甲。王承栋接过来,触手冰凉,却觉得掌心发烫——这台被命名为"惊蛰"的干扰设备,长不过三十厘米,重约五公斤,铁匣上用钢针刻着小小的"王"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历代风云五千年请大家收藏:()历代风云五千年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试运行在凌晨三点。王承栋将一根磨尖的钢筋伸出窑洞,权当天线,连接到设备的输出端。当他按下那个用子弹壳改制的开关时,隔壁通讯班突然传来惊呼声。"怎么回事?广播全是杂音!"通讯员抱着收音机冲进来,机子还在"滋滋啦啦"响,像装满了炒豆子。

"成功了!"小李跳起来,脑袋"咚"地撞在窑洞顶的横梁上,却顾不上疼,只是盯着示波器。屏幕上,代表日伪通讯频率的波形正在剧烈抖动,像被投入石子的水面,时而拱起尖峰,时而砸出凹谷。王承栋伸手按住小李的肩膀,指腹能感觉到他肩胛骨的颤抖:"别高兴太早,还得测试持续工作状态。"

接下来的七天七夜,兵工厂变成了燃烧的熔炉。铁匠炉日夜不熄,火星溅在锻打外壳的铁砧上,像撒了一把红小豆;妇女们围坐在窑洞前,用缝纫机缝制帆布套,针脚细密得能挡住风;王承栋则守在装配台前,检查每一台设备的焊点——他用放大镜照着电路板,连米粒大的焊锡疙瘩都要磨平。有次小李看见他用牙咬断焊锡丝,嘴角沾着银色的碎屑,想说什么却又咽了回去。

运输计划在第七天傍晚敲定。"走'太行线',经娘子关到天津。"王承栋将十二台"惊蛰"装入特制木箱,箱底垫着厚厚的稻草,上面盖着晒干的黄芪和党参,"每个箱子伪装成药材货担,接头点定在卢沟桥畔的老槐树下,暗号'秋分收枣'。"

老张拍了拍胸脯,他身后的战士们已换上粗布商服,腰间缠着拆卸成零件的"惊蛰",帆布套上还沾着甘草的甜味。"王工放心,"老张的烟嗓带着沙哑,"就算掉了脑袋,设备也得给您送到租界里的联络点。"队伍出发时,月光正爬过太行山的脊梁,把战士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一串移动的铁匣。

第四章 星火初燃

目送运输队消失在山坳后,王承栋靠在窑洞门口,忽然一阵眩晕。小李递过一碗红薯粥,他才发现自己已经一天没吃东西了。粥很烫,烫得他眼眶发酸。远处传来几声犬吠,山风掠过树梢,带着初秋的凉意,吹得窑洞外悬挂的铜铃"叮叮"作响——那是用弹壳改的风铃,是战士们为了讨个吉利挂的。

半个月后的清晨,密电员冲进窑洞时,王承栋正在绘制"惊蛰"改进版图纸。"天津来电!"年轻的密电员脸颊通红,展开的纸条上用米汤写着字,在煤油灯下显影成"惊蛰已入土,新芽破土生"。旁边还夹着一张偷拍的照片,用薄纸小心地糊在纸片上。

照片上是日伪设在天津南市的户籍登记处。长长的队伍排在青石板路上,民众们缩着脖子,却不像往常那样惶恐。窗口的电子核验终端前,几个穿制服的技术员正围着机器团团转,其中一人拿着螺丝刀猛敲外壳,另一人对着听筒大喊,可终端屏幕上只有一片雪花,像落满了细碎的盐。队伍里有个戴毡帽的老汉,嘴角似乎藏着一丝笑意。

王承栋把照片贴在窑洞的土墙上,旁边是他新画的图纸。图纸上,"惊蛰"的谐振腔改成了可旋动的铜制圆筒,天线部分画着类似蝴蝶翅膀的纹路。煤油灯的光映在铅笔线上,像一条蜿蜒的星火之路,从太行山的窑洞出发,穿过层峦叠嶂,延伸到沦陷区的街巷深处。

他听见窑洞外传来脚步声,是小李抱着新拆的电子管过来了。"王工,张家口那边又缴获了一批零件,这次有几个好的滤波电容!"年轻人的声音里带着雀跃。王承栋点点头,拿起放大镜凑近图纸,忽然发现铅笔线的末端,不知何时被他画了一颗小小的星。

山风又起,吹得窑洞顶上的野草沙沙作响。远处的山谷里,隐隐传来兵工厂车床转动的声音,像大地的心跳。王承栋知道,这只是开始。当更多的"惊蛰"在夜色中苏醒,当电磁波的轰鸣穿透日伪的铁幕,那些被户籍统制锁住的城市,终将像被春雷唤醒的土地,迸发出破土而出的力量。而他们此刻在窑洞里打磨的每一颗螺丝、焊接的每一根导线,都是点燃这片星火的燧石。

喜欢历代风云五千年请大家收藏:()历代风云五千年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