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都市白领 > 历代风云五千年 > 第224集:明朝九边军户与户籍世袭危机

《边尘:宣府镇的军户挽歌》

第一章 残阳如血照孤城: 宣府镇,鸡鸣山下,洋河之滨。嘉靖二十三年的这个秋天,风似乎比往年来得更早,也更凛冽。铅灰色的云层低低地压在城头,将那面绣着“明”字的大旗吹得猎猎作响,却也透着一股挥之不去的萧索。

陈老实,人如其名,是宣府镇万全右卫一名普通的军户。他今年刚满四十,鬓角却已染上了霜色,脸上的皱纹深如刀刻,那是风沙与岁月共同的杰作。此刻,他正佝偻着背,在自家那不足五亩的薄田上,费力地收割着最后一茬勉强成熟的粟米。

田里的土,干得像块板,刨下去都能听见“咔嚓”的声响。粟米的秸秆细瘦,谷穗更是稀稀拉拉,捧在手里轻飘飘的,没什么分量。陈老实叹了口气,直起腰,捶了捶酸痛的腰背,目光投向不远处的卫所城墙。

城墙斑驳,砖石上布满了弹痕与风化的痕迹,仿佛一位历经沧桑的老兵,默默矗立在那里,见证着岁月的流逝。城头上,偶尔有几个无精打采的士兵走过,甲胄锈迹斑斑,步伐拖沓,哪里还有半分军人的英武之气。

这就是宣府镇,明朝九边重镇之一,屏卫京畿的重要门户。想当年,太祖皇帝定下军户世袭之制,“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军户们战时为兵,闲时为农,屯田自养,何等的规划周详。可如今,不过百余年过去,这制度却像这眼前的粟米一样,早已失去了往日的生机。

陈老实的祖上,是跟着徐达大将军打天下的老兵,因功被编为军户,世代驻守宣府。到他这一辈,已经是第五代了。他还记得小时候,爷爷常跟他讲起当年卫所的盛况:屯田遍野,炊烟袅袅,士兵们训练有素,甲仗鲜明,蒙古人不敢轻易犯边。可现在,一切都变了。

“爹,饭熟了。”一个稚嫩的声音打断了陈老实的思绪。他回头,看到自己的小儿子陈小石头,端着一个豁了口的陶碗,碗里是稀得能照见人影的粟米粥,上面飘着几片野菜叶子。

小石头今年才八岁,却瘦得像根豆芽菜,胳膊腿细得仿佛一折就断。他怯生生地看着父亲,眼神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恐惧。在这边境之地,恐惧是刻在骨子里的东西,既是对蒙古骑兵的恐惧,也是对生活的恐惧。

陈老实接过碗,却没舍得喝,只是摸了摸儿子的头,声音沙哑地说:“小石头,先给你娘送去,她身子弱。”

他的妻子,前几日又咳血了。这在边镇,不是什么稀罕事,常年的苦寒与营养不良,让许多军户妇人都患上了这样的痨病。可陈老实没钱请医问药,只能眼睁睁看着妻子的身体一天比一天差。

“爹,王里正又来催军丁册了。”小石头小声说,“他说明天再交不上你和大哥的丁口文书,就要报上去,说我们家‘逃丁’了。”

陈老实的心头猛地一沉。

大哥陈大栓,今年二十岁,本该是顶门立户的壮丁,也是按军户户籍该登记在册的“军丁”。可大栓早在半年前就跑了。

不是逃跑,是“逃丁”。

这在军户中,已经是公开的秘密。

第二章 军丁虚额与逃亡路

大栓为什么跑?

陈老实心里清楚。

首先是活不下去。

他们家的军田,原本按祖制应该有五十亩。可现在呢?连五亩都不到。剩下的地去哪儿了?被那些镇守太监、总兵官、卫所军官们,以各种名义侵占了。他们是“豪强”,是“势要”,手里有权有势,军户们根本不敢反抗。

起初,是“投献”。有些小军官,会哄骗或者强迫军户把土地“投献”到他们名下,说是可以免除一些徭役,实际上就是白占。后来,干脆就是强占。卫所的屯田,大片大片地被圈占,变成了军官们的私产,或者租给流民耕种,收取高额的租金。而像陈老实这样的普通军户,分到的土地越来越少,越来越贫瘠,连自己都养活不了,更别说还要承担沉重的军役和赋税。

其次是军役太重。

作为军户,不仅要种地,还要服兵役。平时要参加训练,修建城墙、堡垒,运送粮草,战时更是要披甲上阵,冲锋陷阵。而这些军役,往往是无偿的,或者只有极少的一点粮饷,还常常被各级军官克扣。

大栓去年就被征调去修长城,一去就是三个月。回来的时候,人瘦了一圈,身上还带着伤。那点微薄的口粮,根本不够路上吃的,他是靠沿途乞讨才勉强回来的。回来之后,家里的地没人种,荒芜了,秋天几乎没收成。

更让人心寒的是,军户的身份是世袭的。生下来就是军户,死了还是军户,子子孙孙,永远也摆脱不了。大栓不想一辈子困死在这贫瘠的土地上,不想像他父亲一样,到老了连老婆孩子都养不活,更不想将来自己的孩子也要走这条路。

所以,他跑了。跟着几个同乡,偷偷离开了宣府镇,往南边去了,说是要去口外找个地方垦荒,或者干脆去做个流民,也比在这里当军户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历代风云五千年请大家收藏:()历代风云五千年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陈老实知道儿子的选择,他没法阻止,也不忍心阻止。他只是觉得心里堵得慌,像压着一块大石头。

“逃丁”的后果是严重的。按照大明律,逃丁要被抓回来杖责,然后发回原籍继续当军丁。如果抓不回来,就要由同里的其他军户“勾补”,也就是让其他人家出人来顶替。这也是里正王老虎催得紧的原因,他怕担责任。

可陈老实去哪里找大栓?就算找到了,又能怎么样?把他捆回来,继续过这看不到希望的日子吗?

他看着手里的空碗,又看了看儿子瘦弱的身躯和远处破败的卫所,一股深深的无力感笼罩了他。

这不仅仅是他一家的困境。在宣府镇,乃至整个九边,“军丁虚额”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

卫所的户籍档案上,登记的军丁数目还是那么多,甚至比太祖皇帝时期还要“可观”。可实际上,有多少是“实额”?又有多少是“虚额”?

军官们为了冒领军饷,为了向上级虚报功绩,往往会在户籍册上做手脚,多报、虚报军丁数目。而那些真正的军丁,却因为不堪重负而纷纷逃亡。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户籍上的数字越来越“好看”,可实际上的兵力却越来越虚弱,边防力量也越来越衰退。

朝廷不是不知道这个问题。这些年来,也多次派官员下来“核查军户户籍”,试图扭转这种局面。

最近的一次,是去年冬天,朝廷派了一个叫张诚的御史,来宣府镇“清军”。

第三章 御史清军与阳奉阴违

张御史来了,排场不小。前呼后拥,锦旗招展,直奔宣府镇总兵府。

宣府总兵李隆,是个沙场宿将,脸上一道长长的刀疤,看着挺吓人,可在张御史面前,却显得格外“恭顺”。

“张御史远道而来,辛苦辛苦。此番清军,乃朝廷大计,下官定当全力配合,确保万无一失。”李隆堆着笑脸,亲自为张御史斟茶。

张御史捻着胡须,一副正气凛然的样子:“李总兵客气了。某奉圣谕,前来宣府清理军伍,核查户籍,此乃为朝廷整饬边防,不容有丝毫懈怠。还望李总兵及各位同僚,如实相告,勿要隐瞒。”

“那是自然,那是自然。”李隆连连点头。

可实际上呢?

张御史的“清军”,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是一场闹剧。

他住在总兵府,每天锦衣玉食,接受着各级官员的“孝敬”。所谓的核查,也只是坐在衙门里,看看卫所送来的户籍档案,问问那些被叫来的里正、甲首。

那些里正、甲首,哪个不是人精?早就被卫所的军官们打点好了,在张御史面前,自然是“实话实说”——当然,是按照军官们教的“实话”来说。

“启禀御史大人,我等卫所军丁,皆系太祖皇帝钦定,世代忠良,安土重迁,岂有逃亡之理?户籍所载,俱是实数,不敢有虚。”

“是啊是啊,御史大人明鉴,我等里甲,年年核查,军丁俱在,并无缺额。”

张御史听着这些话,看着眼前一本本“整齐划一”的户籍黄册,上面的字迹工整,印章清晰,似乎真的没什么问题。他哪里知道,这些黄册,很多都是卫所临时伪造或者篡改的,那些逃亡的军丁,名字还赫然在列,只是后面标注了“病故”、“出差”、“调防”等各种借口。

偶尔,张御史也会心血来潮,说要去下面的卫所、堡寨看看。

这可把李隆等人忙坏了。他们提前通知各个卫所,把那些空着的营房打扫干净,把能找到的几个老弱病残的军丁集中起来,穿上相对整齐的衣服,站在那里充数。还特意挑选了一些“军田”,那些实际上已经被军官们侵占,但表面上还挂着军户名字的土地,指给张御史看。

“御史大人您看,这是某军户的田,长势多好。”

“这是某军丁,虽然年纪大了些,但依然忠心耿耿,坚守岗位。”

张御史看着眼前“井然有序”的景象,听着李隆等人的“汇报”,满意地点点头。他觉得自己这次清军很有成效,宣府镇的军户管理还是不错的,虽然可能存在一些小问题,但大体上是好的。

至于那些真正逃亡的军丁,那些被侵占的土地,那些隐藏在繁华表象下的苦难与危机,张御史看不到,也不想看到。他来这里,是为了完成任务,是为了向朝廷交差,至于实际效果如何,似乎并不那么重要。

陈老实也被里正王老虎叫去“应付”了一次。

王老虎把他拉到一边,低声威胁:“陈老实,等会儿御史大人问话,你知道该怎么说吧?就说你儿子大栓,前几日被派去怀来卫出差了,过些日子就回来。听见没有?要是敢胡说八道,坏了老子的事,有你好果子吃!”

陈老实看着王老虎凶神恶煞的样子,又看了看旁边几个虎视眈眈的衙役,心里一阵发寒。他只能默默地点点头。

见到张御史,陈老实紧张得浑身发抖,头都不敢抬。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历代风云五千年请大家收藏:()历代风云五千年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