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乱世之始:八王之乱与民族内迁的叠加
(一)西晋王朝的脆弱根基
西晋(265—316年)作为魏晋南北朝分裂时期中短暂统一的王朝,建国之初便埋下隐患:
-门阀政治:司马氏依赖士族支持篡魏,建国后实行“九品中正制”
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的固化阶层,皇权与士族矛盾尖锐。
-宗王出镇:晋武帝为巩固统治,大封司马氏宗室为王,并赋予军事、行政实权,形成“宗王势力割据”
的潜在危机。
-民族问题:自东汉以来,北方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史称“五胡”
)因战乱、灾荒或朝廷招抚不断内迁,至西晋时已分布于关中、并州(今山西)等地,人口占比可达三分之一。
晋廷对其采用压迫政策,如征为兵户、掠为奴婢,激化民族矛盾。
(二)八王之乱:耗尽中原元气的内斗
290年晋武帝去世后,白痴皇帝晋惠帝继位,皇后贾南风掌权,引发宗室诸王争夺中央政权的混战,史称“八王之乱”
(291—306年):
-过程:核心参与者为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八王(实际涉及更多宗王),混战持续16年,历经三个阶段:贾后专权引发的诸王攻伐(291—299年)、赵王伦篡位后的天下征讨(300—301年)、东海王司马越最终掌权(302—306年)。
-后果:
-直接导致中原“数十万众,弃之死地”
(《晋书》),士兵死亡超数十万,洛阳、长安等重镇屡遭洗劫,经济崩溃,“千里无烟,人相食”
-晋廷为平叛,大量征调内迁民族武装(如匈奴刘渊、羯族石勒),引狼入室,加速政权崩溃。
二、五胡乱华:北方政权的剧烈更迭
(一)从“汉赵”
到“北魏”
百余年间的十六国混战
304年,匈奴贵族刘渊在并州建立“汉国”
(后改赵,史称“前赵”
),率先揭开北方民族政权割据的序幕。
至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共出现约20个政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十六国”
(源自北魏史学家崔鸿《十六国春秋》)包括:
政权民族建立者存续时间核心区域重要事件
汉赵(前赵)匈奴刘渊304—329年关中、并州311年攻破洛阳(永嘉之乱),316年灭西晋
后赵羯石勒319—351年河北、中原石勒称帝,推行“胡汉分治”
石虎统治残暴引发冉闵杀胡
前秦氐苻健351—394年关中、凉州苻坚任用王猛改革,376年统一北方,383年淝水之战败于东晋
后秦羌姚苌384—417年关中姚苌杀苻坚自立,后为刘裕北伐所灭
西秦鲜卑乞伏国仁385—431年陇西与后秦、胡夏长期混战,后被胡夏所灭
前燕鲜卑慕容部慕容皝337—370年辽东、河北慕容恪辅政时强盛,后为前秦所灭
后燕鲜卑慕容部慕容垂384—407年河北、山东慕容垂重建燕国,参合陂之战败于北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