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 > 第19章 名将双星的终局之战与皇室恩怨的血色终章

上回书说到,安史之乱的烽火早已烧透了大唐王朝的半壁江山,而这乱世棋局上的棋子,正被命运的手搅得愈发纷乱。

郭子仪在河东的军帐里,正对着地图推演战局。案上的油灯忽明忽暗,映着他鬓边新添的白发——朔方军刚在河阳与史思明的叛军鏖战三日,斩了敌将三千,可他望着帐外伤兵的呻吟,眉头依旧锁得很紧。史思明那厮用兵如鬼魅,前几日还在洛阳城外摆开阵势,转天就派轻骑偷袭了唐军的粮道,害得士兵们啃了两天干硬的麦饼。郭子仪用手指在地图上重重一点,对着副将道:“明日分兵三路,一路佯攻洛阳,引他主力出动;另外两路绕到后方,烧了他的粮仓!”声音里带着老将的沉稳,却也藏着不容置疑的锋芒。

千里之外的太原,李光弼正站在城墙上调试新造的投石机。这器械比当年守太原时又改进了几分,石弹能飞出三里地,砸在地上能陷出半尺深的坑。他望着远处叛军的营寨,嘴角勾起一抹冷笑——史思明派使者来劝降,说要与他“共分河北”,他当场把劝降书烧了,还让使者带话:“有种就来攻城,我这投石机正缺靶子!”帐下的士兵都知道,这位李将军看着沉默寡言,骨子里比谁都硬,当年在常山能饿着肚子死守孤城,如今手里有了新武器,更不会给叛军半分机会。

而在平原郡的残破城楼上,颜真卿正用绑着绷带的手,写下给各州郡的檄文。他的左手在一次突围中被流矢射穿,至今握笔时还在发抖,可笔下的字依旧力透纸背,“贼寇虽凶,终是逆天而行;我等虽弱,心存家国便有万钧之力”。身旁的小吏看着他手腕上渗出的血染红了纸页,忍不住劝道:“大人,歇会儿吧。”颜真卿却摇摇头,指着城下正在操练的义军:“他们拿锄头的手都能握刀,我这点伤算什么?”他知道,这乱世里,笔墨与刀剑同样重要——檄文能聚人心,正如刀剑能退敌寇。

长安城里的太极宫,早已没了开元年间的繁华。唐肃宗李亨坐在偏殿里,听着李辅国汇报成都的动静。“太上皇近日总在夜里哭,说想回长安看看。”李辅国低着头,声音里带着几分刻意的挑拨,“还让旧部偷偷送了些书信给河西节度使,怕是……”李亨猛地一拍桌,青瓷笔洗摔在地上,碎成几片:“他还不死心?”他起身走到窗前,望着宫墙外灰蒙蒙的天,心里像压着块石头——收复长安的捷报刚传来时,他曾想过迎父亲回京,可李辅国总在耳边念叨“放虎归山”,如今看来,这对父子的隔阂,怕是再也填不平了。

成都的行宫里,李隆基正对着铜镜发呆。镜中的老人须发皆白,眼角的皱纹深如沟壑,哪里还有半分当年“三郎”的风采?他摩挲着镜匣里那支杨贵妃留下的钿盒,钿盒的珍珠宝石早已失去光泽,却被他摩挲得温润。有宦官来报,说肃宗派人送来了新酿的蜀酒,他却挥挥手:“拿走吧,我喝不惯。”他想念长安的梨花酒,想念曲江池畔的风,更想念那个陪他喝了一辈子酒的人。可如今,长安是儿子的长安,他这个太上皇,不过是蜀地的一个过客。

而叛军营里的史思明,正搂着新纳的姬妾饮宴。帐外传来探马的消息,说郭子仪的军队正在渡河,他却满不在乎地灌了口酒:“让他来。”转头对身边的谋士道,“传令下去,明日把安庆绪那小子的人头送到唐军阵前,就说我帮朝廷‘清理门户’。”他笑得狡黠,像只盘算着猎物的狐狸——安禄山死后,他的儿子安庆绪是个废物,这“大燕”的江山,早该姓史了。

这大唐的天下,此刻正被无数股力量拉扯着:前线的刀光剑影,朝堂的明争暗斗,文人的纸笔丹心,百姓的颠沛流离。郭子仪能否一鼓作气收复洛阳?李光弼的投石机能否砸破史思明那老小子的野心?颜真卿的檄文能否聚起更多忠义之士?李亨与李隆基这对父子,终将以怎样的方式收场?而那反复无常的史思明,又会在这乱世里掀起怎样的波澜?

风云变幻间,有人在战火里坚守,有人在权力中迷失,有人用生命书写忠义,有人用阴谋算计天下。这爱恨交织、情仇纠缠的大唐,下一幕又将上演怎样的惊心动魄?

一、邺城之战:郭子仪的"水攻奇谋"与猪队友的神坑操作

乾元元年的冬天,邺城城外的漳河结了层薄冰,寒风卷着雪沫子,打在六十万唐军的铠甲上,发出“簌簌”的声响。九大节度使的营帐连亘十里,旌旗在铅灰色的天空下猎猎作响,把这座被安庆绪占据的孤城围得水泄不通。

安庆绪扒着邺城的垛口往下看,腿肚子抖得像筛糠。城外的唐军密密麻麻,从东门望到西门,全是攒动的人头和闪烁的刀光,连漳河对岸的树林里都藏着伏兵,鸟雀飞过都要被箭射下来。他回头对着亲信哭嚎:“完了完了!这么多人,就是填也能把邺城填平了!这城守不住了!”

手下赶紧递上笔墨,劝他向史思明求救。安庆绪握着笔的手直打颤,写出来的字歪歪扭扭,全是“史将军救命”“若能解围,愿将河北之地尽献”之类的话,末了还不忘画个血手印,活像个被逼到绝路的泼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请大家收藏:()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信使快马加鞭赶到范阳,史思明看了信,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他早等着这一天了——安庆绪这小子无能,正好借唐军的手除掉他,自己再坐收渔利。当下拍着桌子喊:“备兵!本王亲自去救邺城!”十三万大军即日开拔,旌旗上“史”字打得老远就能看见,却在离邺城还有百里的地方停了下来,只派少量骑兵袭扰唐军粮道,摆明了要坐山观虎斗。

郭子仪在中军帐里看得明白,这史思明是想等他们和安庆绪两败俱伤。他围着地图转了三圈,忽然一拍大腿:“有了!”转身对李光弼等节度使笑道,“邺城地势低,漳河就在城外,咱们引河水灌城,保管让安庆绪和史思明都变成落汤鸡!”

这计策一出,众将纷纷叫好。士兵们连夜扛着沙袋修堤坝,凿冰开渠,把漳河的水往邺城方向引。冰冷的河水在渠里哗哗流淌,眼看着堤坝越修越高,只要再垒最后三层沙袋,打开闸门,邺城就得变成一片泽国。郭子仪站在堤坝上,望着远处邺城的城楼,眼里闪着光:“不出三日,咱们就能喝庆功酒了!”

可就在这节骨眼上,监军鱼朝恩带着几个宦官,摇摇摆摆地进了营。这鱼朝恩是唐肃宗身边的红人,脸上堆满假笑,肚子挺得像个皮球,手里的拂尘甩得比谁都欢。他哪懂什么兵法?见唐军围了邺城半个月没动静,早就急着抢功劳,跑到唐肃宗面前一顿忽悠:“陛下,郭子仪那水攻太慢了!六十万大军围着一座孤城,传出去让人笑话!依奴才看,直接攻城,三天就能拿下邺城,活捉安庆绪!”

唐肃宗本就对郭子仪手握重兵有些忌惮,听鱼朝恩说得天花乱坠,当即下旨:“罢黜水攻,即刻攻城!”

圣旨一下,唐军立马乱了套。九大节度使谁也不服谁,没有统一指挥,你攻东门我打西门,兵力分散得像撒芝麻。史思明在远处看得清楚,趁唐军阵型混乱,突然亲率十三万大军杀了过来。他的骑兵像黑风一样卷进唐军阵中,唐军没料到叛军来得这么快,顿时溃不成军。

更倒霉的是,撤退时突然刮起狂风,飞沙走石打得人睁不开眼。唐军士兵在黑暗中分不清敌我,只顾着往后跑,自相践踏的惨叫声此起彼伏,盔甲、兵器丢得满地都是,漳河岸边的冰面都被踩碎了,不少人掉进冰窟窿里,瞬间冻成了冰坨。

郭子仪在乱军中杀开一条血路,看着溃散的军队,气得直跺脚,钢牙咬得咯咯响:“大好局势!全被这阉货毁了!”他想收拢残兵再战,可手下的士兵早就跑散了,只剩下几百亲兵护着他往后退。

而鱼朝恩呢?早就带着宦官们躲在后面,见势不妙先跑了。回到长安,他反倒跪在唐肃宗面前哭哭啼啼,把黑锅全扣在郭子仪头上:“陛下!都是郭子仪指挥不力!他放着好好的城不攻,偏要搞什么水攻,耽误了战机不说,还让叛军钻了空子!若不是奴才跑得快,恐怕就要被他连累了!”

唐肃宗本就对败仗怒火中烧,听了这话,当即下旨解除郭子仪的兵权,让他回长安赋闲。

郭子仪接到旨意时,正在整理残部的花名册。那些名字,有的打了勾(阵亡),有的画了圈(失踪),密密麻麻写满了几大张纸。他望着窗外飘落的雪花,缓缓摘下头盔,露出满头白发,叹了口气:“我郭某征战一生,不怕死在沙场,就怕被自己人背后捅刀子啊。”

就这样,这位平定安史之乱的擎天柱,立下赫赫战功却遭构陷,带着一身疲惫回了长安……。

而邺城的战火依旧燃烧,史思明趁机吞并了安庆绪的残部,势力愈发壮大,大唐的平叛之路,又被这荒唐的内斗,拖进了更深的泥潭……。

二、李光弼的"河阳保卫战":教科书级别的防守艺术

邺城之战的硝烟还没散尽,史思明的铁骑已如黑云压境,直逼洛阳。河阳成了拱卫东都的最后一道屏障,城楼上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却掩不住守军的仓皇——李光弼临危受命赶来时,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幅景象:城墙多处坍塌,士兵们穿着破烂的铠甲,手里的兵器锈迹斑斑,粮仓的钥匙一打开,里面的米缸见底,只剩下几袋发霉的谷子。

“报——”军需官跪在地上,声音发颤,“李将军,城中能战的士兵只有两万,还多是邺城溃退下来的残兵,粮草……只够撑十天。”

部将们围着沙盘唉声叹气,有人搓着手说:“要不……咱们弃城吧?河阳太小,根本挡不住史思明的十万大军。”

李光弼却弯腰从地上捡起一支断箭,“噗”地插进面前的土中,箭杆笔直,锋芒锐利。他环视众人,声音不高却带着千钧之力:“从今日起,这箭就是界碑。谁要是敢后退一步,谁要是敢提‘弃城’二字,就跟这支箭一样,钉在这儿!”

第二日清晨,史思明的大军就到了河阳城下。他骑着一匹西域宝马,在阵前耀武扬威,见城楼上的唐军稀稀拉拉,忍不住放声大笑:“李光弼,你就这点人?还不够我塞牙缝的!识相的赶紧开门投降,我还能赏你个一官半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请大家收藏:()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骂声刚落,他忽然对手下说:“把咱们的战马都牵到河边洗澡,让城里的人瞧瞧,我史思明的马,都比他们的兵多!”

一千多匹战马被赶到黄河边,个个膘肥体壮,鬃毛油亮,在水里扑腾着嘶鸣,场面蔚为壮观。城楼上的唐军看得眼都直了,有新兵忍不住嘀咕:“这么多马,冲过来咱们可挡不住……”

李光弼却站在垛口,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他转头对亲卫说:“去,把军中所有母马都牵到城楼上来,马驹子留在马厩里别喂饱。”

亲卫虽疑惑,还是照办了。不一会儿,几十匹母马被拴在城楼的栏杆上,这些马刚生过马驹,此刻见不到崽子,又听着对岸公马的嘶鸣,顿时焦躁起来,仰着脖子“咴咴”直叫,声音又急又响。

对岸的公马一听母马的叫声,顿时乱了套。有的挣脱缰绳,有的在水里直打转,没过多久,竟有几百匹公马不顾一切地跳进黄河,劈波斩浪游向河阳城楼,隔着城墙对着母马刨蹄子——连畜生都经不住这般诱惑,哪管什么主人的命令?

史思明在阵前看得目瞪口呆,等反应过来,气得哇哇大叫,抄起马鞭劈头盖脸打向身边的马夫:“废物!连几匹马都看不住!李光弼你这阴招!有种出城来战!”

城楼上的李光弼笑得更欢了:“史思明,兵不厌诈!你的马想归顺大唐,我总不能拒之门外吧?”

这还只是开始。李光弼知道,光靠小聪明赢不了持久战,他琢磨出一套“跳刀战术”。从两万士兵里挑出五百个亡命徒,个个身材精悍,每人发一把尺余长的短刀,刀柄缠着防滑的布条。他亲自带着这些人在城楼上演练:“等叛军架云梯攻城,你们不用管别的,就从垛口跳下去,专砍他们的腿!记住,落地就滚,别让他们的长矛捅着,砍翻一个够本,砍翻两个赚一个!”

敢死队员们听得热血沸腾,拍着胸脯喊:“将军放心!拼了!”

几日后,史思明果然下令攻城。叛军扛着云梯往上冲,刚爬到一半,突然从城楼上跳下一群黑影,落地时“咕噜噜”滚到云梯下,手里的短刀“唰”地出鞘,对着叛军的小腿、脚踝一阵乱砍。叛军猝不及防,好多人从云梯上摔下来,摔断了胳膊腿,没摔下来的也被砍得惨叫连连,看着脚下这群像疯狗似的唐军,吓得魂飞魄散。

这招“跳刀战术”成了史思明的噩梦。每次攻城,叛军都得先掂量掂量——云梯能不能架稳是次要的,就怕脚底下突然冒出个拿刀的疯子。有次他派最精锐的“曳落河”冲锋,结果被敢死队砍倒一片,连带队的将领都被削掉了半只脚掌,哭着喊着往后退。

河阳保卫战就这么硬生生拖了两年。李光弼带着两万残兵,靠着奇谋妙计和死战到底的狠劲,把史思明的十万大军死死挡在黄河对岸。城里的粮草吃完了,士兵们就挖野菜、煮树皮;盔甲破了,就用铁片补;有人想逃跑,看到城墙上那支依旧笔直的断箭,又默默回了营房。

史思明攻得越急,败得越惨,到最后连他自己都纳闷:“这河阳是块铁打的?李光弼是个阎王爷转世?”他哪知道,支撑唐军的从来不是兵力,是李光弼那句“后退者钉死”的誓言,是城楼上母马引来的公马,是敢死队员手里那把豁了口的短刀——这些看似零散的碎片,拼出的是乱世里最硬的骨头。

这场以少胜多的保卫战,后来成了军事史上的奇迹。而河阳城头的风,依旧吹着,像在诉说着一个道理:有时候,决定战争胜负的,从来不是人数多少,是有没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

三、皇室风云:李隆基的凄凉晚年与李亨的心病

成都的行宫,原是蜀地藩王的旧宅,虽也算轩敞,却总透着股挥之不去的潮湿。李隆基坐在窗前的竹椅上,看阶下的青苔爬满了石缝,像极了他鬓角蔓延的白发。高力士被流放巫州的那天,老太监跪在地上磕了三个响头,说“奴才还会回来伺候陛下”,可这一等,就是三年,连个音讯都没有。身边的旧人走的走、死的死,如今只剩下两个怯生生的小宫女,连给他梳发都总扯到发根。

那日午后,阳光透过窗棂,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李隆基忽然想起杨贵妃剥荔枝的模样,那果肉莹白,沾着她指尖的香,便对宫女说:“去,寻些荔枝来。”

小宫女红了眼眶,“噗通”跪下:“太上皇,如今兵荒马乱的,驿道早断了,哪还有快马送荔枝啊?就是蜀地本地的荔枝,也被乱兵抢光了……”

他愣了愣,抬手摸了摸自己的脸颊,才发现不知何时已挂满了泪。“是啊,什么都没了。”他望着窗外灰蒙蒙的天,声音轻得像叹息,“玉环没了,阿蛮(乐师)没了,连能为我剥荔枝的人,都没了……”更没了的,是曲江池畔的诗会,是大明宫的《霓裳羽衣》,是那“稻米流脂粟米白”的盛世——那些他曾以为会永远持续的繁华,原来碎起来,比蜀地的瓷碗还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请大家收藏:()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后来长安收复,李隆基被迎回京城,却没能再踏入大明宫一步,而是被安置在兴庆宫。这座宫苑曾是他当太子时的居所,院里的那棵梧桐,还是他亲手栽的,如今已长得遮天蔽日。李亨隔三差五就派人送来绸缎、点心,使者每次都弯腰说“陛下问太上皇安”,可那眼神里的疏离,像一层冰,冻得人心里发寒。

有回李隆基在楼上凭栏,见楼下走过几个禁军士兵,都是当年跟着他征战过的旧部,便让宫女往下扔了几匹绸缎,笑着说“给兄弟们做件新衣裳”。这事传到李亨耳朵里,当晚就有奸臣揣着奏折进宫:“陛下,太上皇虽老,可毕竟当了四十多年天子,军中多少人念着他的旧恩?如今他在兴庆宫与人来往,万一有野心家打着他的旗号起事,可如何是好?”

李亨捏着奏折的手在发抖,冷汗顺着脊背往下淌。他想起马嵬坡的刀光,想起灵武称帝的仓促,想起李辅国总在耳边说的“防人之心不可无”,连夜下旨,把李隆基迁到了甘露殿。

甘露殿在太极宫深处,四周都是李亨派来的禁军,连窗户都钉上了粗木栏。李隆基想看看墙外的梧桐,只能透过栏缝瞅见一角天空;想跟旧人说句话,殿门都迈不出去。有回他听见墙外传来《霓裳羽衣》的调子,是个小乐师在练笛,便隔着墙喊:“再吹一遍,朕给你打拍子……”可那笛声戛然而止,再也没响过——乐师被侍卫拖走了,据说还挨了三十大板。

弥留之际,李隆基躺在病榻上,骨瘦如柴,连抬手的力气都没有。他拉着身边一个小太监的手,那孩子是宫里新找来的,连他是谁都记不清,只知道他要“伺候好老头”。“去……去看看,”他喘着气,声音像破风箱,“洛阳……收复了吗?”

小太监早被旁边的侍卫使了眼色,哭着点头:“回太上皇,收复了!郭子仪将军已经把叛军赶跑了,百姓们都在夹道欢迎呢!”

其实那时,洛阳还在史思明儿子的手里,战火正烈……。可李隆基信了,他浑浊的眼睛里忽然闪过一丝光亮,像燃尽的烛火最后跳了一下。“好……好啊……”他喃喃着,松开了手,终于闭上了眼睛。那些关于盛世的梦,关于玉环的笑,关于未竟的江山,都随着这口气,散了。

消息传到李亨的病榻前时,他正因风疾(中风)瘫在床,半边身子都动不了。听说老爹没了,他忽然瞪大了眼睛,喉咙里发出“嗬嗬”的声响,像是想起了什么可怕的事——或许是马嵬坡的决绝,或许是软禁父亲的日夜难安,或许是那句始终没说出口的“对不起”。惊吓与愧疚像两条毒蛇,瞬间缠紧了他的心脏。

没过多久,长安城的丧钟再次敲响。这对在乱世里互相猜忌、彼此伤害的父子,终究以这样的方式“团聚”了。而彼时的洛阳,烽火依旧,叛军的旗帜还在城楼上飘着,仿佛在嘲笑着这对帝王父子,到死都没能等来一个真正的太平。

四、叛军覆灭:史思明的"作死之路"与安庆绪的末日

史思明在战场上是头猛虎,可对待身边人,却比豺狼还狠。他的营里总备着几口铡刀,稍有不顺便要杀人——厨子炖肉慢了,拖出去铡了;传令兵跑慢了半步,绑在树上射死;连侍妾递茶烫了手,都能被他一脚踹得口吐鲜血。帐下的将士见了他,比见了唐军的刀阵还怕,说话都得先摸准他的脾气,生怕哪句话不对,脑袋就搬了家。

他的儿子史朝义,跟着他从范阳打到洛阳,身上挨过箭伤,受过刀疤,大小战役冲在最前面,论战功,营里没几个人能比得上。可在史思明眼里,这儿子就是块扶不上墙的烂泥。有次史朝义率军收复了魏州,提着敌将的首级回来报功,史思明却眯着眼冷笑:“这点胜仗值得显摆?换头猪去指挥,也能打赢!”骂得史朝义脸涨得通红,攥着拳头在帐外站了半夜,指甲都嵌进了肉里。

更难听的还在后头。史思明喝醉了酒,指着史朝义的鼻子骂:“你这废物,连安庆绪都不如!他好歹敢杀爹,你呢?给你把刀,你都不敢往我脖子上砍!”这话像淬了毒的针,扎得史朝义心口淌血——他知道父亲偏爱小儿子史朝清,早想把自己废了,可没料到竟刻薄到这份上。

导火索是一场工事。那会儿史思明正准备强攻陕州,让史朝义带士兵修筑三角城,用来囤积粮草,限令一天之内必须完工。史朝义领着部下,顶着烈日挖地基,夜里点着火把夯土,连饭都顾不上吃,手指头磨出的血泡蹭在夯具上,染红了新土。可那城墙刚垒到半人高,天就亮了。

史思明骑着马过来验收,见工事没完工,当即拔出刀砍断了旁边的旗杆:“废物!这点事都办不成!等我拿下陕州,回来第一个就砍你的头,让你弟弟来接班!”说罢甩着马鞭走了,留下史朝义僵在原地,后背的冷汗把铠甲都浸透了——他知道父亲说得出做得到,这颗脑袋,怕是真保不住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请大家收藏:()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夜里,几个心腹将领悄悄溜进史朝义的帐里,都是跟着他出生入死的兄弟。“将军,不能等啊!史思明这老东西早就容不下您了,等他回来,咱们都得跟着掉脑袋!”“不如先下手为强,这叛军的大旗,也该由您来扛了!”

史朝义捂着脑袋蹲在地上,浑身发抖。他怕父亲,也恨父亲,可真要动手弑父,手却软得像棉花。直到一个将领把刀塞进他手里:“将军,事到如今,没退路了!”他攥着冰凉的刀柄,想起这些年受的辱骂,想起那句“非砍了你的头不可”,终于咬着牙点了点头,声音抖得不成样子:“干……干了!”

三更时分,史朝义带着三百亲兵,像狸猫似的摸进史思明的中军帐。帐里的烛火摇曳,史思明正打着呼噜,那鼾声震得帐帘都在动。亲兵们按住帐外的守卫,史朝义提着刀冲进去,刀鞘“哐当”一声撞在桌角。

史思明猛地惊醒,睁眼就看见儿子手里的刀,顿时明白了。他挣扎着想爬起来,却被亲兵按住肩膀。“是谁他妈的造反?!”他嘶吼着,眼睛瞪得像铜铃。

史朝义往后缩了缩,刀差点掉在地上,哆哆嗦嗦地说:“是……是……儿子。”

史思明盯着他看了半晌,忽然叹了口气,那口气里满是失望,又带着点意料之中的疲惫:“我就知道你没这胆子,定是被人撺掇的。”他望着帐顶的帐钩,声音低沉下来,“可惜啊……我还没打到长安,还没坐上那把龙椅,怎么能死在你手里……”

可叹他一世枭雄,终究没能逃过这一劫。史朝义闭着眼别过头,亲兵们用弓弦勒住了史思明的脖子。老贼挣扎了几下,腿一蹬,彻底没了气。史朝义瘫坐在地上,看着父亲的尸体,突然捂着脸哭了——他赢了,却也成了自己最恨的那种人。

史思明一死,史朝义在洛阳匆匆继位,接过了“大燕皇帝”的空壳子。可他既没有父亲的狠辣,也没有安禄山的威望,那些跟着史思明打天下的老将,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有的带着兵马投靠了唐军,有的在河北自立为王,叛军像散了架的马车,稀里哗啦垮了大半……。

唐军趁机反攻,郭子仪的朔方军收复洛阳,李光弼的部队扫平了河北,曾经嚣张的叛军成了丧家之犬。史朝义一路逃,从洛阳跑到幽州,身边的士兵越跑越少,最后只剩下十几个残兵跟着他钻进密林。

密林深处,寒风呼啸,像有无数冤魂在哭。史朝义看着远处追来的唐军旗帜,知道自己跑不掉了。他想起父亲的辱骂,想起弑父那晚的烛火,想起那些战死的兄弟,突然觉得这八年像一场噩梦。他解下腰间的玉带,缠在树枝上,最后望了一眼长安的方向——那里,曾是他和父亲都想踏足的地方,如今却成了永远到不了的终点。

绳子勒紧的那一刻,他仿佛听见史思明在骂他“废物”,又仿佛听见唐军的欢呼声。这场始于野心的叛乱,终究以一场父子相残的闹剧收了场。

当史朝义的尸体被抬出密林时,安史之乱已经整整持续了八年之久。这八年里,大唐的江山被战火啃得只剩一副骨架,人口锐减,千里沃野变成荒坟,曾经的盛世碎得连瓦片都捡不起来。虽然叛乱的句号终于画下,可那道刻在帝国心口的伤疤,却再也没能愈合。

五、战后余波:郭子仪的"单骑退回纥"与大唐的艰难复元。

安史之乱的硝烟终于散尽,可大唐的天空依旧布满阴霾。八年战火像一把钝刀,把帝国的筋骨砍得七零八落——洛阳的宫阙烧成了黑炭,黄河两岸的农田长满了野草,连长安朱雀大街上的石狮子,都被乱兵砍得满身伤痕。更要命的是,吐蕃、回纥这些虎狼邻居,见大唐元气大伤,竟联起手来趁火打劫,三十万联军黑压压地压到泾阳城下,离长安只有一步之遥。

朝堂上下慌成一团,有人喊着“迁都避祸”,有人哭着“复振无望”。就在这时,一道圣旨送到了郭子仪的府中——这位被闲置多年的老将,再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可当他赶到军营点兵时,心却沉到了谷底:帐下的士兵加起来只有一万,还多是刚招募的农夫,连像样的铠甲都凑不齐,手里的长矛倒像是插在地上的晾衣杆。

“将军,这仗没法打啊!”部将们围着郭子仪直跺脚,“三十万对一万,就是填进去也不够塞牙缝的!不如死守泾阳,等朝廷派援兵来!”

郭子仪却站在城楼上,望着远处回纥大营的炊烟,缓缓摇了摇头。他捋着花白的胡须,眼神里透着一股历经风浪的笃定:“死守?泾阳城薄,撑不了三日。援兵?长安早已无兵可派。”他转身翻身上马,摘下头盔放在鞍前,露出满头白发,“我要单枪匹马去见回纥首领药葛罗。”

“将军不可!”众将惊呼,“回纥人素来反复,万一他们扣下您……”

“扣下我,换全城百姓平安,也值了。”郭子仪拍了拍马鞍,声音平静却掷地有声,“当年我与药葛罗一同讨伐史思明,曾在阵前歃血为盟,他欠我一个情分,我去赌一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请大家收藏:()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说罢,他提着长枪,独自一人骑着马,慢悠悠地朝回纥大营走去。营门口的哨兵见一个白发老将单骑而来,都看呆了,直到郭子仪笑着打招呼:“请通报药葛罗可汗,故人郭子仪来访。”

药葛罗正在帐中饮宴,听说郭子仪来了,手里的酒杯“当啷”掉在地上。他冲到营门口,见郭子仪果然单骑立在那里,盔甲上的尘土还带着泾阳的泥,忍不住揉了揉眼睛:“郭令公……真的是你?你怎么敢一个人来?”

郭子仪翻身下马,笑着捶了捶他的肩膀:“怎么,几年不见,你就不认老朋友了?当年咱们在洛阳城外夹击史思明,你我各率本部兵马,从日出杀到日落,你还记不记得,你中了流矢,是我让人给你敷的金疮药?”

药葛罗的脸红了,想起当年并肩作战的日子,再看看眼前这位单骑赴险的老将,突然“噗通”一声跪倒在地,身后的回纥将领也跟着跪下一片。“令公恕罪!”药葛罗的声音带着哭腔,“是我们糊涂,被吐蕃人骗了!他们说大唐没了令公,早已是块肥肉,我们才……”

“起来吧。”郭子仪扶起他,“吐蕃狼子野心,当年趁安史之乱占了河西,他们如今又想拉着你们分食大唐,这样的盟友,可信吗?”

药葛罗猛地一拍大腿:“令公说得是!是我们猪油蒙了心!”他当即下令,“传令下去,调转枪头,随郭令公打吐蕃!”

就这样,郭子仪凭着一身胆气和旧日情分,不仅劝退了回纥大军,还把敌人变成了盟友。两军合力,在灵台追上吐蕃军队,一场激战下来,吐蕃人被杀得丢盔弃甲,连抢来的财物都来不及带走,狼狈地逃回了青藏高原。

消息传回长安,百姓们扶老携幼涌上街头,望着郭子仪归来的方向,有人哭,有人笑,纷纷感叹:“郭令公真是神人啊!有他在,咱们大唐就还有希望!”

可希望终究难掩满目疮痍。安史之乱这道伤疤,早已刻进了大唐的骨髓里,人口从九百万户锐减到四百万户,千里沃野变成了“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的荒村;朝廷为了平叛,放任节度使拥兵自重,河北成了“河朔三镇”的独立王国……,节度使父子相承,根本不把长安放在眼里;吐蕃、回纥虽然退了,却像附骨之疽,时不时就来啃一口大唐的疆土。

曾经那个“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唐,终究是回不去了。郭子仪虽然能一次次挽狂澜于既倒,却挡不住帝国衰落的脚步;颜真卿的笔墨再刚劲,也写不回曲江池畔的诗会;那些在乱世里拼过命、流过血的英雄们,他们的故事终将被后人传颂,可大唐的命运,却像一艘在礁石群里打转的破船,前路茫茫,不知驶向何方。

这万里江山,还能等来下一个盛世吗?那些在废墟上重建家园的百姓,又将迎来怎样的时代?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喜欢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请大家收藏:()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