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 > 第9章 司马聃——从奶娃皇帝到"职场早退"的悲催打工人

永和元年(345年)深冬,建康城被细密的雨雾所笼罩,仿佛整个城市都被一层薄纱所覆盖。冰冷的雨滴打在青石板路上,发出清脆的声响,却无法掩盖那压抑而诡异的气氛。

太极殿前,青铜仙鹤香炉吐出袅袅青烟,与潮湿的空气交织在一起,缓缓升腾。烟雾在寒风中摇曳,时而凝聚成形状奇特的云雾,时而又飘散开来,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宫殿的沧桑与神秘。

当司礼太监那尖细刺耳的嗓音划破寂静时,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那道通往龙椅的台阶上。三岁的司马聃被乳母颤巍巍地抱在怀中,他那稚嫩的小脸被厚厚的襁褓包裹着,只露出一双圆溜溜的大眼睛,好奇地张望着四周。

司马聃的身体还不及御案高,那金丝襁褓裹着的小身子显得格外娇小。他身上穿着的明黄龙袍,绣着精美的十二章纹,长长的袍袖和下摆拖在地上,宛如一条沉重的枷锁,束缚着这个小小的身躯。

或许是因为紧张或者害怕,司马聃的小嘴微微张开,口水混着奶渍顺着衣领缓缓流淌而下,在华丽的龙袍上晕开一片片深色的痕迹。这些痕迹与龙袍上的金色丝线相互映衬,形成了一种奇特的视觉效果,让人不禁心生怜悯。

在这庄严肃穆的朝堂之上,褚太后满脸慌张,手中的丝帕不停地擦拭着,仿佛要将这尴尬的局面掩盖过去。她强作镇定,嘴角勉强挤出一丝笑容,对着满朝文武说道:“诸位爱卿,陛下这是……这是龙涎赐福啊!”

然而,她的话音未落,王导之孙王彪之便憋红了脸,实在忍不住了,压低声音对身旁的同僚调侃道:“依我看啊,应该赶紧传尚衣局的人来,速速备换尿布才是!”

这句话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引起了阵阵涟漪。满殿的公卿们再也憋不住了,一个个笑得前仰后合,身形发颤,有的甚至笑出了眼泪。

这场荒唐的登基大典,就像是一场闹剧,让人啼笑皆非。然而,这又何尝不是东晋朝堂的真实写照呢?在这个看似繁华的时代背后,隐藏着无数的内忧外患。

北方的前秦,在苻健的治理下,推行“胡汉分治”政策,使得关陇地区的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国力日益增强。而前燕的慕容皝则在辽东地区厉兵秣马,铸造兵器,对中原地区虎视眈眈。

相比之下,南方的东晋内部则显得有些混乱不堪。世家大族们醉心于斗富和清谈,对国家大事毫不关心。琅琊王氏的子弟们用西域琉璃盏来饮五石散,陈郡谢氏则在乌衣巷举办诗文酒会,纵情声色。他们全然不顾长江防线的军备松弛,国家的命运就这样在这荒诞的氛围中悄然流转。

一、穿开裆裤上朝的"人间幼崽"

特制的檀木龙椅被雕琢成了小兽的模样,仿佛在威严的朝堂之上增添了一丝俏皮。龙椅上镶嵌的夜明珠在司马聃把玩拨浪鼓时闪烁不定,宛如夜空中的繁星点点。

每当早朝时分,年幼的皇帝总是会将奏章撕成碎片,然后像雪花一样抛洒在空中。那些纸张在空中飞舞,如同一群翩翩起舞的蝴蝶,最后缓缓飘落。司马聃则会开心地看着这一幕,笑声在朝堂上回荡。

有一次,太傅殷浩正在汇报军情,他提到前秦苻健修筑长城并屯兵的事情。然而,司马聃突然打断了他,将自己啃得发亮的乳牙胶掷了出去,喊道:“殷叔叔,我要听《田螺姑娘》!”

这突如其来的举动让群臣们都不禁笑出声来,原本严肃的朝堂气氛瞬间变得轻松起来。而殷浩则有些尴尬地弯腰去拾起那个乳牙胶,当他直起身子时,却发现笏板上的墨迹已经被口水晕染成了一团墨云,看起来颇为滑稽。

在褚太后垂帘听政的日子里,太极殿里时常会上演一些荒诞不经的闹剧。有一天,当太后和大臣们正在商议如何处理荆州流民暴动的奏折时,小皇帝司马聃突然像发现了什么新奇的东西一样,一把抓住那份奏折,然后毫不犹豫地塞进了自己的嘴里。

太后见状,吓得脸色煞白,急忙伸手去抢夺那份奏折。然而,已经太迟了,司马聃已经把奏折咬得紧紧的,腮帮子鼓鼓囊囊的,还含糊不清地嘟囔着:“甜滋滋的!”

众人都惊愕地看着这一幕,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太后更是又急又气,她瞪大眼睛看着司马聃,只见他的嘴角还挂着一些碎屑,显然是把奏折当成了某种美味的食物。

过了好一会儿,太后才回过神来,她红着脸对群臣解释道:“陛下这是……这是在查验文书的真伪呢!”她的声音有些发颤,显然是对这个解释也没有太多的底气。

大臣们面面相觑,心中暗自叫苦,但也不好当面反驳太后的话。于是,这场关于流民暴动的讨论就这样在一片尴尬的气氛中草草结束了。

然而,这还不是最离谱的事情。不久之后,高句丽的使者前来拜见,司马聃被太后带到殿上接见。当使者向司马聃行礼时,司马聃突然指着使者头上的乌纱帽,哈哈大笑起来:“哈哈,你看他的帽子,像不像戴了一只大黑锅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请大家收藏:()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这突如其来的笑声让整个朝堂都陷入了一片死寂。使者们一脸惊愕,不知道这个小皇帝为什么会突然说出这样的话。而翻译官则是满头大汗,他拼命地想要把司马聃的话圆过去,于是结结巴巴地说道:“陛……陛下的意思是,贵国的乌纱帽犹如鼎器之尊,庄严肃穆,令人敬仰……”

好不容易,这场外交会见在翻译官的努力下总算没有彻底搞砸。但从此以后,司马聃的“童言无忌”却成了宫廷内外的笑谈。

在这看似闹剧的背后,东晋的政治局势正如同被一只无形的手操控着一般,发生着微妙而深刻的变化。各地的流民起义如燎原之火般此起彼伏,给东晋政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些流民们流离失所,生活困苦不堪,他们对东晋朝廷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终于爆发成了一场又一场的起义。

益州地区的成汉政权虽然日渐衰落,但它依然对东晋的西南边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成汉政权与东晋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双方之间时常发生冲突和战争。尽管成汉政权的实力已大不如前,但它仍然拥有一定的军事力量,足以对东晋的边境安全造成威胁。

而在东晋朝廷内部,各方势力为了争夺权力而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明争暗斗。官员们勾心斗角,互相倾轧,政治斗争异常残酷。在这样的环境下,懵懂无知的司马聃就这样被卷入了这复杂的政治漩涡之中,成为了各方势力博弈的背景板。他年纪尚小,对朝廷中的权力斗争一无所知,却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

二、被权臣当玩具的"提线木偶"

永和二年(346年),阳光明媚,风和日丽,司马聃正在御花园中愉快地追逐着一只可爱的白兔。他像个孩子一样,充满了天真和好奇,完全没有意识到一场重大的战役正在远方激烈地进行着。

与此同时,荆州都督桓温正率领着一万余名精兵,沿着长江逆流而上。他以“战机稍纵即逝”为理由,毫不犹豫地决定出兵西征成汉,甚至没有等待朝廷的正式许可。这一决定充满了冒险和不确定性,但桓温坚信自己的判断和勇气能够带来胜利。

在决定性的笮桥之战中,战场上杀声震天,喊杀声此起彼伏。桓温身先士卒,奋勇杀敌,但突然间,他的坐骑突然中箭,受到惊吓后狂奔不止。这一变故让桓温陷入了危险之中,而此时击鼓兵却因为紧张和混乱,误将撤退鼓击成了进军鼓。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一误击竟然引发了晋军的士气大振。士兵们误以为是进攻的信号,纷纷奋勇向前,杀得敌军措手不及。在一片混乱中,晋军竟然奇迹般地扭转了战局,最终取得了胜利。

次年三月,成汉后主李势眼见大势已去,只得无奈地脱光上衣,袒露着上身出城投降。桓温用囚车将李势押送回建康,这场以少胜多的奇袭战,让桓温的声望如日中天,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

而此时的司马聃,终于得知了桓温西征的战报。他惊讶地发现,这位权臣竟然如此果敢和决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战果。这是司马聃第一次真正见识到桓温的雷霆手段,也让他对这位权臣有了更深的认识。

桓温每次入朝,其身后的三千铁甲军步伐整齐划一,犹如雷霆万钧,每一步都仿佛能引起地动山摇。他们的脚步声如同战鼓一般,震耳欲聋,使得朱雀门的铜钉都嗡嗡作响,仿佛在颤抖。

永和十年(354年),桓温高举“克复中原”的大旗,率领四万晋军浩浩荡荡地发动了第一次北伐。这支军队士气高昂,一路势如破竹,所到之处敌军望风披靡。在蓝田,晋军与前秦军队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血战。双方短兵相接,杀声震天,战场上血流成河。

然而,就在大军逼近长安,胜利在望之际,桓温却突然下令退兵。原来,他忌惮粮草不济,担心继续前进会陷入绝境。于是,他不顾将士们的反对,毅然决然地率领大军撤回。

据《晋书》记载,当晋军撤军时,关中百姓纷纷夹道痛哭。他们原本对桓温的北伐寄予厚望,希望能够重归晋朝的统治。然而,如今桓温却如此轻易地放弃,让他们深感失望和绝望。百姓们哭喊道:“不图今日复见官军,奈何一旦复舍而去!”

而远在洛阳的司马聃,当他捧着洛阳失守的战报时,心中的愤怒和失望如火山一般喷涌而出。他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将案头的博山炉一脚踢翻。炉中的香料散落一地,青烟缭绕,仿佛在诉说着他的悲愤。司马聃对着虚空嘶吼道:“桓温误国!”

朝堂之上,气氛凝重,众人皆屏息凝神,不敢发出一丝声响。桓温站在殿中央,他的身影高大而威严,让人不禁心生敬畏。他手中紧握着一卷诏书,上面赫然写着“庚戌土断”四个字。

这项政策是桓温力主推行的,旨在清查那些隐匿户口、逃避赋税的人家,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然而,这一举措却如同巨石入水,激起千层浪,尤其是触动了会稽王司马昱等士族的利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请大家收藏:()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在某次廷议中,尚书左丞荀羡终于按捺不住,站出来对“庚戌土断”提出了异议。他言辞激烈,指出这项政策可能会引起社会动荡,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桓温听后,脸色一沉,他猛地将手中的诏书拍在案上,发出“砰”的一声巨响。众人皆被这突如其来的举动吓了一跳,朝堂上顿时鸦雀无声。

桓温瞪着荀羡,眼中闪过一丝怒色,他缓缓地站起身来,手按剑柄,厉声道:“若再有人敢阻挠此政令,即刻送往寿春前线!”他的声音如同雷霆一般,在朝堂上回荡,让人不寒而栗。

司马聃躲在蟠龙柱后,紧张地看着这一幕。他的心跳急速加快,额头上甚至渗出了一层细汗。当他看到桓温手中那寒光闪闪的宝剑时,心中更是恐惧万分,指甲不自觉地深深掐进了掌心。

在桓温的授意下,司马聃的后宫已然成为了一个充满权力争斗和阴谋诡计的场所。这里不再是温馨宁静的后宫,而是一个充满了明争暗斗和尔虞我诈的权力博弈场。

兴宁元年(363年),司马聃迎来了他人生中的大婚之夜。这本应是一个喜庆而欢乐的时刻,但在这华丽的宫殿中,却弥漫着一股紧张的气氛。皇后桓氏身着凤冠霞帔,端坐在洞房之中,案头摆放着一杯鸩酒,那酒杯在烛光的映照下,散发着令人心悸的寒光。

桓氏面无表情地看着司马聃,缓缓说道:“陛下可知叔父帐下有三千死士?”她的声音平静而冷酷,仿佛这三千死士并不是什么秘密,而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司马聃闻言,脸色瞬间变得惨白如纸。他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地看着桓氏,月光透过窗棂洒在他的身上,却无法掩盖他内心的恐惧和绝望。

此时的东晋,正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外部,前秦、前燕等政权虎视眈眈,对东晋构成了巨大的军事压力;内部,桓温专权跋扈,把持朝政,使得东晋的政治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之中。

司马聃虽贵为皇帝,却如同被囚禁在金丝笼中的鸟儿一般,空有尊贵的身份,却无半点自由与权力。他的一举一动都受到桓温的严密监视和控制,甚至连自己的婚姻都无法自主决定。

在这个充满权谋与算计的后宫中,司马聃感到无比的孤独和无助。他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应对眼前的局面,也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将会怎样。

三、壮志未酬的"职场早退"

密室里的烛火在司马聃脸上摇曳不定,仿佛在跳动的火焰中映照着他内心的不安和焦虑。他的手指轻轻地摩挲着从武库偷出的青铜剑,那剑身闪烁着微弱的寒光,似乎在预示着一场即将到来的风暴。

司马聃压低声音,对亲信侍从低语道:“召集羽林郎,趁桓温入朝时……”然而,他的话还未说完,密室的门扉突然毫无征兆地洞开,桓温拄着鸠杖,如鬼魅般出现在门口。杖头的玉鸠在火光中泛着冷光,仿佛在嘲笑着司马聃的密谋。

桓温的声音在密室中回荡,带着一丝戏谑和不屑:“陛下这是要效仿曹髦吗?”司马聃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他惊恐地看着桓温,手忙脚乱地将密信塞进嘴里,试图吞下这个可能会让他陷入万劫不复之地的证据。

然而,慌乱之中,司马聃被呛得涕泪横流,那密信却像故意与他作对一般,卡在喉咙里,让他既无法咽下,也无法吐出。

兴宁二年(364年),桓温第三次北伐。在枋头之战中,慕容垂以八千骑兵大破晋军五万,这场惨败的消息如同一道晴天霹雳,震惊了整个东晋朝廷。

当败报传来时,司马聃正在临摹《兰亭集序》。他手中的狼毫笔突然折断,墨汁在“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的字迹上晕染成狰狞的黑团,仿佛在预示着他的命运。

司马聃呆呆地看着那团墨渍,心中涌起一股无法言说的绝望。他命人抬来二十缸美酒,在太液池畔摆开宴席,想要借酒消愁。然而,那浓烈的酒液却无法驱散他心头的阴霾,反而让他的歌声愈发悲怆。

“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司马聃的歌声在太液池畔回荡,惊起了满池的寒鸦。它们拍打着翅膀,在夜空中盘旋,发出阵阵哀鸣,似乎也在为这位东晋皇帝的命运叹息。

在这段时间里,东晋的社会矛盾就像一座即将喷发的火山,日益尖锐。连年不断的战争让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无数家庭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浪。而桓温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势地位,不顾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频繁地发动北伐战争。这些战争不仅耗费了巨额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果,反而让东晋的国力更加衰弱。

司马聃虽然年轻,但他深知国家的困境,决心要改变这种局面。然而,他的努力却处处受到桓温的掣肘。桓温仗着自己的势力,对司马聃的决策进行干涉和阻挠,使得司马聃空有一腔抱负,却无法真正施展自己的才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请大家收藏:()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兴宁三年(365年)的春天,司马聃突然病倒了,而且病情越来越严重。御药房里,太医用从西域传来的珍贵琥珀盏为他煎药,药香与龙脑香交织在一起,弥漫在整个寝殿之中。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司马聃紧紧地抓住褚太后的衣袖,气息微弱地说道:“娘……下辈子……我再也不当皇帝了……”窗外,细雨如丝,轻轻地敲打着琉璃瓦,发出清脆的叮咚声。然而,这美妙的雨声却无法掩盖司马聃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最终,这位年仅十九岁的年轻帝王永远地闭上了双眼,留下了一本未完成的《起居注》。在那歪斜的字迹中,还能依稀看到他最后的心愿:“朕欲学祖逖中流击楫……”

四、被时代碾碎的青春

司马聃的一生犹如流星划过天际,短暂而耀眼。他的生命历程恰似东晋王朝的一个微型悲剧,充满了无奈与荒诞。

当司马聃坐在龙椅上,津津有味地啃咬着玉玺绶带时,前秦的苻坚正重用王猛,大力推行新政,使得前秦日益强大。而此时的东晋王朝,却在司马聃的统治下逐渐走向衰落。

当司马聃被桓温那凌厉的眼神吓得战栗不止时,慕容恪正率领燕军在中原大地上横扫千军,威震天下。相比之下,司马聃显得如此软弱和无能。

然而,尽管司马聃的一生充满了荒诞和悲剧,史臣们却给他送上了一个“穆穆皇皇”的谥号。这个看似美好的称号,却无法掩盖《建康实录》中那些关于他的荒诞记载。其中有一则记载称:“帝尝以金瓯盛蟋蟀,与黄门斗戏三日不朝”。这一记载生动地描绘出司马聃的贪玩和不理朝政,也让人们对他的评价大打折扣。

桓温听闻死讯时,他正站在赭圻城的城墙上,望着北方那阴云密布的天空,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情绪。手中紧握着的《洛阳地图》,似乎也变得沉重起来。

他缓缓地将地图卷起,仿佛这一动作能将那遥远的北方和逝去的幼主一同卷入其中。“幼主去矣,天下之事……该做个了断了。”桓温的声音低沉而坚定,在风中回荡。

次年,桓温在姑孰公然行九锡之礼,这是一种象征着最高权力的仪式。他距离篡位仅有一步之遥,然而这一步,却如同天堑一般难以跨越。

千年后的南京博物院,那鎏金铜虎符静静地陈列在展柜中,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久远的故事。这虎符,曾是司马聃幼时把玩的物件,如今却已斑驳不堪,锈迹间依稀可见孩童啃咬的牙印。

这个从未真正握过虎符的皇帝,一生都在权力的漩涡中挣扎。他就像一颗棋子,被各方势力摆布,最终成为了权力棋盘上最无辜的弃子。

司马聃的故事,是东晋门阀政治的残酷注脚,也是封建皇权悲剧的生动写照。当建康城的钟声再次响起,暮色中的台城,又迎来了新的傀儡与权臣的博弈。而司马聃的悲剧,也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了后人感叹与反思的对象,见证着权力斗争的残酷与封建王朝的兴衰沉浮。

喜欢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请大家收藏:()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