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李延昭回到营地的时候,众人见到他纷纷围上来询问府君召见他所为何事云云。
李延昭脸上洋溢着自得而幸福的微笑。
众人的关心让他感觉到了无比的满足和温暖。
这种感觉甚至超越了他在前世时那些偶尔的满足和温暖。
现在他忽然觉得,如果下一秒把自己再丢回到自己原本所属的那个后世,也许自己还真的不愿意。
“余向府君敬献地图。
府君召余问了一些对于天下大事的看法之类的。”
李延昭耐心向众人解释道。
众人听闻,俱是欢喜。
李延昭得到太守的赏识,以后或为郡城官吏,或为太守家臣,于公于私来说,对他们都是百利而无一害。
李延昭向众人讲述了太守意欲从流民之中选取世兵之事。
众人听闻倒是不以为意。
刘仲康却详细询问了一番。
李延昭详细地作了一番解释。
虽然他亦对此时实行的世兵制一知半解,不过结合众人的解释来看,其实就是与曹魏时期的屯田,后世西魏隋唐时期的府兵,明朝的卫所异曲同工。
都是选取军户,世代为兵,都是政府分给田地,闲时务农,战时为兵。
然而李延昭却看众人对此事兴致不高。
细问之下才知。
晋朝凡为兵者皆入兵籍,单**户,不与民同。
父死子继,世代为兵。
士兵家属集中居住,士兵及家属的社会地位却要低于郡县民户。
为扩大兵源,政府往往还谪发奴僮与罪犯为兵,充任军队。
如此一来,李延昭便能够理解为何兵户的社会地位不高了。
与奴仆和罪犯为伍,社会地位能够高到哪里去呢?他不由得想起后世时常听闻的一句俗语,叫做“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
虽然后世的社会,兵源都是普通民众。
别说犯过罪的人不能入伍,就算是有据可考的直系亲属中有犯过罪的都不行。
而且新兵基本都从高中、中专、大专和大学应届毕业生中选取。
而且政府也不遗余力地将入伍从军渲染成光荣的事情。
然而仍然难以改变大伙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观念。
众人的兴致不高,应者寥寥,李延昭却心急如焚。
万般无奈之下,他要求刘仲康将一干流民集合起来,他想试着去说服众人。
很快的,几十户人家,近二百个男女老少在刘仲康的呼吁之下集合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