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开局上海滩:我以商道破危局 > 第405章 火种有鞘,执灯问路

烛火"啪"地爆了个灯花,最后一丝光坠入灯芯,厢房霎时沉入墨色。

苏若雪跪在青砖地上,指尖还停留在焦痕边缘,绣袍残灰混着烛油粘在指腹,像被火灼过的薄茧。

她喉间发紧,"不可无鞘"四个字在耳畔嗡嗡作响——这是母亲临终前塞给她的旧衣里藏的遗言?

可从前翻遍绣袍夹层,从未见过半行字迹,偏要等布料烧出洞,才肯显形?

"若雪。"顾承砚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带着晨起未消的沙哑。

他蹲下身,手掌虚虚护在她手背上方,不敢触碰那团还泛着余温的灰烬,"你母亲......是不是早料到有今日?"

苏若雪仰头看他,月光从窗棂漏进来,正照在他眉心那道浅皱上。

她忽然想起十岁那年,苏母病得最重时,握着她的手教绣并蒂莲:"雪雪,好绣工要藏锋,好人家要守矩,就像蜡烛得有烛台——"话没说完便咳得喘不上气,后来总说"等天暖了再教你",再后来,天就没暖过。

顾承砚的指节轻轻叩了叩她膝头的焦痕:"我想起《江南织谱》里,你父亲夹过张批注。"他从袖中摸出个油纸包,展开是半页泛黄的麻纸,"当年你父亲整理织谱时写的:'利器在手,若无心鞘,反噬其主。

'我原以为'鞘'是保镖,是枪,是巡捕房的人......"他喉结滚动,"现在才明白,是规矩。"

苏若雪的睫毛颤了颤,指尖无意识地绞紧绣袍下摆。

那团灰烬里的字突然变得清晰——母亲说的"鞘",和父亲说的"鞘",原是同一件事。

他们急着挖地窖、找设备、拉匠人复产,却忘了问:这些织机转起来,是为谁家织?

为日商的订单?

为租界的洋货?

还是为码头上扛包的苦力能穿件耐洗的粗布衫?

"咚——"

更夫敲过五更,梆子声撞碎了夜的寂静。

顾承砚突然起身,木椅在青砖上划出刺耳的声响。

他抓起案头的《匠人名录》,封皮上的凸点硌得掌心发疼:"得立规矩。"他转身时带起一阵风,吹得烛芯摇晃,"不是我们管着火种,是火种得听规矩的——为谁而织,比怎么织更要紧。"

次日清晨,顾府西厢房的窗纸刚泛起鱼肚白,青鸟就被门环声惊醒。

他开了门,见顾承砚抱着一摞账本站在廊下,发梢还沾着露水:"去叫若雪,地窖谈事。"

地窖霉味混着新翻的土腥气。

苏若雪捧着那本盲文匠人名录,指尖顺着凸点摸索到"陈怀瑾"三个字——和昨日铁柜里的账册笔迹一模一样。

顾承砚铺开桑皮纸,狼毫笔在砚台里蘸得饱饱的,第一笔落下时墨汁晕开个小圆:"首条:凡启一机,须报三因。"他抬眼看向苏若雪,"一为民生所急,二为国货所缺,三为匠人所依。"

苏若雪突然抽了抽鼻子。

她想起上个月去闸北,看见卖菜阿婆的蓝布衫洗得发白,补丁摞着补丁;想起码头工人穿的粗布衣,线头刮得皮肤泛红——这些,不正是"民生所急"?

她摸出随身携带的银顶针,在匠人名录空白页上比了比,"要立规,得先认人。"说罢取出针线,将盲文凸点一针针复刻在桑皮纸上,"这样,没摸过织机的人也能看懂。"

青鸟靠在窖口的青砖墙边,拇指摩挲着刚收到的梭箱。

箱内衬的"守"字刻得极浅,像用针尖一下下剜出来的。"吴淞口的人没露面,"他突然开口,声音像生锈的齿轮,"但这箱子是从灯塔下漂来的。"他把梭箱推给顾承砚,"守脉派的人,从前最恨人动他们的东西。"

顾承砚指尖划过"守"字刻痕,突然笑了。

那笑里带着点清癯的锋利,像早春的冰棱裂开:"他们不是不来,是等我们先交钥匙。"他指了指案头刚写好的《火种约章》,"不是铜钥匙,是心的钥匙。"

日头爬过东墙时,三份约章分别被放进染坊废井、码头铁仓、纱厂地窖。

顾承砚亲手把最后一份压在地窖铁柜的账册上,没锁,连封条都没贴。

苏若雪站在窖口看他,晨光穿过他的发梢,在青砖地上投下细长的影子:"这样......不怕被人偷?"

"要的就是被人偷。"顾承砚拍了拍手上的灰,转身时瞥见窖口那块半掩的青砖。

砖缝里的青苔被蹭掉了一小片,像有人前夜蹲在这里,隔着砖听地窖里的动静。

他弯腰把青砖摆正,青苔的碎末簌簌落进砖缝,"他们若肯来拿,就说明......"他没说完,只朝苏若雪挑眉一笑,"说明我们的钥匙,递对了。"

三日后的晨雾里,纱厂地窖入口的青砖上落了层薄露。

有人蹲在砖前,指尖轻轻一推,那砖便"咔"地陷进半寸——底下压着的约章,不见了。

三日后的晨雾裹着咸湿的江风漫进纱厂后巷,顾承砚的布鞋尖刚蹭到地窖入口的青砖,便觉出异样——砖缝里的青苔被压出两道细痕,像有人用指腹反复摩挲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开局上海滩:我以商道破危局请大家收藏:()开局上海滩:我以商道破危局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他蹲下身,指尖一推,青砖"咔"地陷进半寸,底下压着的《火种约章》不翼而飞,却多了枚沾着露水的铜徽。

"承砚?"苏若雪提着竹篮从巷口转来,篮里装着给守夜更夫的桂花糕。

见他半蹲着不动,她放轻脚步凑过去,发梢扫过他后颈,"是...约章被拿走了?"

顾承砚翻转铜徽,背面"默"字刻痕在雾中泛着冷光。

他喉结动了动,指腹蹭过那枚铜徽——三年前在闸北破庙,他见过陈默之腰间悬着同样的织工徽,当时老匠人正蹲在漏雨的屋檐下补织机,铜徽被雨水冲得发亮,他说"默守"二字,是祖辈传下的训:"守的不是织机,是织机该为谁响。"

"守脉派认了规,却不交全权。"顾承砚将铜徽塞进苏若雪掌心,指尖在"默"字上点了点,"他们要我们每启一机,都得过这道关。"他起身时裤脚沾了青苔,却浑不在意,"得改策略——设备不能再藏着修,要搬到明处。"

苏若雪捏着铜徽的手微微发烫:"晒场?"

"对,晒场。"顾承砚目光扫过后巷尽头的顾家大院,晒场上堆着的织机木箱在雾里影影绰绰,"白日修机,夜间讲技,让失业的匠人围过来看。

机器转起来不是秘密,该让他们知道,顾家的织机为谁转。"

三日后的顾家晒场,十台蒙着油布的织机被摆成半环形。

苏若雪站在最中央的"鸣蝉副机"前,素色月白衫的袖口挽到小臂,露出一截细白手腕。

她没戴手套,指尖轻轻搭上齿轮,指腹顺着齿痕慢慢碾过——老匠人们围在三步外,有人抽了抽鼻子:"这小姐疯了?

齿轮锈成这样,划出血怎么办?"

"嘘。"人群里突然有人压低声音。

苏若雪的指尖顿在某个齿槽,睫毛在眼下投出蝶翼般的影子。

她歪头听了听,突然笑出声:"它在喊疼呢。"说着从竹篮里摸出细锉刀,"第三根齿歪了半分,卡着转不动。"

老匠人们哄地围近。

最前头的张阿伯眯眼凑近,见她握锉刀的手法像握绣针,轻推慢磨,锈屑簌簌落进铜盆:"这...这是'手听机语'?"他年轻时跟着苏州老机匠学过,说是好机匠闭着眼摸齿轮,能听出机器哪里不得劲,"多少年没见着这手艺了!"

苏若雪抬头时,额角沾了点锈灰:"我爹说,机器冷,人心热。

手一碰,就知道它想不想活。"她话音刚落,齿轮突然"咔"地轻响,竟是自己转了半圈——张阿伯猛地拍大腿:"活了!

这机器活了!"

消息像长了翅膀。

第二日晒场围了五十人,第三日破百,有人带着铺盖蹲在墙根等天亮。

顾承砚让人支起茶棚,派伙计往茶里撒野菊花,说是"去秋燥"。

他站在院门口,看苏若雪被老匠人们围着问这问那,看年轻学徒踮脚扒着墙看机器,突然想起地窖里那枚"默"字铜徽——原来"可见"不是做给守脉派看的,是做给所有等着机器活过来的人看的。

第七日黄昏,晒场的人声渐渐散了。

苏若雪蹲在梳棉机前,正用软布擦滚轴上的机油。

余光瞥见墙根有个影子晃了晃,她抬头——是个穿粗布短打的老头,灰发沾着草屑,正盯着滚轴上的刻度看。

"阿伯要看看?"苏若雪起身,顺手把帕子递过去,"这滚轴得调半寸,不然梳棉会打结。"

老头没接帕子,却伸手摸了摸滚轴,指节上的老茧蹭得滚轴发出轻响。

他突然开口,声音像砂纸磨过陶片:"你爹...是苏明远?"

苏若雪浑身一震。

苏明远是她父亲的学名,除了旧友,没人这么叫。

她盯着老头的眼睛——那双眼像口老井,井底沉着块发亮的铜徽。

"陈默之。"老头报了名号,从怀里摸出半块断裂的织梭,"我爹临终说,'默守'非为藏,是为等一个肯把机器修给活人用的人。"

顾承砚不知何时站到了两人身后。

他接过梭片,见断口处还留着新鲜的木茬,显然是刚掰断的。

梭身刻着的"守脉"二字被磨得发亮,像被无数次握过。

"您等的人,来了。"顾承砚将梭片嵌入《火种约章》卷首,纸页发出轻微的脆响,"火种有鞘,是民心为刃,规矩为柄。"

陈默之没说话,转身往巷口走。

走到一半突然停住,背对着他们挥了挥手:"明儿带二十个修机的过来。"

夜色漫进顾家大院时,苏若雪在阁楼翻找绣线。

她从前收着的绣袍残片还在樟木箱底,焦黑的布料被她小心展平,准备夹进《苏府绣谱》。

指尖刚碰到布角,突然顿住——焦布背面有极淡的水痕,在月光下显出半幅地图,旁注的小楷被水浸得模糊,却还能辨出"提篮桥旧狱工场"几个字,最后是母亲的笔迹:"鞘成,方可启终钥。"

她捏着残片的手微微发抖,转身想喊顾承砚,却见他抱着本《沪工纪略》从廊下走过,月光把他的影子拉得老长。

他手里还攥着张纸,像是从租界工部局档案里拓来的——提篮桥地区的建筑图。

喜欢开局上海滩:我以商道破危局请大家收藏:()开局上海滩:我以商道破危局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