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开局上海滩:我以商道破危局 > 第372章 缸底藏盟,火种未冷

钢锤悬在半空,工头的手青筋暴起,连帽檐都在抖:“顾少,这底下怕不是空的?”

顾承砚踩着泥坑边的碎砖疾步跨上土堆,晨露打湿了他青布长衫的裤脚。

工头的钢锤第二次落下时,他也弯下腰——闷响里裹着空洞的嗡鸣,像古寺撞钟后绕梁的余音。

“扒开。”他声音沉得像压了块铅。

铁锹铲开浮土的瞬间,青灰色陶缸沿露出半寸,阴刻的“心钉盟·十七子”六个字沾着泥,却比新刻的还清晰。

顾承砚喉结动了动,想起昨夜那半张残片上“申江实业”的焦痕——苏父当年在账本上画过的星图,此刻正躺在泥里,十七口缸按北斗七星的勺柄到斗身排开,尾端那口的缸底,正对着黄浦江对岸的浦东方向。

“浦东……”他蹲下身,指腹擦过最前排那口缸的封蜡,“江南织造联营”的蓝图在脑子里炸开。

苏若雪说过,苏父最后一次出门前,在地图上用红笔圈了浦东荒地,说“要把散在民间的织机串成一条链”,后来却突然改了口,说“实业要埋进土里才活”。

“阿砚。”

苏若雪的声音像片落在他肩头的羽毛。

她不知何时蹲在了他身侧,指尖轻轻抚过某口缸的缸身——那里刻着“苏明远”三个字,比其他名字深了三分,陶土翻起的毛边刮得她指腹发红。

“他不是把名字留下。”她吸了吸鼻子,晨雾里呼出的白气模糊了眼眶,“是把路标埋下了。”

顾承砚的后槽牙抵着腮帮。

他想起苏父临终前攥着苏若雪的手,说“半块玉锁别戴,埋进土里”;想起顾家祠堂地下那半块玉锁,和今夜这十七口缸,突然明白所谓“埋”,原是“藏锋”。

“停工。”他霍然起身,转身对围过来的工人扬声,“用草席把这圈盖严实,只留青石板大小的口。”工头张了张嘴,被他扫过来的眼风压了回去,抹着汗应“是”。

“青鸟。”他侧头,“去拿我的铜匣,再让账房取三坛雄黄酒。”

青鸟的短刀在腰间碰出轻响,转身时带起一阵风。

苏若雪也站起来,拍了拍裙角的泥:“我去取火折子。”

等三人重新围在泥坑边时,晨雾已散了大半。

青鸟用铜钳夹着烧红的铁签子烙开封蜡,苏若雪举着火折子照亮,顾承砚亲手揭起缸盖——霉味混着松烟墨的气息涌出来,缸里整整齐齐放着七叠油纸包,每叠都捆着靛蓝棉线。

“十七口缸,每口七叠?”苏若雪数着,声音发颤。

顾承砚没答话。

他拈起最上面的油纸包,指尖触到棉线时顿了顿——线结是“同心扣”,和苏父从前给顾、苏两家账本打的结一模一样。

层层揭开油纸,泛黄的宣纸上“织机损补图录”六个字跃入眼帘,落款“王阿大”,墨迹里掺着极细的金箔,在阳光下闪着碎光。

“这墨……”他突然想起苏父临终前攥着他的手说的话,“真传不在书,在血与火里泡过三遍的纸。”

“拿井水来。”他对青鸟道。

青瓷碗盛着的井水淋在纸页边缘时,苏若雪倒抽了口冷气——原本空白的边角泛起幽蓝,“松江六灶”“南通三梭”“宁波九渡”几个字像被水唤醒的蚯蚓,歪歪扭扭爬出来。

“是暗语。”她指尖抵着“六灶”二字,“六灶镇有个老机房,十年前被日商烧了半间屋;三梭港的织户,上个月还托人来问顾氏收不收土布……”

顾承砚的指节捏得发白。

他终于明白苏父为何把这些图录埋进地底——当年“心钉盟”十七人,都是被日商逼得关了作坊、卖了织机的手艺人,他们把吃饭的本事刻进陶土、写进纸里,不是为了留名,是等一个能把这些火种重新点燃的人。

“明日让守纹会发《寻匠启事》。”他把图录小心收进油纸,“条件写清楚:能背出《江南织谱》任意三章,且持有老式双蝶扣机针。”

苏若雪抬头看他:“为什么不直接按密文联络?”

“因为要引鱼自己咬钩。”顾承砚的眼睛亮得像淬了火的钢,“日商的眼线盯着顾氏,盯着守纹会,可他们不会盯着那些在巷子里补袜子的老织工。”他转向青鸟,“报名册上,凡是提到‘六灶’‘三梭’的,单独记一页。”

青鸟摸出怀里的小本,拇指蹭过封皮:“明白。”

晨风吹过工地,新竖起的木牌“顾氏新园·严禁擅入”被吹得晃了晃。

顾承砚望着泥坑里整整齐齐的十七口缸,突然想起昨夜烧地契时腾起的黑烟——那时他以为守的是地,现在才知道,真正要守的,是埋在地下的这些名字,是藏在纸里的这些图,是散在四方的这些人。

三日后的晨雾里,守纹会的门房抱着一摞报名册往账房跑,边跑边喊:“苏姑娘!今日又收了二十三份!”

苏若雪正低头整理图录,闻言抬眼,正看见顾承砚站在廊下,望着院外排起的长队笑——那些人里有白胡子的老织工,有系着蓝布围裙的妇人,还有背着布包的年轻人,他们袖口里露出的机针闪着光,像十七颗钉子,正一点一点,把什么东西重新钉回这片土地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开局上海滩:我以商道破危局请大家收藏:()开局上海滩:我以商道破危局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三日后的暮云压得低,顾承砚站在守纹会二楼窗后,看最后一批报名的织工攥着机针离开。

青石板路上浮动着蓝布围裙的影子,像被风吹散的靛染棉线。

他指尖敲了敲窗棂,窗下立即传来苏若雪的声音:“十二人名单誊好了,阿砚。”

转身时,他看见她抱着装裱好的图录,月白衫子下摆沾了点墨渍——是今早替老妇人补写机针尺寸时蹭的。

“申时三刻,新园见。”他接过名单,扫过“王阿大之孙”“三梭港周氏”等字眼,喉间泛起热意。

苏若雪的手指轻轻碰了碰他手背:“我让厨房备了雄黄酒,还有你说的——”“陶缸前的草席。”两人异口同声,她眼尾弯起来,像春溪漾开的涟漪。

新园的泥坑早被整得齐整,十七口陶缸蒙着青麻,在暮色里排成暗青色的星轨。

顾承砚踩着最后一道天光走进时,十二人已或蹲或立围在缸边。

最前头的老匠头发全白,背却挺得像根梭子,见他来,用机针挑起麻席一角:“顾少,这底下可是当年‘心钉盟’的东西?”

“伯公。”顾承砚弯腰行了个传统匠礼,“今夜不看缸,听故事。”他搬来条长凳坐下,苏若雪捧着铜盆站在他身侧,盆里盛着半盆清水。

“各位家中第一台织机,是怎么得来的?”

老匠的喉结动了动。

他袖口磨破的地方露出半截靛蓝布,那是织工特有的护腕。

“我姓陈,小名铁锁。”他声音哑得像旧纺车,“我爹临死前,把婚床的铜轴拆了。”泥地上有只萤火虫飞过,他的手突然抖起来,“说要换半台日本仿机——那铜轴是我娘的陪嫁,刻着‘百年好合’……”

“啪。”

布帛撕裂声在暮色里格外清晰。

陈铁锁的话被截断,他抬头时,其余十一人正解着对襟衫。

初秋的风掀起他们的衣角,十七道青灰色刺青从臂弯漫到锁骨——是钉子形状,钉头朝下,钉尾缠着棉线。

“我师父是心钉盟老六。”说话的是个中年妇人,她的刺青边缘泛着淡红,“他咽气前用烧红的铁签子给我烙的,说‘钉子拔了,印子得留着’。”

苏若雪的铜盆“当啷”一声磕在缸沿。

她伸手去捂嘴,指缝里漏出抽噎:“我爹……他刻在缸上的名字,原来不是十七个人。”

“是十七把火。”顾承砚的声音发紧。

他从怀里摸出油纸包,层层揭开时,松烟墨的气息混着陶土味漫开。

“苏先生留的图录,要用水显文。”他将纸页浸入铜盆,幽蓝字迹浮起的刹那,所有人都跪了下去。

“缸启之日,即盟复之时。”顾承砚念得很慢,每字都像砸在陶缸上的槌声,“推一人为砚,承火为雪,织经纬以抗倾轧。”

陈铁锁的额头抵着泥地:“顾少,您就是‘砚’。”

“我不为盟主。”顾承砚弯腰将老人扶起来,图录转手递到陈铁锁怀里,“守纹会明儿设‘传承堂’,诸位定技术、传秘法、分订单——我只做搭台的。”他望向苏若雪,她正用袖口擦脸,睫毛上挂着水珠,“若雪管账,你们管技,日本人要断我们的线?我们就织张更密的网。”

青鸟的短刀突然出鞘。

金属刮擦声里,他从最末那口缸底撬出个铜匣,匣面的铜绿被擦去后,“申江实业监察使”七个字亮得刺眼,背面“07”的编号泛着冷光。

顾承砚捏着铜匣,指腹摩挲过“监察使”三个字——苏父当年总说“实业要有人看”,原来这“看”的人,早把眼睛埋进了土里。

“山本商事买走地契那天,我烧了半屋子账本。”他突然笑了,“现在才明白,真正的地契不在纸里。”他望向十二人臂上的刺青,又望向苏若雪发间晃动的银簪——那是今早老妇人硬塞的,说是“给织网的女先生压发”,“在这儿。”他敲了敲自己心口。

夜更深了。

十二人离开时,陈铁锁把铜匣塞回顾承砚手里:“监察使的印,该看路的人拿着。”苏若雪抱着空铜盆去厨房,青鸟则蹲在缸边检查封蜡——他总说“夜里的响动比白天真”。

顾承砚独自在缸前坐了很久。

露水打湿了长衫,他却不觉得冷。

直到后半夜,新园值守的梆子声突然变了调:“顾少!陶缸区有动静!”

他抄起墙角的火把冲过去时,十七口缸在月光下泛着青灰。

每口缸的缸沿都有三道浅痕,像被什么东西轻轻叩过。

顾承砚摸出随身携带的机针,比了比痕迹间距——三指宽,和老式织机的提综节拍分毫不差。

风掠过黄浦江,带来若有若无的纺车声。

他望着缸上的痕迹,突然想起苏父临终前说的最后一句话:“等织机声连成海,就是春天。”

而此刻,在新园外的巷子里,一道黑影贴着墙根闪过。

他袖中机针轻碰,发出三声极轻的“嗒、嗒、嗒”,像在应和陶缸上未干的露水,又像在叩一扇即将打开的门。

喜欢开局上海滩:我以商道破危局请大家收藏:()开局上海滩:我以商道破危局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