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九州胭脂令 > 第100章 红痕永存

九州胭脂令 第100章 红痕永存

作者:屹泽蓬秀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11-23 16:14:27 来源:全本小说网

百年光阴,像京城护城河里的水,静静流淌,漫过了朱红宫墙,漫过了青石板路,却没冲淡巷尾那座小楼的胭脂香。

如今的京城,朱雀街中段多了座“嫣红阁”,青瓦白墙,门楣上挂着块梨木匾,“嫣红阁”三个字写得清隽温润,是百年前雪嫣红亲书的旧迹复刻。仲春的清晨,阁门刚开,就涌进了不少客人——有提着竹篮来买新制茉莉香露的姑娘,有专程从江南赶来求购“残荷脂”的老匠人,还有几个穿着粗布衣裳的女子,围着柜台打听招工学艺的事,叽叽喳喳的声音里,透着鲜活的烟火气。

“张掌柜,您这儿的‘石榴红’胭脂,还是按老方子做的吗?”一个穿蓝布襦裙的姑娘捧着胭脂盒,眼里满是期待。她是隔壁布庄的绣娘,每月都来买一盒石榴红,说这颜色衬得人心里亮堂。

被称作张掌柜的女子笑着点头,她约莫三十岁,梳着简单的发髻,鬓边别着朵新鲜的石榴花,脸上是淡淡的胭脂晕,正是嫣红阁招牌的“酒晕妆”。“自然是按老祖宗的方子来的,正月采临潼石榴,取汁后阴干三日,拌的蜂蜡得是初春的新蜡,半点不敢错。”她说话时,指尖轻轻摩挲着柜台后的一个旧木盒,那盒子是梨木的,边缘已有些磨损,和门楣上的匾额是同一种木料。

正说着,一个背着书箧的年轻书生挤了进来,他是从江南来京城赴考的,一路听人说这嫣红阁有段百年传奇,特意绕路来看看。“掌柜的,听闻这嫣红阁是百年前雪皇后娘娘传下来的手艺?”他声音里带着些好奇,目光扫过阁内——货架上摆着各式胭脂盒,有青釉的、素瓷的,还有粗布缝的小袋,装着给贫家女子的平价胭脂;墙角的竹匾里晒着新采的玫瑰瓣,阳光洒在上面,像撒了层碎金;几个学徒正围着石臼捣花汁,动作轻柔,嘴里还哼着小调,是江南采莲的调子。

张掌柜闻言,放下手里的胭脂盒,转身从柜台后的木架上取下那个旧木盒,小心翼翼地打开。盒里铺着一层素色锦缎,锦缎上放着块巴掌大的粗布帕子——帕子是江南常见的土布,边缘已磨得有些毛边,上面印着一块淡淡的红痕,像被水晕开的胭脂,颜色虽淡,却依旧能看出当年的鲜活。

“这位公子说得没错,咱们嫣红阁,正是雪太祖母传下来的。”张掌柜的手指轻轻落在帕子上,语气里满是敬意,“这块帕子,就是百年前雪太祖母初遇慕容太祖皇帝时,亲手赠的。”

“哦?竟有这样的往事?”书生凑得近了些,盯着那块帕子,眼里满是惊奇,“这红痕,就是当年的胭脂印?”

“是呢。”张掌柜点头,声音放缓,像在讲一段珍藏的故事,“百年前,雪太祖母还在江南姑苏城外开水粉铺,慕容太祖那时还是落难的皇子,躲在烟雨阁里避祸。有天大雨,雪太祖母见他没带伞,就把自己的伞送了过去,又怕他淋了雨着凉,用刚调的石榴红胭脂,在这块帕子上印了个小印,说‘帕子沾了胭脂香,能驱驱潮气’。后来太祖皇帝说,就是这块帕子,让他在最艰难的时候,心里也揣着暖意。”

周围的客人都被吸引了,纷纷围过来,听张掌柜讲这段往事。一个提着竹篮的老妇人笑着说:“我奶奶当年就在雪太祖母的工坊里做过胭脂,她说雪太祖母心善,见贫家女子没活路,就办了工坊教手艺,还向太祖皇帝提议改了胭脂税,让姑娘们靠手艺就能养活自己。”

“可不是嘛!”旁边一个学徒插嘴道,“我娘说,咱们青州现在还有好几家胭脂工坊,都是按雪太祖母传的法子办的,收留了不少没依靠的姑娘,大家靠做胭脂过日子,比以前强多了。”

张掌柜笑着点头,继续说道:“雪太祖母常说,‘手艺不是用来谋私利的,是用来帮人的’。当年她把最金贵的‘驻颜脂’配方刻在玉匣里,只传心正的人,还特意叮嘱,不许靠方子赚大钱,要教给更多像她一样的女子。咱们嫣红阁这百年来,一直按着她的话做,各地的分号都开了工坊,只要是想学手艺的贫家女子,来者不拒,学会了还帮着找营生。”

书生听得入了迷,又问:“我在江南时,听老人们说,当年雪皇后和慕容太祖帝后同妆,穿‘同心妆’接受万民朝拜,是不是真的?”

“是真的。”张掌柜眼里泛起些向往,“阁里还藏着当年的旧画呢,画里雪太祖母颊边是石榴红胭脂,太祖皇帝冠上缀着胭脂色绒花,两人站在城楼之上,下面是欢呼的百姓,那光景,真是让人难忘。后来太祖皇帝把他们在烟雨阁的往事写进了《秘录》,用雪太祖母做的朱砂印泥封缄,藏在皇家秘库里,现在宫里还时常拿出来给皇子公主们看,教他们要体恤百姓,要守着真心。”

“这么说,民间传的‘胭脂令’,不是真的有块令牌,而是雪皇后和太祖皇帝传下来的道理?”书生恍然大悟。他来京城的路上,听人说九州各地都有“胭脂令”的传奇,说有了“胭脂令”,女子就能靠手艺立足,不受人欺辱,原以为是块真的令牌,现在才明白,这“令”是藏在人心底的善意和底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九州胭脂令请大家收藏:()九州胭脂令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张掌柜笑着点头:“公子说得极是。这百年来,大家说的‘胭脂令’,从来不是块令牌,是雪太祖母教的‘心正、行善’,是太祖皇帝护的‘百姓安居’。你看现在,不管是京城还是江南,不管是繁华的城镇还是偏远的乡村,都有女子靠做胭脂、做香露谋生,她们不用仰人鼻息,靠自己的双手就能过得安稳,这就是‘胭脂令’的传奇啊。”

正说着,一个穿着青布衫的女子匆匆走进来,手里拿着个布包,脸上带着急色:“张掌柜,我是城郊李家庄的,我们庄里有十几个姑娘,想跟着您学做胭脂,您看……”

“快请坐。”张掌柜连忙给她倒了杯茶,“别急,咱们嫣红阁的规矩,只要是真心想学手艺的,都收。下个月工坊就招新学徒,我给你留着名额,到时候带着姑娘们来就行,管吃管住,还发月钱。”

那女子激动得眼泪都掉了下来,连连道谢:“谢谢您!谢谢您!我们庄里的姑娘早就盼着这一天了,以前只能在家做针线,赚的钱不够贴补家用,现在能学做胭脂,以后就能自己养活自己了!”

周围的客人都笑着附和:“这就是雪太祖母当年想看到的样子啊!”“是啊,姑娘们靠手艺吃饭,腰杆都挺得直!”

书生看着这一幕,心里满是感慨。他想起自己在江南时,见过河边洗衣的女子手里拿着嫣红阁的胭脂盒,见过集市上卖胭脂的姑娘笑着给客人介绍花材,见过私塾里的小丫头偷偷攒钱买石榴红,说要像雪皇后一样,做个能帮人的女子。原来这百年传奇,从来不是藏在故纸堆里的故事,而是融进了百姓日子里的烟火气。

“掌柜的,这块胭脂帕上的红痕都淡了,怎么还这么宝贝?”一个小客人拉着张掌柜的袖子,仰着小脸问。

张掌柜蹲下身,轻轻摸了摸她的头:“因为这红痕虽然淡了,可雪太祖母的心意没淡啊。你看这嫣红阁的胭脂香,看各地工坊里姑娘们的笑脸,看大家靠手艺过得安稳日子,都是这红痕生出来的暖意,一直都在,从来没散过。”

小客人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伸手轻轻碰了碰帕子,像在触碰一段温暖的时光。

日头渐渐升高,嫣红阁里的客人越来越多,有人买胭脂,有人问学徒的事,有人围着张掌柜听百年前的故事,笑声和胭脂香混在一起,飘出阁外,落在朱雀街的青石板上,飘向京城的大街小巷。

书生背着书箧走出嫣红阁时,手里多了一盒石榴红胭脂。他站在巷口,回头望了望那座青瓦白墙的小楼,门楣上的“嫣红阁”三个字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他想起张掌柜最后说的话:“百年前,雪太祖母用一块胭脂帕暖了一个落难皇子的心;百年后,咱们用这手艺暖了无数女子的日子。红痕会淡,可人心底的暖,能传一辈子,传好几辈子。”

张掌柜!我们按您说的,带着行李来了!”春杏跑得脸颊通红,额角沁着汗,却没顾上擦,眼睛亮晶晶地盯着嫣红阁的门楣,像在看什么稀世珍宝。她身后的小桃攥着包袱袋,小声问:“掌柜的,我们真能学会做胭脂吗?我以前只在地里种过菜,连花汁都没捣过呢。”

张掌柜笑着把她们让进阁里,指着墙角捣花汁的学徒:“你看她们,去年来的时候,有的连石臼都拿不稳,现在不都能独立做玫瑰脂了?老祖宗传下的规矩,就是手把手教,不急不躁。”她一边说,一边从货架上拿了块刚晒好的玫瑰糕,分给几个姑娘,“先尝尝,垫垫肚子,等会儿我带你们去后院工坊看看。”

正说着,一个背着竹筐的老妇人掀开帘子走进来,筐里装着半筐新鲜的茉莉花瓣,是城西花农王阿婆,几十年如一日给嫣红阁送花材。“张丫头,这是今晨刚摘的茉莉,带着露气呢。”王阿婆把筐放在地上,目光习惯性地扫过柜台后的旧木盒,“今儿没给客人看那块帕子?”

“刚收起来,您就来了。”张掌柜接过花瓣,放在竹匾里摊开,“方才来了个江南书生,听我讲了帕子的故事,说要把这段传奇写进文章里,让更多人知道老祖宗的心意。”

王阿婆笑了,坐在门口的小凳上歇脚:“可不是传奇嘛!我婆婆当年就在雪太祖母的工坊里做过活,她说那时候工坊里全是像春杏这样的姑娘,雪太祖母每天都亲自教她们筛粉、熬膏,还总说‘手艺是根,善心是土,根扎在土里,才能长得旺’。后来我婆婆学会了手艺,在城西开了个小花铺,养活了我们一家子。”

春杏听得入了迷,手里的玫瑰糕都忘了吃:“阿婆,您婆婆见过雪太祖母吗?她是不是像大家说的那样,又温柔又厉害?”

“见过呢!”王阿婆眼里泛起回忆的光,“我婆婆说,雪太祖母当年虽已是皇后,却常来工坊看她们,穿一身素色襦裙,和普通妇人没两样,还帮着她们挑拣花材,手把手教她们调胭脂颜色。有次我婆婆熬膏时不小心烧了手,雪太祖母亲自给她涂药膏,还说‘慢些没关系,别伤了自己’。后来我婆婆总说,雪太祖母教的不只是手艺,还有做人的道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九州胭脂令请大家收藏:()九州胭脂令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这时,一个穿绫罗绸缎的夫人走进来,她是嫣红阁的老主顾沈夫人,每月都来定制一盒“残荷脂”。“张掌柜,我订的残荷脂好了吗?”她话音刚落,目光就落在了春杏几人身上,笑着问,“这是新来的学徒?”

“是呢,从城郊李家庄来的。”张掌柜转身从里屋拿出一个青釉瓷盒,递给沈夫人,“刚做好的,您闻闻,还是当年的味道。”

沈夫人打开盒盖,一股醇厚的荷香混着蜂蜡的暖意飘出来,她轻轻叹了口气:“这味道,和我祖母当年用的一模一样。我祖母说,她年轻时家里穷,是雪太祖母的工坊收留了她,教她做胭脂,后来她靠着这手艺,帮家里还清了债。我祖母临终前还说,要不是雪太祖母,就没有我们这一大家子。”

春杏听得眼睛发红,拉着张掌柜的袖子说:“掌柜的,我们一定好好学手艺,以后也像雪太祖母那样,帮着村里的姑娘们!”

张掌柜点点头,从柜台后取出那个旧木盒,再次打开给她们看:“你们看这块帕子,当年雪太祖母就是用它,给了落难的慕容太祖一点暖意。后来太祖皇帝说,就是这点暖意,让他记了一辈子,也让他明白,做君王要体恤百姓,做手艺要心怀善意。这百年来,嫣红阁能一直开着,不是因为胭脂做得多好,是因为守住了这份心意。”

小桃轻轻碰了碰帕子上的淡红痕,小声问:“这红痕都这么淡了,怎么还能让大家记这么久啊?”

“因为这红痕里藏着的心意没淡啊。”沈夫人笑着接话,“你看,江南的胭脂工坊还在按老方子做残荷脂,青州的姑娘靠做胭脂养活了家人,京城的绣娘用嫣红阁的胭脂给绣品配色,这些都是从这块帕子开始的暖意,一代代传下来,就成了现在的样子。”

正说着,那个背着书箧的江南书生又折了回来,手里拿着一张刚写好的纸:“张掌柜,我把刚才听的故事写了一段,您看看像不像?”纸上写着:“百年前,胭脂帕暖落难客;百年后,手艺传暖九州人。红痕虽淡,暖意长流。”

张掌柜接过纸,轻声念了一遍,眼里满是动容:“像,太像了。这就是老祖宗想看到的样子。”

风又吹进嫣红阁,带着茉莉的清香和胭脂的暖意,拂过那块旧帕子,拂过春杏几人期待的笑脸,拂过沈夫人手里的残荷脂盒,拂过书生笔下的字迹。阳光透过窗棂洒进来,落在货架上的胭脂盒上,落在学徒捣花汁的石臼里,落在每个人的脸上,像一层温柔的纱。

春杏和同伴们跟着张掌柜往后院工坊走,脚步轻快,嘴里哼着刚学的江南小调。她们不知道,几十年后,她们或许也会像王阿婆的婆婆那样,把雪太祖母的故事讲给后辈听,把手里的手艺教给更多需要的人。就像那块帕子上的红痕,虽然会越来越淡,可藏在里面的暖意,会像嫣红阁的胭脂香一样,漫过一年又一年的光阴,浸在每一个靠手艺立足、靠善意生活的人心里,红痕永存,暖意长流。

书生站在巷口,看着嫣红阁的门楣,又看了看手里的纸,轻轻笑了。他知道,这段传奇不是藏在故纸堆里的往事,是活生生的日子,是一代代人传下来的温暖。风带着胭脂香吹过,像在轻轻诉说着百年的故事,温柔而绵长,一直飘向远方。

喜欢九州胭脂令请大家收藏:()九州胭脂令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