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北华大学校园,肃穆而宁静。高大的梧桐树早已落尽了叶子,遒劲的枝桠伸向灰蒙蒙的天空,切割出几何形状的寂静。清冷的空气带着北方特有的干冽,阳光努力穿透薄薄的云层,洒下淡金色的光晕,在青石板路和红砖教学楼的外墙上跳跃。虽然寒意已深,但这座百年学府的书香气息与青春活力,却如同地底奔涌的热泉,驱散着季节的萧瑟。今天,大礼堂内外更是洋溢着一种不同寻常的热烈气氛。
能容纳近两千人的大礼堂座无虚席,过道里也挤满了站立的学子。空气中弥漫着年轻人的蓬勃朝气、淡淡的书本油墨味以及一种期待与兴奋交织的热流。灯光聚焦在舞台中央,将那个身影清晰地勾勒出来。
李念墨站在演讲台后,一身剪裁得体的藏青色羊毛套裙,衬得她身姿挺拔,气质温婉中透着不容置疑的干练。乌黑的长发在脑后挽成一个简洁的发髻,露出光洁的额头和一双清澈明亮、仿佛蕴藏着星光的眼眸。她微微调整了一下麦克风,动作从容优雅。台下,是黑压压一片年轻的面孔,无数双眼睛聚焦在她身上,充满了对这位传奇学姐的好奇、崇拜和对未来的憧憬。那些目光,像冬日里渴望阳光的幼苗,充满了纯粹的热情和求知的光芒。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学弟学妹们,”李念墨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礼堂,清越而沉稳,带着一种天然的亲和力,“很荣幸,在这样一个冬日,回到我梦想启航的地方,与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科学、责任与归途的思考。我的演讲题目是——‘格物致知与家国情怀’。”
她微微停顿,目光扫过台下,仿佛在寻找记忆中自己当年坐过的位置。
“在加州理工的图书馆里,我曾彻夜研读最前沿的量子理论;在帕萨迪纳的实验室里,我和同事们为观测到一颗遥远星系的特殊光谱而欢呼雀跃。科学探索本身,是纯粹而令人着迷的。它引领我们逼近宇宙的真理,触摸物质最深层的奥秘。‘格物致知’,穷究事物之理,以求通达明澈,这是我们每一个科研工作者最初的、也是最持久的动力。”
她的声音充满了对科学本身的真诚热爱,台下的学子们听得入神,眼神专注。
“然而,”李念墨话锋一转,声音里多了一份沉甸甸的力量,“走出实验室,走进更广阔的世界,我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科学探索的坐标,从来不仅仅指向浩瀚的星空。它更深刻地指向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指向我们血脉相连的民族,指向我们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她引用了《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而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不仅仅是古代士大夫的理想,更是我们现代知识分子应有的格局。”
她顿了顿,声音更加清晰有力:
“顾炎武先生有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科技竞争日益成为国运之争的今天,这份责任,对我们这些掌握了前沿知识的学子而言,显得尤为具体而迫切。真正的‘格物致知’,不仅在于探索宇宙的奥秘,更在于理解我们脚下的土地为何贫瘠或富饶,理解我们肩上的责任为何光荣而艰巨!理解如何运用我们的所学,让这片土地更加美好,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更加幸福!”
礼堂里一片寂静,只有她清越的声音在回荡。学子们屏息凝神,许多人的眼中闪烁着激动和认同的光芒。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李念墨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我的导师,也是我的祖父李长庚教授,在海外漂泊数十载,最深的牵挂始终是故土。我的父母,他们毕生的事业,都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的需要。而我,在异国他乡取得些许成绩后,选择回来,正是因为我深知,我的知识、我的能力、我的热情,只有融入民族复兴的洪流,才能迸发出最大的价值!这里,有我们施展抱负最广阔的舞台,有我们报效家国最深切的土壤!同学们,”她提高了声调,目光灼灼,带着强烈的感染力,“希望你们在追求知识高峰的同时,永远不要忘记心中那份对家国的赤诚!将你们的智慧,你们的青春,你们的热血,奉献给这片生养我们的土地!因为,你们的未来,就是中国的未来!”
话音落下,短暂的寂静后,雷鸣般的掌声轰然爆发!如同潮水般汹涌澎湃,瞬间淹没了整个礼堂。学子们激动地站起身,掌声经久不息,许多人眼中含着热泪,用力地鼓掌,仿佛要将心中的理想和热血都拍出来。闪光灯此起彼伏,记录下这充满力量与感召的一刻。李念墨站在台上,沐浴在掌声与目光的海洋中,脸上带着欣慰而坚定的笑容,向台下深深鞠躬。这一刻,她不是高高在上的学者,而是点燃了无数年轻心灵的火种。
演讲结束后,热情的学子们簇拥着想要签名和合影,李念墨耐心而温和地一一满足。好不容易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她才得以脱身,走向通往后台的侧门。后台通道光线有些昏暗,堆放着一些杂物和音响设备,与前台的热烈形成鲜明对比。空气中还残留着淡淡的灰尘味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金兰厌胜劫请大家收藏:()金兰厌胜劫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