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室里落针可闻。只有空调的低鸣和李玄策沉稳的声音在回荡。几位原本姿态略显放松的老院士,不知不觉间已挺直了腰背,眼神专注。一位负责材料领域的老先生,甚至下意识地摘下了老花镜,用绒布擦拭着镜片,仿佛要看得更清楚些。
“孙子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李玄策的声音陡然拔高,引用了这句穿越两千年的兵家至理。他深邃的目光扫过全场,带着一种洞穿迷雾的力量,“此‘知’,于今日之科技争锋,其意更甚于冷兵器沙场!‘知彼’,非仅知其技术路线、项目进展,更要洞察其战略意图、资源调配、人才流动之暗涌,预判其可能之突袭方向,防患于未然。‘知己’,则需清醒认知我之长板与短板,集中力量于真正关键之‘隘口’,不做撒豆之兵,不行添油之策。此情报之要义,实乃大国科技博弈之‘定海神针’!”
“定海神针”四字出口,如同重锤敲在寂静的鼓面上。一直垂目聆听的一位满头银发、面容清癯的老者——国内理论物理学界的泰山北斗——缓缓抬起了头。他那双阅尽学术风云的眼睛,此刻闪烁着异常明亮的光芒,紧紧锁在李玄策身上。没有言语,只是那目光中的审视已被一种深沉的赞许和认同所取代。他拿起那支削好的铅笔,没有在笔记本上书写,而是用尾端在光滑的檀木桌面上,极其轻微、却异常清晰地,敲击了一下。
“笃。”
一声轻响,如同深潭投石。
紧接着,第二位、第三位…越来越多的与会者,或轻轻点头,或用指节在桌面上叩击出微不可闻的应和,或用深邃的目光表达着无声的认可。那份凝聚着李氏三代智慧、被李玄策抽丝剥茧、赋予战略高度的建议报告,静静地躺在紫光檀木桌的中央。封面上素白的特种纸,在防眩射灯柔和的光线下,仿佛一块未经雕琢却已蕴藏惊雷的美玉。
李玄策迎接着这些目光,沉稳如山。他深知,这无声的认可,只是这场关乎国运的科技长征的第一步。静渊深处,波澜已起。
喜欢金兰厌胜劫请大家收藏:()金兰厌胜劫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