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风,掠过西疆辽阔而苍茫的土地,本该带来春末夏初的暖意,却在喀什噶尔老城的一角,裹挟着焦糊味和隐隐的喧嚣。清真寺那标志性的蓝色穹顶在午后的阳光下闪烁着冷冽的光,与周围空气中弥漫的紧张形成刺目的对比。
李玄策站在临时搭建的指挥车旁,眉头紧锁。国安部常务副部长的深色夹克沾满了尘土,连日的奔波在他眼睑下刻下浓重的阴影。他刚结束与当地长老的艰难沟通,空气中残留的催泪瓦斯辛辣气味刺激着鼻腔,远处传来的零星呼喊声,像钝刀一样切割着这片古老土地的和弦。
“部长,情况不妙。”行动组长周卫国快步走来,这位昔日的老同学,脸庞被西疆的烈日晒得黝黑,眼神里是军人特有的坚毅和此刻的凝重,“有确切情报,第三股势力的人在几个关键巷口煽动,把经济纠纷往宗教矛盾上引,人群情绪很激动,尤其是年轻人。他们…利用了巴哈尔牺牲的悲情。”提到那个牺牲在敌特木卡姆谐波武器下的维族女战士,周卫国的声音低沉下去。
李玄策的目光投向那座宏伟的清真寺,阳光在它精美的砖雕和彩绘上跳跃,那是数百年信仰与艺术的结晶。此刻,它却成了风暴眼。他深深吸了口气,空气中混杂着尘土、硝烟和一丝若有若无的、属于这片土地的独特香料气息。“知道了。按第二预案,收缩警戒线,把外围看热闹的群众引导出去。让‘阿凡提’小队准备好。”
“阿凡提”小队是周卫国精心组建的,由精通维汉双语的国安干警和当地深孚众望的民间调解员组成,专门负责在最敏感时刻进行沟通疏导。李玄策深知,硬碰硬只会让亲者痛仇者快,让那躲在暗处的“第三股势力”得逞。他需要的,是穿透喧嚣的迷雾,抵达人心深处那被恐惧和愤怒暂时遮蔽的、对和平安宁的渴望。
他整理了一下衣领,没有带警卫,只身朝着清真寺方向,人群最密集、情绪最沸腾的巷口走去。他的步伐沉稳而坚定,每一步都踏在碎石铺就的古老路面上,发出清晰的回响。喧闹的人群渐渐注意到了这个逆流而上的身影,认出他身份的人开始窃窃私语,敌视、怀疑、好奇的目光交织成网,落在他身上。
走到距离人群核心约十米处,李玄策停下了脚步。他没有用扩音器,只是用清晰而沉稳的声音,以汉语开口,声音不大,却奇异地穿透了嘈杂:“父老乡亲们,兄弟姐妹们!请安静一下!”他的目光扫过一张张或愤怒、或茫然、或年轻气盛的脸庞。
人群的喧嚣为之一滞,无数双眼睛聚焦在他身上。
李玄策没有立刻解释,没有承诺,更没有指责。他缓缓地,极其郑重地,面对着那座象征着信仰与净土的清真寺,面对着眼前激动的人群,双膝微曲,跪了下来。不是叩拜,而是一种融入骨髓的尊重与谦卑的姿态。这个动作,让所有人都愣住了,连那些被煽动得最激烈的年轻人也一时噤声。
他从怀中取出一个用深蓝色锦缎包裹的小册子,小心翼翼地打开,露出一本年代久远、纸张泛黄的《古兰经》。他双手捧着经书,举至额前,如同捧起最珍贵的圣物。然后,他开始诵读。不是汉语,而是流利而充满韵律的阿拉伯语,念诵着《古兰经》第24章“光明篇”(An-Nur)的经文:
“??????? ????? ????????????? ???????????…” (“真主是天地的光明…”)
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奇特的穿透力和抚慰人心的力量,在寂静下来的巷子里回荡。阳光落在他低垂的眉眼和手中的经书上,仿佛镀上了一层圣洁的光晕。经文讲述着真主的光明指引迷途者,讲述着诚信、洁净、远离诽谤与罪恶,讲述着家庭和睦与社会公正。每一句,都像清泉,试图洗涤被仇恨和谎言蒙蔽的心灵。
人群彻底安静了。有老者颤巍巍地抬手抹去眼角的浑浊泪水;有年轻人紧握的拳头,在经文的韵律中不自觉地松开了几分;抱着孩子的妇女,下意识地将孩子搂得更紧,眼神复杂地望着那个跪在尘埃中的身影。清真寺的阿訇站在台阶上,双手交叠放在胸前,闭目凝听,脸上露出深深的动容。
当李玄策念诵到关于驱散黑暗、带来光明的段落时,一位须发皆白、穿着传统长袍的维族老人,拄着拐杖,颤巍巍地拨开人群,走到了李玄策面前。老人饱经风霜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眼神却异常清亮。他静静地听完李玄策诵完一段,然后伸出布满老茧和皱纹的手,从自己长袍的内袋里,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小块布料。
那不是普通的布料,而是名贵的艾德莱斯绸的残片。丝绸本身绚丽的色彩和复杂的花纹依旧夺目,但在那鲜艳之上,却浸染着一大片深褐色的、早已干涸凝固的印记——那是血,人的血。
老人的手指微微颤抖,指着那血痕。血迹并非随意泼洒,在丝绸独特的纹路衬托下,竟隐约勾勒出一只展翅欲飞的鸽子的轮廓!虽然抽象,但那象征和平的意象却无比清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金兰厌胜劫请大家收藏:()金兰厌胜劫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