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边陲,七月的雨总是不打招呼就来。昨夜一场急雨,山涧的水便涨了起来,浑浊湍急,裹挟着断枝碎石,轰隆隆地冲刷着新筑的堤岸。清晨,雨势稍歇,但天空依旧沉着脸,铅灰色的云层低低压在山峦的脊线上,空气里弥漫着浓重的土腥味和草木的清气。
方清墨穿着一双半旧的防滑登山鞋,深蓝色的冲锋衣裤沾满了泥点,长发简单束在脑后,几缕碎发被湿漉漉的山风贴在光洁的额角。她没有打伞,站在一处陡峭的山坡边缘,目光专注地投向下方那片依山而建、梯田般的绿色护坡。
与周围裸露着红褐色泥土、被雨水冲刷得沟壑纵横的山体不同,这片护坡呈现出一种奇异的生机。层层叠叠的网格状结构牢牢抓附着山体,网格里并非寻常的草皮或混凝土,而是一种深绿色的、绒毯般的植物,叶片细长坚韧,在雨水的浸润下泛着油润的光泽。更令人惊奇的是,在网格的节点和关键的承重部位,覆盖着一种灰褐色的、略带弹性的薄层材料,其表面有着细微的、仿若叶脉般的天然纹理,雨水落在上面,迅速聚成水珠滚落,几乎不留水痕。
“方院士,您看这边!”一个皮肤黝黑、穿着沾满泥浆胶鞋的中年汉子,指着护坡中段靠近河岸的一处,“就这里,去年那场大洪水,把原来的石笼都冲垮了,山体滑坡下来,埋了下面好几亩好田!多亏了您这‘绿毯子’和这‘神仙胶’,硬是扛住了!水退了以后,一点没垮!”
说话的是本地的村支书老杨,嗓门洪亮,带着浓重的乡音,满是皱纹的脸上洋溢着朴实的感激和兴奋。他粗糙的手指小心翼翼地抚摸着那层灰褐色的弹性材料,又指了指网格里茂密的绿植:“这东西神了!种下去没俩月,根就扎得老深,跟那‘神仙胶’长到一块儿去了似的!您瞧这草,我们本地叫‘铁线草’,泼辣得很,以前也种过,可没见长这么旺相,根能把土抓这么牢的!”
方清墨蹲下身,丝毫不介意泥泞的地面。她伸出戴着半指手套的手,轻轻拨开一丛“铁线草”发达的根系。果然,那些细密坚韧的根须,不仅深深扎入山体土壤,更与覆盖在网格节点上的灰褐色仿生材料紧密地缠绕、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共生的结构。她用手指捻了捻那层材料的边缘,感受着它特有的柔韧与强度,又凑近仔细观察材料表面与植物根系结合的部位,甚至能隐约看到一些细微的、类似菌丝的网络在两者间延伸。
“老杨,乡亲们平时维护,觉得费劲吗?”方清墨抬起头,雨水顺着她的刘海滴落,她也毫不在意,目光温和地看着村支书。
“省心!太省心了!”老杨连连摆手,“以前用石头、水泥砌护坡,年年补年年坏,费工费力费钱!您这个,种下去浇透水,就不用咋管了!雨水一冲,反而长得更精神!这‘神仙胶’也扛造,日头晒,雨水泡,鸟啄虫爬,一点事儿没有!您瞧那边——”他指向护坡更上方,靠近原始林带边缘的一处,“有几处野猪下来拱过,愣是没拱开!就留下几个印子!”
方清墨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只见那灰褐色的材料表面确实有几处浅浅的凹痕和爪印,但结构完好无损,周围的“铁线草”依然茂盛。她嘴角浮现出一丝欣慰的笑意。这正是她团队研发的“仿生植物-智能聚合物复合生态护坡系统”的核心优势:利用深海贻贝粘附蛋白和蜘蛛丝仿生结构合成的智能聚合物基底,不仅自身具有优异的抗冲刷、耐候和自修复性能,更能主动引导和促进特定乡土植物的根系与其深度结合,形成远超单一材料的稳固生态结构。它不需要钢筋水泥的笨重支撑,而是巧妙地“借力”于自然本身的生命力。
她拿出随身携带的平板电脑和一支特制的、能抵抗潮湿环境的电子笔,快速记录着老杨的反馈,同时拍摄护坡不同部位的特写照片。雨水打在平板的防护屏上,晕开细小的水花,映着她专注的侧脸。
“方老师!方老师!”一个清脆的声音从坡下传来。一个戴着斗笠、裤腿挽到膝盖的年轻姑娘深一脚浅一脚地跑上来,是跟方清墨一起来的研究生小秦,怀里宝贝似的抱着几个密封袋,里面装着从不同部位小心采集的植物根系样本和一小块被切下来的聚合物材料边缘。“样本都取好了!我还找到了您说的那种共生菌丝!就在三号观察点的材料-根系结合处,肉眼都能看到一点白絮絮了!”小秦兴奋得脸颊通红,眼睛亮晶晶的。
“太好了,小秦,做得好。”方清墨接过密封袋,对着光线仔细看了看里面带着湿泥的根须和附着其上的细微白色菌丝网络,这正是材料能主动引导植物共生并加速根系固土的关键微观机制之一。“低温保存好,回去做显微和基因测序分析。”她小心地将样本交给助手,又转头对老杨说:“老杨,麻烦您再带我去看看上次您说的,有几处渗水的地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金兰厌胜劫请大家收藏:()金兰厌胜劫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