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玄幻奇幻 > 静虚谷秘史:黄帝内经新传 > 第76章 人体奥秘形度、骨度、脉度、筋度、测量法则及四季治法

静虚谷里岐伯耐心的教导紫萱。

在中医的浩瀚知识体系中,形度、骨度、脉度、筋度以及测量法则和四季治法,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神秘的光芒。它们蕴含着古人对人体精妙的认知,以及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历经千年岁月的沉淀,依然熠熠生辉,为后世医家照亮了探索生命奥秘与疾病治疗的道路。

一、形度、骨度、脉度、筋度测量法则

形度:人体外在的直观洞察

形度,是对人体外在形态的测量与观察。它涵盖了多个方面,首先是身高。在古代,虽然没有现代精准的测量工具,但通过简单的方法也能大致确定身高数值。身高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值,它与人体的气血分布、脏腑功能有着微妙的联系。身材高大者,往往气血相对充足,脏腑功能也较为强盛;而身材矮小者,气血可能相对较弱,脏腑功能也可能稍逊一筹。

其次是体型胖瘦。胖人多痰湿,这是因为过食肥甘厚味,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水湿代谢障碍,痰湿内生,聚于体内,使人体呈现肥胖之态。而瘦人多阴虚,可能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导致阴液亏虚,身体失于濡养,故而身形消瘦。通过观察体型胖瘦,医生能初步判断患者的体质类型,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线索。

此外,肢体比例也在形度的范畴之内。正常的肢体比例协调,反映出人体气血运行通畅,骨骼肌肉发育正常。若肢体比例失调,可能是由于先天发育异常,或后天疾病影响,如小儿佝偻病会导致骨骼畸形,影响肢体的正常比例。通过对肢体比例的观察,医生可以发现潜在的疾病隐患,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骨度:精准定位的骨骼标尺

骨度,是以人体骨骼为标志来测量确定人体各部位的长短、大小,从而确定穴位的定位和针灸、推拿等操作的分寸。在中医经络学中,骨度分寸法是极为重要的定位方法。例如,肘横纹至腕横纹为12寸,这一固定的骨度分寸,为确定上肢部穴位的纵向距离提供了标准。在针灸治疗时,医生根据这一标准,能够准确找到相应的穴位,如位于腕横纹上2寸的内关穴,就是通过骨度分寸法精准定位的。

再如,膝中至外踝尖为16寸,这对于确定下肢部穴位的位置至关重要。像足三里穴,位于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就是依据骨度分寸法结合其他定位方法确定的。骨度分寸法不受人体胖瘦、高矮等因素的影响,具有相对固定和准确的特点,为中医针灸、推拿等治疗技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奠定了基础。

脉度:气血运行的神秘轨迹

脉度,关乎人体经脉气血运行的长度和规律。《黄帝内经》中对十二经脉等的长度有相关论述。人体的经脉犹如纵横交错的河流,气血在其中循环往复。十二经脉的总长度是一定的,气血在经脉中运行一周所需的时间也有相应规律。通过了解脉度,医生能知晓气血在体内的循环路径和大概时间,这对判断疾病在经脉中的传变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当外邪侵袭人体时,可根据脉度和气血运行规律,判断邪气在经脉中的传变方向和速度。如果邪气侵袭手太阴肺经,根据脉度和气血运行顺序,可能会依次传至手阳明大肠经等其他经脉。在针灸治疗时,医生也会根据脉度和气血运行规律,选取合适的穴位和掌握刺激量。如在气血流注到某一经脉的特定时间,针刺该经脉的穴位,能更好地调节气血,达到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

筋度:柔韧力量的精准考量

筋度,涉及对人体筋的长度、柔韧度等的考量。筋,约束骨骼、参与运动,在人体的运动功能中起着关键作用。不同个体的筋度存在差异,有的人筋较为柔韧,关节活动范围大;而有的人筋相对僵硬,关节活动受限。

在中医临床中,了解筋度有助于判断筋病的发生发展。当人体受到外力损伤,或因年老体弱、久病等原因,导致筋的柔韧度下降,出现挛缩、松弛等情况时,就会引发各种筋病。如常见的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都与筋的病变密切相关。在治疗筋病时,医生会根据筋度的情况,采用推拿、按摩、针灸等方法,调整筋的状态,恢复其正常的长度和柔韧度,从而缓解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功能。

二、四季治法

春季:取络穴,顺应阳气生发

春季,阳气渐升,万物始生,大自然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此时,人体的气血也开始向外舒展,如同种子在春天破土而出,阳气逐渐从体内向外散发。在中医经络学中,络穴是经络系统中沟通表里、联络气血的重要部位。

春季治病多取各经的络穴,是因为络穴能更好地调节经络气血,使人体与外界气候相适应。络穴犹如经络系统中的交通枢纽,能促进表里经气血的相互流通。在春季,人体阳气生发,气血渐盛于外,取络穴可以激发经络气血的运行,帮助人体更好地适应阳气上升的趋势。例如,当人体在春季感受风邪,出现头痛、鼻塞等症状时,针刺手阳明大肠经的络穴偏历,可疏风解表,调节经络气血,缓解症状。因为手阳明大肠经与肺经相表里,春季风邪易侵袭肺系,通过调节大肠经的络穴,可达到表里同治的效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静虚谷秘史:黄帝内经新传请大家收藏:()静虚谷秘史:黄帝内经新传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夏季:取俞穴,调节脏腑经气

夏季,阳气隆盛,烈日炎炎,天地间充满了火热的气息。人体的气血在夏季也充盛于外,如同江河在夏季水量充沛。俞穴,是经气输注之处,是脏腑经气在体表的汇聚点。

夏季治病多取各经的俞穴,是因为俞穴能更好地调节脏腑经气。在夏季,人体阳气在外,脏腑相对易虚,尤其是脾胃等脏腑,容易受到暑热、湿气等邪气的侵袭。取各经俞穴,如脾俞、胃俞等,可以补益脏腑正气,调节阴阳平衡。例如,夏季人们常因贪凉饮冷,导致脾胃功能受损,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此时,针刺脾俞、胃俞等穴位,可振奋脾胃阳气,增强脾胃运化功能,缓解症状。同时,夏季人体出汗较多,气随汗泄,容易出现气虚的情况,取俞穴还可以起到补气固表的作用,增强人体的抵抗力。

秋季:取合穴,顺应阴气内敛

秋季,阴气渐盛,秋风萧瑟,万物开始收敛。人体的气血也随着季节的变化而逐渐内敛,如同树木在秋季开始落叶,将营养物质储存于体内。六腑的合穴,是经气汇聚之处,如同河流的汇聚点,经气在此处最为旺盛。

秋季治病多取六腑的合穴,是因为合穴能顺应阴气渐盛、经气内敛的趋势,调节六腑功能。六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它们主受纳、腐熟、传导等功能。在秋季,人体的消化功能相对增强,需要六腑功能正常发挥。取六腑合穴,如足三里(胃之合穴)、阳陵泉(胆之合穴)等,可以调节六腑的气机,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例如,秋季人们饮食增多,容易出现消化不良的情况,针刺足三里等合穴,可增强脾胃功能,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吸收。同时,秋季气候干燥,容易伤津耗液,取合穴还可以起到滋阴润燥的作用,调节人体的津液代谢。

冬季:多用药品,少用针刺砭石

冬季,主闭藏,天地间一片寒冷寂静,万物潜藏,人体的阳气也闭藏在内。此时,人体的新陈代谢相对缓慢,如同动物在冬季进入冬眠状态,以保存能量。

在冬季治病,应多用药品,少用针刺砭石。这是因为药物可根据病情灵活组方,从内部调理人体阴阳气血。冬季人体阳气内藏,脏腑功能相对减弱,通过服用中药,可以温补肾阳、调养气血,增强人体的抵抗力。例如,对于一些阳虚体质的人,在冬季可服用金匮肾气丸等药物,温补肾阳,改善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等症状。

而少用针刺砭石,是避免过度耗伤阳气。针刺和砭石治疗,会对人体的经络气血产生刺激,在冬季人体阳气本就闭藏,过度的刺激可能会导致阳气外泄,损伤正气。但所谓少用针石,不包括痈疽等病在内。痈疽等病为热毒蕴结肌肤,病情发展迅速,若不及时用针刺砭石等方法泄热解毒、排脓消肿,会导致病情恶化。例如,痈毒初起,不知其发在何处,摸又摸不出,时有疼痛,此时可针刺手太阴经穴三次。手太阴肺经主气,肺主皮毛,通过针刺手太阴经穴,可调节肺气,使气血通畅,达到消散痈毒的目的。

三、病症针灸治法及病因解析

生腋痈、急性痈肿等病症的针灸治法

生腋痈的病人,若出现高热症状,应该针足少阳经穴五次。足少阳胆经循行经过腋下,针刺其经穴可疏泄局部邪热,调节气血运行,缓解痈肿症状。若针过以后,热仍不退,可针手厥阴心包经穴三次,针手太阴经的络穴和大骨之会各三次。手厥阴心包经与三焦相表里,针刺心包经穴可调节气血、泻热;手太阴经主气,其络穴能改善气血运行,辅助清热;大骨之会可能指大杼穴,针刺此穴可起到清热、通络、止痛的作用。

对于急性的痈肿,筋肉挛缩,随着痈肿的发展而疼痛加剧,痛得厉害,汗出不止,这是由于膀胱经气不足。膀胱经循行于人体背部,主一身之表,其经气不足易致外邪侵袭、气血凝滞而生痈肿。此时,应该刺其经的俞穴,如膀胱俞等。刺其俞穴可补充经气、调节气血、散寒通络,改善局部气血不畅及筋肉挛缩的情况,缓解疼痛。

腹部胀满、霍乱、惊风等病症的针灸治法

腹部突然胀满,按之不减,应取手太阳经的络穴,即胃的募穴和脊椎两旁三寸的少阴肾于穴各刺五次,用员利针。手太阳小肠经与脾胃关系密切,取其络穴可调节小肠经气,进而影响脾胃功能,缓解腹部胀满。胃的募穴中脘,是胃之经气汇聚之处,针刺中脘可直接调节胃的功能,理气消胀。脊椎两旁三寸的少阴肾于穴(可能指肾俞旁的穴位),针刺此处可调节肾经气血,与脾胃相互协调,改善腹部胀满症状。

霍乱,应针肾俞旁志室穴五次,和足阳明胃俞及胃仑穴各三次。霍乱多由感受暑湿、寒湿等邪气,或饮食不洁,导致脾胃功能紊乱。肾俞旁志室穴与肾脏相关,肾脏为先天之本,调节肾脏经气可增强人体正气。足阳明胃俞和胃仑穴(可能指与胃相关的穴位),针刺这些穴位可调节胃经气血,和胃降逆,缓解霍乱症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静虚谷秘史:黄帝内经新传请大家收藏:()静虚谷秘史:黄帝内经新传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治疗惊风,要针五条经上的穴位,取手太阴的经穴各五次,太阳的经穴各五次,手少阴通里穴傍的手太阳经支正穴一次,足阳明经之解溪穴一次,足踝上五寸的少阴经筑宾穴三次。惊风多由小儿外感风邪、痰热内蕴等引起,针刺手太阴经穴可疏风解表、调节肺气;太阳经穴可疏风通络;手少阴通里穴傍的手太阳经支正穴可调节心经和小肠经气血,宁心安神;足阳明经之解溪穴可调节脾胃经气,化痰息风;足踝上五寸的少阴经筑宾穴可清热化痰、息风止痉。

消瘅(渴)、仆击、偏枯等病症的病因

消瘅(渴)、仆击、偏枯、痿厥、气粗急发喘逆等病,如肥胖权贵患这种病,则是由于偏嗜肉食厚味所造成的。过食肥甘厚味,易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积热内生,灼伤阴液,发为消瘅(消渴)。同时,肥胖之人多痰湿,痰湿内阻,气血运行不畅,可引发仆击(突然昏倒)、偏枯(半身不遂)等病症。

凡是郁结不舒,气粗上下不通,都是暴怒或忧郁所引起的。情志失调,尤其是暴怒或忧郁,可导致肝气郁结,气机不畅。肝主疏泄,调节全身气机,肝气郁结则气不得疏泄,上逆于胸,出现气粗、上下不通等症状。突然厥逆,不知人事,耳聋,大小便不通,都是因为情志骤然激荡,阳气上迫所致。情志过激,阳气暴升,气血逆乱,上冲于脑,蒙蔽清窍,可出现突然厥逆、不知人事等症状;气血逆乱,影响耳部经络气血,可致耳聋;影响下焦气机,可致大小便不通。

有的病不从内发,而由于外中风邪,因风邪留恋不去,伏而为热,消烁肌肉,着于肌肉筋骨之间。风邪为百病之长,侵袭人体后,若不能及时驱散,可入里化热,消烁肌肉,导致肌肉消瘦、疼痛等症状,着于肌肉筋骨之间,引发各种痹证。有的两脚偏跛,是由于风寒湿侵袭而成的疾病。风寒湿邪侵袭人体,合而为痹,阻滞经络气血,导致关节疼痛、屈伸不利,若发生在下肢,可出现两脚偏跛的症状。

黄疸、癫疾等病症的病因

黄疸、骤然的剧痛、癫疾、 狂等证,是由于经脉之气,久逆于上而不下行所产生的。人体经脉气血应循环往复,若经脉之气上逆,久不下行,可导致气血瘀滞,脏腑功能失调。如黄疸的发生,与肝胆经脉气血不畅,胆汁外溢有关;癫疾、 狂等精神疾病,与心经、肝经等经脉气血逆乱,扰乱心神有关。

五脏不和,是六腑闭塞不通所造成的。六腑主受纳、腐熟、传导等功能,若六腑闭塞不通,水谷不能正常运化,糟粕不能正常排出,可影响五脏的功能。例如,脾胃为后天之本,若胃腑不通,不能正常受纳腐熟水谷,可导致脾气虚弱,气血生化无源,进而影响其他脏腑功能。

头痛耳鸣,九窍不利,是肠胃的病变所引起的。肠胃为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脏腑,若肠胃功能失常,气血生化不足,不能上荣头目,可导致头痛耳鸣;同时,肠胃病变可影响人体气机升降,导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九窍失于濡养,出现九窍不利的症状。

中医的形度、骨度、脉度、筋度测量法则及四季治法,以及病症的针灸治法和病因解析,是一个完整而精妙的体系。它蕴含着古人对人体、自然和疾病的深刻认识,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理论指导和治疗方法。在现代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深入挖掘和传承这些古老的智慧,让中医这颗璀璨的明珠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喜欢静虚谷秘史:黄帝内经新传请大家收藏:()静虚谷秘史:黄帝内经新传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