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萱皱着眉头,思索片刻后问道:“结合时令治疗,具体该如何操作呢?”
岐伯耐心解释道:“在春夏阳气渐盛之时,可适当采用清泻经气的方法,使经气不过于亢盛,同时辅以温通络脉之法,如艾灸相关络脉的穴位,以补充络气。比如,可选取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进行艾灸,这些穴位分别属于胃经与脾经,与络脉气血的运行密切相关。而在秋冬阳气内敛之际,则应以温补阳气、温通经络为主,可采用针刺与中药内服相结合的方式。针刺时,选取肾俞、关元等穴位,以培补人体的阳气;中药则可选用一些温阳散寒、通络活血的方剂,如当归四逆汤等,以增强络气,抵御寒邪。”
“在春夏季节,当采用清泻经气之法时,以足阳明胃经为例,可选取内庭穴进行针刺。内庭穴为胃经荥穴,属火,能清泻胃经的实热。针刺时,采用提插泻法,快速进针,缓慢出针,如同给燃烧过旺的炉火添上一瓢冷水,使经气的亢盛状态得到缓解。同时,配合艾灸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用温和灸的方法,将艾条点燃后,距离穴位约2 - 3厘米,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每次艾灸15 - 20分钟。这样,既能清泻经气,又能温通络脉,使经络气血达到平衡。”
“而在秋冬季节,针刺肾俞穴时,要注意进针的深度与角度。肾俞穴位于腰部,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进针时,可采用直刺0.5 - 1寸的方法,手法要轻柔而沉稳,如同在为大地注入温暖的能量,以培补人体的阳气。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可采用艾灸的方法,用隔姜灸效果更佳。将鲜姜片切成约0.3厘米厚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关元穴上,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每燃烧完一炷艾称为一壮,每次可灸3 - 5壮。通过艾灸关元穴,能温补肾阳,增强人体的阳气,抵御寒邪的侵袭。同时,服用当归四逆汤,方中当归甘温,养血和血;桂枝辛温,温经散寒,温通血脉;芍药养血和营;细辛通彻表里,以散阴寒;甘草、大枣益气健脾,既助归、芍补血,又助桂、辛通阳;通草通利经脉。诸药合用,能温阳散寒,通络活血,使络气得到增强,经络气血运行通畅。”
经虚络满
“再来说说经虚络满。”岐伯的声音不疾不徐,“所谓经虚络满,是指尺肤热而盛满,而寸口脉象迟而涩滞。尺肤热且盛满,表明络脉中的气血相对充盛,有壅滞之象;而寸口脉象迟涩,则反映出经脉中的气血不足,运行不畅。”
“这种现象,在春夏则死,在秋冬则生。”岐伯神情凝重,继续说道,“春夏季节,阳气渐盛,人体气血应顺应阳气的生长而向外向上运行,经脉气血本应充盛。若此时出现经虚络满的情况,就如同春天里树木的主干得不到充足的养分,而枝叶却异常繁茂,这是一种气血逆乱的表现,对人体极为不利,所以预后较差。而在秋冬季节,阳气渐收,人体气血内敛,络脉气血相对充盛,经脉气血相对不足,更符合秋冬季节的气血变化特点,所以相对来说,这种情况在秋冬季节更容易被人体所适应,预后较好。”
紫萱认真记录着,心中仍有疑惑,便问道:“对于经虚络满之症,该如何进行治疗呢?”
岐伯说道:“治疗经虚络满,关键在于调整经络气血的平衡。对于络脉气血壅滞的情况,可采用刺络放血的方法,选取络脉上的荥穴、井穴等,放出适量瘀血,以疏通络脉,使气血运行恢复通畅。比如,在尺肤热盛满的部位附近,寻找络脉的瘀滞点进行刺络放血。而对于经脉气血不足的问题,则需采用补法。可通过针刺或艾灸经脉上的原穴、俞穴等,如针刺太渊、太白等原穴,艾灸脾俞、胃俞等俞穴,以培补经脉气血。同时,也可配合中药调理,选用一些益气养血、通络行滞的方剂,如八珍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以促进经脉气血的充盈与运行。”
“以手厥阴心包经为例,若出现经虚络满之症,可在其络脉上选取中冲穴进行刺络放血。中冲穴为心包经井穴,位于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刺络放血时,先在穴位周围轻轻挤压,使局部血液聚集,然后用三棱针快速点刺,放出少量瘀血。这就如同疏通堵塞的河道,使络脉中的气血恢复通畅。而对于经脉气血不足的情况,可针刺心包经的原穴大陵。大陵穴位于腕掌横纹的中点处,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针刺时,采用补法,进针要缓慢而轻柔,如同在为干涸的土地浇灌甘露,使经脉气血得到补充。”
“在艾灸方面,可选取脾俞、胃俞等穴位。脾俞穴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胃俞穴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采用温和灸的方法,每次艾灸20 - 30分钟,使穴位局部产生温热感,以培补脾胃之气,促进气血的生成与运行。中药调理方面,八珍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是不错的选择。八珍汤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组成,能益气养血;血府逐瘀汤由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牛膝、川芎、桔梗、赤芍、枳壳、甘草、柴胡组成,能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两方合用,既能补充经脉气血的不足,又能疏通络脉的壅滞,使经络气血重新达到平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静虚谷秘史:黄帝内经新传请大家收藏:()静虚谷秘史:黄帝内经新传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此外,在生活起居方面,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以养气血。同时,可适当进行一些舒缓的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等,这些运动能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增强体质,促进经虚络满之症的康复。”
刺法
“最后,便是刺法的关键原则:络满经虚,至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岐伯郑重说道,“络满经虚时,络脉气血壅盛,经脉气血虚弱。至阴刺阳,这里的‘至阴’,可理解为在阴气最盛之处,通过针刺阳经的穴位,以泻络脉之实,补经脉之虚。比如,当出现络满经虚之症时,可在足太阳膀胱经等阳经上选取合适的穴位进行针刺,调节阴阳气血的平衡。”
“而经满络虚时,经脉气血充盛,络脉气血虚弱。刺阴灸阳,即针刺阴经的穴位以泻经脉之实,艾灸阳经的穴位以补络脉之虚。例如,可针刺足太阴脾经等阴经穴位,同时艾灸足阳明胃经等阳经穴位,使经络气血重新归于平衡。”岐伯详细讲解着,眼神中满是对中医传统技艺的敬畏与传承的决心。
“当出现络满经虚之症时,以足太阳膀胱经为例,可选取委中穴进行针刺。委中穴为膀胱经合穴,位于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此穴为气血汇聚之处,针刺委中穴,采用泻法,可有效泻除络脉中的实邪。进针时,要注意避开血管,直刺0.5 - 1寸,行针时可采用提插泻法,使针感向四周扩散,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入一颗石子,激起层层涟漪,从而调节经络气血的平衡。”
“对于经满络虚之症,若针刺足太阴脾经穴位,可选取阴陵泉。阴陵泉为脾经合穴,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针刺时,采用泻法,以清泻脾经的实热。同时,艾灸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穴,采用温和灸的方法,每次艾灸20 - 30分钟,使局部产生温热感,以培补胃经气血,进而补充络脉的气血不足。这样,通过针刺阴经穴位和艾灸阳经穴位的协同作用,使经络气血重新恢复平衡。”
“刺法的运用,不仅仅是穴位的选取与针刺手法的操作,更重要的是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以及经络气血的虚实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同时,还要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情志等因素,做到因人而异,因病施治。这就如同一场精准的战役,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只有精心策划,才能取得胜利。”
紫萱默默思索着,将这些知识牢记于心,她深知这些内容蕴含着无尽的智慧,是中医先辈们历经无数实践与探索总结而来。
此时,阳光透过竹叶,洒在两人身上,光影斑驳。静虚谷中,这一场关于经络虚实与刺法的论道,仿佛穿越时空的对话,将古老的中医智慧,缓缓注入紫萱的心田,也必将在未来的岁月里,继续传承与发扬,为人类的健康福祉贡献力量。
喜欢静虚谷秘史:黄帝内经新传请大家收藏:()静虚谷秘史:黄帝内经新传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