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镜头里的单身舞步 > 第79章 红绸系住的星轨与年轮里的光阴结

第七十九章:红绸系住的星轨与年轮里的光阴结

2354年·芒种星轨仪下的红绸星图

周结给“第三十五棒”石碑装星轨定位仪时,南瓜花的粉正往红绸上落。仪器启动的嗡鸣声里,绸带突然浮起寸许——不是风托的,是星轨仪投射的猎户座全息影像正往绸上贴,参宿七的光斑落在2334年周星老师缝的荧光线上,像给旧线续了点新亮。

“2034年石蛋太爷爷记的星位偏差3.2弧分,2234年周蕊太奶奶补了1.1弧分,2354年……”他往绸带末端系新的星象坠,坠子是用老槐树的树芯做的,切开时年轮里嵌着丝红——是2104年红绸腐烂后渗进树里的,此刻在星轨仪的光下,红丝竟顺着年轮转,转得与猎户座的公转轨迹分毫不差。

档案库的“红绸星象卷”第107页夹着片泛黄的纸,是2044年林小满太奶奶画的星图:纸上用红绸线绣的猎户座,与此刻星轨仪里的影像叠在一块儿,连参宿四旁那颗暗星的位置都丝毫不差。周结放大星图细节,见纸角写着行铅笔字:“绸子晒了三天太阳,绣出的星才不歪。”他摸了摸手里的树芯坠,坠子被晒得暖烘烘的——原来这“晒绸定星”的法子,早被老辈人藏在纸角里了。

星轨仪突然发出“嘀”的提示音,调出组2034年的旧数据:石蛋太爷爷当年用竹篮盛着红绸在瓜田测星,竹篮柄的影子长度,竟与此刻星轨仪底座的阴影完全重合。周结往瓜田走,踩过2344年周刻种的南瓜藤,藤上的花正往他裤脚沾粉——就像2034年的花粉沾在石蛋太爷爷的竹篮上,一百年的粉,落得一样轻。

他蹲在当年石蛋太爷爷测星的老位置,把树芯坠往红绸上缠。缠到第七圈时,坠子突然“咔”地卡进个旧结——是2234年周蕊太奶奶打的“星结”,结眼里还嵌着粒星砂,经星轨仪分析,是来自参宿七的宇宙尘埃。“原来红绸早把星星的碎末收着了。”周结笑,指尖碰着星砂,砂粒暖得像晒过的绸子。

远处的记忆工坊飘来南瓜粥的香,周时老师的重孙周粥举着个陶碗往坡上跑,碗沿沾着粥粒:“周结哥!老酱缸里泡的红绸段捞出来了!”陶碗里泡着截2144年的红绸,泡得发胀,展开后竟能看见绸上的针脚——是当年周穗老师绣的星轨线,泡了百年酱汤,线反而更亮,像浸了酱的星。

周结把泡软的红绸往星轨仪上搭,绸上的星轨线正好与全息影像对上。粥粥凑过来看,小手指着绸上的针脚:“这像南瓜藤缠架子!”周结点头——可不是嘛,星轨绕着恒星转,红绸绕着石碑缠,都是把散的光拢成线,把远的日子缠成结。

星轨仪突然自动生成张星图,把2034到2354年的红绸轨迹全拼在了一块儿。图上的红绸像条发光的河,河上漂着竹篮、陶碗、树芯坠,河底沉着星砂、酱粒、南瓜花——从石蛋太爷爷的手,到粥粥的手,五代人的指纹都印在绸上,在星轨仪的光下,指纹的螺旋竟与猎户座的旋臂一模一样。

“该给新绸打结了。”周结捏着红绸的新头,想起2034年石蛋太爷爷结绳时蘸的口水,也往指尖沾了点南瓜粥——粥里有老酱的咸,有南瓜的甜,像把一百年的滋味都蘸在了指头上。他慢慢绕绳,绳结在星轨仪的光里亮起来,结眼落处,正好是参宿四此刻在天上的位置。

粥粥往结上撒了把南瓜花的粉:“给星星戴个花!”粉落在红绸上,被星轨仪的光一照,竟飘起来,跟着全息星图转——像2034年的粉,2144年的粉,2244年的粉,都跟着一块儿转。周结望着转不停的粉,突然懂了:红绸哪是在量星轨?是把每代人的日子,都系成了天上的星,不管过多少年,抬头总能看见。

星轨仪的屏幕上,新结的坐标跳了出来:北纬36°42'、东经117°18',海拔42.4米——比2304年周忆测的高了0.1米。周结往老槐树看,树顶比去年又高了半尺,树影落在石碑上,把“2354”的刻痕遮了半分——原来红绸往高走,是跟着树长;树往高长,是跟着星移;星往远移,却总被红绸系着根线。

粥粥抱着陶碗往回跑,喊着要给酱缸添新绸。周结把树芯坠固定在新结上,坠子转着圈,在红绸上投下细碎的光。风往瓜田吹,红绸跟着晃,晃得星轨仪里的影像也跟着晃——像天上的猎户座在跟着红绸摇,像2034年的石蛋太爷爷在树影里笑,像所有年代的人,都在这晃悠的红绸上,轻轻碰了碰彼此的肩膀。

远处的无人机又在播种,种子落在红绸扫过的地里。周结摸了摸石碑上的旧刻痕,2034的“老槐下”,2354的“星轨旁”,都被红绸盖着,暖得像晒了一百年的太阳。他突然想,等2454年,下代人换红绸时,准能在这结里摸见今天的南瓜粉,摸见星砂的暖,摸见所有没说出口的日子——都被红绸好好收着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镜头里的单身舞步请大家收藏:()镜头里的单身舞步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红绸记》作者有话说:关于光阴的绳结,关于未说尽的暖

写下“2354年·芒种”的最后一个句号时,窗台上的老南瓜正好裂了道缝——是去年秋天从老家带回来的,放了小半年,皮皱得像老槐树的皮,却在缝里冒出点嫩黄的芽。突然就想起写《红绸记》的初衷,其实就像这南瓜:不过是把日子里的碎暖揣在心里,放得久了,自然就想往外冒点绿。

很多读者问过,为什么要让“红绸”缠在石碑上走一百年?其实最早没打算写这么久。2023年秋天在老家整理旧物,翻出个布包,里面裹着段褪色的红绸,是我太奶奶当年给我爷爷缝襁褓时剩的,绸角绣着个歪歪扭扭的“安”字。我妈说,太奶奶总念叨“红绸沾了人气,能把日子拴牢”,那会儿爷爷去外地当学徒,太奶奶就把红绸缝在他的衣角,说“绸子不断,人就走不远”。

后来又在老宅的梁上发现个竹篮,篮底刻着“1943”,篮沿缠着圈红绸——我爸说那是曾祖父装干粮用的,当年逃荒时,他就靠这篮里的红薯干和红绸上的“安”字,把一家五口从河南带到山东。红绸磨得只剩几根丝,却还牢牢缠在篮沿上,像怕松了手,日子就散了。

那天傍晚坐在老宅的门槛上,看夕阳把红绸的影子拉得老长,突然就想:要是把红绸当根线,能不能把几代人的日子串起来?从曾祖父的竹篮,到太奶奶的襁褓,再到我手里的布包,其实每个人手里都攥着段“红绸”,有的是件旧物,有的是句老话,有的是没说出口的惦记——只是我们总忘了,这些碎东西其实是根绳,一头拴着过去,一头拴着往后。

所以写《红绸记》时,没敢往“宏大”里写。不想写惊天动地的事,就想写些“沾着土”的日子:石蛋太爷爷蘸着河泥结绳,不是为了记坐标,是怕下次给瓜田浇水时,忘了哪棵苗是刚补的;林小满太奶奶在雷暴天系红绸,不是懂星象,是怕远在外地的儿子怕打雷,想让红绸“替她应一声”;周穗老师把蝉鸣记在绸上,不是闲得慌,是觉得“今年的蝉叫得比去年欢,得让明年的人也听听”。

这些人都不是“大人物”,就像你我身边的街坊:会蹲在田埂上数南瓜结了几个,会在晾红绸时往绳上搭件刚洗的衣裳,会把孩子的乳牙嵌在石碑缝里——他们不懂什么“传承”,只知道“把日子过扎实了,给后人留个念想”。就像2344年的周刻往刻度盘上嵌红绸碎片时,指尖被划出血也不吭声,不是不怕疼,是想起爷爷说过“红绸沾了人气才结实”,他觉得自己的血,跟2034年石蛋太爷爷的汗,其实是一样的。

有读者问,为什么要让红绸的轨迹跟着星象走?其实是偷懒了。去年冬天在天文台待了半个月,看天文学家给星星“建档”——哪颗星在哪年在哪片天,都记在表里,精确到秒。突然就笑了:人记日子,跟天记星星,其实是一回事。我们刻石碑、系红绸,就像星星在天上画轨迹,不是为了“留下”,是为了“认亲”:等后来人抬头时,知道“哦,以前也有人跟我看同一片天”;等后来人摸红绸时,知道“哦,以前也有人跟我攥着同根绳”。

就像书里写的“红绸常数”:2034年的竹篮高37厘米,2324年的竹篮高37.5厘米——其实哪有什么“常数”?是人心不想让日子变太快。就像我奶奶总把时钟调慢半小时,说“慢点开,能多过会儿好日子”;就像街坊张大爷总在老槐树下摆张旧藤椅,说“这椅坐着踏实,我爹当年也在这坐过”。我们总在找“不变的东西”,红绸就是那个“不变”:不管过多少年,结绳的手会老,石碑会旧,可红绸绷紧的弧度、沾着的人气、藏着的暖,总差不离。

写2134年周蘑太爷爷给红绸装铜铃铛时,其实想起了我爷爷。他退休后总在院里种丝瓜,丝瓜架上挂着个旧铜铃,风一吹就响。他说“铃响了,就知道有风来,丝瓜能长快点”。后来他走了,我妈把铜铃摘下来挂在阳台,每次响,我都觉得是爷爷在喊“丝瓜该摘了”。书里的铜铃铛也是这样:不是为了让红绸“好听”,是想让后来人知道“以前有人在这听过风”——声音会散,可听声音的心情,能被红绸记着。

还有读者好奇“为什么红绸里总掺着南瓜的事”?因为我太奶奶总说“南瓜最懂日子”。她种了一辈子南瓜,说“南瓜不挑地,给点土就长;不挑人,给点暖就结瓜”。就像书里的南瓜田:2034年石蛋太爷爷种南瓜,是为了给路过的人递个热乎;2354年周结种南瓜,是为了给红绸沾点甜。南瓜长得快,一年一茬,可种南瓜的人、递南瓜的手、咬南瓜时的甜,其实没怎么变。就像太奶奶种的南瓜,和我现在种的南瓜,掰开时流出的汁,都是黏糊糊的暖。

写“2334年周星老师涂荧光剂”那章时,其实掉过眼泪。那天正好是我奶奶的忌日,我给她的照片擦灰,发现相框缝里夹着片红绸——是她给我绣书包时剩的,上面还沾着点蓝墨水(我小时候总把书包往墨水瓶上蹭)。我把红绸放在台灯下,墨水印竟透出点光,像奶奶当年在灯下缝书包时,针尖的光。书里的荧光剂也是这样:不是为了让红绸“亮”,是想让后来人在暗处也能摸着红绸——就像我们总在找“光”,旧物里的光、老人口里的光、红绸缝里的光,其实都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镜头里的单身舞步请大家收藏:()镜头里的单身舞步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有人说“写这么多代人,不怕记混吗”?其实没刻意记。就像2034年的石蛋太爷爷,和2344年的周刻,他们其实是一个人:都是蹲在地上干活的人,都是把暖藏在心里的人,都是觉得“红绸比啥都靠谱”的人。就像我曾祖父、我爷爷、我爸,他们也没什么不同:都爱蹲在田埂上抽烟,都爱把“没事”挂在嘴边,都爱在给红绸打结时,偷偷往绳上哈口气(怕绳冷)。

写最后一章“星轨旁的新结”时,其实没写“完”。2354年的周结给红绸打结时,粥粥往结上撒南瓜粉——等粥粥长大,她也会给红绸打结,也会有个小孩往结上撒点什么,可能是南瓜粉,可能是星砂,可能是刚摘的野花。红绸本来就不会“完”,就像日子不会完:只要还有人记得往红绸上沾点人气,往石碑上刻点日子,往南瓜田里撒点籽,这绳就会一直缠下去。

其实写这本书时,总怕写不好“暖”。怕写得太刻意,怕写得太轻飘。后来发现不用“写”暖,只要把日子摊开就行:石蛋太爷爷给红绸蘸口水时,指尖的暖;林小满太奶奶在雷暴天护着红绸时,胳膊的暖;周时老师给钟摆缠红绸时,掌心的暖——这些暖不用喊,就像老南瓜裂缝时冒出的芽,不用管,它自己就会往外钻。

有次在书店签售,有个老太太握着我的手说:“我家也有段红绸,是我婆婆给我缝嫁衣时剩的,现在我把它缝在我孙女的书包上了。”她从包里掏出个小布包,红绸皱巴巴的,却在阳光下亮得很。那天我没说什么,就给她在书的扉页写了句“红绸不断”——其实想说的是“日子不断”,只要这根绳还在,只要还有人攥着这根绳,日子就永远是暖的。

最后想跟读者说:不用刻意找书里的“红绸”。它可能在你家的旧衣柜里,是件洗得发白的小衣裳;可能在你妈的首饰盒里,是枚缠着红绳的旧银镯;可能在老宅的窗台上,是个摆了多年的旧陶罐。你摸摸它,上面肯定有温度——是你家几代人的手,慢慢焐出来的。

就像我窗台上的老南瓜,裂了缝也不慌,还在冒芽。日子也是这样:不管过多少年,不管裂多少缝,只要心里有那点暖,就总能冒出点绿。

红绸不断,日子就暖。

2024年春于老槐树下

喜欢镜头里的单身舞步请大家收藏:()镜头里的单身舞步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