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镜头里的单身舞步 > 第63章 年轮里的新芽与红绸上的旧痕

第六十三章:年轮里的新芽与红绸上的旧痕

清明的雨丝斜斜地织着,丸子头女孩——如今已是初中生的周苗,正踮着脚给老槐树下的“记忆接力棒·第十棒”石碑系红绸带。绸带是她用卖自己种的小南瓜赚的钱买的,正红色,在雨雾里像团跳动的火焰,边角还沾着点新鲜的泥土。石碑上的“2124”被雨水打湿,字迹显得格外温润,旁边孩子们按的手掌印像浸了水的朱砂,在青灰色的石面上透着鲜活的暖。

“周籽老师说,红绸带要系得让雨能淋到,好让它带着水的灵气。”周苗的手指在绸带上打了个“同心结”,结的形状像极了刚绽开的南瓜花——这是周禾太爷爷教她的,说“结要像春芽,看着嫩,实则有韧劲”。雨珠落在绸带上,顺着结的纹路往下淌,在碑基积成小小的水洼,倒映着老槐树抽芽的新枝,像藏着一整个春天的秘密。

树旁的南瓜架刚搭了新竹,是社区的老人们在春分那天一起立的。藤蔓是从“接力南瓜”的籽长出来的,顺着竹架往上爬,嫩绿色的卷须缠着红绸带,像在悄悄牵住时光的衣角。周苗给藤蔓松了松土,指尖碰到刚冒头的新芽,软乎乎的,带着点粘手的汁液,“这藤比闹钟还准,每年清明前后准发芽,像在跟老石碑打招呼。”她笑着说,藤蔓上的嫩叶卷成小筒,像在偷偷记录雨声。

社区博物馆的“时光织网”展区里,新添了“物件血脉”装置。通过全息技术,能看见石蛋太爷爷的破竹篮与第九棒木盒里的新竹篮之间,有淡金色的光丝连着,那是八代人编竹篮时留下的相同指法;杨永革太爷爷的竹篾手环与孩子们新做的手环,光丝在“留缺口”的位置格外亮,像种跨越时空的默契。“这些不是巧合,是时光传下来的血脉。”讲解员是周苗的同桌,指着光丝交织的网说,“你看这网,石太爷爷的竹篮是最粗的那根绳,咱们都是网上的结。”

全息投影正循环播放着“接力棒的春天”:2034年的石蛋蹲在雨中埋盒,红绸带露在外面像火苗;2044年的林小满在春雨里系新绸,鬓角沾着海棠花瓣;2054年的小周给刚搭的竹架绑绳,竹片上还带着露水;2064年的周芽看着南瓜藤冒芽,手里攥着颗去年的籽;2074年的周叶在雨里给石碑描字,指尖划过“2074”的刻痕;2084年的周穗收集雨水浇藤,玻璃瓶里晃着碎光;2094年的周禾把新磨的鹅卵石埋进湿土,说“让它吸点春气”;2104年的周蕊在雨里教孩子们打结,红绸带在手里转着圈;2114年的周籽给冻土下的籽浇水,融雪顺着指缝渗进土里;2124年的周苗系着红绸带,雨丝落在她的丸子头上,像撒了把碎银。

周苗的书包里,总躺着个铁皮饼干盒,是周籽老师送的“接力信物”。盒子里装着第十册“接力棒日志”,第一页贴着她和周穗太奶奶、周禾太爷爷、周蕊太奶奶、周籽老师的合照:周穗太奶奶坐在轮椅上,膝头铺着李淑琴太奶奶的竹篮,篮里的海棠花沾着雨珠;周禾太爷爷握着石蛋太爷爷的破竹篮,篮底的破洞漏出他的指节,像在比“十”的手势;周蕊太奶奶的照片是去年拍的,她举着颗发芽的南瓜籽,笑得眼睛眯成了缝;周籽老师蹲在南瓜藤旁,给“团团”的重孙喂小米,鸡脖子上的红绳缠着片新叶;自己则站在石碑前,辫子上的蝴蝶结沾着雨,像只湿了翅膀的蝴蝶。

“记忆工坊”的课表上,多了门“时光传声筒”课。孩子们学着用老物件“打电话”:对着石蛋太爷爷的竹篮说话,声音会带着2030年代的风;对着杨永革太爷爷的竹篾刀吹气,能听见2040年代的蝉鸣。周苗给竹篮“打电话”时,轻声说:“石蛋太爷爷,今年的南瓜籽发了十八颗芽,比去年多三颗呢。”放下竹篮时,仿佛听见篮底传来沙沙声,像有人在土里笑着应了声“好”。她还跟着酿酒师的曾孙学酿青梅酒,陶瓮上写着“第一百二十坛”,酿酒时要往坛里放朵刚开的南瓜花,“太爷爷说,这样酒里就有春天的心跳”。

离芒种还有两个月时,社区发起了“时光发芽”活动。周苗带着孩子们在老槐树下挖了圈浅沟,埋下裹着红绸布的南瓜籽,每颗籽旁都插着小木牌,写着“2134年见”“请长到石碑旁”“记得带着去年的阳光”。“这些是给明年开挖时的新芽,”周苗往沟里撒了把腐熟的槐树叶,“让它们在土里和木盒做伴,一起等春天。”

周穗太奶奶的耳朵有点背了,却每天都要让护工推着去老槐树下坐会儿。她摸着石碑上的手掌印,能准确说出哪个是石蛋太爷爷的(指节粗,像老槐树的枝),哪个是杨永革太爷爷的(手心有茧,像竹篾的痕)。“你看这小的,”她摸到周苗的手印时笑了,“当时才这么点,现在都快到我胸口了。”雨丝落在她的白发上,像撒了把银粉,却暖得像揣着个小炭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镜头里的单身舞步请大家收藏:()镜头里的单身舞步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周禾太爷爷的记性时好时坏,却总在孩子们编竹篮时,坐在屋檐下看。看到谁的竹篮编得太圆,他就会说:“杨永革太爷爷说,竹篮要编得有点歪,才装得住日子的方,就像你画的太阳,不圆才像真的。”有次周苗编竹篮时把边编得太齐,他颤巍巍地拿起竹刀,在角上削了个小豁口:“你看,这样就对了,日子哪能没点棱棱角角?”

周籽老师去年冬天走了,临终前把那枚“2114”鹅卵石交给周禾太爷爷:“把它放进第十棒的木盒,告诉十年后的人,这石头上的南瓜花,是周蕊太奶奶刻的,刻得歪,却活得精神。”石头背面的浅痕里,还留着周籽老师用指腹磨出的包浆,像层厚厚的时光。

酿酒师的“第一百二十坛”青梅酒开封那天,正赶上谷雨,社区的人踩着水洼来的。周苗给每个酒碗里都放了朵南瓜花,“太爷爷说,酒里得有花开的味,才叫日子有盼头。”“圆圆”的第十二代重孙“团团”蹲在酒坛旁,脖子上的红绳系着个微型录音器,里面录着十代人的笑声:周砚田太爷爷的爽朗笑(混着酒气),周禾太爷爷的温和笑(带着竹香),小周太爷爷的年轻笑(裹着蝉鸣),周芽太奶奶的清脆笑(沾着花香),周叶太爷爷的明亮笑(映着阳光),周穗太奶奶的咯咯笑(缠着桂香),周禾老师的阳光笑(透着瓜甜),周蕊太奶奶的银铃笑(落着霜花),周籽老师的憨厚笑(裹着雪粒),周苗的清脆笑(带着雨珠)。

芒种前一个月,周苗开始筹备第十棒的开挖仪式。她翻出周籽老师手绘的“接力棒地图”,在“2134年开挖处”画了棵蔓延的南瓜藤,藤上结着十个果,每个果里都画着不同的手:石蛋太爷爷的粗手(握过锄头),杨永革太爷爷的巧手(编过竹篾),林小满太奶奶的柔手(系过红绸),小周太爷爷的细手(补过竹篮),周芽太奶奶的暖手(种过南瓜),周叶太爷爷的稳手(磨过石头),周穗太奶奶的软手(绣过红绸),周禾老师的大手(酿过酒),周蕊太奶奶的纤手(剪过窗花),周籽老师的厚手(埋过木盒)。“每个果都藏着只手,”她给孩子们讲,“就像你们的手,现在握着铁锹,以后也会握着接力棒。”

开挖那天,天放晴了,阳光把老槐树的影子拉得很长,地上的水洼里映着碎云。周穗太奶奶坐在最前排,膝头放着李淑琴太奶奶的竹篮,篮里的海棠花瓣被晒得微微卷;周禾太爷爷由护工扶着,手里捧着那枚“2114”鹅卵石,石头在阳光下泛着暖光;周苗捧着新木盒,盒子是用老槐树2124年修剪的枝桠做的,盖刻着一串南瓜花,从第一朵到第十朵,每朵花心里都有只小手的剪影,最末一朵旁边画着只小松鼠,树洞里的南瓜籽发了芽,芽叶上站着只七星瓢虫,像个会动的逗号。

执铲的是“新芽班”最新的孩子——个留着蘑菇头的小男孩,他的外婆正是当年的丸子头女孩的妈妈。男孩的手不大,却握得很稳,当铁锹碰到木头的瞬间,周苗仿佛听见了九十年的声响:2044年林小满太奶奶开盒时的惊叹(混着春风),2054年小周太爷爷开盒时的哽咽(裹着夏雨),2064年周芽太奶奶开盒时的心跳(带着秋霜),2074年周叶太爷爷开盒时的屏息(落着冬雪),2084年周穗太奶奶开盒时的手心冒汗(映着春阳),2094年周禾老师开盒时的眼眶发热(缠着夏蝉),2104年周蕊太奶奶开盒时的鼻子发酸(沾着秋桂),2114年周籽老师开盒时的喉头发紧(落着冬雪),2124年自己开盒时的睫毛发湿(带着春雨)。

第十棒木盒露出红绸带的刹那,阳光穿过新叶的缝隙,在绸带上织出金色的网,混着水汽,像时光在发光。周苗上前轻轻擦去盒上的泥水,盒盖的南瓜花在光下泛着温润的光,像石蛋太爷爷当年刻的那样,带着股“接地气”的拙朴,仿佛能闻到刚从菜地里摘下的南瓜带着的土腥气。

打开木盒的瞬间,气息漫出来——竹篮的柏香混着新叶的嫩,窗花的纸香缠着花瓣的甜,南瓜籽的土香裹着老酒的醇,拼布的棉香带着阳光的暖,乳牙的奶香沾着雨珠的清,青梅酒的醇香渗着槐叶的涩,混在一起,像被时光熬了一百一十年的蜜,稠得能拉出亮晶晶的丝,甜里带着点清苦,清苦里裹着点回甘,像所有经过四季的滋味。

周苗一件件取出物件,声音清亮却带着颤抖:“这竹篮的破洞,是石太爷爷摔的,却装了十代人的故事,洞越老,装得越满;这蝴蝶窗花,是九代人剪的,翅膀从缺一片到缺九片,缺口越多,飞得越稳,就像咱们走过的路,磕磕绊绊才记得牢……”

当讲到那枚“2114”鹅卵石时,周禾太爷爷突然说:“摸摸这花,周蕊太奶奶刻的时候,手都在抖,却比谁刻得都真。”孩子们轮流摸石头,指尖划过歪斜的花瓣,像摸到了一双手的温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镜头里的单身舞步请大家收藏:()镜头里的单身舞步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往第十一棒木盒里放物件时,每个人都像在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约定。周苗放的是石蛋太爷爷的破竹篮,旁边摆着“接力南瓜”的新籽(刚发芽的,带着点须根):“告诉2144年的人,这籽从2034年长到2134年,淋过一百一十年的雨,晒过一百一十年的太阳,却还在长,就像咱们的日子,一辈接一辈,风里雨里,从没停过。”她还放了本新的“接力棒日志”,第一页贴着现在的全家福——周穗太奶奶坐在中间,周禾太爷爷握着她的手,周苗和孩子们围着他们,“团团”的重孙“圆圆”蹲在最前面,啄着周苗掉的饼干渣,旁边的南瓜藤上,十八颗新芽正迎着阳光伸展,像片绿色的小手掌。

蘑菇头男孩的妈妈——当年的丸子头女孩的女儿,放的是自己剪的第九代蝴蝶窗花,翅膀上留着九个缺口:“李淑琴太奶奶的缺一片(春),我外太外婆的缺两片(夏),我太外婆的缺三片(秋),我外婆的缺四片(冬),我妈妈的缺五片(春),我姨妈的缺六片(夏),我表姐的缺七片(秋),我堂姐的缺八片(冬),我的缺九片(春),缺口是时光的脚印,踩过四季轮回,才叫完整的人生。”她还放了段录音,里面有十代人的声音在说同一句话:“日子像蝴蝶,要飞,也要回家,家就在这老槐树下,在你我心里,在接力棒的红绸带上,在每颗熬过风雨的南瓜籽里。”

新一代种粮能手——周明叔叔的仍孙,放的是“接力南瓜”的完整藤条标本(带着新叶和花苞),上面结着十颗果实,每颗都标着年份和节气:“这藤记着所有的时光,2034年的春分根,2144年的冬至果,根扎在雨里也开花,藤缠在风里也结果,就像咱们的日子,再难也有盼头。”他往盒里倒了点第一百二十坛的酒(混着南瓜花的香),酒液在盒底积成小小的一汪,映着老槐树的影子,像片装着一百一十年阴晴的天空,蓝得让人心头发软。

社区裁缝师傅的云孙——戴眼镜的小姑娘的仍孙女,放的是新拼的“同心结”,上面有石蛋、杨永革、林小满、李念、周禾、小周、周芽、周叶、周穗、周禾、周蕊、周籽、周苗和孩子们的针脚,甚至还有“圆圆”的爪印、“团团”的羽毛、小松鼠的绒毛、南瓜花的花粉、老槐树的树脂、孩子们的指甲盖、融雪的水痕和新叶的汁液:“张大妈太奶奶说‘少了哪块都不完整’,现在连春天的露水都算上了,才叫真的团圆,真的‘在一起’,连时光都拆不散,连岁月都剪不断,连风雨都吹不散。”

“新芽班”的蘑菇头男孩放的是自己磨的“2134”鹅卵石,石面上的笑脸留着蘑菇头,嘴角边画着棵带着十八颗新芽的南瓜藤:“王太爷爷说,笑脸要带着自己的记号,我的记号是蘑菇头和会长大的藤。”他还放了颗刚从藤上摘下的嫩南瓜,青绿色的,带着绒毛,切开后,瓜瓤里的籽还没完全成形,却透着股要长大的劲。

木盒盖好时,孩子们唱起了那首老歌谣,声音穿过新叶的缝隙,格外清亮,像雨过天晴的虹:“老槐树,发新芽,你一言,我一语,日子就像筐里瓜,甜的苦的都要拿……”周穗太奶奶跟着轻轻哼,周禾太爷爷的手指在膝盖上打着节拍,阳光落在他们的白发上,像撒了层金粉,暖得能化开最后一点凉意。

新的石碑立了起来,刻着“记忆接力棒·第十一棒”,旁边的箭头指向2144年。周苗让孩子们在碑后画手掌印,蘑菇头男孩的手印很小,却按得最用力,指纹嵌进石碑的纹路里,和前十棒的手掌印叠在一起,像棵越长越茂盛的树,根扎在2034年的泥土里,枝叶伸向2144年的阳光里,每片叶子都写着“继续走”。

中午的凉面就摆在老槐树的树荫下,长条木桌拼了三张,桌腿还沾着早上的泥点。新一代种粮能手周明的仍孙周谷,刚从菜园摘了黄瓜回来,竹篮里的黄瓜顶着嫩黄的花,水珠顺着刺儿往下滚,滴在桌布上洇出小小的湿痕。他拿起菜刀“当当”地切着,刀刃碰着案板的声响,和八十年前周明爷爷切黄瓜的调子一模一样。

“花生粉要带点壳才香。”蘑菇头男孩蹲在石磨旁,小手推着磨盘转得正欢。磨盘是杨永革太爷爷传下来的老物件,边缘磨得发亮,花生壳混着碎粉从磨缝里漏出来,落在粗布上像撒了把浅黄的星星。周苗走过去帮他扶稳磨杆,指尖碰到磨盘上的凹痕——那是几代人推磨时留下的印,深浅不一,却都朝着同一个方向转。

醋坛从地窖里搬出来时,还带着股阴凉的土气。周苗揭开坛盖,一股混着海棠香和南瓜花甜的酸气漫出来,惊得“团团”的重孙“圆圆”往后跳了两步。她用竹勺舀醋时,特意捞了朵泡得发白的南瓜花:“这是清明那天放进去的,现在酸里带甜,像日子的味。”醋汁倒进碗里,泛着淡淡的黄,映着树影晃啊晃,像把碎了的阳光泡在了里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镜头里的单身舞步请大家收藏:()镜头里的单身舞步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香菜是周穗太奶奶去年种的陈菜干泡发的,嫩绿色里透着点黄,却带着股晒透了的阳光味。周禾太爷爷颤巍巍地捏起一小撮,撒在自己碗里:“当年张大妈太奶奶就爱这么吃,说干香菜比鲜的更有嚼头,就像老故事,越嚼越香。”他的筷子碰到碗沿,发出轻响,和记忆里张大妈用竹筷敲碗的声音重合在一起。

孩子们捧着碗蹲在南瓜藤下,凉面的热气混着泥土的腥气往上冒。周苗咬了口黄瓜,脆生生的,带着点露水的凉,突然想起周籽老师说的:“好吃的东西都带着土气,就像咱们的日子,离了这老地方,啥味都变了。”蘑菇头男孩吃得急,芝麻酱沾了满脸,像只花脸猫,逗得周穗太奶奶直笑,笑声惊飞了枝桠上的麻雀。

周禾太爷爷给周穗太奶奶夹了一筷子面,面条上缠着根南瓜藤的须——是刚才摆桌时不小心掉进去的。“别扔,”周穗太奶奶用手拈起来,放在嘴里嚼了嚼,“有点甜,这藤啊,连须都带着南瓜味。”阳光穿过她的白发,在面碗里投下细碎的光斑,像撒了把金粉,拌着面吃,仿佛连时光都成了甜的。

远处传来收废品的铃铛声,和社区广播里的老歌谣混在一起。周苗望着桌上的空碗,每个碗底都沾着点芝麻酱,像一个个小小的月亮。她突然明白,为什么每年开挖仪式后都要吃凉面——黄瓜的脆是新日子的鲜,花生粉的香是老手艺的暖,醋的酸是过往的痕,菜干的韧是时光的劲,混在一起,就是“家”的味。

就像石蛋太爷爷的破竹篮装过的所有南瓜,杨永革太爷爷编过的所有竹篮,林小满太奶奶系过的所有红绸带,最终都成了这碗里的滋味,不用言说,却刻在骨子里,一辈传一辈,就像老槐树下的凉面,每年都摆,每年都吃,每年都还是那个味,因为吃的人知道,这面里藏着的,是所有时光都带不走的暖。

喜欢镜头里的单身舞步请大家收藏:()镜头里的单身舞步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