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镜头里的单身舞步 > 第45章 社区“夏夜纳凉会”与星空下的烟火长卷

第四十五章:社区“夏夜纳凉会”与星空下的烟火长卷

入伏的傍晚,日头刚擦过屋顶,社区的老槐树下就支起了凉棚。李淑琴踩着板凳往棚顶铺草席,草席是去年晒谷时用的,带着股麦秆香,被她用麻绳勒得平平整整:“这棚子得搭低些,风才钻得进来。”杨永革在底下递钉子,时不时抬头叮嘱:“踩稳了,摔下来可不是闹着玩的,咱们这把老骨头经不起折腾。”

凉棚下很快摆开了阵势。杨永革扛来张竹榻,是从储藏室翻出来的旧货,竹片间的缝隙能漏下月光,他往榻上铺了块蓝印花布,说“这是部落的‘月光床’,躺着能看见星星”。竹榻旁堆着些干艾草,是准备点着驱蚊的,叶片被晒得发脆,一碰就掉渣。

石蛋抱着个铁皮盆跑过来,里面装着捡来的碎冰——是从冷饮店讨的,用布裹着一路跑回来,还剩小半盆。“杨大哥说冰盆能降温,”他把铁皮盆放在凉棚中央,盆底的水珠渗进土里,洇出个深色的圈,“部落里夏天就把西瓜埋在冰窖里,吃起来透心凉!”

张大妈拎着个藤篮,里面是刚煮好的绿豆汤,装在军用水壶里,壶身上的红漆字已经模糊了,只剩“为人民”三个字还能辨认。“我加了点薄荷,”她给每个人倒了碗,绿豆汤上漂着层绿莹莹的薄荷叶,“去年中暑就是喝这个好的,比藿香正气水管用。”藤篮里还藏着把蒲扇,扇面上绣着朵荷花,是她年轻时绣的,边角已经磨破了。

周砚田搬来个小马扎,旁边放着个陶瓮,里面是给老三准备的“消暑粥”——用小米和南瓜煮的,凉透了盛在食盆里。“它白天热得耷拉着翅膀,”他给老三顺了顺毛,鸡脖子上的红绳辫系着个小铃铛,一动就“叮铃”响,“喝点凉粥能舒坦点,跟人似的。”

王大爷背着个布包,里面是他攒的“纳凉宝贝”:个缺了口的搪瓷缸、把掉了漆的手电筒、还有本翻得卷边的《故事会》。“晚上讲故事就靠它,”他掏出《故事会》晃了晃,封面是褪色的美女图,“去年讲‘鬼吹灯’,把石蛋吓得钻我怀里,今年换个热闹的。”

夏夜纳凉会没什么规矩,谁想干嘛就干嘛,有人躺着看星星,有人坐着聊天,有人摇着蒲扇听故事。李淑琴在凉棚角摆了张小桌,上面放着针线笸箩,准备给大家缝补夏衣:“我妈以前总说,夏夜的针线活做得细,因为心沉得下来。”笸箩里的顶针上沾着点线头,是去年纳鞋底时留下的。

天刚擦黑,凉棚下就坐满了人。杨永革点着了艾草,青烟袅袅地往上飘,带着股特殊的香气,把蚊子赶得老远。他躺在竹榻上,手里把玩着片槐树叶,说“部落的夏夜要跳月亮舞,围着篝火转圈,唱到露水下来才散”。石蛋跟着学,围着冰盆转圈,铁皮盆被踢得“哐当”响,引得大家直笑。

张大妈的绿豆汤最受欢迎。她的蒲扇摇得“呼嗒呼嗒”响,边摇边讲年轻时的事:“我插队那年夏天,没风扇没空调,就靠这蒲扇过活,晚上躺在麦秸垛上,看星星比现在亮多了。”李淑琴接话:“我在纺织厂夜班,车间里像蒸笼,姑娘们就把湿毛巾搭在脖子上,机器声比蚊子还吵,照样睡得香。”

周砚田给老三的食盆添了点消暑粥,鸡吃得啄米似的。“我儿子小时候怕热,”他望着天上的星星,“总缠着我给他讲牛郎织女,说要把银河的水舀下来当冰窖。”王大爷笑着拍他肩膀:“小孩子的心思才叫纯粹,咱们现在想的是明天买不买特价菜。”

王大爷的《故事会》派上了用场。他戴上老花镜,清了清嗓子读起来:“从前有个卖西瓜的,夜里守瓜棚,听见西瓜里有人说话……”读到吓人处,他突然提高嗓门,石蛋吓得一哆嗦,手里的蒲扇掉在地上,老三也扑腾着翅膀躲到周砚田身后,引得大家笑成一团。

石蛋不甘示弱,讲起了部落的夏夜:“阿爸带我去河边抓萤火虫,装在芦苇筒里当灯笼,照得路都亮了。”他从兜里掏出个玻璃罐,里面装着几只萤火虫,是白天抓的,罐口钻了几个小孔,“你们看,跟部落的一样亮!”萤火虫在罐里飞,绿光忽明忽暗,像颗会动的星星。

中途突然起了阵风,凉棚顶上的草席被吹得“哗啦啦”响,杨永革赶紧起身拽麻绳,结果竹榻上的蓝印花布被风吹跑了,飘到了槐树枝上。石蛋自告奋勇去够,爬上树杈才发现布被枝桠勾住了,他费了半天劲,布没够着,倒摇下来不少槐树叶,落了杨永革一头。

“别够了!”杨永革笑着拍掉头上的叶子,“让它挂着当‘风旗’,风大了就知道。”果然,没过多久,布旗被吹得笔直,远处传来雷声,李淑琴抬头看了看天:“怕是要下雷阵雨,咱们把东西挪进楼道。”

大家刚把竹榻、小马扎搬进楼道,雨点就“噼里啪啦”砸了下来。凉棚虽然没塌,但草席被浇得透湿,冰盆里的碎冰早化没了,只剩个空铁皮盆在雨里晃。“正好凉快凉快,”张大妈摇着蒲扇,“这雨下得及时,地里的菜苗该解渴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镜头里的单身舞步请大家收藏:()镜头里的单身舞步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楼道里挤挤挨挨的,倒比凉棚下更热闹。杨永革把干艾草挪进楼道,烟顺着楼梯往上飘,呛得人直咳嗽;张大妈把绿豆汤分给大家,说“雨天喝这个更祛湿”;王大爷借着楼道灯的光,继续读《故事会》,这次讲的是“雷雨天救了只白狐”,听得石蛋眼睛都不眨。

雨停时,月亮已经升得老高,把地面照得像铺了层霜。大家又搬着东西回到凉棚下,发现艾草还剩点火星,杨永革添了点干叶,火又“噼啪”烧起来。老三不知什么时候下了个蛋,就落在冰盆旁边,蛋壳上沾着点湿泥,周砚田捡起来笑着说:“这是‘雨后彩蛋’,给咱们的纳凉礼物。”

后半夜,凉棚下渐渐安静了。石蛋趴在竹榻上睡着了,手里还攥着那个萤火虫罐;张大妈靠在李淑琴肩上打盹,蒲扇掉在地上;杨永革仰躺着看星星,嘴里哼着部落的调子;王大爷的《故事会》扣在腿上,老花镜滑到了鼻尖;周砚田给老三的食盆添了点水,鸡窝在月光下像个安静的小堡垒。

李淑琴最后一个醒,她看着凉棚下横七竖八的身影,突然觉得这夏夜纳凉会比任何空调房都让人踏实。

夏夜的意义从来不是多凉快、多热闹,而是有群人愿意陪你在凉棚下等风来,听你讲过去的苦日子,跟你一起被雷声吓一跳,就算蚊子嗡嗡叫、雨点打湿了草席,也觉得比独自守着空房更舒坦。这些混着艾草香的瞬间,就像天上的星星,看着稀疏,却能照亮整个黑夜,把闷热的日子都浸得凉凉的,带着股说不出的惬意。

至于明天会不会更热、萤火虫能不能活过今晚?谁知道呢。但可以肯定的是,只要这群人还能聚在老槐树下搭凉棚、喝绿豆汤、听故事,就算热得满头汗、被蚊子咬满包、凉棚被风吹塌了,也会笑得像孩子一样开心。因为最好的纳凉,从来不是冰爽的温度,而是身边那群能让你觉得“有他们在,再热也不怕”的人啊。

天快亮时,露水打湿了草席。杨永革把石蛋抱回屋里,萤火虫罐放在床头,绿光在黑暗里忽明忽暗;张大妈的蒲扇被收进藤篮,扇面上的荷花沾了点泥,倒像开在水里;李淑琴把没缝完的针线收进笸箩,顶针上的线头还在晃;周砚田给老三的蛋找了个棉垫,放在窗台上,说“让太阳晒晒,孵出小鸡才好”;王大爷把《故事会》揣进布包,边走边念叨明天的特价菜,声音被晨露润得软软的。

石蛋醒来时,太阳已经照进窗户,萤火虫罐里的绿光不见了,只剩几只安静的小虫。他跑到凉棚下,看见杨永革在补草席,张大妈在收拾绿豆汤壶,李淑琴在晾被雨淋湿的蓝印花布,突然觉得,这个被艾草、笑声和雨水填满的夏夜,成了心里最凉的风,比任何空调都舒爽,比任何星光都明亮。

喜欢镜头里的单身舞步请大家收藏:()镜头里的单身舞步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