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镜头里的单身舞步 > 第40章 社区“中秋奇趣宴”与月光下的团圆诗篇

第四十章:社区“中秋奇趣宴”与月光下的团圆诗篇

秋分刚过,李淑琴就踩着晨露往社区小广场的老槐树上挂灯笼。红灯笼是去年中秋剩下的,边角有点褪色,被她用金线缝了圈花边,看着倒像新做的。“中秋就得红火火的!”她踩着梯子往树杈上系灯笼绳,绳结打了个“团圆结”,是年轻时跟母亲学的,“当年在纺织厂,中秋晚会的灯笼都是我扎的,比这花哨多了。”

树下围着群老人,手里都拎着稀奇物件。杨永革扛着个藤编筐,里面装着野栗子、山核桃,还有个用玉米皮编的兔子灯,耳朵歪歪扭扭的,是石蛋昨天编了一下午的成果。“部落里过中秋,就用松枝扎火把,比灯笼亮堂。”他用手指戳了戳兔子灯的耳朵,“就是这兔子看着像刺猬,石蛋把尖刺都编出来了。”

石蛋正蹲在地上给兔子灯粘棉花,听见这话急得直摆手:“这是长毛兔!部落里的长毛兔耳朵上就有绒毛!”他手里的棉花是从张大妈家旧棉袄上拆的,白花花的沾了满手,“杨大哥说粘了棉花,兔子灯在月光下会发光。”

张大妈拎着个竹篮从巷口走来,篮子里装着刚蒸好的月饼——其实是用糯米粉做的米糕,上面印着她用桃核磕的花纹,像朵歪歪扭扭的桂花。“买的月饼太甜,自己做的软和,适合咱们这牙口。”她从篮子里掏出块米糕塞给李淑琴,“尝尝?放了桂花糖,去年腌的桂花,香着呢。”

周砚田抱着个陶罐子,里面装着给老三做的“鸡月饼”——用玉米面混合鸡肝泥捏的小圆饼,上面插着根野菊花。“它也得过节。”他把罐子放在石桌上,老三立刻凑过来啄了一口,菊花瓣掉了满脸,引得大家笑个不停,“你看,它知道是过节,吃得比平时香。”

王大爷背着个布口袋,里面鼓鼓囊囊的,打开一看是捡来的银杏果。“这玩意儿埋在炭火里烤着吃,比瓜子香。”他去年烤银杏果时忘了看火,烤糊了半口袋,今年特意带了把小扇子,“这次保证不糊,糊了我就表演学驴叫。”

中秋宴的主题是“老物件新花样”——每个人都得用家里的老物件做道中秋吃食,或者搞个小玩意儿。李淑琴在公告栏上写规则时,特意加了条“最有回忆奖”:“不光要好吃好看,还得有故事,故事听得人眼眶发热的,加十分!”

杨永革的“野栗糕”最有部落味。他把野栗子煮熟了捣成泥,拌上蜂蜜,用石臼捶得糯糯的,再用松针垫底装盘,说“当年在部落,阿花就用松针当盘子,说能沾点松木香”。石蛋在旁边帮忙摆造型,把栗子糕捏成小兔子的形状,结果捏得四不像,倒像块长了耳朵的石头。

张大妈的“桂花米糕”藏着老故事。她边蒸米糕边给大家讲:“我嫁过来那年中秋,婆婆就教我做这个。她说米糕要蒸得发起来,日子才能过得兴旺。”她指着米糕上的桂花印,“这花纹是用我婆婆的银簪子磕的,银簪子后来丢了,我就用桃核代替,照样能磕出花来。”

周砚田的“鸡肝月饼”其实是道硬菜。他把鸡肝泥和玉米面混合,加了点野山椒,烤出来的饼子辣乎乎的,老三吃得直扇翅膀。“这是照着我爹当年的做法做的。”他给每个人递了块,“我爹是猎户,中秋在山里打猎,就用篝火烤这个当干粮,说吃了能抗寒。”

王大爷的“烤银杏果”最惊险。他在地上挖了个小坑,把银杏果埋进去,上面盖着炭火,手里攥着小扇子扇风,眼睛瞪得像铜铃。“当年插队时,我们在麦场烤银杏果,烤爆了一颗,溅了我一脸灰。”他笑着扇了扇火,“现在有经验了,离三尺远,安全!”

最热闹的是“老物件展览”。杨永革带来个军用水壶,壶身上刻着“为人民服务”,是他年轻时在林场得的奖品,“当年中秋巡山,就靠这水壶装热水,壶底还能烤红薯。”张大妈掏出块绣着鸳鸯的手帕,边角都磨破了,“这是我结婚时的陪嫁,当年中秋走亲戚,就用它包喜糖。”

周砚田的老物件是个铜哨子,挂在红绳上,哨子上刻着只小鸡。“这是我儿子小时候的玩具,他总说吹哨子能叫鸡。”他把哨子递给石蛋,“你试试,看能不能叫动老三。”石蛋使劲一吹,哨子“吱呀”响了一声,老三吓得扑腾着翅膀躲到周砚田身后,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李淑琴的老物件最特别——是本泛黄的相册,里面贴着她年轻时的照片。有张是在纺织厂中秋晚会上拍的,她穿着蓝色工装,举着个纸糊的灯笼,笑得眼睛眯成了缝。“那时候没什么钱,灯笼是用废报纸糊的,蜡烛是厂里发的,但比现在买的灯笼还亮。”她用手指轻轻拂过照片,“你看这灯笼上的字,是我用红墨水写的‘团圆’,歪歪扭扭的,却比现在的印刷字暖心。”

月亮升起来时,大家把桌子搬到老槐树下,灯笼的红光映着月光,把每个人的脸都照得暖暖的。杨永革打开军用水壶,给每个人倒了点桂花酒,“这是用后山的野桂花泡的,喝着不辣,有点甜。”张大妈把米糕切成小块,分给大家,“吃块米糕,团团圆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镜头里的单身舞步请大家收藏:()镜头里的单身舞步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石蛋举着兔子灯在广场上跑,玉米皮兔子在月光下晃晃悠悠,像真的在蹦跳。老三跟在他后面追,红绳辫上的玻璃弹珠在月光下闪着光,像颗会跑的小星星。“慢点跑!别摔着!”李奶奶在后面喊,声音被风吹得软软的。

王大爷的银杏果终于烤好了。他用树枝扒开炭火,金黄的银杏果滚出来,带着股焦香。大家伸手去拿,烫得直搓手,却没人舍得放下。“当年在麦场,我们就这么烫着手吃,边吃边看月亮,说月亮里的嫦娥也在吃月饼呢。”王大爷咬了口银杏果,眯着眼睛笑,“现在吃着,还是当年的味儿。”

周砚田掏出铜哨子,轻轻吹了声。这次老三没躲,反而“咯咯”叫着凑过来,用头蹭他的手。“你看,它记起来了。”周砚田笑着给老三喂了块鸡肝月饼,“我儿子小时候,就这么吹哨子叫它吃饭,一晃都二十年了。”

杨永革突然提议:“咱们来猜灯谜吧!我来出一个——‘小时穿黑衣,大时穿绿袍,水里过日子,岸上来睡觉’,打一动物。”石蛋举手抢答:“是青蛙!部落里的池塘里有好多!”杨永革笑着点头,从筐里掏出颗野栗子给他当奖品。

张大妈也出了个灯谜:“‘身体白又胖,常在泥中藏,浑身是蜂窝,生熟都能尝’,打一食物。”李淑琴立刻说:“是藕!我年轻时在纺织厂,中秋食堂就做藕夹肉,香得很。”张大妈赶紧给她递了块米糕,“答对了,奖你块桂花糕!”

月亮爬到头顶时,大家围着老槐树唱起了老歌。杨永革唱的是部落的歌谣,调子古怪却透着欢快;张大妈唱的是《十五的月亮》,声音有点跑调,却格外认真;李淑琴和王大爷合唱《东方红》,唱到**时,石蛋也跟着哼哼,虽然不知道歌词,却唱得一脸正经。

老三蹲在周砚田脚边,偶尔“咯咯”叫两声,像是在伴唱。灯笼的红光透过槐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像撒了把碎金子。远处传来孩子们的笑声,大概是在放孔明灯,一盏盏红灯笼慢慢升向天空,与月亮交相辉映。

“明年中秋,咱们搞个‘月宫探险’!”杨永革喝了口桂花酒,脸红红的,“用纸板做个月亮船,谁能说出三个跟月亮有关的故事,就能当船长!”石蛋立刻举手:“我知道!嫦娥奔月、玉兔捣药,还有……还有部落里说月亮是太阳的弟弟!”

张大妈笑着拍了拍他的头:“那明年你当船长,我们都听你的。”李淑琴掏出小本本,在上面写着“中秋后续计划”,笔尖划过纸页的声音,在安静的夜里格外清晰。

收拾东西时,月亮已经往西斜了。杨永革的藤编筐空了大半,只剩下几个野栗子壳;张大妈的竹篮里还剩两块米糕,她用手帕包好,说要带给刘阿姨尝尝;周砚田的陶罐子空了,老三正舔着罐底的残渣;王大爷的布口袋里装着大家没吃完的银杏果,说要带回家给孙子吃。

石蛋的兔子灯烧完了蜡烛,耷拉着耳朵像只累坏的兔子。他把玉米皮兔子拆开,说要重新编个老虎灯,“明年中秋,我要做个最威风的老虎灯!”杨永革笑着说:“好,到时候咱们用松枝给老虎灯做尾巴,比兔子灯还威风。”

回家的路上,月光把影子拉得老长。李淑琴走在最后,回头望了眼老槐树上的红灯笼,灯笼在风里轻轻晃,像颗跳动的心脏。她突然觉得,这个中秋宴比任何精致的宴席都动人。

中秋的意义从来不是月饼多甜、灯笼多亮,而是月光下有群愿意陪你吃块糙米糕、听你讲老故事、跟你一起唱跑调老歌的人。这些热热闹闹的瞬间,就像天上的月亮,不耀眼,却温柔,把平凡的日子都照得暖暖的,像裹了层桂花糖。

至于明年的“月宫探险”会不会遇到阴雨天?谁知道呢。但可以肯定的是,只要这群人聚在一起,就算没有月亮、没有灯笼、连米糕都烤糊了,也会笑得像今晚一样开心。因为最好的团圆,从来不是完美的夜晚,而是身边有群能让你觉得“在一起就是过节”的人啊。

巷子里的灯亮了,每家每户的窗户都透着暖光。杨永革在储藏室里摆弄竹篾,大概在琢磨明年的月亮船;张大妈坐在灯下,给米糕袋子缝花边,准备明天送给刘阿姨;周砚田在鸡窝旁给老三添食,老三正蹲在他脚边打盹;王大爷坐在门口的石凳上,给孙子讲今晚的灯谜,声音被月光泡得软软的。

石蛋趴在窗台上,看着天上的月亮,手里攥着杨永革给的野栗子。他突然觉得,这个被月光、笑声和桂花香填满的中秋,成了心里最亮的光,比任何灯笼都暖,比任何月亮都圆。

喜欢镜头里的单身舞步请大家收藏:()镜头里的单身舞步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