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胡思乱想的诡异故事 > 第348章 笛子与童谣

凤鸣台的修缮工作开始那天,老王头第一个扛着工具来了。

他是落霞镇有名的木匠,祖上三代都靠修戏台吃饭。父亲临终前曾嘱咐过,千万别碰凤鸣台的木料,说那上面缠着东西。但这次不一样,周老先生亲自登门,说修缮资金是一位叫林晚秋的姑娘捐的,特意叮嘱要保留戏台的原貌,尤其是后台那面化妆镜。

“放心吧,我有数。”老王头拍着胸脯应下,心里却打鼓。他小时候偷溜进凤鸣台掏鸟窝,亲眼看见过穿红戏服的影子在台上飘,吓得三天没敢说话。

开工第三天,拆后台的朽木时,凿子突然“当”地一声撞到了硬物。老王头扒开木屑,发现是个被钉子钉在立柱里的竹筒。竹筒上裹着层红布,布上绣着只歪歪扭扭的小凤凰,已经褪色成了浅粉色。

“这是啥?”徒弟小李凑过来,好奇地想伸手碰。

“别动!”老王头喝住他,自己小心翼翼地解开红布。竹筒里装着支竹笛,笛身上刻着个“明”字,还缠着张泛黄的纸条。

纸条上是用铅笔写的字,歪歪扭扭的像小孩子的笔迹:“阿姐,等我唱完《哪吒闹海》,就带你走。”

老王头的手猛地一抖。他想起父亲说过的另一件事——凤鸣台不光有苏艳秋的影子,每逢月圆夜,还能听见小孩吹笛子,调子是《哪吒闹海》里的片段。

那天收工后,老王头拿着竹笛去找周老先生。周老先生戴上老花镜,翻了半天档案,突然指着一张泛黄的花名册惊呼:“找到了!”

花名册是民国三十一年的,上面记录着凤鸣台科班的学员名单。在最末尾,有个叫“阿明”的孩子,年龄一栏写着“八岁”,特长是“吹笛、唱娃娃生”。

“这孩子我有点印象,”周老先生摸着下巴回忆,“我父亲说过,当年科班有个神童,八岁就能唱全本《哪吒闹海》,笛子吹得尤其好。可惜民国三十三年春天,日军轰炸落霞镇,科班解散,那孩子就失踪了。”

他指着纸条上的“阿姐”:“阿明有个姐姐,叫春桃,当时在后台帮忙做戏服,姐弟俩相依为命。轰炸那天,春桃在后台等阿明回来,从此就再没见过这姐弟俩。”

老王头握紧了竹笛。笛身上的“明”字被摩挲得发亮,显然是经常被人攥在手里。他突然想起,修缮时在后台角落发现过个小小的哪吒头冠,上面的绒球已经掉光了,铁丝骨架歪歪扭扭的,像个受伤的鸟儿。

“这笛子……得还给他们。”老王头的声音有些发涩。

当晚是满月。老王头抱着竹笛和哪吒头冠,悄悄溜进了未完工的凤鸣台。月光透过脚手架的缝隙洒进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他把东西放在前台的雕花栏杆上,刚想转身,就听见一阵断断续续的笛声。

调子正是《哪吒闹海》里的“莲花化身”,稚嫩的笛音里带着股挥之不去的委屈。

老王头屏住呼吸,看见栏杆旁多了个小小的影子,穿着褪色的戏服,扎着两个总角,手里拿着支无形的笛子,正对着月亮吹奏。影子的脚边,还蹲着个梳着麻花辫的姑娘,一动不动地听着,像尊石像。

“阿明,春桃……”老王头轻声唤道。

笛声停了。两个影子慢慢转过身,面孔模糊不清,却能感觉到一道温柔的目光落在竹笛和头冠上。

“世道太平了,”老王头哽咽着说,“回家吧。”

小影子拿起竹笛,放在嘴边吹了个清亮的调子,像是在道谢。姑娘的影子轻轻抚摸着头冠上的铁丝,然后拉起小影子的手,慢慢走向后台的方向。走到化妆镜前时,两个影子渐渐淡去,化作一缕青烟,消失在镜子里。

第二天一早,老王头发现竹笛和头冠都不见了。周老先生说,档案里找到了春桃的记录,她当年在轰炸中护住了几个科班的孩子,自己却被塌下来的横梁砸中,就埋在后台的地基下。而阿明,有人在镇外的河边看到过他的小鞋,怕是没能躲过那场灾难。

“那纸条上的‘带你走’,终究是没能实现。”周老先生叹了口气。

修缮工作进行到一半时,工人在后台地基下挖出了具骸骨,旁边还压着半块绣着凤凰的红布,正是春桃当年系在手腕上的信物。老王头亲手做了副小小的棺木,把骸骨葬在了苏艳秋的梅花树下。下葬那天,他特意带上了那支竹笛,放在了棺木旁。

说来也怪,从那以后,月圆夜再也没人听过《哪吒闹海》的笛声。有次小李加班到深夜,说看见后台的化妆镜里,有个小姑娘在给小男孩梳头,镜子里的月光温柔得像水。

半年后,凤鸣台修缮完毕。揭幕那天,镇上请了戏班来演出,唱的正是《霸王别姬》和《哪吒闹海》。当扮演虞姬的演员唱响“从一而终”时,台下有人说,看见前台的雕花栏杆上,飘着片水红色的绸子,像只振翅欲飞的凤凰。

而演哪吒的小演员谢幕时,手里的竹笛突然自己响了一声,调子清亮欢快,像是有个八岁的孩子在后台偷偷应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胡思乱想的诡异故事请大家收藏:()胡思乱想的诡异故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林晚秋收到周老先生寄来的照片时,正在整理关于凤鸣台的研究报告。照片上的凤鸣台焕然一新,飞檐翘角在阳光下闪着光,台板上铺满了红色的地毯,观众席坐满了人,脸上都带着笑。

照片背面,周老先生用毛笔写着:“所有等待,终将相逢。”

她想起那个梅雨季的午后,在后台化妆镜里看到的影子,想起那只断了跟的凤头鞋,还有那支藏着纸条的竹笛。或许,古戏台的诡异从来都不是诅咒,而是那些没能说出口的牵挂,那些没能完成的约定,在时光里反复回响,等着被人听见,被人成全。

后来,落霞镇成了旅游胜地。凤鸣台每天都有戏曲演出,游客们在欣赏昆曲的婉转、京剧的铿锵时,总会听到两个故事——一个关于水红色戏服的虞姬,一个关于吹着笛子的哪吒。

导游会指着后台的化妆镜说:“看,那镜子里藏着落霞镇最温柔的秘密。”

镜子擦得锃亮,映着来来往往的人影。偶尔有风吹过,会带来隐约的唱腔和笛音,混在游客的笑声里,像一首被时光反复吟唱的童谣。

凤鸣台重新开台那天,来了个特殊的观众。

女人穿着素雅的旗袍,手里捧着个褪色的木盒,站在台下最角落的位置。当《霸王别姬》的锣鼓声响起时,她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木盒表面的雕花,那是朵半开的梅花,和苏艳秋戏服上的纹样一模一样。

她叫沈清辞,是从新加坡回来的。木盒里装着的,是她外婆留下的一箱旧物,其中最显眼的是叠成方块的水红色戏服,还有半张泛黄的戏票——民国二十六年,凤鸣台,《霸王别姬》,三楼包厢。

“外婆说,那是她最后一次看苏先生唱戏。”演出结束后,沈清辞找到周老先生,声音带着异乡的口音,“她说苏先生坠台那天,她就在包厢里,亲眼看见有人在后台的横梁上动了手脚。”

周老先生的眼睛猛地亮了:“你外婆认识苏艳秋?”

“何止认识,”沈清辞打开木盒,拿出张合影,“这是外婆和苏先生的合照,1935年拍的。外婆叫沈玉茹,当年也是坤伶,和苏艳秋师从同门,后来因为战乱去了南洋。”

照片上,两个穿着戏服的年轻女子并肩而立,左边的沈玉茹扮的是穆桂英,右边的苏艳秋仍是虞姬装扮,两人手挽着手,笑容明媚。照片背面有行小字:“艳秋吾妹,愿你此生台上风光,台下平安。”

“外婆说,苏先生不是死于意外,也不是因为军阀,”沈清辞的声音低沉下来,“是因为一盒脸谱。”

她从木盒里拿出个巴掌大的锦盒,里面装着三枚精致的脸谱,分别是项羽、虞姬和韩信。脸谱用极薄的瓷片烧制,眉眼间的釉色细腻得像真的画上去的。

“这是当年御窑厂的贡品,苏先生的父亲曾是御窑画师,临终前给她留了这盒脸谱,说里面藏着御窑的秘方。”沈清辞指着虞姬脸谱额间的红点,“秘方就刻在这红点里,用特殊的药水才能显形。有个做瓷器生意的老板觊觎秘方,多次威胁苏先生,她都没肯交出来。”

坠台那天,沈玉茹在包厢里看得真切——后台横梁上有个黑影闪过,紧接着就是苏艳秋的惊呼和坠落。她想冲下去,却被包厢外的人拦住,等她挣脱时,苏艳秋已经没了气息,那盒脸谱也不见了踪影。

“外婆找了一辈子,”沈清辞抚摸着瓷质的脸谱,“她说苏先生那么骄傲的人,死也不会让秘方落在坏人手里,脸谱一定藏在凤鸣台的某个地方。”

周老先生突然想起什么,转身从档案柜里翻出本账册:“你看这个!”

那是凤鸣台的维修账册,民国二十六年的记录里写着:“前台左侧立柱,修补裂缝,耗费瓷片三斤。”

“瓷片?”沈清辞的心跳漏了一拍。

当天下午,老王头带着工具来到前台左侧立柱。柱子上确实有块修补过的痕迹,颜色比其他地方略深。他小心翼翼地凿开外层的木料,里面果然嵌着些碎裂的瓷片,拼凑起来,正是那盒脸谱的残片。

虞姬脸谱的红点还在,沈清辞用外婆留下的药水轻轻涂抹,红点里果然显出几行细密的小字,是关于釉料配比的秘方。

“她真的藏在了这里。”沈清辞的眼眶红了。苏艳秋坠台前,一定是趁着后台混乱,把脸谱敲碎嵌进了立柱,用生命护住了父亲的心血。

夕阳透过戏台的雕花窗棂照进来,落在散落的瓷片上,泛着温润的光。沈清辞仿佛看到,一个穿着水红色戏服的女子站在立柱旁,手里捧着碎裂的脸谱,对着她轻轻点头,笑容里带着释然。

她把秘方捐赠给了景德镇的陶瓷研究所,只留下那枚虞姬脸谱的残片,嵌回了立柱原来的位置,外面用透明的树脂封存。周老先生说,这是凤鸣台最珍贵的展品,比任何金牌都有分量。

沈清辞离开落霞镇前,独自在凤鸣台待了一夜。月光洒满戏台,她仿佛听见苏艳秋在唱《霸王别姬》的尾声,唱腔里再没有了哀怨,只有释然。后台的化妆镜里,映出两个女子的身影,一个穿着水红色戏服,一个穿着素雅旗袍,正对着镜子整理鬓发,像多年未见的姐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胡思乱想的诡异故事请大家收藏:()胡思乱想的诡异故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后来,有人在凤鸣台的角落发现了本旧日记,纸页已经脆得一碰就碎。日记是沈玉茹写的,最后一页说,当年那个瓷器老板后来因为造假被查封,病死在牢里,也算是恶有恶报。

“苏先生,你看,世道终究是清明的。”沈清辞对着空荡的戏台轻声说。

离开那天,沈清辞把外婆的那箱旧物留在了凤鸣台的纪念馆。水红色的戏服被精心修复,挂在苏艳秋的戏服旁边,两件衣服的梅花纹样遥遥相对,像是跨越时空的呼应。

林晚秋再次来到落霞镇时,凤鸣台已经成了非遗传承基地。孩子们在这里学唱昆曲,老师傅们在后台教年轻人画脸谱,沈清辞捐赠的秘方被用来复原传统釉色,烧制出的虞姬脸谱成了凤鸣台的标志。

她站在前台,看着演员们排练《霸王别姬》,水红色的戏服在灯光下流转,唱腔清亮婉转。忽然,一阵风吹过,前台左侧的立柱发出轻微的嗡鸣,像是有人在轻声应和。

周老先生说,沈清辞每年都会回来一次,带着新加坡的戏迷来看演出。老王头的徒弟小李,现在也能哼几句《哪吒闹海》的调子,说总觉得后台有个小影子在跟着学。

林晚秋在纪念馆里看到了那半张戏票,旁边放着沈玉茹和苏艳秋的合影。照片里的两个女子笑靥如花,仿佛下一秒就会走出来,在凤鸣台的月光下,再唱一段《霸王别姬》。

古戏台的诡异传说,渐渐变成了温暖的故事。人们说起凤鸣台,不再是“闹鬼的红戏服”,而是“藏着秘方的虞姬”、“吹笛子的小哪吒”,还有“找了一辈子脸谱的沈先生”。

梅雨季再来时,凤鸣台里偶尔还会有咿咿呀呀的唱腔,或是清亮的笛音,但游客们不再害怕,反而觉得亲切。他们说,那是苏艳秋在听新排的戏,是阿明在教孩子们吹笛,是那些没能说再见的人,用自己的方式,继续守着这座戏台。

戏台的匾额在雨水中愈发鲜亮,“凤鸣台”三个字金光闪闪。有人说,在起雾的清晨,能看到台上站着好多影子,穿着各式各样的戏服,有虞姬的水红,有哪吒的火红,还有穆桂英的亮银,他们笑着,唱着,像是在赴一场迟到了太久的团圆宴。

而那些曾经让人毛骨悚然的诡异,终究都化作了戏台深处的回响,提醒着每一个来这里的人:有些约定,跨越生死也不会褪色;有些坚守,埋进土里也会发芽。

喜欢胡思乱想的诡异故事请大家收藏:()胡思乱想的诡异故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