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沪上奕 > 第40章 流亡的犹太科学家

沪上奕 第40章 流亡的犹太科学家

作者:丿殇灬轩逸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10-30 05:09:49 来源:全本小说网

爱文义路上一栋不起眼的公寓楼里,弥漫着陈旧的油毡和白菜汤的气味。三楼走廊尽头的一间小屋内,埃里希·戈尔德施密特教授正对着一块小小的黑板,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演算式。粉笔灰沾在他磨损的毛衣袖口上,像一层绝望的星尘。窗外是1941年深秋的上海,喧嚣、混乱,于他而言却是一个巨大而陌生的避难所,同时也是一个华丽的囚笼。

黑板上演算的,是他在柏林洪堡大学实验室里未完成的课题——关于高频电磁波的某些特性。但此刻,这精妙的数学舞蹈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更像是一种对抗遗忘和崩溃的仪式,一种在知识废墟上徒劳地重建尊严的尝试。房间里唯一的奢侈品是桌上那张镶在银质相框里的照片:他和妻子克拉拉,还有女儿索菲亚,在达勒姆区家中的花园里笑着,背景是盛开的矢车菊。那是1936年。相框边缘冰冷锐利,刺痛着他每一次触碰的指尖。

1938年11月“水晶之夜”后,大批德国和奥地利的犹太人仓皇出逃。彼时,大多数国家紧闭大门,而上海——这座无需签证即可进入的“孤岛”,成了他们绝望中的最后选择。数以万计的犹太难民涌入虹口地区,形成了拥挤的“隔都”(ghetto)。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依靠国际犹太组织的救济艰难度日。但其中也有一小部分,如戈尔德施密特教授这般,是曾经学术界的明星。他们从欧洲的大学、研究所、医院被连根拔起,骤然抛入这远东的溽热与困顿中,巨大的身份落差与对未来深切的恐惧,无时无刻不啃噬着他们的灵魂。上海的宽容是有限的,生存是**裸的挣扎。

埃里希年近五十,头发已大半灰白,梳理得却仍有一丝过去的严谨。他的蓝眼睛深陷,带着长期焦虑和睡眠不足留下的青黑色阴影,眼神时常在短暂的专注与长久的、望向远方的茫然之间切换。他的背微微佝偻,并非天生,而是长期在实验室俯身仪器和近期沉重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他说话声音不高,措辞精确,却总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仿佛时刻在确认言语是否会给自身招致祸端。尽管衣衫褴褛,食不果腹,他依然坚持每天刮脸,保持着一种源于内心秩序感的、近乎固执的体面。

几分钟前,一阵急促却克制的敲门声将他从演算中惊醒。那一刻,冰冷的恐惧瞬间攫住了他的心脏——在柏林的恐怖记忆如潮水般涌来盖世太保的皮靴声、砸碎的玻璃、邻居被拖走时的哭喊。他屏住呼吸,一动不动,直到门外响起一个压低了的、带着中国口音的声音:“戈尔德施密特教授?有您的信。”

不是来抓他的人。只是一封信。他几乎虚脱,靠着墙壁喘息良久,才颤抖着打开门缝,取下了那封没有寄信人地址的信件。

信件约他在一家俄国犹太人开的小咖啡馆见面,落款是一个他隐约听过的国际学术援助委员会的缩写。此刻,他坐在咖啡馆最僻静的角落,对面是一位穿着朴素但整洁西装的年轻中国男子,自称“林先生”。

“教授,我们知道您的处境,”林先生的中文很标准,语速平缓,试图让他放松,“您的研究成果,即使在当前情况下,仍被视为极具价值。”

埃里希双手紧紧握着温热的咖啡杯,指尖因用力而发白。“价值?在这里?”他苦笑一下,声音干涩,“它们唯一的‘价值’恐怕只够换来一顿像样的晚餐。林先生,直说吧,你们想要什么?我又需要付出什么?”流亡的经历早已磨灭了他的天真,他深知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尤其是在战争时期。

林先生身体微微前倾,声音压得更低:“有些朋友,他们对您的专业知识很感兴趣。特别是您之前关于…‘特定波长能量传输’的论文。他们愿意为您和您的家人提供更好的住所,甚至…或许能找到途径,送你们去更安全的地方,比如美国。”

·日本特高课:希望获取其研究成果,评估其在雷达或通讯技术上的军事应用潜力,甚至可能强制其为其服务。

·美国OSS(战略情报局):试图通过秘密渠道吸纳这些流亡科学家,防止其知识落入轴心国之手,同时增强盟国科研实力。

·**地下科技情报组:奉命尽可能保护这些人类智慧的瑰宝,或记录其知识,期待未来建国之用,同时防止日寇攫取。

·苏联NKVD(内务人民委员部):同样试图招募,其目标更为直接和强硬。

·教授本人:只想保护家人,保全学术贞洁,不让自己的心血成为杀人武器的帮凶,在道德与现实间痛苦挣扎。

那些写满公式的手稿,象征着人类理性的光辉与普世价值;但它们也成了烫手的山芋,是通往更好生活的潜在护照,也是招致毁灭的催命符。这间破旧的公寓是物理上的囚笼,而战争强加给他的道德困境和恐惧,则是更坚固的精神囚笼。

埃里希感到自己仿佛站在了一个现代浮士德的十字路口。梅菲斯特的诱惑以不同的面孔出现:日本人许诺“保护”,美国人许诺“自由”,而中国人则暗示着“出路”。出卖知识(灵魂)以换取安全(世俗享乐)?歌德的诗句在他脑中回荡:“那我就能对人说:‘停一停吧,你真美丽!’”可他恐惧那停顿之后的永恒代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沪上奕请大家收藏:()沪上奕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林先生(或其背后力量)的策略显示出缜密的逻辑:

1.精准识别:准确找到并确认了戈尔德施密特的价值。

2.需求切入:直接针对他最迫切的需求——家人安全与离开上海。

3.利益交换:提出清晰的交换条件,而非空洞的同情。

4.降低威胁:以学者而非特工的面貌接触,使用学术术语,减少直接恐吓,更容易获取信任。

这是一种更高级、更难以直接拒绝的“邀请”。

交谈中,埃里希凝视着杯中旋转的咖啡泡沫,忽然用一种近乎梦呓般的语气说道:“林先生,您知道‘测不准原理’吗?在微观世界,你越精确测量一个粒子的位置,它的动量就越模糊。反之亦然。现在,我感觉自己就是那个粒子。我越是渴望‘安全’这个确定的位置,我作为科学家的‘动量’——我的自由意志和道德方向——就变得越不确定,彻底迷失。”他用最熟悉的科学语言,精准地表达了自身面临的伦理困境。

就在这时,咖啡馆外街上一阵骚动。几声日语呵斥和汽车急刹车的声音传来。埃里希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恐慌如实质般攫住他的喉咙。林先生迅速但冷静地瞥向窗外,随即低声道:“不是冲我们来的。是日常巡逻。但从后门离开,教授。记住这个联系方式。您有三天时间考虑。”他将一张写着电话号码的纸条塞进埃里希手中,动作快而隐蔽。危机虽未直接降临,但其迫近的阴影极大地压缩了思考和决策的空间。

埃里希跌跌撞撞地从后巷绕回公寓。上海潮湿阴冷的空气浸透了他单薄的衣衫,他却感觉不到冷,只有一种从骨髓里透出的颤栗。耳边似乎还回响着柏林街头的尖叫和刚才的日语呵斥,两种恐惧跨越时空交织在一起,几乎要撕裂他的神经。那张写着号码的纸条藏在口袋里,却像一块烧红的烙铁,烫得他坐立不安。

他回到那个冰冷的小房间。女儿索菲亚在隔壁轻声咳嗽。他拿起粉笔,面对黑板,试图重新投入那熟悉的、纯净的数学世界以求片刻安宁。但那些符号和公式仿佛都失去了意义,在他眼前扭曲、变形,最终组合成的,是妻子忧虑的面容,女儿苍白的脸颊,以及林先生那双冷静评估着的眼睛。

他知道自己必须做出选择。每一个选择都通往不可知的未来,每一个都可能万劫不复。他放下粉笔,粉笔断成两截。窗外,夜色吞噬了上海,远处传来巡捕的哨声和轮船低沉的汽笛,如同这个时代混乱而不祥的注脚。对于埃里希·戈尔德施密特教授而言,这将是一个漫长而无比煎熬的、衡量灵魂重量的夜晚。

喜欢沪上奕请大家收藏:()沪上奕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