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回到明末做皇帝 > 第42章 顾炎武到访

回到明末做皇帝 第42章 顾炎武到访

作者:老老王的梦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6 12:25:27 来源:全本小说网

第一节:布衣怀策叩辕门

辽西的深冬,万物肃杀,皑皑白雪覆盖了连绵的丘陵与旷野,凛冽的北风如同刀子般呼啸着掠过宁远城高耸的垛口,卷起阵阵雪沫。然而,这片物理上的严寒,却丝毫无法冷却总兵府内那股蒸腾不息、源于变革与创造的热意。王磊刚刚批复完一份关于利用“雷油”爆破技术、加速开发一处新发现露天煤矿的详细计划书,揉了揉因长时间审阅文书而有些发涩的眼睛。与郑芝龙海上秘密通道的建立,虽然如同注入了一股活血,缓解了军工体系对特定资源的饥渴,但辽西本地的潜力挖掘仍是立足之本,是实现真正自主的根基,丝毫不能放松。

就在他准备将目光重新投向那幅标注着无数符号的辽东军事舆图时,亲兵队长轻步走入,禀报的声音带着一丝不同寻常的迟疑与审慎:“总镇,府外有一青年儒生求见,风尘仆仆,自称……昆山顾绛。”

“昆山顾绛?”王磊微微一怔,这个名字对他而言,既陌生又隐隐带着一丝来自历史长河深处的、沉重而清晰的回响。他迅速在浩如烟海的记忆库中搜索,一个更为响亮、足以光耀后世的名字浮现出来——顾炎武! 字宁人,初名绛。明末清初伟大的思想家、学者、爱国者,以其经世致用之学、尤其是耗费数十年心血编纂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和倾注毕生思辨的《日知录》闻名于世,更是那振聋发聩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精神的倡导者……然而此刻的他,应该还只是个满怀济世之志、正在游历天下、积累见识,却尚未经历那即将到来的天崩地解、国破家亡之痛的年轻学子。

“他可说了所为何事?”王磊问道,心中不禁升起一股强烈的好奇与期待。此时的顾炎武,名声未显于朝堂,只是个拥有秀才功名的青年学子,竟会不畏艰险,不远数千里,从富庶的江南来到这烽火连天、苦寒贫瘠的边塞重镇?这绝非寻常游学所能解释。

“他说……久闻总镇驻守辽西,不尚空谈,专务实际,练兵、造器、开矿、兴医,皆卓有成效,有古名臣之风。故特来献书,并求教于总镇。”亲兵队长如实回禀,语气中仍带着一丝觉得此事有些突兀的意味。毕竟,每日求见总兵的官员将领尚且需要排队,一个无名书生贸然请见,确实罕见。

王磊却立刻来了兴趣,甚至有些振奋。他深知,顾炎武绝非寻常死读诗书、只知科举的腐儒,其一生致力于实地调查研究,讲求实学,关注国计民生之根本,正是他极为看重且急需的那类人才。这种人才,比能工巧匠更为难得。“快请!直接延至我书房看茶,我即刻便到!”他吩咐道,语气中带着明显的重视。

在总兵府那间陈设简朴、却堆满了各类图纸、模型、地球仪、甚至还有化学器皿,充满实用与探索气息的书房内,王磊见到了年仅二十余岁的顾炎武。他一身洗得发白的青衿长衫,略显单薄,抵御不住辽东的严寒,面容清癯,肤色因长期在外奔波而显得粗糙,但一双眼睛却格外明亮,炯炯有神,透出一种与年龄不甚相符的沉稳、睿智和深沉的忧思。虽身处威严的总兵府,面对权势赫赫的总兵,他却并无寻常文人常见的局促或谄媚之态,举止从容淡定,只是眉宇间清晰可见长途跋涉留下的风霜与疲惫。

“晚生昆山顾绛,拜见王总镇。”顾炎武见到王磊入内,依足礼数,不卑不亢地躬身行礼,声音清朗而坚定,自带一股浩然之气。

“顾先生不必多礼,请坐。”王磊笑着上前虚扶一下,示意其在客座坐下,自己也于主位落座,“昆山至此,关山阻隔,路途遥远,先生一路辛苦了。不知先生冒雪而来,有何见教?”他开门见山,语气平和而真诚。

顾炎武也未多作寒暄客套,直接从随身的行囊——一个看起来颇有些沉重的旧书箧中,取出一大摞厚厚的、以麻绳仔细捆扎好的手稿。这些手稿纸张质地不一,新旧程度各异,有些是整洁的宣纸,有些则是粗糙的毛边纸,甚至还有沿途记录的散页,无一例外都写满了密密麻麻、工整而有力的字迹,许多页面还有反复修改增删的痕迹,边角磨损卷边,显然历经辗转,陪伴主人走过了许多地方。他将这沉甸甸的手稿郑重地放在书案上,推向王磊。

“总镇明鉴。晚生虽一介布衣,身无长物,然亦常怀忧国忧民之心。深感近年来朝政日非,士林空谈性理之心性玄学之风盛行,而于国计民生之实际,如田赋、兵制、吏治、水利、边防等紧要实务,却无人肯下苦功深究,或虽有所究,亦多浮于表面,纸上谈兵。以致郡国利病不明,施政犹如盲人摸象,徒耗民力国帑,而于实事无补,甚或遗害地方。”顾炎武的语气逐渐变得激动而沉痛,带着一种知识分子深切的焦虑与责任感,“故晚生不揣冒昧,自数年前起,便摒弃闭门造车之习,开始自费游历北直隶、山东、河南、南直隶等地,深入府县乡野,考察山川险易、物产丰瘠、赋役轻重、吏治清浊、民生疾苦,凡有所得,无论巨细,皆记录在册,归后整理核实,汇集成编。虽草草不成文,体例驳杂,然其中每一字一句,皆出自实地查访,或有引自可靠地方志书,绝不敢有半点虚言臆测。此书稿,晚生暂名为《天下郡国利病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回到明末做皇帝请大家收藏:()回到明末做皇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他指着那堆凝聚了无数心血的手稿,目光炽热:“此书非为科举猎取功名,非为文人沽名钓誉,只愿将所察所知之天下利弊,稍作梳理汇集,或可供真正心系社稷之有识之士参考,于国于民,或有万一之助。晚生久闻总镇驻守辽西,不同于寻常镇将,不尚空谈,专务实际,练兵、造器、开矿、兴医,皆卓有成效,有经世致用之实功。故冒昧前来,献此拙作。若总镇能于军书旁午之余,略览一二,指出谬误,或能于辽西之政有所裨益,则晚生数年心血,便不算白费,心愿足矣。”

王磊静静地听着,看着眼前这位目光清澈、满怀赤诚与理想的年轻学者,又看向案上那堆积如山、仿佛还带着旅途风尘与田野气息的手稿,心中不禁大为震动,甚至升起一股敬意。这就是《天下郡国利病书》的原始手稿!其价值,远非那些充斥朝堂的空洞奏疏或精雕细琢的八股文章所能比拟。这是真正脚踩大地、眼观民生的学问,是经世致用思想的宝贵实践,是穿越时空依然熠熠生辉的瑰宝。

他深吸一口气,郑重地伸出手,解开麻绳,随手翻开最上面的一册。映入眼帘的是关于山东某县水利设施的详细记述,不仅描绘了河道走向、堰闸位置,还分析了其设计利弊、历年修缮情况、对农业的实际影响,甚至记录了当地老农对水利管理的看法;再翻几页,是关于南直隶某府赋税征收的实际情况调查,详细列出了正税、杂派、耗羡的种种名目,具体数额,以及百姓的实际负担,言辞间充满了对苛政的忧虑;还有对某处民间小煤窑、铁矿开采的土法记录,并与官方矿监管理的混乱与低效进行对比……内容之扎实、数据之具体、观察之细致、立场之客观,都令人叹为观止。

“顾先生!”王磊合上手稿,抬起头,语气极为郑重,甚至带着几分感慨,“此乃真学问!是真正脚踏实地、有益于国家百姓的济世之宝典!先生数年心血,不辞辛劳,深入民间,访查疾苦,其志可嘉,其行可敬,其功甚伟!王某……佩服之至!”他站起身,对着顾炎武,竟极为少见地微微拱手一礼。这不是上司对下属的礼节,而是学者对学者、志士对志士的敬意。

顾炎武万万没想到位高权重、战功赫赫的总兵竟如此重视他这寒士之作,且态度如此诚恳,连忙起身避让,连称:“总镇言重了!折煞晚生!此乃读书人之本分耳,愧不敢当总镇如此赞誉!”

“先生过谦了。坐,请坐。”王磊请他重新坐下,神色变得严肃而深沉,“先生此书,道尽郡国利弊,洞察入微,实乃治国者不可或缺之明镜。然王某好奇,先生遍览天下利病,于这万千弊病之根源,可有深思?譬如我华夏行之千年之郡县制,自秦一统,沿用至今,其利其弊,于今日之时局,又当如何看待?其病根究竟在何处?”王磊深知顾炎武对封建、郡县之制有着极为深入的思考,甚至在后世提出过“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改革设想,故有意将话题引向这一根本性的体制问题,想听听这位年轻思想家此刻的见解。

第二节:郡国利弊论兴革

听到王磊不问具体琐碎政事,而是直指郡县制这一关乎国家根本体制的大问题,顾炎武眼中顿时爆发出惊人的神采,仿佛久旱逢甘霖,遇到了千载难逢的、能够与之探讨根本大计的知音。他略一沉吟,整理了一下思绪,便不再保留,侃侃而谈,显然对此问题思虑已久,胸中有万千沟壑:

“总镇明见万里,直指根本。晚生确曾于此反复思量,夜不能寐。郡县之制,收天下权柄于中央,废分封,立流官,使海内一统,政令出于一门,可避免春秋战国诸侯纷争、割据战乱之祸,此其开创之大利,秦皇汉武之功也。然行至今日,历时千载,其弊亦深植肌骨,难以根除,乃至成为今日诸多困局之渊薮。”

他条分缕析,逻辑清晰严密,仿佛在王磊面前展开了一幅剖析王朝体制的巨幅画卷:

“其一,官员流转频繁,如同驿舍传宿,于地方毫无根基情怀。县令、知府,乃至巡抚,往往数年一易,甚至不及三载便迁转他处。于地方之山川形势、民情风俗、吏治积弊尚未熟知,便已忙于打点行装,巴结上官,以求早日升迁或调任富庶之地。其心思多在应付上司考成、维持表面太平、甚至搜刮钱粮以充私囊并孝敬上官,而非为地方做长远之规划,更无暇也无心深入体察民间真正之疾苦。此所谓‘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真正把持地方衙门、熟悉各种章程漏洞、甚至操纵律法欺上瞒下的,反成了那些世代盘踞、父子相传的胥吏阶层。官员往往受其蒙蔽、掣肘,乃至同流合污,清官难做,贪官易为!”

“其二,权责极不相称,地方束手束脚,事事需仰赖中枢。地方稍有大事,无论是兴修水利、赈济灾荒,乃至应对小股匪患,往往都需层层上报州府、道台、巡抚、乃至中央部院,待部议批复、公文往返,往往迁延时日,错过最佳时机。且地方无独立之财权(所有税收理论上需上缴)、兵权(边镇特殊情况除外),无力自主应对突发之变故。一旦有天灾**,或外敌入侵(内地),则手足无措,只能坐待局势糜烂,直至中枢派兵拨款,然往往为时已晚。此制于承平之年或可维系,然遇非常之变,则处处被动,全无活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回到明末做皇帝请大家收藏:()回到明末做皇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其三,最为要害者,乃朝廷与亿万小民之联系几乎被完全隔断。朝廷但知通过层层官僚机构征粮征税、征发徭役,百姓但知需完粮纳税、服徭应役。中间隔了数层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的官府。百姓之疾苦、之冤屈、之智慧、之呼声,难以上达天听;朝廷之德意、之恩泽、之政策,亦难以下布于民,往往被胥吏歪曲执行,成为扰民害民之政。官民隔阂,如同天渊。一旦国家有难,急需百姓支持时,百姓视官府如仇寇,岂肯与之同舟共济?此乃国本动摇之兆也!”

王磊听得全神贯注,频频点头,这些分析,可谓鞭辟入里,刀刀见血,彻底撕开了帝国官僚体系运行中的脓疮,切中了时弊的核心。“先生所言,句句金石,深中肯綮。将这千年体制之积弊,看得透彻无比。却不知,先生既已洞见病根,可有革弊之良策?或有新制可取而代之?”

顾炎武目光灼灼,显然对此有过深入而大胆的构想,他身体微微前倾,语气变得更加坚定:“晚生愚见,或可尝试‘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并非要复辟西周之分封古制,而是取其‘分权责实、调动地方积极性’之精神内核,对现有郡县制进行改良。”

“其一,慎选县令、知府等亲民之官,并大幅延长其任期,非有大过或卓异提升,可使其久任于一方,甚至可达十年以上。允其拥有一定自主之权,如部分财权(允许其留存一定比例之钱粮用于本地水利、教育、抚孤等建设)、人事权(允许其辟署部分属官,而非全由上级委派),使其能真正为地方做长远谋划,其政绩考核,亦需重点考察其在任期间,该地民生是否改善,人口是否增加,赋税是否因民生改善而自然增收,治安是否良好,而非仅以上缴钱粮数目、公文是否无误为凭。使其利益与地方发展真正绑定。”

“其二,恢复或强化乡亭之职,或可称为‘乡官’、‘邑绅议事’,由地方公推贤能士绅、致仕官员、有德望者担任,给予其一定名分和权力,负责本乡之教化、小型治安纠纷调解、道路桥梁维护、义仓管理等事宜,使其成为沟通官民之有力桥梁,既可分县令之劳,使其专注于大事,亦能代表乡谊,监督县令施政,防止其胡作非为。”

“其三,……此条或许更为激进,”他稍作犹豫,目光扫过王磊的神情,见其鼓励,便继续说了出来,“或可于边疆重镇、战略要地、乃至内地重要区域,尝试给予总督、巡抚、总兵更大之权柄,使其能统筹协调辖区内的军、民、财政,拥有相当程度的便宜行事之权,以应对紧急危局,提高效率。正如……正如总镇如今在辽西所做诸多革新之举,若事事需报备朝廷,等待各部院批复、扯皮,恐怕早已错失良机,万事皆休矣……”

后面的话他没完全说透,但意思已然明了。他敏锐地观察到了王磊在辽西事实上的自主权所带来的高效与活力,并将其视为一种应对危机的地方强化模式。

王磊心中暗赞,顾炎武的思想果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批判性和建设性,绝非空谈。这些想法,在许多方面与他实际上在辽西推行的“特区”政策、强调实效和地方能动性的思路不谋而合,只是顾炎武试图将其系统化、理论化,并希望能作为一种普适性的改革方案推广于天下。

“先生之论,真知灼见,发人深省!”王磊抚掌赞叹,毫不掩饰自己的欣赏,“封建郡县之辩,由来已久,聚讼不休。先生‘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之设想,实为因地制宜、增效率、固根基之良策,试图在中央集权与地方活力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高明之至。然……”他话锋一转,引入更现实、更尖锐的思考,“改革之难,首在人心叵测,次在利益固化。延长任期、赋予权柄,若所选非人,遇一野心家或贪渎之徒,则易成割据自雄、鱼肉百姓之局,反受其害。乡官之设,初衷甚好,然若被地方豪强劣绅把持,则反而成为欺压良善、对抗官府之工具,何谈监督?权柄下放,若中枢缺乏强有力之控制与监督手段,则易导致尾大不掉,天下瓦解,重现唐末藩镇之祸。此间分寸,如何把握?需有严密独立之监察制度、相对畅通之言路渠道、以及……更强有力且清醒明智之中央权威作为最终保障和调节器,否则恐未收其利,先见其弊,改革反成动乱之阶。”

王磊提出的,正是任何改革,尤其是权力结构改革中必然遇到的权力监督、制衡与执行难题。两人就此展开了深入甚至激烈的讨论,从监察御史的独立性与权力,到官员选拔考核如何更加注重实绩而非空文,再到如何防止“乡官”变质,如何确保下放的权力不被滥用……书房内,烛火摇曳,映照着两人沉思或激辩的面容。一位是手握重兵、锐意改革、深知现实政治复杂性的边镇总兵,一位是胸怀天下、脚踏实地的青年学者,却仿佛忘却了彼此的身份差异,完全沉浸在关于国家体制前途与命运的思辨之中,时有共鸣喝彩,时有观点交锋,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中不断迸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回到明末做皇帝请大家收藏:()回到明末做皇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这场酣畅淋漓的讨论持续了整整一个下午,直至窗外暮色渐合。最后,王磊看着眼前这位虽然面带疲惫却目光愈发明亮、充满兴奋的年轻思想家,发出了极其诚挚而郑重的邀请:“顾先生大才,于郡国利弊洞若观火,于改革之道颇有真知灼见。然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先生既有济世之志,何不暂留辽西?王某可聘先生为总兵府参军(高级顾问),此非虚职,可实际参与辽西民政、赋税制度改革、屯田事务、乃至地方教化之筹划。先生可亲眼看看这边镇之地的实际情况,将你的学问用于实践,检验你的想法,亦可为王某之施政提供咨询参考,直言不讳。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这个邀请,大大出乎顾炎武的意料。他原以为献书之后,能得总镇几句嘉许和采纳些许建议便已难得,万万没想到竟能被邀请直接参与核心政务!这对他而言,是将其学说付诸实践的绝佳机会,是真正“经世致用”的梦想舞台,远比闭门着书或空谈议论来得真实有力。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激动与澎湃,起身肃然长揖,语气坚定:“总镇不以晚生愚陋狂妄,如此看重,委以重任,信之深,望之厚。晚生……敢不从命!必当竭尽驽钝,以报总镇知遇之恩,亦愿以此身此学,为辽西百姓,略尽绵薄之力,验证所学,求索真知!”

王磊笑着扶起他:“好!得先生之助,乃辽西之幸也!日后诸多事务,还要多多倚重先生之智慧。”

于是,青年顾炎武,便这样留在了辽西,脱去了匆匆访客的身份,成为了王磊军政集团中一位特殊而重要的成员——一位带着深沉批判眼光和强烈改革理想的实际参与者。他的到来,如同在一池不断激荡奔涌的改革春水中,又投入了一颗富含思想养分的巨石,必将激起更深层次、更关乎国本与未来的波澜。王磊的辽西,不仅在锻造寒光闪闪的利剑与坚不可摧的甲胄,更开始在思想的熔炉中,锤炼着关于未来秩序、国家治理的种种可能。理论与实践,在这里开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紧密结合。

喜欢回到明末做皇帝请大家收藏:()回到明末做皇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