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回到明末做皇帝 > 第163章 郑芝龙漕运反制

回到明末做皇帝 第163章 郑芝龙漕运反制

作者:老老王的梦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6 12:25:27 来源:全本小说网

第一节:崇祯扣粮,水师补运

锦州帅府的秋老虎依旧肆虐,庭院里的梧桐树枝繁叶茂,投下大片阴凉,却挡不住议事厅内的焦灼气息。王磊身着透气的麻布常服,正对着案上摊开的《南北漕运全图》凝神沉思,指尖在“徐州—济宁—通州”一线反复摩挲,指腹划过标注着“漕粮中转站”的济宁码头,眉头微微蹙起。这条贯穿南北的漕运航线,是辽东军粮的主要补给通道,每年从江南苏杭、湖广一带调运的三十万石粮食,有七成要经此水路运往沈阳,支撑着祖大寿麾下五万辽东军的日常消耗与边境百姓的粮食储备。

“国公爷,郑将军从登州传回急报,八百里加急,刚到驿站!”亲卫捧着一份染着汗渍、边缘磨损的奏报,快步走入议事厅,声音因连日赶路而略带沙哑,“崇祯命漕运总督杨方兴,以‘京营缺粮、亟待补给’为由,扣留了本该运往辽东的十万石秋粮,目前粮船全部滞留在济宁码头,杨方兴还派了三千漕兵驻守码头,放话‘若要粮,需王将军亲赴京城谢罪,否则漕道永不放行’!”

王磊猛地抬头,眼中闪过一丝冷光,伸手接过奏报。郑芝龙的字迹力透纸背,字里行间透着抑制不住的愤慨:漕运船队本月初三从江南苏州港出发,载着十万石新收的秋粮,行至济宁段时,被杨方兴率漕兵强行拦截,声称“奉圣旨,凡南北漕粮,优先保障京营与京城百姓需求”,不容分说便将粮食卸入济宁官仓,船队水手与漕兵险些发生冲突,多亏他事先嘱咐“避免正面冲突”,才未酿成流血事件。更棘手的是,杨方兴已下令封锁济宁至通州、济宁至徐州的两段漕道,禁止任何前往辽东、中原的粮船通行,显然是要卡死辽东的粮饷补给,逼王磊让步。

“崇祯调兵施压不成,竟用这种卑劣手段,拿军粮当筹码。”王磊将奏报重重拍在案上,纸张发出“啪”的脆响,语气中带着几分不屑,却又迅速冷静下来,大脑飞速运转,“他以为扣住十万石粮食,就能逼辽东军心动摇、百姓恐慌,却忘了咱们早有后手。”他走到墙边悬挂的《天下舆图》前,目光从漕运线移开,转向东部沿海,从登州、青岛到辽东营口的海路航线清晰可见——早在半年前,他预判到崇祯可能在漕运上动手脚,便命郑芝龙在登州、泉州造船厂打造二十艘大型粮船,每艘船载重五千石,配备防护甲板与轻型火炮,就是为了应对如今的局面。

“立刻传我指令,用飞鸽传书通知郑芝龙,即刻从登州、青岛两大港口调派二十艘粮船,连夜装载粮食,走海路运往辽东营口港,务必在十日之内抵达,不得延误!”王磊语速极快,条理清晰,目光扫过一旁待命的亲卫,“同时,让他派水师主力护航——调十艘改良战船、五千水师士兵,分成前后两队,前队开路探查,后队贴身保护粮船,沿海各港口的巡逻小队全部出动,严密监控黄海、渤海海域,严防崇祯勾结海盗或派水师偷袭粮船,必须确保万无一失!”

亲卫刚要转身,王磊又补充道:“还有,让郑芝龙故意放慢漕运船队的‘交涉进度’,每日只派少量幕僚去济宁与杨方兴周旋,以‘需向王将军请示、等待锦州指令’为由拖延时间,让崇祯以为咱们被困在漕运上无法脱身,放松对海路的警惕。另外,立刻传周婉宁来议事厅,让她从江南官仓紧急调拨五万石粮食,补充登州的粮库,确保海路运输的后续供应,避免出现断档。”

“属下遵命!”亲卫领命,转身快步离去,议事厅内只剩下王磊与刚从京中暗线处返回的洪承畴。

洪承畴走到案前,看着漕运图上被标注成红色的“封锁段”,沉声道:“国公爷,崇祯此举虽狠辣,却也暴露了他的底牌——京营粮饷已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否则不会冒险扣留辽东军粮。据‘雀舌’传回的消息,京城粮库目前仅剩五万石粮食,不足京营三月消耗,若咱们能借此机会,不仅解了辽东的粮荒,还能反过来让京城陷入粮价危机,让崇祯偷鸡不成蚀把米,彻底失去民心。”

“你说得没错。”王磊眼中闪过一丝精光,手指指向舆图上的京城,“漕运不仅是粮食通道,更是影响南北粮价的关键。崇祯扣住漕粮,看似掐住咱们的脖子,实则也断了京城的南方粮源——京城百姓的口粮,有三成依赖江南漕运,两成来自山东,而山东的粮食早已纳入咱们的管控范围。咱们只要拖住漕运谈判,再让郑芝龙在海路‘优先供应辽东、中原’,不出半月,京城粮价必然暴涨,到时候百姓怨声载道,崇祯就算拿到十万石粮食,也堵不住天下人的嘴,反而会被骂‘不顾百姓死活’。”

两人正商议间,周婉宁带着厚厚的账本匆匆赶来,脸上带着焦急:“国公爷,济宁漕道被封,辽东现有粮库储备仅够支撑一个月,若海路运输出现延误,恐会引发士兵恐慌与边境百姓抢粮;另外,江南粮商得知漕道被封,已开始暗中囤积粮食,苏州、杭州的粮价已从每石一两白银涨到一两二钱,若不尽快稳定市场,恐会引发连锁反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回到明末做皇帝请大家收藏:()回到明末做皇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周尚书放心,海路运输的部署已安排妥当,郑芝龙的粮船今日便可出发。”王磊指着舆图上的登州港,语气笃定,“二十艘粮船每艘载重五千石,配备五十名水师士兵与两门轻型神威炮,沿途有登州、威海、营口三个港口可以停靠补给,十日之内定能抵达营口。至于江南粮价,你立刻发布‘官仓平粜令’,从江南苏州、杭州、松江三座官仓调出十万石粮食,以每石一两白银的平价在各地集市出售,同时派巡按御史严查囤积居奇的粮商,一旦查实,没收全部粮食并罚银千两,确保粮价稳定。”

他顿了顿,又道:“还有,你给郑芝龙去一封密信,让他在海路粮船顺利抵达辽东后,故意‘泄露’消息给京城的暗线‘雀舌’,就说‘海路运粮通畅,辽东军粮充足,后续还将增运五万石粮食’,让崇祯知道,他的算计不过是徒劳,反而加速了咱们打通海路粮道的进程。”

周婉宁点点头,从袖中取出一本小册子,快速记录下指令:“国公爷考虑周全,属下这就去安排粮库调粮与平粜事宜,保证三日之内稳住江南粮价。”

三日后,郑芝龙的水师粮船队从登州港出发。清晨的海面雾气未散,二十艘粮船首尾相连,在海面上绵延数里,船帆上统一印着“王”字标识,每艘船的甲板上都架着两门轻型神威炮,水师士兵身着铠甲、手持燧发枪,警惕地注视着海面动静。郑芝龙亲自乘坐旗舰“镇海号”,站在船头,望着远方逐渐消散的雾气,心中牢记王磊的嘱托:“此次运粮,不仅要确保粮食安全抵达,更要借机向崇祯展示咱们的海路运输能力,让他明白,漕道封不住咱们的命脉,反而会让他彻底失去对南北粮运的掌控。”

船队行至黄海北部的成山角海域时,果然遭遇了三艘海盗船的袭扰。这些海盗船体积小、速度快,船舷两侧布满铁钩,显然是想靠近粮船进行登船劫掠。郑芝龙早有准备,站在旗舰了望塔上,厉声下令:“火炮齐发,瞄准海盗船吃水线!”十门火炮同时轰鸣,炮弹呼啸着落在海盗船附近,激起数丈高的水花,其中一发炮弹直接击中最前面的海盗船船尾,瞬间燃起大火。水师士兵也纷纷举枪射击,密集的子弹如同雨点般落在海盗船上,海盗们从未见过如此密集的火力,吓得调转船头,狼狈逃窜。

郑芝龙并未下令追击,只是命船队加快速度,继续向营口驶去——他知道,拖延时间、让崇祯在漕运上的算计彻底落空,才是对朝廷最有力的打击。他让人给每艘粮船送去补给,鼓励水手们:“再加把劲,早日把粮食送到辽东,让兄弟们吃上安稳饭!”

与此同时,济宁码头的漕运船队依旧在“慢条斯理”地交涉。郑芝龙派去的幕僚每日上午前往漕运总督衙门,与杨方兴“商谈粮船放行事宜”,却始终不谈实质问题,只是以“需向王将军请示细节”“辽东方面尚未回复”为由拖延,下午便回到码头与水手们下棋喝茶,一副“不急不躁”的模样。杨方兴虽察觉不对劲,多次派人催促,却因崇祯有“不得与王磊势力发生正面冲突”的命令,不敢贸然动武,只能眼睁睁看着时间流逝,心中焦躁不已。

京城的粮价,正如王磊所料,开始疯涨。半个月前,一石米售价一两白银,如今已涨到二两五钱,且有价无市,不少粮店门口排起长队,甚至出现了百姓争抢粮食的混乱场面。崇祯坐在养心殿内,看着杨方兴送来的“粮价失控、百姓怨声载道”奏报,气得浑身发抖,却又无可奈何——他扣下的十万石粮食,仅够京营支撑半个月,根本无法满足京城百万百姓的需求,而江南的粮商们得知漕道被封、海路通畅后,纷纷与郑芝龙签订海路运输协议,将粮食运往辽东、中原,再也不愿北上供应京城。

“废物!都是废物!”崇祯将奏报狠狠摔在地上,对着身边的王德化怒吼,“立刻传旨给杨方兴,让他放行漕粮,恢复漕道通行,再晚,京城就要乱了!”

王德化不敢耽搁,立刻派人快马赶往济宁,可此时早已为时已晚。郑芝龙的水师粮船队已顺利抵达辽东营口港,十万石粮食被迅速卸下,装上马车,运往沈阳粮库。祖大寿第一时间派人向王磊传回“粮饷充足,军心稳定,边境百姓安心”的奏报,还附上了士兵们搬运粮食的画像,画面中士兵们笑容满面,士气高昂。

王磊接到奏报后,立刻命人将消息通过驿站、商队散布出去,不仅辽东军民士气大振,江南、中原的粮商们也彻底看清局势,纷纷主动与郑芝龙的水师合作,选择海路或受控的漕道运输粮食,彻底抛弃了依赖朝廷的漕运系统。

当杨方兴接到崇祯“放行漕粮”的指令时,济宁码头的漕船早已空空如也——郑芝龙派去的幕僚趁夜将水手全部撤回登州,只留下几艘空船停靠在码头。杨方兴看着空荡荡的码头与紧闭的官仓大门,长叹一声,知道崇祯的漕运牵制计划,已彻底破产,而王磊,却借着这场危机,彻底打通了海路粮道,掌控了南北粮运的主动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回到明末做皇帝请大家收藏:()回到明末做皇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锦州帅府内,王磊看着周婉宁送来的“江南粮价稳定”“辽东粮库充盈”“海路粮运订单激增”三份奏报,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他对洪承畴说:“崇祯想用漕运卡咱们的脖子,却没想到反而帮咱们打通了海路,让粮商与百姓都看清了谁才是真正能保障他们利益的人。接下来,咱们要趁热打铁,彻底掌控漕运命脉,将济宁、徐州这两个关键码头收入囊中,让崇祯再也没有牵制咱们的手段。”

第二节:掌控漕道,断京命脉

秋意渐浓,锦州帅府的庭院里,银杏树叶开始泛黄,随风飘落,铺成一层金色的地毯。王磊站在议事厅的窗前,望着远处渤海湾的粼粼波光,心中已有了新的盘算——崇祯在漕运上的失败,不仅让他打通了海路粮道,更给了他彻底掌控南北漕运枢纽的机会,而徐州码头,正是这个计划的核心。

“国公爷,郑将军从徐州传回消息,杨方兴已按崇祯旨意恢复漕运,但江南的粮商们大多不愿再走漕道,纷纷转向海路运输,如今济宁至通州的漕船数量,比以往减少了七成,码头一片冷清。”亲卫捧着一份奏报,走进议事厅,语气中带着几分轻松。

王磊接过奏报,快速浏览一遍,嘴角勾起一抹笑意:“粮商趋利避害,本就常理。崇祯扣粮一事,让他们看清了朝廷漕运的风险——不仅随时可能被扣留,还常遭漕兵勒索,而咱们的海路运输又安全又快捷,还能提供护航服务,他们自然会选择咱们。不过,这还不够,海路虽便捷,却受天气影响较大,漕道依旧是南北运输的重要补充,咱们要彻底掌控漕运枢纽,让崇祯再也无法利用漕道给咱们制造麻烦,甚至要让漕道成为断他京畿命脉的利器。”

他转身对刚赶到议事厅的洪承畴、周婉宁、郑芝龙(刚从登州赶回锦州)说道:“徐州是漕运的咽喉要地,南连江南,北接山东,西通河南,东靠黄海,既是漕粮中转站,又是南北物资集散地,掌控了徐州码头,就等于掌控了南北漕运的命脉。我计划让郑将军率水师进驻徐州,以‘保障漕运安全,防止海盗袭扰,稳定地方粮价’为名,接管徐州码头的管理大权,同时对漕运制度进行改革,让漕道彻底为咱们所用,成为咱们连接南北、制约京城的重要通道。”

郑芝龙躬身道:“国公爷,徐州码头目前由漕运总督下辖的徐州卫驻守,兵力约三千人,且多是老弱残兵,战斗力低下,咱们若要接管,易如反掌。只是,如何让崇祯名正言顺地同意咱们‘进驻’?毕竟徐州是京畿南下的重要通道,战略位置险要,崇祯绝不会轻易放手,恐会被扣上‘拥兵自重、图谋不轨’的罪名。”

“这就要用‘民心’与‘局势’来倒逼崇祯,让他不得不答应。”王磊走到舆图前,手指重重落在徐州的位置,“徐州近期因漕道中断,粮价上涨,百姓怨声载道,不少人已开始逃离城区,前往周边州县避难。咱们先让周尚书从江南官仓调运五万石粮食,通过海路运到徐州海州港,再转陆路运往徐州城,以平价出售,缓解百姓的粮荒,赢得民心;再让徐州的地方官员与乡绅联名上书朝廷,请求‘王将军派水师进驻徐州,保障漕运安全与地方稳定’,形成‘民之所向、官之所求’的局面。崇祯若拒绝,便是‘违背民心、不顾百姓死活’,会进一步失去民心;若同意,咱们便能名正言顺地接管徐州码头,将漕运命脉握在手中。”

周婉宁立刻接过话头,翻开随身携带的账本:“国公爷,五万石粮食可从苏州、松江两座官仓调拨,今日便可装船出发,走海路五日之内能到海州港;另外,我已通过秘密渠道联络徐州的乡绅领袖——徐州最大的粮商张万利、乡贤李老先生,他们对崇祯扣粮导致粮价上涨、民生困苦早已不满,只要咱们能及时送来平价粮食,稳定局面,联名上书之事,必然顺利。”

洪承畴补充道:“为防崇祯暗中阻挠或拖延,咱们还需让京中的暗线‘雀舌’配合。让他在锦衣卫内部散布‘徐州漕道不稳,百姓流离失所,恐生民变’的消息,再通过东林党官员之口,在朝堂上轮番上书‘劝谏’,强调‘徐州安危关乎南北稳定,需尽快派得力将领驻守’,逼迫崇祯不得不正视局势,接受咱们的提议。”

“好,就按这个计划执行,各环节务必衔接紧密,不能给崇祯喘息之机。”王磊沉声下令,目光扫过三人,“郑将军,你率五千水师士兵,乘坐十艘战船,以‘护送粮食、稳定漕运’为名,随粮船一同前往徐州,粮船抵港后,立刻接管徐州码头的防务,与徐州卫的士兵办理交接,同时张贴告示,向百姓说明‘水师进驻是为保障漕运通畅与民生安定’,稳定人心。周尚书,你负责协调粮源调运与地方乡绅联络,确保粮食按时送达,联名上书顺利推进。洪先生,你负责统筹京中情报与朝堂舆论,紧盯崇祯动向,及时调整策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回到明末做皇帝请大家收藏:()回到明末做皇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三人同时躬身应道:“属下遵命!”

五日后,周婉宁调拨的五万石粮食顺利抵达徐州海州港。当粮船停靠码头,水师士兵开始卸粮时,早已得到消息的徐州百姓纷纷涌上码头,脸上带着期待与急切。郑芝龙亲自坐镇码头,下令将粮食分为两部分:三万石运往徐州城内的临时粮仓,以“一石米一两白银”的平价出售,比市面上的价格低了近一半;两万石则直接分发给徐州周边的贫困村落,由乡绅与官员负责发放。

百姓们拿着沉甸甸的粮食,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纷纷称赞“王将军心系百姓,是咱们的救星”。不少人自发地为水师士兵送水、送干粮,甚至主动帮忙搬运粮食,码头一派热闹景象。徐州粮商张万利看着百姓们的笑脸,感慨道:“若不是王将军,咱们徐州百姓真不知道要苦到什么时候,这联名上书,我第一个签字!”

不出三日,徐州知府、知县联合当地二十余名乡绅、名士,共同起草了《请派水师驻守徐州疏》,详细陈述了漕道中断带来的危害、百姓的困苦,恳请朝廷“准许王磊将军派水师进驻徐州,接管码头防务,保障漕运安全,稳定地方秩序”。奏报通过驿站快马送往京城,很快便摆在了崇祯的案前。

与此同时,“雀舌”散布的消息也在京城传开,锦衣卫内部人人皆知“徐州恐生民变”,东林党官员更是抓住机会,在朝堂上轮番劝谏,礼部尚书钱谦益甚至直言:“陛下,徐州乃南北要冲,若因漕道中断引发民变,恐会波及中原、江南,到那时局面将难以收拾,恳请陛下以百姓为重,准许水师进驻徐州!”

崇祯看着奏报,又听着大臣们的劝谏,心中虽万般不愿,却也无可奈何——他若拒绝,一旦徐州发生民变,王磊便有了“清君侧、安百姓”的借口,出兵南下;若同意,又等于将漕运命脉拱手让人,彻底失去对南北运输的控制。纠结了三日,崇祯最终还是咬着牙下旨:“准徐州官绅所请,命郑芝龙率水师驻守徐州码头,负责漕运安全与地方防务,徐州卫受其节制,不得有误。”旨意下达的那一刻,崇祯无力地靠在龙椅上,知道自己已彻底失去了对漕运的掌控,离覆灭又近了一步。

郑芝龙接到圣旨后,立刻着手接管徐州码头。他将五千水师士兵分成两队:一队负责码头的治安与防务,分成十二个巡逻小组,日夜在码头周边巡查,防止闲杂人等混入,同时接管码头的粮食仓库与物资中转站;另一队则与徐州卫的士兵办理交接,清点武器、粮草与营房,将徐州卫的士兵全部调往徐州周边的萧县、沛县驻守,名义上是“加强地方防御”,实则是解除他们对码头的控制权,防止他们暗中破坏。

接管码头后,郑芝龙按照王磊的指令,大刀阔斧地对漕运进行改革,推出了一系列“漕运新规”:

第一,凡经徐州码头的粮船、货船,需提前在码头管理处登记备案,缴纳少量“安全管理费”(每石粮食收取五文钱,主要用于码头维护与水师饷银),便可享受水师的全程护航服务,从徐州至济宁、徐州至通州的航段,均有水师战船巡逻保护,确保船只安全。

第二,严禁漕兵、码头官吏勒索商队,若有违反,一经查实,轻者杖责流放,重者斩首示众,同时赔偿商队全部损失;在码头设立“举报箱”,鼓励水手、商人举报违法行为,举报属实者给予赏银。

第三,设立“漕运纠纷调解处”,由水师官员、地方官员与乡绅代表共同组成,负责处理粮商与漕兵、船家与码头之间的矛盾纠纷,确保问题快速解决,不耽误漕运进度。

第四,在码头周边设立“便民粮仓”,储存一万石粮食,以平价向百姓出售,若遇粮价上涨,随时启动平粜,稳定地方粮价。

新规推行后,粮商们纷纷称赞,原本转向海路的粮商也开始重新选择漕道运输。以往,漕兵常常以“检查粮食质量”“缴纳码头使用费”为名,向粮商索要钱财,稍有不满便故意拖延漕船通行,甚至暗中偷粮,粮商们敢怒不敢言;如今有了水师的保护与明确的规定,漕兵再也不敢勒索,漕运效率大幅提升,从徐州到通州的航行时间比以往缩短了三天。

王磊得知徐州码头的改革成效后,又下令进一步扩大优势。他让周婉宁与江南粮商协会签订《漕运合作协议》:凡通过徐州码头运输粮食、物资的粮商,可享受“优先供应官仓”(官府收购粮食时,优先选择合作粮商)、“减免三成安全管理费”的优惠;同时,在徐州设立“漕运银行”,由朝廷出资,为粮商提供低息贷款,帮助他们扩大经营规模、购置粮船,贷款期限最长可达三年,极大地调动了粮商的积极性。

为了彻底断了崇祯夺回漕道的念想,王磊还命郑芝龙在徐州码头修建“水师大营”,驻扎一万水师士兵,同时在码头周边的制高点修建三座堡垒,每座堡垒配备五门远程神威炮与两百名士兵,形成“水陆联防”的格局。堡垒建成之日,郑芝龙邀请徐州的乡绅、百姓与商人参观,展示水师的战船、火炮与士兵的操练成果。看着整齐排列的战船、黑洞洞的炮口与精神抖擞的士兵,百姓们纷纷感叹:“有王将军的水师驻守,咱们再也不用担心粮价上涨、漕道中断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回到明末做皇帝请大家收藏:()回到明末做皇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消息传到京城,崇祯坐在养心殿内,看着窗外飘落的枯叶,心中充满了绝望与无力。他知道,王磊不仅掌控了海路,还彻底接管了漕运,南北粮道已完全落入王磊手中,京城的粮饷供应、物资运输,从此要看王磊的脸色。他试图让杨方兴暗中联络徐州卫的旧部,破坏码头的漕运秩序,却发现水师防守严密,旧部早已被分散安置,根本无从下手;想要调兵夺回徐州,又怕王磊借机出兵,直逼京城,只能眼睁睁看着王磊一步步压缩他的生存空间。

而此时的锦州帅府,王磊正与核心将领们召开军事会议,商议下一步的战略部署。“漕运与海路已尽在咱们掌握,崇祯再也没有牵制咱们的有效手段,接下来,咱们要进一步压缩他的生存空间。”王磊指着舆图上京城周边的保定、天津等地,语气坚定,“第一步,逐步掌控京城周边的州县,争取当地官员与百姓的支持;第二步,加强对京营的策反,让崇祯的士兵无心作战;第三步,等待崇祯内部爆发矛盾、民心尽失的时机,一举挥师北上,定鼎天下!”

众人纷纷起身,抱拳应道:“我等愿追随国公爷,鞠躬尽瘁,共定天下!”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锦州帅府的城楼上,王磊站在城头,望着远方连绵的群山与一望无际的大海,心中充满了信心。他知道,掌控粮道只是实现“天下一统”的第一步,接下来的路或许还有坎坷,但只要民心在、军心在,他便无所畏惧。而崇祯的统治,正如这落日余晖,即将走向终结,一个新的时代,正在悄然酝酿。

喜欢回到明末做皇帝请大家收藏:()回到明末做皇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