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回到明末做皇帝 > 第152章 祖大寿女真安置

回到明末做皇帝 第152章 祖大寿女真安置

作者:老老王的梦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6 12:25:27 来源:全本小说网

第一节:归途接警改道辽东,实地勘灾定安置策

汉江漕运的粮船刚过湖广襄阳地界,王磊正站在船头,借着春日的暖阳翻阅西南土司整编后的物资调度清单。亲卫赵山捧着一封火漆封口的急报,脚步匆匆地从船舱赶来,船身随水波轻微晃动,急报上“辽东急件”四个朱红大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国公爷,祖将军八百里加急,辽东女真安置区出了乱子,说是……械斗都闹出人命了!”赵山的声音带着难掩的焦急,双手将急报递到王磊面前。

此时的王磊,刚结束西南三个月的土司整编,正率五百亲卫沿汉江顺流而下,计划经河南入河北,返回锦州帅府。沿途本需检查漕运粮道的安全与豫西民生工程的进度,可这封来自辽东的急报,瞬间打乱了行程——自149章蒙古部落叛乱平定后,辽东作为“北拒草原、东联女真”的战略要地,一直由祖大寿率军驻守。此前归附的完颜、栋鄂、辉发、乌喇、舒穆禄、费莫六个女真部落(共计三万两千余人),按王磊亲自拟定的“划地屯垦、渔猎农耕并举”方案,被安置在浑河下游的平原地带。当时考虑到该区域靠近水源,便于农耕,却未料今年开春后,辽东遭遇罕见春旱,连续四十天无有效降雨,浑河水位骤降,分配给女真部落的耕地因地势较高,灌溉困难,地里的冬小麦几乎全部枯死。

更棘手的是,女真部落本就以渔猎为生,对农耕技术一窍不通,祖大寿派去的农技人员又因语言不通、习俗差异,难以开展教学。粮食告急之下,未归附的叶赫部趁机派奸细潜入安置区,散布“朝廷故意将贫瘠之地分给女真,就是要饿死你们”的谣言,煽动部落青年抢夺邻近汉人村落的粮食。近半个月内,浑河沿岸已爆发五起大规模械斗,女真部落死伤七十三人,汉人村落死伤四十二人,完颜部首领完颜烈虽极力约束部众,甚至亲手绑了两个带头抢粮的部落青年送交给祖大寿,却因拿不出粮食安抚族人,威信日渐下降,不少部落民众已私下与叶赫部接触,辽东局势岌岌可危。

“赵山,立刻传令下去:粮船改道,沿汉江支流唐白河北上,经南阳、许昌,直奔辽东辽阳府;同时飞鸽传书锦州帅府,让留守的政务团队暂代帅府日常事务,重点协调辽东粮库,调拨三万石粮食、两千套农具、五百斤耐旱作物种子(马铃薯、荞麦),三日内务必运抵浑河安置区;另外,给豫西的曹变蛟发一封密信,告知他我暂改道辽东,豫西的学堂修建、医馆药材调配等事务,按原定计划推进,遇重大问题可飞鸽传书辽东联络我。”王磊迅速拆开火漆,浏览完急报后,当机立断下达指令,目光望向北方,眉头微蹙,“西南刚稳,辽东绝不能乱!女真部落若被逼反,叶赫部再联合科尔沁草原的不稳定势力,咱们北线边防将全线告急,之前在蒙古、西南的努力都可能前功尽弃。”

赵山领命后立刻去安排,粮船调转船头,沿着狭窄的唐白河缓缓北上。王磊站在船头,望着两岸飞速倒退的芦苇荡,心中思绪万千——女真部落归附时,他曾承诺“保你们有地种、有饭吃、有安稳日子过”,如今因自然条件与安置细节的疏漏,让承诺险些落空,这是治理上的失职。他从船舱取出《辽东舆图》,铺在船头的木板上,手指沿着浑河下游的标注反复滑动:安置区的耕地多为沙质土壤,本就保水能力差,春旱之下必然绝收;而浑河上游的山林地带,虽耕地稀少,却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更适合女真部落的渔猎习惯,此前只考虑“农耕定居”,忽略了“尊重传统生计”,这才是矛盾的根源。

三日后,粮船抵达辽阳府码头。此时的辽阳府,空气中还弥漫着淡淡的火药味,码头附近的商铺大多闭门歇业,偶尔能看到身着盔甲的明军士兵巡逻,神色警惕。祖大寿已率十余名部将在码头等候,他身上的盔甲沾着尘土,眼角布满血丝,显然是多日未曾休息。见到王磊走下粮船,祖大寿快步上前,单膝跪地,声音沙哑:“末将祖大寿,参见国公爷!女真安置事务处置失当,引发民族冲突,甚至让叶赫部有机可乘,末将罪该万死,恳请国公爷降罪!”

王磊上前一步,伸手扶起祖大寿,拍了拍他肩上的尘土,语气平静却带着力量:“祖将军起身,安置之事牵涉民族习俗、自然环境、资源分配等多重问题,本就复杂,非你一人之过。我此次来,不是为了追责,而是为了解决问题。你先带我去安置区看看,亲眼见见部落民众的处境,再谈如何解决。”

两人骑马穿过辽阳府城区,向北行约三十里,便抵达浑河下游的女真安置区。刚过一处石桥,王磊便看到路边躺着几个衣衫褴褛的女真孩童,正围着一位老妇人哭闹,老妇人手里捧着一小捧混着沙土的炒米,艰难地分给孩子们。不远处,十几个女真青年背着空空的弓箭,坐在路边的石头上,低声议论着什么,脸上满是焦虑与不满。“国公爷,那就是完颜部的民众,他们的耕地在最北边,受旱最严重,粮食早就断了。”祖大寿低声解释,语气中满是愧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回到明末做皇帝请大家收藏:()回到明末做皇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王磊勒住马缰绳,翻身下马,走到老妇人身前,从随身携带的干粮袋里取出几块麦饼,递给孩子们。孩子们饿极了,立刻伸手接过,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老妇人抬起头,看清王磊的衣着与气度,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光亮,挣扎着想要起身行礼,却被王磊按住:“老人家不必多礼,我是王磊,是来给大家解决粮食问题的。部落里现在还有多少人没饭吃?”

“回……回国公爷,部落里一半人都断粮了,老人和孩子饿得走不动路,青壮年只能去山林里打猎,可这开春的山林,猎物少得可怜……”老妇人说着,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我们知道抢汉人粮食不对,可看着孩子们挨饿,实在没办法啊!完颜首领把带头抢粮的人绑起来送官,可大家心里都怨,有人说……说不如投靠叶赫部,至少能有口饭吃。”

王磊心中一沉,又走到那十几个女真青年面前,沉声道:“我知道你们饿肚子,也知道你们对安置不满,但叶赫部是什么样的势力,你们清楚吗?他们常年劫掠周边部落,视人命如草芥,你们投靠过去,不过是从一个火坑跳进另一个火坑!朝廷既然接纳你们归附,就绝不会眼睁睁看着你们饿死,我今天来,就是要给大家找一条能安稳活下去的路。”

青年们见王磊亲自与他们说话,态度诚恳,情绪渐渐平复下来。一个身材高大的青年站出来,瓮声瓮气地说:“国公爷,我们不是想闹事,可这地种不出粮食,打猎又没猎物,我们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我们女真人生来就靠山林吃饭,让我们在平原种地,实在不习惯。”

“你说得对,是朝廷之前的安置方案考虑不周,忽略了你们的生活习惯。”王磊坦然承认问题,这让青年们十分意外。他转身对祖大寿说:“祖将军,你立刻派人去通知完颜烈、栋鄂等六个部落的首领,还有邻近的李家村、王家村等五个汉人村落的乡绅,半个时辰后,在完颜部的议事帐篷开会,我要当面听听大家的想法。”

在等待众人的间隙,王磊带着祖大寿与几名水工,沿着浑河岸边勘察地形。他发现,浑河上游的山林地带,植被茂密,林间有不少溪流,虽不适合大规模农耕,却适合渔猎;而浑河中游的河谷地带,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且靠近水源,灌溉便利,更适合农耕。“祖将军,你看,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安置区域与生计习惯不匹配’。”王磊指着上游的山林与中游的河谷,“咱们把女真部落安置在下游贫瘠的平原,让他们种地;却把最适合农耕的河谷留给了汉人,这才引发了矛盾。接下来,要重新划分区域,让女真部落回到熟悉的山林,同时保障他们的粮食供应;让汉人在河谷与下游平原安心种地,通过互助合作,消除隔阂。”

半个时辰后,完颜烈等六位女真部落首领、李老汉等五位汉人乡绅陆续赶到完颜部的议事帐篷。帐篷里挤满了人,气氛却十分凝重,女真首领们低着头,神色尴尬;汉人乡绅们则面带警惕,时不时打量着身边的女真首领。王磊坐在帐篷中央的木凳上,看着众人,开门见山:“今日召集大家,是为了解决粮食短缺与土地纠纷的问题。在说解决方案之前,我先向大家道歉——此前的安置方案,没有充分考虑女真部落的渔猎习惯与汉人村落的农耕需求,导致大家受苦,这是朝廷的失职。”

这番话让帐篷里的气氛瞬间缓和下来。完颜烈猛地抬起头,眼中满是惊讶,他没想到这位国公爷会主动道歉;李老汉也愣了愣,紧绷的脸色渐渐放松。王磊趁热打铁,将勘察后拟定的方案逐一说明:“第一,重新划分生存区域。以浑河为界,上游山林地带(从清原到新宾)划为‘女真渔猎专属区’,归六个女真部落共同使用,朝廷派工匠帮助搭建防寒木屋、挖掘饮水井,提供弓箭、渔网、猎刀等渔猎工具,确保大家能靠传统生计活下去;中游河谷地带(从抚顺到沈阳)划为‘汉女真共耕区’,由汉人乡绅组织农户,传授农耕技术,女真部落派出青壮年劳动力,参与耕种,收获的粮食按‘汉人六成、女真四成’分配,双方共同拥有土地使用权,不得私自抢占;下游平原地带仍归汉人村落所有,朝廷将修建引水渠,从浑河中游调水,解决灌溉问题。”

“第二,设立‘浑河互市市场’。每月初一、十五,在浑河中游的堡子城开设互市,女真部落可将猎获的皮毛、鹿茸、兽肉等换取粮食、布匹、农具;汉人村落可将多余的粮食、蔬菜、手工制品换取渔猎物资。互市由朝廷派官员管理,制定公平的交易规则,严禁强买强卖、欺行霸市,若有人违反,无论女真还是汉人,一律严惩。”

“第三,组建‘民族互助组’。每个女真部落与相邻的汉人村落结成互助组,农忙时(春耕、夏耘、秋收),女真部落派青壮年帮助汉人收割、灌溉;渔猎季(秋冬两季),汉人村落派工匠帮助女真部落修补木屋、处理猎物。遇到旱灾、雪灾等自然灾害,双方互相接济,共渡难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回到明末做皇帝请大家收藏:()回到明末做皇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第四,修建‘浑河双语学堂’。在堡子城修建一所学堂,招收女真与汉人孩童入学,配备汉语与女真语双语教师,既教汉字、农耕知识、朝廷律法,也教女真语言、渔猎技巧、民族习俗。学费全免,朝廷还会给每个入学的孩童提供书本、笔墨与每日一餐,让孩子们从小互相了解、互相认同,消除民族隔阂。”

王磊话音刚落,完颜烈便激动地站起身,声音颤抖:“国公爷,您这个方案太好了!只要能让我们回到山林渔猎,还能分到粮食,我们再也不会去抢汉人的地了!我完颜烈以部落祖先的名义发誓,定会约束部众,与汉人兄弟和睦相处!”

李老汉也跟着起身,脸上露出笑容:“国公爷,互市能让我们把多余的粮食换成钱,互助组能解决农忙时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这比天天打架强多了!我们汉人村落愿意配合,明天就组织农户去共耕区准备春耕!”

其他女真首领与汉人乡绅也纷纷表态支持,帐篷里的气氛从凝重转为热烈。祖大寿看着眼前的场景,对王磊愈发敬佩:“国公爷,您这几招真是说到了根上,既照顾了双方的生计习惯,又能促进民族和睦,末将佩服!”王磊却神色严肃:“方案再好,也要靠大家共同落实。祖将军,你负责调派工匠、粮食、农具,监督互市市场与学堂的修建;完颜首领、李老汉,你们分别担任女真与汉人的‘互助总领’,负责协调部落与村落的人力调配,若有人故意挑事、破坏互助,立刻上报处置。”

散会后,王磊没有休息,而是带着工匠与亲卫,跟着完颜烈前往浑河上游的山林地带,选址搭建防寒木屋。他亲自拿起斧头,与工匠们一起砍伐粗壮的落叶松,手把手教女真民众如何搭建三角形的屋顶(利于积雪滑落)、如何用黏土涂抹墙壁(增强保暖性):“这样的木屋,冬天能挡住寒风,比你们之前住的土坯房暖和多了,大家住得舒服,才能安心渔猎、生活。”

女真民众看着王磊亲自劳作,手上磨出了血泡也毫不在意,感动不已。完颜烈走上前,接过王磊手中的斧头,红着眼眶说:“国公爷,您为我们做了这么多,我们要是再闹事,就对不起部落的祖先,更对不起您的一片苦心!”王磊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咱们是一家人,分什么彼此?只要大家能安居乐业,我累点不算什么。”

与此同时,祖大寿已组织士兵将三万石粮食、两千套农具运抵安置区,按“老人、孩子优先”的原则,逐一发放到女真部落民众手中。李老汉则带着汉人农户,在共耕区翻整土地,准备播种王磊特意调来的耐旱马铃薯种子。短短十日,浑河两岸的景象便焕然一新:上游山林里,一排排防寒木屋整齐排列;中游河谷的共耕区,翻整好的田地如绿色的地毯;堡子城的互市市场,摊位正在搭建;双语学堂的地基也已打好。

叶赫部派来的奸细见此情景,再也无法煽动人心,只能偷偷溜回部落——女真民众有了安稳的住所与充足的粮食,汉人农户不用担心被抢粮,双方忙着春耕与渔猎,谁也不愿再挑起事端。王磊站在浑河岸边,看着女真民众背着弓箭走进山林,汉人农户在田间劳作,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民族和睦,从来不是靠武力压制,而是让每个人都能靠自己的本事活下去,感受到公平与尊重。辽东的安稳,就从这条浑河开始了。”

第二节:建制固本融民族,深耕辽东稳边疆

辽东的初春,寒意尚未完全消退,浑河两岸却已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王磊制定的女真安置方案落地一个月后,上游山林的女真部落已全部搬进新搭建的防寒木屋,中游共耕区的马铃薯与荞麦长势喜人,堡子城的互市市场顺利开张,双语学堂也迎来了首批入学的孩童。但王磊深知,短期的安稳容易实现,要让女真与汉人的和睦关系长久维持,必须靠制度巩固成果,将“临时举措”转化为“长效机制”。

这日清晨,王磊召集祖大寿、完颜烈、李老汉及其他女真部落首领、汉人乡绅,在堡子城新建成的议事厅召开“辽东民族共融首次理事会”。议事厅内,女真首领与汉人乡绅分坐两侧,中间摆放着一张巨大的《浑河区域治理图》,王磊站在地图前,目光扫过众人,语气郑重:“今日召开理事会,是为了定下三个‘长效之策’,让咱们女真与汉人能长久和睦相处,共同把辽东建设好。这三个制度,既要保障大家的生计,也要解决可能出现的矛盾,更要让咱们的子孙后代能继续友好相处。”

他伸出一根手指,继续说道:“第一,建立‘浑河共治理事会’。理事会由六个女真部落各推选一名代表(需为部落内德高望重、熟悉事务者)、五个汉人村落各推选一名代表(需为乡绅或农户代表),再加上朝廷派驻的三名官员(分别负责民政、司法、军事协调),共计十四人组成。理事会每月初一在堡子城议事厅召开例会,负责管理共耕区的粮食分配、互市市场的交易秩序、水利工程的维护、学堂的教学安排等事务;遇到重大问题(如自然灾害、边界纠纷、外部势力挑拨等),可临时召开会议,由理事会全体成员投票决定,女真代表与汉人代表拥有同等投票权,朝廷官员负责监督投票过程,确保公平公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回到明末做皇帝请大家收藏:()回到明末做皇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王磊话音刚落,完颜烈便起身说道:“国公爷,这个理事会好!以前部落之间、部落与汉人之间有矛盾,只能靠打架解决,现在有了理事会,大家坐下来商量,谁也不能蛮不讲理!我完颜部推选部落长老完颜石担任代表,他做事公道,大家都信服。”

李老汉也跟着表态:“我们李家村推选村支书李大山担任代表,他年轻有文化,还懂农耕技术,能为汉人农户说话,也能和女真代表好好沟通。”其他女真部落首领与汉人乡绅纷纷推选各自的代表,很快便确定了十一名民间代表,加上朝廷派驻的三名官员,理事会成员全部到位。

“第二,推行‘双轨生产保障制’。”王磊伸出第二根手指,详细解释,“针对女真部落:一是保留渔猎传统,划定浑河上游山林为‘永久渔猎区’,立下石碑,严禁汉人随意进入狩猎或砍伐树木,若有违反,由理事会按规则处罚;二是每个女真家庭需认领一亩‘共耕责任田’,在汉人农户的指导下学习农耕技术,收获的粮食全部归自家所有,朝廷免除女真部落十年赋税,且不强制要求扩大耕种面积;三是设立‘渔猎互助基金’,由朝廷出资一万两白银,存入理事会账户,若遇大雪封山、猎物稀少等情况,女真部落可向理事会申请基金,购买粮食或生活物资,待渔猎丰收后再逐步偿还(无需支付利息)。”

“针对汉人村落:一是享有共耕区与下游平原的农耕主导权,朝廷将投入五万两白银,修建从浑河中游到下游的‘惠民引水渠’,聘请江南水工指导施工,彻底解决下游平原的灌溉问题;二是允许汉人进入浑河上游山林的边缘地带(距离女真部落聚居地十里以外)砍柴、采药,但需提前向理事会报备,且不得破坏山林生态;三是设立‘农耕奖励机制’,每年秋收后,理事会根据各村落的粮食产量、共耕区协作情况评选‘互助模范村’,奖励粮食五百石、农具一百套,鼓励汉人农户积极传授农耕技术,帮助女真部落融入生产。”

“第三,完善‘民生保障服务网’。”王磊伸出第三根手指,语气带着关切,“一是在堡子城修建‘惠民医馆’,从太医院调派三名擅长治疗风寒、外伤、瘟疫的医师,配备充足的药材(尤其是治疗狩猎外伤的金疮药、预防山林瘴气的草药),为女真与汉人民众提供免费诊治,每月组织医师前往各部落与村落巡诊一次;二是设立‘应急粮仓’,由理事会管理,每年储备五万石粮食(朝廷出资三万石,共耕区缴纳两万石),遇旱灾、雪灾等自然灾害,按‘优先保障老人、孩子与病患’的原则统一调配;三是扩建双语学堂,增加‘技能教学’课程,聘请汉人铁匠、木匠、纺织匠与女真部落的狩猎能手、皮毛加工能手担任兼职教师,教授孩子们打铁、木工、纺织、狩猎技巧等实用技能,让他们长大后既能靠手艺谋生,也能传承民族文化。”

三个制度宣布完毕,议事厅内响起热烈的掌声。完颜烈激动地说:“国公爷,这‘双轨制’太贴心了!既让我们能安心渔猎,又不用担心饿肚子,还有医馆能免费看病,我们女真部落再也没有后顾之忧了!”李老汉也笑着说:“引水渠修好后,下游的田地再也不怕干旱了,还有奖励机制,大家肯定愿意好好和女真兄弟合作,以后咱们就是真正的一家人了!”

会议结束后,王磊立刻带领水工与士兵前往浑河中游,实地勘察引水渠的路线。他亲自拿着铁锹,在河岸挖掘泥土,查看土壤层厚度,与水工们讨论渠道路线:“引水渠要沿着地势修建,从抚顺附近的浑河中游取水,一路向西,经过沈阳,直达下游的辽阳府,这样水能自流,节省人力;渠壁要用砖石加固,防止坍塌;每隔十里修建一个水闸,方便控制水量,避免汛期淹了田地。”

在王磊的亲自督促下,惠民引水渠很快开工建设。女真部落派出青壮年帮忙搬运砖石,汉人农户则负责平整渠基,双方分工协作,配合默契。一次,在修建一处水闸时,女真青年完颜阿骨不小心被石块砸伤了脚,汉人农户李大山立刻放下手中的活,背起他赶往堡子城的惠民医馆。医师为完颜阿骨处理伤口时,李大山还特意买来红糖,给他冲了一碗红糖水:“兄弟,好好养伤,等你好了,咱们再一起修水渠!”完颜阿骨感动得眼眶发红:“以前总觉得汉人不待见我们,现在才知道,大家都是一家人!”

与此同时,双语学堂的技能课程也顺利开课。汉人铁匠张师傅教孩子们打造小锄头、小猎刀,女真狩猎能手完颜大叔则教孩子们识别猎物踪迹、设置简易陷阱。课间休息时,女真孩童与汉人孩童一起在学堂的院子里玩耍,有的玩弹弓,有的捉迷藏,语言不通就用手势比划,脸上都洋溢着纯真的笑容。王磊偶尔会来学堂听课,看到孩子们互相帮助、亲密无间的样子,心中十分欣慰——这便是辽东长治久安的希望所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回到明末做皇帝请大家收藏:()回到明末做皇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